APP下载

辽代骈文述略

2016-04-13谭家健

关键词:骈文

谭家健

一、辽代文章概说

辽代是契丹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建国于916年,初期与五代十国并存,北宋统一后,辽国仍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九帝210年,于1125年亡于金。辽代文献保存至今甚少。目前,全部辽文约800 余篇,大致分布在四方面。

第一类是署名帝后的作品。包括诏谕、敕制、哀册、书状、告命等文章约二百三十篇左右,其中骈文多为致高丽国王的诏书。高丽在军事地缘上与辽国为近邻,不得不向辽国称臣。而在政治制度和文化渊源上则奉宋为正宗,与辽宋两国同时保持经常性往来。高丽国书大多是骈文,写作水平甚高,得到南宋谢伋《四六谈麈》的称许。辽国致高丽文书多持居高临下势态,句式多用骈四俪六,写作水平略逊高丽来书。辽代帝王其他诏诰文书,少数用骈,多数用散,还有极少数参用口语。当代学者认为,其散体文可能出自帝王本人,骈体者可能由文人代笔。这些帝王之文,无论骈散,皆以文献价值为主,文学价值为次。

第二类是臣僚作品,包括表奏、书疏、议对、牒文等。约180 篇左右。其作者以汉族文人居多,也有少量契丹族文人。绝大部分是散文,骈文较少。表奏类中,远不如宋人同类作品之敢于大胆诤谏。论议类中罕见宋代常见的史论、道论、文论,缺乏宋人文集中大量抒情述志的骈体书启。

第三类是与宗教祭祀有关的纪念性作品。佛教类占大多数,纪念儒家孔子、道家及父母者占少数。佛教书序多用骈文,写作水平相当成熟。寺塔碑铭中描写山水风物和建筑规模者用骈体,艺术性较强。还有幢记、颂偈、舍利匣记、写经记等,约270 篇左右,有骈有散,作者多是僧侣或佛教信徒。

第四类是墓志铭和其他杂著,约120 篇左右。墓志铭格式大同小异,先述家世,祖宗三代有何官爵;次述历次仕宦经历和表现;接着是儿女孙辈的官职,最后是四言韵语的铭文。大部分以散句记仕宦官职如流水帐,以骈语称颂在各种任职期间的表现。如果与《辽史》本传或其他史籍记述相比,往往隐恶扬善,夸张渲染,其史料价值是要打折扣的,有些形容词是屡见不鲜的套话。

杂记中有些作品出自无名氏之手,或自由发挥,或如实写来,有相当的艺术水平。内容多不关军国大事,也不反映社会矛盾和现实弊端。文体不如北宋之丰富多彩。北宋盛行的游记、宴集序、赠序以及辞赋之类,在辽文中罕见。

辽代骈文总体水平在中国骈文史上处于低潮和支流,目前骈文史家较少注意。然而,在二百一十年的低潮中,也有少量突出的浪花,有一些较好的或可读的作品,是不可忽略的一环。下面不严格按时代分期,而按族群分类论介。

二、契丹族作家之骈文

太宗耶律德光(902—947)之文有21 篇,其中19 则是三言五语的批示,能称作文章的一篇是散体,另一篇以骈语为主,即《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册》。开头一段描述形势,宣扬国威,接着以居高临下口气训示石敬瑭:“尔惟近戚,实系本枝。所以予视尔若子,尔待予若父也。……今中原无主,四海未宁,茫茫生民,若坠涂炭。况万机不可以暂废,大德不可以久虚,拯溺救焚,当在此身。”下面把石敬瑭夸奖一番,然后说:“是用命尔,当践皇极。仍以尔自兹并土,首建义旗,宜以国号曰晋。朕永与尔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于戏!补有王之阙礼,行兹盛典;成千载之大义,遂我初心。”这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可以证明石敬瑭是辽国所扶持的傀儡、儿皇帝。文章用了不少先秦古籍中的训诰词语,古奥、典雅、庄重、威严,初学汉文的太宗未必写得出来,可能出自代笔。①本节所引辽代骈文,除个别文章外,均见陈辽:《全辽文》,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耶律琮,生卒年不详,是太祖的侄孙,智而能文,景宗时,任左金吾卫上将军、涿州刺史,《全辽文》录其《与雄州孙全兴书》,意在与宋通好,通篇骈偶,全文如下:

琮滥受君恩,猥当边任。臣无交于境外,言则非宜;事有利于国家,专之亦可。切思南北两地,古今所同。曷尝不世载欢盟,时通贽币。往者晋氏后主,政出多门,惑彼强臣,忘我大义。干戈以之日用,生灵于是罹灾。今兹两无纤隙。若或交驰一介之使,显布二君之心。用息疲民,重修旧好,长为与国,不亦休哉! 琮以甚微,敢干斯义,远布通悟,洞垂鉴详。

此书作于97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与辽国关系破裂,947年为辽太宗所灭。文中“干戈日用”即此指。“二君”指辽国与北宋,涿州即今河北涿州,雄州在今河北易县,两地分属辽宋而相邻。据《辽史·圣宗纪》,保宁六年,宋遣使议和。辽方派涿州刺史耶律昌本(即耶律琮)议和。此举值得肯定。文章有相当水平,议事说理,平等谦和,行文造句,整齐对仗,开诚布公,较少官腔套语,显得诚实可信,据说得到辽圣宗嘉许。

萧绰(953—1009),即萧太后,辽初女政治家,景宗皇后。其子圣宗即位时11岁,由太后摄政,成为辽国实际统治者。《全辽文》收文三篇。其中《遣使诣宋纳款称臣表》属于骈体。有云:

辽国太后妾萧氏言:蓋闻溟海纳言,系众流而毕会;太阳照舒,岂爝火以犹飞。方天下之大同,故圣人之有作。拊心焯往,饮泣陈辞。伏念妾先世,乘唐晋之季年,割燕云之外地。既逢圣运,已受齐盟。义笃一家,誓传百禩。孰谓天心改卜,国步多艰。先王遇板荡之余,励复兴之志。始历推戴,淹致沦沮。爰属惸嫠,俾续禋祀。常欲引干戈而自卫,与社稷以偕亡。伏念生灵,重罹涂炭。与其陷执迷之咎,曷若为奉上之勤。伏惟皇帝陛下,四海宅心,兆人为命。敷文德以柔远,奋武烈以训时。必将拯救黎元,混一边宇。仰承严命,敢稽归欵之诚;庶保余生,犹荷永绥之惠。……

从内容看,当作于圣宗即位之初。北宋势力强大,行将统一全国,辽国审时度势,纳款称臣。并非战败乞降,而是主动请求以小事大。写得谦恭得体,情辞相称,有可能是亲笔。

耶律昭,生卒年不详,圣宗时人,博学能文。有《答萧挞凛书》,萧挞凛是辽国西北路招讨使,于耶律昭有知遇之恩。此文先分析西北军事形势,然后提出对策。其中有云:“为今之计,莫若振穷薄赋,给以牛种,使遂耕穫。置游兵以防盗盗,颁俘獲以助伏腊,散畜牧以就便地。期以数年,富强可望。然后练简精兵,以备行伍,何守不固? 何动而不克哉? 然必去其难制者,则余种自畏……昭闻古之名将安边立功,在德不在众。故谢玄以八千破苻坚百万,休哥以五队败曹彬十万,良由恩结士心,得其死力也。阁下膺非常之遇,专方面之寄,宜远师古人,以就勋业,上观乾象,下尽人谋,察地形之险易,料敌势之虚实,虑无遗策,利施后世矣。”此文说理平畅,建言切实,语句大体整齐,不加夸饰,骈多于散,是经世致用之文,受到《辽史》作者重视,被摘录于《食货志》,后世史家多次引用。

圣宗耶律隆绪(971-1031),11岁即位,61岁病故,在位期间是辽国全盛期。《全辽文》录其文64 则,只有五六篇称得上文章,其他都是三言五语的批示。其中骈文有《遣张干等封高丽王册》,作于统和十四年(997)。当时太后临朝,圣宗尚未亲政,当是他人代笔。有云:“汉重呼韩,位列侯王之上;周尊熊绎,世开土宇之封。联法古为君,推恩及远。惟东溟之外域,顺北极而来王。岁月屡迁,梯航靡倦。宜举真封之礼,用旌内附之诚。爰采彝章,敬敷宠数。咨尔高丽国王王治,地临鳀壑,势压番隅。继先人之义勋,理君子之旧国。文而有礼,智以识机。能全事大之仪,尽协酌中之体。鸭江西限,曾无恃险之心;凤扆北瞻,克备以时之贡。言念忠敬,宣示封崇。升一品之贵阶,正独坐之荣秩。仍疏王爵,益表国恩。……”此文绝大部份是对句,尤多四六,整齐工致,用语典雅考究,庄重得体,比太宗封石敬瑭诏、萧太后致宋帝书,写作水平高出一筹。

