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库区太安农村社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生计方式的转型

2016-04-05

关键词:乡村旅游

李 霞

(重庆三峡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万州 404100)

三峡库区太安农村社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生计方式的转型

李霞

(重庆三峡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万州404100)

摘要: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了农村社区生计方式的转型,使其由传统的“农、桑、茶”并用的传统农耕生计格局转向旅游、打工、务农并行的多元复合型生计方式。生计方式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政府组织的引导、农户对于改善生活水平的理性追求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生计方式转型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它更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区人口思想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计方式;太安社区

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出于改善当地生活的目的,乡村旅游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发展起来,乡村的形象因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农耕村落的面貌逐渐走向景观化,生计方式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生计方式指的是人类群体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所采取的整套谋生手段[1]。生计方式的转型既是多方力量交织推进的产物,同时也推动着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转型与变迁,是推动社会和文化变迁的重要力量。它来自农户的理性选择,也有政府力量的推动,外部经济环境的牵引也是重要的因素。在全国多地农村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生计方式的转型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丰富,但库区腹地乡村旅游开发较晚,与早期旅游开发相比,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如旅游开发与乡村扶贫同步进行,因而在生计转型方面表现得更为多元化、复杂化。重庆市万州区太安镇位于三峡库区腹地,近年来,为改变乡村面貌,当地着重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引发了较为显著的生计方式变迁,其生计方式的转型浓缩着当代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生计方式转型的特点与矛盾。

一、农、桑、茶并用——传统农耕生计模式

重庆市万州区太安镇自2011年来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到2015年,当地的村镇建设、经济收入结构、文化环境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支撑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景观是茶园和梯田。乡村旅游的核心区凤凰社区被陆续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被评为“重庆市最佳避暑休闲乡村”、“重庆市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重庆市首批绿色村庄”,“重庆市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片”、“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创作基地”等。

太安镇得名来自“太平安康”的寓意。当地的《陈氏族谱》记载,“鼻祖自明初洪武八年由楚入川肄业萬邑北岸阴和溪十余代”。《蒲氏族谱》、《丁氏族谱》等也有类似记载,反映其祖先是由“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迁移过来的。太安的建制几经变迁。1992年建镇,2004年与原向家乡合并。2004年10月底形成8个村2个社区。现太安镇位于万州区东部万州云阳的交界处,西北、西南分别和白羊镇、长滩镇相连,东与云阳接攘。万云南路横贯全境,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300-1050米。截至2014年底,太安镇总人口为32690人,总户数为12135户,其中男性有16997人,占总人口数的51.99%,女性有15693人。常住人口数为27635人,8421户,占总人口数的84.54%①。

太安的传统生计以农耕为主,辅以传统加工业等,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与多数南方山区农耕生计模式相似,太安农业生产曾经农、桑、茶并用,形成了典型的梯田、茶园和桑树景观。原川东地区流传有“万县有个大石板,一板产量万多担”的说法,大石板指的就是该地的大石板梯田,为明代朱元璋时期一品官员牟仲泰隐居地。梯田面积15000多亩,绵延跨越5.6km,计有1133层,垂直差600米,是农业部公布的全国10大梯田之一,被授予“中国美丽田园”的称号①。梯田产量可观,能满足当地人的生活需要并向外输出。据当地人回忆,改革开放之前,太安曾是万州地区首批农户平均存款过万元的乡镇,凭借的正是粮食生产。太安曾经是闻名万州区的蚕桑重镇,据凤凰社区X书记介绍,自唐以来当地就有种桑的传统,当地种植桑树的高峰期是1992-1993年。受江浙一带发展工业的影响,丝织行业的原材料供应内移,太安家家户户都植桑养蚕,1993年始出现下滑趋势,1994、1995年很多农户挖掉桑树,部分转成果桑。现在太安的农田和山坡上还随处可见桑树,但已经不是当地的主导产业。由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蚕桑行业渐渐消失②。

