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与风格的交锋
——谈叔本华与尼采

2016-04-05吴晓平

关键词:叔本华尼采风格

吴晓平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 上海 200433)

思想与风格的交锋

——谈叔本华与尼采

吴晓平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 上海200433)

摘要:叔本华与尼采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关联颇为紧密,而两者的风格却又大相径庭。文章首先引出两人之间的思想关联,着重表明叔本华在尼采思想上的先驱地位。由于西方学者的研究路径的影响,两位哲人之间的关系远未在国内学界引起重视。文章紧接着从思想和风格两方面简略地来对比两种哲学。在思想方面,以生命意志和权力意志为着眼点展开。生命意志重在保存,但同时也蕴含了发展和塑造的可能;而权力意志则明确将生命的自我塑造作为核心要义。在风格方面,叔本华的作品是直白且典雅的,而尼采的作品则显得隐晦而零碎。思想与风格两方面的比较,将有助于呈现出两种哲学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叔本华;尼采;生命意志;权力意志;风格

一、引论

将叔本华与尼采放在一起谈论,原因很简单:其一,他们同属“意志派”的哲人(尽管各自的意志观大不相同),思想上有很强的亲缘性;其二,两位哲人之间的殊异或关联,并非关涉到一种玄而又玄的抽象理论,而是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命姿态。弄清楚这一点,势必也会提升我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据称,尼采曾不断归纳自己所崇拜的思想前辈,忽而说六人,又忽而说四人。据学者们的考察,这四人或六人中或有帕斯卡,或有苏格拉底,或有卢梭。然而笔者认为,这其中必有叔本华。可以说,尼采是受惠于叔本华哲学最大的人,同时他也是最懂叔本华哲学的人。尼采在晚年曾自白过:叔本华是其“伟大的导师”[1],且是其“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教育家”[2]。尼采这两句对叔本华的评价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那么,尼采与叔本华的关联究竟何在?这种关联又为何总被忽视?对于前一个问题,想必一本专著也难以道尽。这是一个艰难的课题。表面上看,尼采的哲学涉及到了对叔本华的一系列哲学命题的倒转:同情——反同情、静观——迷醉、逃避痛苦——接纳痛苦、否定生命——肯定生命、艺术作为生命之沉寂——艺术作为生命的自我确证……。类似的倒转仍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然而,这种种颠倒只能算是极为笼统的梳理,其中的细微且丰富之处仍掩藏在两种哲学之中。再者,这种种对立是否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换言之,是否存在着一个最具统摄性的对立,而其它的种种对立才由此获得一种解释?笔者以为,这个最为核心的对立即是生命意志与权力意志之间的对立。后文也将由此出发,简要地谈及两种哲学。至于第二个问题,即尼采与叔本华之间的关联为何总被忽视这一点,其实根本上同另一个问题休戚相关,即叔本华为何总被忽视?学者们忽视这一层关联,实质上所忽视的正是叔本华。那么,个中的缘由何在呢?

二、叔本华:付之阙如的一位哲人

叔本华作为哲学家,其影响却似乎主要体现在文艺圈内。在哲学史上,他似乎只激发出了一个尼采。再者,这种“激发”因仍未有详细的阐明而总显得似是而非。这也涉及到了叔本华在思想史上的地位问题,不属本文的考察范围。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正如以上所一再提出的,是尼采同叔本华的这层关系为何屡被忽视。其中的缘由定有很多,这里,笔者仅提出其中一点看法。

哲人有云: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评价是少数人的特权,其余人是受权威和范例引导的。此言非虚,我们从中也可获得对上述困惑的些许启示。尼采之后的哲人中,可称得上这“少数人”且又是“权威”的,海德格尔定是其中一位。海德格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开办了尼采讲座,之后其演讲稿又以煌煌两卷本《尼采》问世。此书为之后的尼采研究确立了一个风向标。在这两卷本著作中,叔本华几乎未予提及。海德格尔大概只用了寥寥几行文字便匆匆打发掉了叔本华。他的核心看法在于,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其实已在谢林与黑格尔的哲学中有其雏形。故此,叔本华非但不应该谩骂这两位哲人,反倒应该感谢他们,尤其是谢林[3]36。笔者以为,海德格尔的此番论断——同其对达尔文的论断一样,是十分武断的。事实上,萨福兰斯基在《恶——或自由的戏剧》一书中已对此做出了合理的评价,此处也无须我们赘述。在海德格尔专论尼采的论作中尚且如此,更不用提他的其它文字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海德格尔是褒谢林和黑格尔,而贬叔本华的。一旦他认定了前两者的先驱性地位,自然不会过多关注后者。海德格尔如是,雅斯贝尔斯、洛维特亦复如是。他们在论及尼采时也都绕过了叔本华。此种情形,随着海德格尔等人的作品的不断引介,其实也在无形中塑造着国内学人对尼采的研究路径。这种种路径从各方面呈现了出来,不过它们都有大致共同的特点:将叔本华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而一笔带过。

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叔本华与尼采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在这些人中,我们要重点提及四位:西美尔、托马斯·曼、萨福兰斯基、贾那维。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都费了不少笔墨谈论了叔本华与尼采,并且大多已被引介到国内。

