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痰瘀阻络方治疗急性脑干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6-04-05吴明华

陕西中医 2016年3期
关键词:阻络脑干体征

何 苗 吴明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



·临床报道·

痰瘀阻络方治疗急性脑干梗死的临床观察*

何苗吴明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

摘要目的:观察痰瘀阻络方治疗急性脑干梗死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干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加用痰瘀阻络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于入院当日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NIHSS),Barthel指数,中医症状体征量化等指标,在第14天对两组患者进行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7 天 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及中医症状体征量化改善不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第14天的NIHSS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症状体征量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中医症状体征量化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效率(88.9%)高于对照组(72.2%)。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痰瘀阻络方治疗急性脑干梗死痰瘀阻络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主题词 脑梗塞/中西医结合疗法@痰瘀阻络方

脑干梗死为脑梗死中较为少见的一种, 由于该部位神经解剖结构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死率和残疾率均较其他部位高[1]。本研究拟对急性脑干梗死属痰瘀阻络证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瘀阻络方,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症状体征量化以及治疗14d后的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等指标,观察痰瘀阻络方对急性脑干梗死痰瘀阻络证急性期的效果,在中医方面为痰瘀阻络型急性脑干梗死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

临床资料 入组患者为2014年5月~2015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均经头颅MR弥散加权确诊为急性脑干梗死,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符合痰瘀阻络证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45岁~89岁,平均65±11岁;伴有高血压病33例,2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17例,冠心病3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龄42岁~89岁,平均68±11岁;伴有高血压病29例,2型糖尿病21例,高脂血症21例,冠心病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基础疾病、NIHSS 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予以相同的西医治疗:阿司匹林抗凝,他汀降脂,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及对症处理血压,血糖等。治疗组同时服用痰瘀阻络方水煎剂,药物组成:制南星、赤芍、川芎、天竺黄、僵蚕、地龙、天麻、石斛各10g,水蛭5g,钩藤30g,1包/次,1d2次,共14d。

疗效标准 于入院当日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NIHSS)、Barthel指数、中医症状体征量化等指标,在第14天对两组患者对比两组总体疗效,进行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分析获取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用秩和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处理,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

治疗结果疗效比较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对患者治疗14d后的疗效进行评价[3]。治疗组有效率88.9%,对照组有效率72.2%,两组第14天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第7天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第14天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在治疗14d时治疗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指数评分比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第7天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 14天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提高(P<0.05)。两组间治疗14天,治疗组较对照组Barthel指数改善(P<0.05),见表3。

中医症状体征量化比较[4]对照组、治疗组中医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第7天差异不明显(P>0.05); 比较两组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的中医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治疗第14天评分有所下降(P<0.05),治疗第14天时,治疗组较对照组中医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两组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第14天、治疗组(1.86±1.18)分较对照组(3.00±1.15)分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脑干梗死是脑梗死中的一种,属于后循环脑梗死。陈玉辉等对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时发现后循环梗死中脑干病变最多,其次为后循环供血区多发性脑梗死[5]。脑干梗死亦属“中风”,目前认为风、火、痰、瘀、气、虚为其常见的病理因素[6]。中风急性期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正虚,并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风、痰、瘀等各种病理产物的产生既是内伤积损的体现,又是正气亏虚的结果[7]。这些病理产物可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血行不畅,脉络阻塞,导致中风的发生。在中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痰瘀是其主要的病理因素[8]。

西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血液的凝聚性增高、黏稠度增加,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造成局部脑动脉闭塞。现代研究认为脂质代谢紊乱,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形成痰浊;血液的凝聚性增高,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可形成瘀血。痰浊与瘀血阻络又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9]。还有研究表明痰瘀阻络证的脑梗死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非痰瘀阻络显升高[10]。西医治疗急性脑干梗死种类繁多,主要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脑保护等治疗,每种治疗方法都有优点与不足,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抗炎、神经保护及减轻脑水肿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症状表现[11]。

中医学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结合舌苔,脉象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论中风法》曰:“苦气,不顺气化痰,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天麻、羌活辈,吾未见能治也”,强调痰瘀同治的重要性。本研究以涤痰汤、通窍活血汤及天麻钩藤饮加虫类药化裁成痰瘀阻络方治疗痰瘀阻络证的脑干梗死,具有化痰祛瘀,活血通脉的功效,药物组成有川芎、制南星、天竺黄、赤芍、天麻、钩藤、石斛、水蛭、僵蚕、地龙等。研究表明川芎的主要活性物质苯酞类化合物的抗血小板聚、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的药理活性与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传统功效密切关联[12]。水蛭的主要成分水蛭素及喋啶等小分子化学成分不仅有抗炎、 抗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栓形成、 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而且对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脑损伤也具有积极地修复治疗作用[13]。地龙中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纤溶、抗凝血活性及促进神经修复和再生[14]。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第7 天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及中医症状体征量化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 14 天两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及中医症状体征量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治疗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中医症状体征量化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进一步证实了痰瘀阻络方能明显改善痰瘀阻络证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活动能力。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远期疗效未做进一步观察研究,尚需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去进一步探讨其机制及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Erro ME,Callego J,Herrera M, et al.isolated pontine infarcts: etiopathogenic mechanisms[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05,12(12):984-98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6.

[3]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吴明华,赵树良,江淑婷.中医辨证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10):76-78.

[5]陈玉辉,王音,徐蕾,等.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19 (2):101-104.

[6]王孝理,李焕芹,曹克刚,等.中风病因病机理论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3):165-167.

[7]李小健,齐明,张根明,等.缺血性中风全程病机分析[J].河北中医,2013,35 (2):283-284.

[8]杨峰,闫永梅.浅探中风与痰瘀[J].黑龙江中医药,2014,20(3):2-3.

[9]王朝霞,方习红,崔荣芹.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9,7(7):825-827.

[10]仓志兰,吴明华.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与 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1,43(9):28-29.

[11]姜楠.中医药对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J].河南中医,2012,32(12):1713-1714.

[12]张晓琳,徐金娣,朱玲英.中药川芎研究新进展[J].中药材,2012,35(10):1706-1711.

[13]刘抒雯,刘敬霞,虎喜成.水蛭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新中医,2015,47(6):284-286.

[14]唐鼎,凃乾,李娟.药用地龙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15,18(6):1016-1019.

(收稿2015-10-08;修回2015-11-30)

通讯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7369.2016.03.001

*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项目(LJ200912)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011-ws-046)

猜你喜欢

阻络脑干体征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电图QT、JT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
115例急性脑干出血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分析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通心络胶囊在气虚痰瘀阻络型中风早期应用研究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颅内感染患儿的诊断价值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