耶律常哥(1006—1077),是一位才女。其兄耶律適鲁曾任太师。她操行修洁,自誓不嫁,能诗文,曾作回文诗以讽权奸耶律乙辛。今存骈文《述时政文》,表示对治国理政的关心和建议,全文如下:“君以民为体,民以君为心。人主当任忠贤,人臣当去比周,则政化平,阴阳顺。欣怀远则崇恩尚德,欲强国则轻徭薄赋。四端五典,为治教之本;六府三事,实生民之命。淫侈可以为戒,勤俭可以为师。错枉则人不敢诈,显忠则人不敢欺。勿泥空门,崇饰土木;勿事边鄙,罔费金帛。满当思溢,安必虑危。刑罚当罪,则民欢善;不宝远物,则贤者至。建万世磐石之业,制诸郡强横之心。欲率下则先正身,欲治远则始朝廷。”其政治思想观念来自儒家,类似见解在唐宋时常见,在辽代难得,表达得堂堂正正,清楚明白。全文对仗,无一散语。出自一位契丹女子之手,十分可贵。

辽代帝王的骈体制诰、诏令,如景宗《责汉主诏》、圣宗《赐高丽王王治诏》、兴宗《为伪夏元昊归款榜示幽州》,骈俪运用娴熟。道宗、天祚帝,政治上昏庸,文学上有一定造诣,其求和表、降表,内容不足取,文字相当讲究。契丹族勳戚大臣有些奏章、贺表、上尊号表等,常用骈体,有的是汉族文人代笔,内容往往涉及辽、宋、金关系,以及宫廷内部斗争,错综复杂,不一一介绍。

三、汉族作家之骈文

多作于中后期,作者几乎皆为高官。

李翊,圣宗时人,累官至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保、使持节云州诸军事、云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今存骈文一篇:《特建尊胜陀罗尼幢记》。从题目看,是记佛教经幢,然其内容几乎不宣讲佛教佛法,而是纪念已故父母。文章从头到尾,绝大多数是骈句。前半段回顾自己的毕生经历,是稀见的抒情文,以形容描写代替叙述,看不出作过什么官,经历什么挫折,与当时墓志铭写法有区别。后半段赞颂父母。“亡考长官世袭簪裙,性惟清慎。守谦恭则无爽五常,蕴敏惠则洞闲三教。爰因筮仕,著功勤而早遂利名;不原字人,叹徒劳而归终里社。亡妣夫人,浮阳茂族,邹鲁名家。禀亲教而洞晓妇德,奉闺训而妙熟女史。加以瑰姿态逸,从夫之淑慎遐彰;仪静体闲,守德之功容备著。岂谓因緾微恙,莫驻盛颜。畏日照而花露俄零,悲风扇而香魂忽散。翊念兹永诀,痛切追思。”以下写如何在京城选择地区修建经幢等等。不同于一般墓志铭那样详记父亲官职履历。此文作于公元1000年,正值北宋初期,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派诗文盛行之时。李翊很可能受其影响,追求工丽、富赡,用词造句,相当考究。不但与辽代初期骈文风格不同,在他所处的辽骈中期——圣宗、兴宗时代也不常见。

张俭(962—1053),燕京宛平人,圣宗、兴宗时期累官至南院枢密使、左丞相,拜太师、中书令,封韩王、陈王,享年91岁。其文章曾得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称许。张俭有骈文《圣宗皇帝哀册》,作于1031年,相当于皇帝驾崩的公告,文章开头一段渲染环境,衬托哀思:“古树号风,寒风带雪。会同轨于万方,启攒途于七月。缟仗俄排,祖庭斯设。凌晨将御于龙辒,远日欲辞于凤阙。哀子嗣皇帝臣宗真,[ ]慕绝浆,哀摧泣血。爰命召于辅臣,俾祖述于鸿烈。”接下去颂扬圣宗德业,突出其武功,东征西讨。其中有的大体属实,有的难免夸张。如宋辽檀渊之战,本来宋军得胜,由于主和派的妥协,才订立退让的和约,此文完全归功于圣宗如何如何英明,这是御用文人体式所必然。