上柏湾村的A老先生以前也养蚕,据2015年7月访谈,他反映:解放以前有一句俗语,“勤快养猪,懒养蚕,四十八天合现钱。”解放以后都养良种蚕,成熟期缩短了,有公司化经营了,有专业的养蚕技术员,养蚕规模也越来越大。养蚕从江浙一带传入,刚刚养起来的时候,能卖到十三四块一斤,1994年以后,价格降到六七块一斤。现在养蚕业消失了,一个是蚕不好养,需要技术,一旦死蚕多,整个蚕都会受到影响,收益就会大大减少。还有一个是蚕茧本身很大,一把才有一斤,经济效益不是太好。再有改革开放以来,年轻人往外闯,不再养蚕,都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老人没有精力干这个活儿。冬天不养蚕,修桑树,桑苗大拇指粗的一根,一般50根一把,一根一角钱。桑树不经管自动就会死,所以养蚕的少了以后,柏湾村这一带的桑树都慢慢死光了,桑树田都改成种庄稼了③。

传统农耕生计中种茶、采茶和制茶也是重要的生产内容,很多农户都有自己的茶地,分布较为分散,种植面积较小。现有的凤凰茶园是集体经济时代的遗留,现在已经承包给公司进行企业化运营。

传统的农耕生计中,梯田稻作、蚕桑养殖和茶园经济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奠定了太安农耕生活的基调。这些产业的发展与外部的经济形势关系密切,尤其是蚕桑业,从短暂的繁荣很快走向没落,而梯田稻作、茶园经济虽然还在继续,但它们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复为传统的农耕生计。

二、旅游、打工、务农并行——生计方式多样化

自2011年以来,太安开始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到2015年,太安的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旅游业从业人员,景观建设的框架已基本设定。至2014年年底,乡村旅游的收入已经占凤凰社区财政总收入的30%①。围绕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生计方式随之发生了大的改变。

1.以旅游业为主的新型生计方式

2011年起,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镇政府实行一系列积极的政策鼓励当地农家乐的发展,促使一批以“农家乐”形式出现的,以家庭、个人为单位开办的家庭旅馆和餐厅,主要服务外来旅游者。“农家乐”形式的旅游接待直接服务于乡村旅游,使一部分当地农业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主要依靠提供旅游服务为生,谋生手段由农业种养转向商业和服务业。

1.国内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相关的法律文件。《建筑法》(第二十四、二十九、五十五条);《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十六、二十七条);《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但以施工总承包为基础的法律条款,对于EPC工程总承包的招投标细则、市场准入条件、合同价款结算等方面均缺乏针对性。特别是2017年12月,《招投标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内容中未涉及工程总承包内容,着实让市场参与方无所适从。

太安的主体生计方式仍然是农业,自2011年开始实行对凤凰社区的旅游开发后,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增多。从工作性质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职员工,如清洁工、监督员等。他们的工作由政府统一安排,领取固定工资。凤凰社区现共设有六名管理员,其中包括三名清洁工,工资均为5000元/年。一种是自由职业者,如以家庭、个人为单位开办的家庭旅馆和餐厅,经营超市,运营摩托车或面包车载客服务、以房地产的开发为依托的装修工人等。他们的收入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关系密切。职业多元化是当地从业情况的一个特点,以在当地一名监督员为例,他有自己经营的店面,通过与政府协商,他担任重庆凤凰茶乡乡村旅游管理委员会以及凤凰茶乡乡村旅游接待中心的监督员,负责给来往的游客指路,对乱丢垃圾、随意踩踏沿路花草的人员进行管理,通过店面内部安置的监控器查看来往的车辆行人以协助管理沿路的治安。其收入构成除了政府所发的一年5000元的固定工资,还包括经营店面带来的一定的非固定收入(其自述为一个月1000-2000元)。

在旅游开发的起步阶段,当地政府一则鼓励本地干部带头参与开办农家乐,以自筹资金或入股的方式进行;二是发布一系列鼓励性措施吸引当地农户以及外出打工人员发展“农家乐”。为推动当地商业餐饮的发展,2012年10月份,太安镇政府举办了美食节,聘请万州一知名餐馆的主厨为评委,鼓励当地“农家乐”参赛,每一家出3个菜,设置5个奖项,每个名额授予一千元的奖金。当时太安镇有5家餐馆参赛。为统一标识,2013年初为每一个农家乐制作和分发一个旅游扶贫示范户的牌子。当地“农家乐”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1年首批农家乐有32家,由于后续经营不善、外出打工或者转经营超市等原因,直至2015年,第一批农家乐只剩下7家。根据当地政府填报的《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资料统计表》,到2015年7月21日,当地共有旅游接待点、农家乐、宾馆三类12家,年接待达17.2万人次。

