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研究

2016-04-09郑奇斌陈克俭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

郑奇斌,陈克俭,徐 翔,汪 亮

(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 咸宁 4370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研究

郑奇斌,陈克俭,徐翔,汪亮

(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 咸宁 437000)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改变及其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另将同期体检健康人员10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入院时和治疗1周、2周、3周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入院时,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25.76±6.3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2.76±0.56)mg/L(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降至(17.79±7.5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继续下降至(11.34±5.63)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进一步下降至(5.78±2.0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期升高,随着病程的恢复C-反应蛋白会逐步回到正常水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C-反应蛋白;治疗时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正逐渐改写着人类的疾病谱[1]。而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的类型,急性心肌梗死以其起病迅速、危重的特点威胁着人类健康[2]。急性心肌梗死与高脂血症、血管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过程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稳定性,其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也不断被人们关注[3]。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变化过程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旨在发现其中规律,为临床更好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39~78岁,平均(51.34±15.69)岁。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判定: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美国心脏学会(ACO)专家制定的诊断标准。同期入院体检健康人员108例作为对照组(经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同意),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42~83岁,平均(54.27±13.74)岁。同时,所有纳入病例排除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肿瘤、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等疾病,避免其他因素引起血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

1.2样品采集和检测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早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观察组病例分别在入院时及治疗1周、2周、3周后采血4次,对照组病例于体检结果正常后采血并在随后3周定期采血。将血液样品室温下静置0.5~1h后,离心后分离血清。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和体检健康人员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测量,发现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髙于对照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周、2周及3周后,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下降明显,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s,mg/L)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同组前时间段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期严重的突发性血管事件,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的急性狭窄或者闭塞,进一步引起病变血管所支配的相关区域心肌严重坏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剧痛、发热、恶心、低血压等,常伴随血白细胞及血清心肌酶明显升高、心电图缺血改变等,若不及时加以干预,则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者心力衰竭[4]。

既往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致病及病情演变过程中,心肌酶谱的变化能极大的反映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病程发展的时程[5]。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炎症之间的关系较密切,C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被认为是心血管病患者可能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而超敏C反应蛋白是通过超敏感检测技术准确检测的低浓度C反应蛋白,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因此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有的学者认为,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增加与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度呈正相关[6]。本研究发现:入院时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初发阶段,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急剧升高表明其作为一种炎性因子可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相关的细胞因子,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本研究还发现随着疾病的恢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在逐渐下降,到第3周基本达到发病前水平,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恢复状态有直接的线性关系。由此说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过程中,炎症反应也逐渐减弱。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而判断疾病的恢复状态和对疾病预后进行评估。

综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初期明显升高,随着治疗后病程恢复,C-反应蛋白会逐步回归到正常水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

参考文献:

[1]季茳,张春妮.六种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1):59

[2]Aldous,Sally J.Cardiac biomarker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Inter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164(3):282

[3]黄振军.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2):1198

[4]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

[5]傅蕾蕾.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9):1028

[6]容建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3):45

(收稿日期:2015-09-03)

DOI:10.16751/j.cnki.2095-4646.2016.01.0019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646(2016)01-0019-02

猜你喜欢

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在胎膜早破宫内感染诊疗中的价值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常见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
CRP和PCT在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重型颅脑外伤进展性颅内出血与D—二聚体、C—反应蛋白的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肺部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