李仲宣,圣宗时人,曾任知蓟州军事判官,有《祐唐寺创建讲堂碑》,作于统和五年(988),篇幅颇长,开始一大段描写蓟州盘山位置:“夫幽燕之分,列郡有四,蓟门为上。地方千里,籍冠百城。红稻青秔,实鱼盐之沃壤;襟河控岳,当旗战之奥区。”接下去刻画盘山风光,“深维地轴,高阙天门。堧碧冲霄,寒青压海。珠楼璇室,仰杳窕于昆丘;宝洞琼台,辉磅礴于恒岳。崆峒左倚,太行右连。怀珠之水派其阳,削玉之峰峭其后。岭上时兴于瑞雾,谷中虚老于乔松。奇树珍禽,异花灵草。绝顶有灵池焉,向旱岁而能兴雷雨;岩下有潮井焉,依旦暮而不亏盈缩。于名山之内,最处其佳。”蓟门,唐称蓟州,治今天津市蓟县。县内的盘山,现在是国家5A 级风景区。下面记述高僧希悟,如何发现、草创、扩建寺庙经过。同类文章他人多用散语,此文悉用骈句,刻画建筑内外情况,细致周详,叙事写景赞颂相融一体,竟然很少宣扬佛理,属于文学性强的作品。

王观,道宗时燕京人,重熙七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乾文阁学士,咸雍七年,赐姓耶律,八年,任参知政事、兼南院枢密使。后因矫制修私第,削职为民。《全辽文》录其骈文一篇:《燕京大昊天寺碑》,作于咸雍三年(1067),全文如下:

尾络之分,燕为大邦。辟千里之日围,聚万家之星井。中有先公主之馆第,雕华宏冠,甲于都会。改而为寺,遵遗托而荐冥福也。诏王行己督辖工匠,梓者斤,陶者埴,金者冶,彩者绘。钟云屯,杵雷动,三霜未逾而功告毕。栋宇廊庑,亭槛轩牖,甍檐栱角,栏楯栎栌,皆饰之以丹青,间之以瑶碧。金绳离其道,珠网罩其空。缥瓦鸳翔,修染虹亘。晓浮佳气,涵宝砌以生春;夜纳素辉,烁睿题而夺昼。中广殿而崛起,俨三圣之脺容;旁层楼而对峙,龛八藏之灵编。重屝牙启,一十六之声闻列于西东;邃洞异舒,百二十之圣贤分其左右。或鹿苑龙宫之旧蹟,或刻檀布金之遗芬。种种庄严,不可殚记。

中国古代寺庙,有的由王公贵族“舍宅为寺”,有的是朝廷敕建,或地方官员以公帑修建,或高僧大德募捐陆续扩建,或乡民士绅集资共建。燕京大昊天寺是将已故大长公主馆第“改而为寺”,“遵公主之遗托而荐冥福也”。大长公主是道宗的姑姑,寺占地百顷,道宗施五万緍以助,派宣政殿学士王行己负责改建施工,历时三年完成。堂宇宽阔,装饰华丽。中有大殿,列三尊佛像,旁有层楼,为藏经之阁。十六“声闻”指十六位悟四谛(苦、集、灭、道)而得道者之塑像。后面还有类似释迦摩尼鹿苑的花园。可见此寺规模之大。据清初《日下旧闻考》,大昊天寺匾额与此碑皆道宗御书,故又称“御笔寺”,元至大二年毁于火,故址在今西便门大街之西,清初已废为农田。王观此文乃奉旨撰写,富丽堂皇,极尽夸饰之能事。若与《洛阳伽蓝记》“舍宅为寺”的文章相比,杨衒之主要以散语记实况,以少量骈语写外观。而王观则大量骈语描绘各类建筑之精致豪华,其文字水平在辽代同类题材文章中属于成熟之作。

邢希古,道宗时人,历任太中大夫、昭文馆直学士、知诸宫制置使,曾出使北宋,后又曾接待出使辽国的苏辙。苏辙回国后著文称他“恭顺详敏,有儒者之风”。大安二年(1086)邢氏作《易州太宁山净觉寺碑铭》,是一篇优秀的骈体风景文,文字颇长,描写颇细。他不像李仲宣那样一上来就写大环境,而是开门见山,直叙山间寺院内外各处景观,略于内而详于外。“寺之背,迥峰层峦,隐映殊状,峭拔而起者,曰称翠屏。其下特构小殿,即(五代))冯道吟台之故地。西北深而复高者,乃柏梯上方(寺)也。烟萝荫密,磴陌回盘。古有神坛,丛柏尚茂。岩壁四向,卓立万仞,青耸接天,空翠分色。风雷之所吐纳,日月之所蔽亏。脱落埃尘,此非常境。西有乳水洞,洞豁而深,石蕊垂生,四时凝滴,盛暑或入,凉气射人。前视金坡口,即蔚萝去来之会路;北带奇峰岭,亦山民樵采之危栈。东顾平陆,原野旷然。易水燕圻,苍茫在目。”