2.原有生计方式功能的转向

整个太安镇森林覆盖率高,有森林面积3349亩,其中高山茶园3000亩,年产茶叶10000公斤以上,引入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和工艺,形成了“太白银针”、“凤凰春”、“凤凰春尖”、“凤凰春毛峰”等品牌。梯田稻作仍然是当地农户的生计来源之一,每年春种秋收依然在有序地进行。但在原有的茶叶生产、粮食种植的功能之外,梯田、茶园承载了新的功能,被整合成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主要服务于旅游发展。

茶园成为太安镇凤凰社区的一大旅游景点。以茶园为核心,太安镇政府打造了“凤凰茶乡”这一乡村旅游名片,成为重庆市首个大型开放式乡村公园,公园面积15.3km2,其中核心区5.7km2,森林覆盖率达96%,负氧离子含量达到53000个/cm3;海拔950-1068米,夏季平均气温22.5℃①。当地政府围绕茶园景区整合了当地的农耕和生态文化资源,把司南古祠和丁家楼子古建筑、中华古桂、千层梯田、盐茶古道、茶岭文化广场等联动到乡村旅游中来,一年内先后举办重庆市乡村旅游节、万州区茶文化节、帐篷节暨消夏音乐会、稻谷收割体验活动、桂花节暨美食节等活动。

梯田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不仅生产供当地人食用的粮食,而且出产稻米进行商品交换。此外,梯田是当地乡村旅游的核心景观之一。为了使梯田更好地顺应旅游发展的需要,2015年初,太安镇召开镇人大代表会议,制定了《梯田保护管理办法(暂行)》,并于2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了东、西、南、北梯田界限,适用太安镇境内开垦和耕种的梯田,以及相关的林地、灌溉系统、村庄和其他自然、人文等景观构成的区域。该办法规定,梯田保护区域内的村庄应保持传统格局和乡村风貌,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严禁在区域内的山脊线、连片梯田范围内新建房屋;杜绝任何破坏传统景观风貌、污染环境的行为;禁止擅自从事采石、采沙、取土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和擅自采伐林木的行为。同时,该办法还要求旅游观光和从事经营服务的单位、个人,应维护和完善梯田灌溉系统、水利设施,不得污染水源,填堵渠道或破坏自然水系,鼓励梯田的使用者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保持梯田土壤肥力,鼓励种植传统优质水稻品种[2]。梯田保护办法的出台,一方面是出于旅游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地农业生计方式所受到的冲击。

根据当地镇政府的设想,培育养殖和种植大户同样有助于提升当地旅游的价值,能够打造部分乡土品牌,增加旅游中饮食的吸引力,更进一步可以作为特色旅游礼品。在政府的引导下,太安部分农户转向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济动物的养殖,采用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集约程度高,有明显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特点。以养殖业为例,目前当地已成规模的专业养殖户有肉牛饲养、香猪养殖,还开放了多处钓鱼的池塘。肉牛养殖的业主不仅养牛,而且建设了较为粗放的养牛、养鱼和葡萄种植联动型经营方式,利用牛粪作为葡萄园的肥料,葡萄园的草供牛或鱼吃,牛粪还可用来生产沼气。香猪养殖场同样形成初步的草、猪、肥循环。为了更好地从事养殖,业主都曾自费参加技术培训,乡政府也提供相应的支持。

务农是太安当地农户的首选生计方式,即使从事其他职业,只要能进行农业生产,大部分人仍然从事农业活动。但种植的作物类型和产量都发生着变化。2014年太安镇粮食作物生产播种总面积为2856.8hm2,总产量为11413吨,与2013年粮食作物生产情况相比,201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同比下降了7.3%,总产量同比下降了5.4%。而与2013年相比,2014年经济作物的耕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同比上涨了①。因为农业收入较为微薄,当地大量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农业生产,常年在家务农人员的年龄普遍较大,基本在50岁以上。这部分人员劳动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大石板梯田中撂荒的不在少数,以前赖以为生的梯田现在面临着需要保护的情况。