这段文字,写得如诗如画。最可贵处是记述建寺过程时夹一段议论:“近世兴修,多名都大邑,并肆兼闾,……务胜贪冒之徒皆奔走之,其不知雕饰伤工,僭差害政。兹寺之建,土不金碧,省费也;木不文镂,全朴也;陛不增高,因地也;栱不重梁,循制也。壮丽而无奢,质素而匪陋。可以归依,可以长久,是故君子美之。”批评当时在城市大兴土木,成片拆併商肆和民居,一些贪污枉法之人纷纷奔走出动。全不考虑雕饰过度费工,工程超规格损害政治。近年来中国一些地方在兴建各种建筑时,不是也频频发生上述现象吗? 此文比李仲宣风景之文晚一百年,李文受宋初文风影响,通篇皆骈,刻意雕章绘句。邢氏此文作于北宋古文运动取得胜利、散文占主导地位之后,故于骈句之中参用散句,对偶虽多却不见四六,自由洒脱,气韵悠然,无板滞堆垛之感,是以古文改造骈文的表现。

张琳(? —1122),道宗、天祚间人,累官至知枢密院事,他有一篇《道宗宣懿皇后哀册》,作于天祚帝乾统元年(1101年),是为天祚帝祖母萧观音冤案平反的皇室文告。萧观音是道宗的皇后,多才多艺,深得道宗宠爱。她所生皇子被立为太子,萧皇后之父被封太师。奸臣耶律乙辛图谋不轨,为独揽朝政,扫除障碍,诬陷萧观音与伶人私通。道宗不察,竟赐死。到萧观音的孙子天祚帝即位时,才得以昭雪。当时张琳任枢密副使,行尚书户部侍郎、修国史,奉帝命撰写哀册。前一部份颂扬萧皇后的美德与才华,后一部份表达天人共戚山河举哀的悲情。有云:“呜呼哀哉! 坤纪断维,月轮覆辙(按:坤、月皆比喻萧皇后)陵域暝兮苦雾暗,山楹寂兮流泉咽。万籁喑呜,百灵惨烈。呜呼哀哉! 银海寒湛,蛟函影沉。琨佩叮当兮无复听,云车缥缈兮何处寻? 声虽不闻六宫侧愿闻之耳;形虽不见九族倾将见之心。时不来兮杳隔霄壤,事已往兮空成古今。呜呼哀哉! 树萧萧兮秋峦,草萋萋兮春渚。皆从来巡幸之地,尽伊昔宴游之所。灵迹何在? 慈颜如睹。呜呼哀哉! 载念宠渥,失于奸臣。青蝇之旧污知妄,白璧之清辉可珍。如金石之音,默而复振;如镜鉴之彩,昏而复新。……”

哀册相当于公祭文,抒情为主,仅用四句辨诬。大量文字铺陈渲染氛围,显然有辞赋的成分。句式以对偶为多,基本上属于骈体。

萧观音被害是辽国历史上一件大事,朝野上下纷纷不平。道宗时曾任翰林学士的王鼎,著《焚椒录》详记原委,专为萧观音辨诬,属于散文,是研究萧观音案的重要文献,可与张琳哀册合看。

无名氏《谢赐柑实表》,作于天祚帝乾统四年(1104),全文如下:“聘礼式成,祝帝龄于紫阁;恩华固异,锡仙实于公邮。方厥包来贡之期,捧兹德维馨之赐。天香满袖,染湘水之清霜;云液盈盘,浥洞庭之余润。梓里岂遑于遗母,枫朝切原于献君。感德滋深,谕言罔既。”

此文最早见于北宋末年谢伋《四六谈麈》:“政和间北使还,有《谢柑实表》”云云。又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比谢伋所录多了最后两句。陈述《全辽文》据吴曾转录,不著撰人。从内容看,作者是一位辽国使臣,赴宋祝贺宋帝生辰,宋帝赏赐礼品中有产自南方的柑子,于是上表致谢。他完全模仿南朝的谢启,短小精致,使典造句,委婉尽情,比南朝庾肩吾谢湘东王赐柑、赐桔、赐棃诸启和刘峻的《送桔启》,在体物写态方面还有差距,可是在《全辽文》中是唯一的谢赐物的骈体小品,所以受到谢伋重视。

汉族文人骈文,还有宋玮《广济寺佛殿记》、向载言《李知顺墓志》、史克忠《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铭》等,刻画人物不乏可取之处。

四、僧侣作家之骈文

辽代崇佛,儒道其次。《全辽文》中有关佛教的文章甚多,宣扬孔子及道家的作品少见。僧侣的社会地位很高,其中有不少人文化素养深厚,是佛学理论家、文学家、文字学家。留下的作品中有相当一批骈文。下面择要介绍几位,除智光外,皆生活于辽后期。

智光,圣宗时燕京悯忠寺沙门,统和十九年(997),撰《龙龛手鉴序》,首先介绍印度梵文的主要特点和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前一段说:“夫声明著论,乃印度之宏纲;观迹成书,实支那之合躅。印度则始标天语,厥号梵文。载彼贯线之花,缀以多罗之叶。开之以字缘字界,分之以男声女声。支那则创自轩辕,制于沮涌。代结绳于既往,成讲牍以相沿。辩之以会意、象形,审之以指事、转注。洎乎史籀,变古文为大篆,程邈变小篆隶书。蔡邕刊定于石经,束皙网罗于竹简。九流竞鹜,若百谷之朝宗;七略遐分,比众星之拱极。寻原讨本,备载于《埤芲》《广芲》;叶律谐钟,咸究于韵英韵谱。专门则字统《说文》,开牗则《方言》《国语》,字学于是乎昭矣。”序言文字不多,却把中国文字的构成和几种主要字体,几位重要人物和著作,简单明了地讲清楚了。中间一段讲翻译佛经需要精通字学,后面一段介绍《龙龛手鉴》应运而生:“有行均上人,字广济,俗姓于氏。派演青齐,云飞燕晋。善于音韵,闲于字书。覩香严之不精,写金河而载缉。九仞功绩,五变炎凉,具辩宫商,细分喉齿。……以平上去入为次,随部复用四声列之,又撰《五音图式》附于后,庶力省功倍,垂益于无穷者矣。”

行均是著名的文字学家,他的《龙龛手鉴》是中国文字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成书于997年,所收汉字26430个,比汉代许慎的《说文》多一倍半。简省《说文》之五百四十部首为二百四十二部首,还广收当时俗字,为当时字书之革新。传入北宋后,受到沈括《梦溪笔谈》的推重。智光本人是文字学家,熟悉梵文。他这篇序言,纯属学术著作,不涉佛理,三分之二是骈文,三分之一是散文。

普壤,道宗时沙门,大康六年(1080)作《藏掩感应舍利记》。舍利是释迦牟尼火化后凝炼成的晶状物,后来也指高僧火化所遗残余骨殖,皆为佛教圣物,历来珍重,妥为保存。此文先述舍利如何传入中国,次叙如何掩藏,如何出现奇特感应。有一段追述隋仁寿二年建舍利塔时出现的奇景。“青山六震,紫云四飞,舍利吐异色之光,名峰枰殊声之响。祥花香拂于天宫,瑞玉纹现于真像。雷电晦暝,怖魔军以无能;风雨纵横,去妖邪而不便。故以先援圣以同居,石泉地涌;预记贤而共隐,天降金刀。异涧名花,不让补锦之地;殊野丛桂,未省旃檀之林。隋林起碎身之塔,印度涌灵文之碑。名境交布于殊方,遗形彻覆于异国。”近若干年来中国发现的舍利,多藏于名刹宝塔地宫,置于多层金银珠玉精工细作的匣函之内。今天人们还可以瞻仰。普壤没有描写藏掩之内部器具,而是着力刻画藏掩的外部环境,和藏掩时的神秘气氛。山震云飞,花香玉现,雷鸣电闪,风雨纵横,妖邪恶魔不敢接近,甚至石泉涌于地,金刀降自天,严加守护。夸张渲染,极富想象力,读来令人震撼。《全辽文》有大量记述舍利函之文,多简短散文。普壤此文是同类骈体中的优秀者。