目前对传统农耕生计方式冲击最大的是外出务工。因为没有有效的产业支撑,缺少稳定的现金收入来源,当地人虽然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温饱,但没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有一些群体相对比较贫困。“种田饱肚子、养猪喂孩子、打工修房子”,是很多人的生活写照。当地青壮年主要选择在广东、福建、浙江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务工,在电子厂、家具厂、服装厂等工作。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吸引了一部分人回乡发展,经营家庭旅馆、餐饮、超市等。

N女士以前是乐堂村的人,乐堂村和段家村合并为现在的凤凰社区以后,他们用政府补贴的一万多元来到街道上买了一户门面,在凤凰社区街道上做窗帘生意,她是典型的返乡经商农民工。N女士一家四口人,大儿子今年上高二,在万州五桥念书,小儿子刚刚几个月。以前他们夫妻俩在广州打工,N在工厂做手工,N的丈夫在广州做建筑工作。2013年她和老公从广州回来。据她所述:夫妻俩在广州工作的时候,大儿子一直由奶奶在家乡照顾。虽然开个窗帘店赚的没有打工的多,但是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能够自由安排时间,回到熟悉的环境,能够有一个家的感觉,觉得就很幸福了。窗帘生意在凤凰社区竞争还是蛮大的,一条街就有三家窗帘店,平时生意不是太好,街上比较冷清,但是镇上的旅游行业比较发达,常有人来镇上买房需要装修。生意最好的时候是冬天④。

总之,太安的生计方式正由传统的农耕生产转向复合型生计方式,促成这一转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围绕着旅游业的兴起,当地的生计来源由农业向服务业倾斜,虽然农业仍然是当地的主要生计方式,但也深受旅游业的影响。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生计方式转型的思考

乡村旅游正在改变着农户生计方式,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一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契机和载体,专门从事管理和挖掘整理当地文化的工作,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改造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安排”[3]。

1.乡村旅游发展中生计方式转型的政府引导

乡村旅游是我国为了发展乡村经济而重点支持的项目之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4]。为了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国家层面对于乡村旅游的整体开发方式、开发重点给予了方向上的指导,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国家旅游局推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等项目建设,通过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等。这些是太安镇凤凰社区旅游开发的政策环境。

太安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经5年,还处于建设阶段。在2011年开始成为当地镇政府的重点工作。为了推进当地旅游的发展,以时任书记的GYJ为首的政府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邀请西南大学专业人员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估,挖掘当地农耕文化和养生文化;通过密集型集体开会讨论旅游开发的利弊,启动领导带头的机制,鼓励一部分领导主动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当地的旅游开发;专设有乡村旅游办公室,主要负责展开关于旅游扶贫、建立网站、推销农产品、联系各单位的相关工作。据第一批发展起来的农家乐的个体户所述,他们开店得到政府的支持,他们自己出一部分钱,政府补贴一部分资金。当时政府通过走访当地的居民,征集从事农家乐的意愿,对于愿意从事农家乐者,政府补贴资金15000元,包括以每户家庭的床位为标准分配两套床上三件套、统一制作店面的牌匾。政府安排为期一个星期的培训,包括请专业的厨师教炒菜,统一对客人的服务标准,统一制作和发放了乡村旅馆服务指导标准、乡村旅馆餐饮服务标准、乡村旅馆卫生标准、乡村旅馆安全标准的牌子。2015年三四月份,万州公安局统一发放了治安情况报告制度、住宿检验登记制度、值班巡查制度、旅客财务保管制度的牌子,还统一发放了旅客住宿登记簿。当地一家家庭旅馆“友谊农家乐”的老板ZGQ说,她和丈夫以前在广东中山务工,做建筑方面的工作。2011年回到凤凰社区,经营起一家农家乐。2010年修建房子,两层楼的建筑花了12.3万元,不包括装修的费用。建房时由政府帮助挖出地基,并资助20000元开农家乐。开这农家乐之前有政府安排专业厨师培训一周,以及如何服务客人。这家农家乐有6个房间、8个床(5个单人床、3个大床)。除去购买床铺、被子的钱后,政府资助的还剩余7800多元⑤。