道殿,道宗时五台山金河寺沙门,撰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序》,是为其所著佛教著作写的序言。开头说:“原夫如来一代教诲,虽言行浩汗,理趣渊冲,而显之与密,统尽无遗。显谓诸乘经律论是也,密谓诸部陀罗尼是也。爰自摩腾入汉,三藏渐布于支那;无畏来唐,五密盛兴于华夏。九流共仰,七众同遵。法无是非之言,人析修证之路。暨经年远,误见弥多。或习兴教,轻诬密部之宗;或专密言,昧黩显教之趣。或攻名相,鲜知入道之门;或学字声,罕识持明之轨。遂使甚深观行,变作名言;秘密神宗,翻成音韵。今乃不才,双依密显二宗,略示成佛心要。庶望将来,悉得圆通。……”显宗、密宗是佛教两个派别。显宗认为通过语言文字能显示佛教教义。密宗主张通过语密、身密和意密,三密同时相应,可以即身成佛。二宗长期互相争论。道殿强调显密原是一家,无所谓孰是孰非,提倡息争止讼,属于佛教各派中的调和派。

了洙,天祚时燕京人,乾元四年(1104),撰《范阳丰山章庆禅院实录》,记述今北京(辽时称范阳)良乡西北丰山之中各处佛教建筑的环境和人们的感受,写法近乎游山记,文章颇长,兹摘录其要点:“郡城西北两舍之外,三峰叠秀,远望参差”,“状如丰字,因号曰丰山。盘隥修阻,疏外人境”,“翠微之下,营构新宇,题曰涵虚殿。以其无经像之设,彩缛之繁,豁然虚白,况诸道也;树石之间庵庐星布,采橼茅茨,示朴质也;居人无系,任其去来,示无主宰也”。下面描写春夏秋冬不同景色和感受:“春阳方煦,层冰始泮,异花灵药,馥烈芬披,谿谷生云,林薄发吹。夏无毒暑,在处清凉,怪石颟顸,矗莎叠鲜。谈道之者,匡坐其上,横经挥麈,议论哓哓。奇兽珍禽,驯狎不惊。秋夕云霁,露寒气萧,岩岫泊烟,松阴镂月。猿声断续,萤光明灭,石崖结溜。冬雪不飞,长风吼木,居室凛然。”彷彿到了仙境,下文紧接着回到人间。度石梯,下座石,陟长岭,至下寺。又道出甘泉村南,并墳庄,涉泥沟河水,东西奔,则辗庄也。“又东北走驿路,抵良乡,入京师”。画出一条实实在在的路线图。

此文不仅描绘出一个幽雅的山林静修环境,最妙在议论:“噫! 处之于人,是相待也。人之于处,又乌异哉! 夫境静心谧,处繁情扰,人孰弗若是乎? 苟欲布设奇物,高树亭观,挈朋命侣,以骋游宴者,此非其处也。或欲聚徒百千,来施委积,轰轰阗阗,谿谷成市者,则又非其处也。惟是外形骸,忘嗜欲,淡于势利,高尚其事,耽味道腴者,乃从而栖遁焉。古之所谓隐于山者,则其类欤!”如果想追求热闹繁华、游客众多的去处,就不要到这里来。只有外形骸,忘嗜欲,远势利,以体道为乐者,才到这里栖息,这才是所谓隐于山林者。这番话体现出了洙的美学观、人生观,是佛道相融的,有别于世俗的山水游乐观。文章的布局,有点有面,有叙有议,有开有合,见物见人。语言运用灵活多变,虽精心构词造句,传神写态,而不显雕琢。骈散随意,虽多对句而不拘四六,古文气息颇浓,与北宋末年文坛风气有关。

无名氏《长明灯记》,作于乾统五年(1105),是一篇宣扬佛法神奇功效的骈文。长明灯是供奉在寺庙佛像前的一种礼器,长明不熄,至今某些著名寺院还可以见到,中外一些古墓中也有留存。此文见清麻兆庆《昌平外志》,拓本犹存。先交代“大辽国幽燕之北,虎县之东门乡兴寿里邑众杨守金等特建灯幢”。虎县不见《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可能是字误。今北京西北昌平县有兴寿镇,或即古之兴寿里。文章主要内容是赞美神灯,有云:

夫天地之大,在昼则明,在夜则晦;日月之朗,在显则烛,在隐则遗。明天地未明之时,照日月未照之所,唯我长明灯乎! 邑众等倡此胜缘,齐之附响。财各乐施,福须默运。所建燃灯幢于佛前,置之有坚,确然不拔。且夫凿其龛,拟象于旸谷;刻其螭,取类于烛龙。膏油泉注,朝则盛,夕则愈盛也;兰炬火热,前则明,后则益明也。翼□层簷,门以轻素。虽雨暗风霾,常皎如也。昭于上梯睹史宫,俾善者往生;同于下钥阿鼻地狱,令罪人解脱。其光不出一龛,福利遍周沙界。以近识远,睹色了空,其在兹乎……