政府部门主导了太安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当地生计方式的转型。

2.乡村旅游发展中生计方式转型的农户策略

有研究认为,乡村新型生计方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城乡交流的深化是其最重要的原因,农民出于对城市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运用乡土资源与网络拓展出一种新型的职业路径来满足对生活水平提升的愿景[5]。确实,生计转型必然要出于农户的自主选择,农户选择主动生计转型或是被动进行生计转型,其中最大的衡量因素是经济利益,这是驱动农户生计变迁的重要动力。基于这一点,部分农户会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的指导下主动完成生计转型;部分农户会保持观望状态,在看到实际成效后才会主动进行生计转型;部分农户仍然继续原有的生计模式,对生计转型不敏感甚至有抵制情绪。这些都是生计转型阶段的常态。从长远来看,维持复合多元的生计方式更有利于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能更好地规避单一生计方式的脆弱和风险,因而,许多农户的生计策略是农业生产、外出务工相结合的方式,现在则加入了依托当地旅游发展而兴起的饮食、住宿、交通等方面的经营活动。

作为生计转型的主体与载体,农户的选择最能反映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基于脱贫和增加现金收入的现实需要,部分农户依靠政府提供的资金和优惠条件直接从事旅游业。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当地农户的生产增收带来了机遇,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等、资本积累不均等情况,并非所有的农户都能从中受益,如何平衡生计转型过程的不均衡情况已经超出农户自身的考量视角。

3.乡村旅游发展中生计方式转型的可持续性

农村生计方式的转型是一个复合的过程,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力量交织在一起。农户是变迁的基本单元,出于改善生活的动机,农户主动参与到生计转型中来;社会转型给予生计变迁的多种选择,提供生计转型的样板和范式;国家主导着政策的走向,赋予生计转型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推动农村生计方式转型的可能方式有很多,受自然环境、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自有资源的影响,旅游是我国大多数乡村发展经济和脱贫的首选方式。生计方式转型由乡村旅游的发展所带动,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生计问题,但乡村旅游的推动给定型化的传统生计带来了新的选择和更多的可能性,如何保证生计方式转型的可持续性是很现实和值得深思的问题[6]。

此外,生计并非单纯的物质生产,其中交织着各种的文化观念。生计变迁的发生需要很多的条件,其中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写道“我认为大多数历史变化都源于人大脑中的观念,而观念至少与物资紧缺、经济需要、环境制约,以及人们提出的所有其他决定条件一样,都是推动变化的有力因素。……观念的影响有时不像物质力量的作用那样明显可见:一些通过产生可见的效果直接改变了世界;另一些则通过影响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间接地改变了世界(这具有更深远的重要意义)。”[7]乡村旅游带动下的生计方式转型确实在物质层面改变了当地的景观,更深远的影响也许在于它改变了当地人们看待乡村景观的角度,使生计选择更为多元与多样。观念的更新为乡村旅游发展中生计方式转型提供了思想动因,使转型能够可持续进行。

注释:

①来源于2015年7月实地调研时太安镇政府办公室提供的数据。

②访谈时间为2015年7月15日,地点为凤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③访谈人和记录者为一起调研的团队成员。

④访谈时间为2015年7月15日,地点为凤凰社区丁家楼子街道窗帘店,访谈人和记录者为一起调研的团队成员。

⑤访谈时间为2015年7月21日,地点为凤凰社区友谊农家乐,访谈人和记录者为一起调研的团队成员。

参考文献:

[1]向德平,陈艾.连结生计方式与可行能力:连片特困地区减贫路径研究——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两个牧区村庄为个案[J].江汉论坛,2013(3):115.

[2]彭瑜.万州太安镇:留住田园景观 呵护千层梯田[N].重庆日报,2015-05-20(2).

[3]李飞,杨栋,王厚全.农户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的乡村旅游影响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梨花村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405-407.

[4]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DB/OL].(2015-02-01)[2016-04-12].http://www.gov.cn/zhengce/2015-02/01/content_2813034.htm.

[5]谢蓓,郭帅旗.农民新型生计方式与乡村变迁——以豫北K村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5(3).

[6]陈柏仁,黄勇.生态文明视阈下三峡库区错位发展路径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1).

[7]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改变世界的观念[M].陈永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责任编辑:马建平]

收稿日期:2016-05-11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与九三学社万州区委、万州区太安镇政府校地合作项目“太安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作者简介:李霞,女,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民族社会学专业博士。

中图分类号:C 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6)04-0032-05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新业态“亲子农场”发展研究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践困境及对策
民族民间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理念研究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农家乐景观设计探析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