文章记述造灯缘由,灯的形製、功能,并从中引申出“即迷成觉”、“解脱”、“心识”等一系列佛理。全文绝大部份是对偶句,长短不一,语言质直,多用“也”“者”,显然受欧苏新四六的影响。作者不详其姓氏,可能是民间文人,可见辽代末期骈文写作不限于朝廷和上层,已普及到乡间和下层。

无名氏《朔县杭芳园栖霞寺碑》,作于乾统七年(1107),是一篇记述寺庙修建经过的纪念碑。朔县栖霞寺是由当地“元帅吴相,施宅而为”。位置不在深山,而在城市。碑文写得很清楚,“杭芳园右临广路,面欺(?)玉塞之戎閫,背依金城之戍楼”。朔县邻近边塞,故元帅府邸与军事指挥所及防御设施相依存。改宅为寺后,尽量利用原有建筑物,加以增补。“前其殿也,阶陛栏楯,栋梁棁榈,塑绘佛像,皆规模古定,……何必改作? 仍旧贯也,无乃不可乎?中其殿也,小也可观,俭而中礼……后其堂也,雕楹卓犖,镂栱昂藏,朱户宏开,绮疏洞彻……厚墙墉于百堵,严管籥于三扉。居僧七十辈,讲疏十有五……”前段有多处文字缺损,大致是关于殿内装饰和佛事活动的描述。下面发表议论:“昔为宅也,焕赫朱门,交棨戟,拥旌旗,森列虎罴之士;今为寺也,装严金地,供香花,鸣钟鼓……较诸损益,一何辽哉? 重念日往月来而既久,陵谷变迁以何艰……,患于事易,虑不克久焉,余文之于石……,实录其事,以示来者。”最后一段是四言韵文,从略。

此文的内容可取,文字可观。改宅为寺,规模依循古制,不大拆大卸,避免靡费,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办事原则。对于当今各地修复寺庙和名胜古迹,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章系根据古碑拓录,多处文字残缺不清,但仍可看出,对句为主,夹用散句,条理清楚,层次井然,排比有序。比起前引王观所记改公主馆第为寺的碑文,风格朴实平易,艺术水平不算太高。对于施主吴元帅并没有大肆赞美和歌功颂德,强调“俭而中礼”“一仍旧贯”,“实录其事,以示来者”。态度可嘉,作者也许是民间人士。此碑现在保存于山西省朔州市文物保管所。

僧侣骈文还有慧鉴的《澄赞上人塔记》、非浊的《三宝感应要略序》、法悟的《释摩珂衍论赞玄疏序》等,往往骈散兼用。

通过以上辽代简单介绍,可以看出,中国骈文史这条长河到辽代并未断流,只是水浅了,成为低潮。辽代没有出现骈文名家名作,一些骈文作者往往只写作一两篇或三几篇而已。与同时期宋骈相比,思想及艺术水平都不算高。总体风格是朴素平直,较少典故,尤其罕见以经典成句入典。对仗虽妥当而欠精巧,句式求规整而少变化。作者们只是把骈文当成文章之余事,或奉命受托写作,不像北宋那样刻意追求精致,因而往往缺乏独创性。从体裁看,绝大多数是实用性文章,公文中以致高丽之外交文书用骈较多。朝鲜半岛很早就接受汉文化,高丽外交文书水平甚高,辽国答书多用骈体,以示对等而水平有遜。与宋王朝交往文书少用骈而多用散,也许是为了避免相形见拙。臣僚上尊号表、贺表多用骈,而言事议政多用散。民间骈文以修建寺庙、经幢、舍利函为多,这与辽代佛教盛行关系密切。僧徒没有官职身份的约束,可以比较自由运笔,其作品较具个性,刻画较细致。佛寺多建造于幽静山林之中,风物描写便成为宗教类骈文中比较精彩的部分。辽文中有大量墓志铭,常以散句为主,骈句为辅,不乏佳句和巧段,但从整篇看还不能算是骈文。

猜你喜欢

骈文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论清代骈文经典的建构
论骈文的发展与影响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晚清骈文研究述论
主持人语:明清民国骈文研究的创获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尊体:晚明骈文批评的理论向度
清代骈文选本纂辑的兴盛及其历史因缘
古今贯通 点面结合 骈散相参*
——评莫山洪先生《骈文学史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