以上,我们重点表明了叔本华作为尼采的教育家的先驱性地位,以及他在国内哲学界的不受重视的现状及其原因。接下去,我们要简要地来谈谈两位哲人在思想和风格上的交锋。

三、思想的对峙:生命意志与权力意志

1.权力意志说的基本要义:自我超越的生命原则

“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是尼采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思想。海德格尔认为是尼采哲学中的五大命题之一。在1886年前后,尼采开始构思以《权力意志——对所有事件的一种新阐释的尝试》(Der Wille zur Macht. Versuch einer neuen Auslegung alles Geschehens)为题的写作计划。从以上标题即可看出,权力意志的思想涉及到价值重估的任务的开展;同时,这一任务的异常艰巨也间接表明,权力意志在尼采的整个思想中或许占据着一个主导性的地位。由此出发,尼采所提出的永恒轮回、超人等其它思想才能求得一个完满的解释。

德国著名的尼采研究专家维茨巴赫,以《重估一切价值》(Umwertung aller Werte)为书名,重新编排了尼采在精神崩溃前的所有手稿(主要集中在19世纪80年代的手稿)。他指出:“尼采的全部作品都是从中心的这堆火点燃,并且燃烧起来的……并且有秩序地围绕着它们的太阳……”[4]。维茨巴赫又进一步指出,这个被围绕的“太阳”也就是权力意志的思想。

权力意志的思想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它究竟涉及到了哪些基本的要义?对此的探讨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对这一思想的种种考察之中,笔者以为萨福兰斯基的观点最为全面。他指出:“权力意志,起先被理解为自由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升华的原则;紧接着也被理解为艺术那有魔力的变形力量,以及社会生活的内在活力。最后也成了一种生物学的和自然主义的原则。”[5]此番概括不仅周到全面,同时也表明了权力意志思想的发展演变。“自我的塑造和升华”,如萨福兰斯基所言,正是起先就被确立起来的。此外,海德格尔也将“超出自身(über -sich-hinaus)”视作权力意志的基本内涵之一[3]67。结合以上两位学者的看法,笔者也以为,自我超越的原则正是权力意志说的基本要义。

2.权力意志的背景:自我保存的生命意志

相较于尼采的权力意志,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的含义要明朗许多。然而,“明朗”绝非意味着三言两语就能道尽。事实上,生命意志绝对是叔本华哲学中的最为核心的概念。几乎所有的主题,诸如形而上学、道德、美学等都是围绕着生命意志的基本含义展开的。因此,生命意志对于叔本华而言,远非是一个任意的假定,或者是一个空洞的词汇,而是这个世界的内在本质的真正表达[6]410。

那么,这个上抵形而上学,下至个体生命伦理的生命意志究竟包含着哪些要义?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叔本华自己给出的概括:“对生命的强烈执着,对个体和种属的关心、照料,利己主义,对此外的一切冷酷无情,以及由所有这些引发的各种情感。”[6]239这或许是对于生命意志的最为精当的总结。究其要义,自我保存就是生命意志的首要原则。当然,生命意志的含义远非如此而已。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的第四篇,叔本华还提出了“生命意志的肯定”和“生命意志的否定”两个基本命题。若要细细辨明,那么“生命意志”还将会把我们带向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前景中去。

3.从生命意志到权力意志

在尼采生前出版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首次提及了权力意志的思想。在该书的“论自我超越”(Von der Selbst-?berwindung)一节中,尼采写到:“只有在有生命的地方,那里也才有意志:可是这并非生命意志,而是权力意志!”[7]很显然,尼采在这里所针对的正是叔本华。后者曾讲:“哪儿有意志,哪儿就会有生命,有世界。就生命意志来说,它确实拿稳了生命。”[8]这场争论可谓针锋相对,其焦点正在于,尼采无法认同生命的首要原则在于保存和繁衍,而这正是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的基本内涵。尼采对此反驳道:“为生存而斗争只是一个例外情形,是一个时期内生命意志(Lebenswillens)受到限制所致。大大小小的斗争全是为了生命意志(der Wille des Lebens)的权力而展开。”[9]223如此说来,生命的基本活动在于对外物的征服、占取、支配;而保存繁衍只是一个次要的、伴随性的活动,生命从来都不是直接冲着这个目的去的,这种目的因而也被尼采斥之为是“多余的目的论”[10]。

虽然力求保存繁衍是生命意志的基本活动,然而其内涵远非如此。叔本华还说道:“生命意志是世界的内在本质的唯一真正的表达。一切事物都涌向存在,要尽可能地成为有机体,也即生命,之后则要谋求生命的尽可能地提升。”[6]410那么这样的“提升”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如何可能?叔本华所坚持的那套僵化的生命观是否还会出现某种转变?遗憾的是,叔本华最终还是裹足不前。它将这种提升的可能推给了自然中的本能事件:性行为。

叔本华认为,两性之间的吸引、选择看似出自自身的行为,实际上却是生命意志的“巧妙安排”。生命意志以此为自然贡献出那最优的下一代:“性冲动,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不折不扣的、在现象之外的生命意志……在每一个两情相悦的例子里……男女双方唯一的目标只是生产一个具有特定本质的个体而已。”[6]621借助于对柏拉图的理念说的进一步发挥,叔本华又同时维护了此种解释。理念自身存在着不同级别,完美程度各有差异,因此生命的级别也高低不等。然而,生命意志总是朝着更高的理念,因此它就会以生命的繁衍活动,来保证优质物种的诞生。这就是叔本华的性爱形而上学之论,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第44章中,他甚至以数十页的篇幅探讨了这个主题。

叔本华的性形而上学表明,生命意志也仍只是立足于自然的本能事件来提升生命的。在这一构想中,人的主导性显然无法体现,因为一切只是由生命意志在主导着。叔本华以此肯定和赞美的是那个形而上的生命意志,而非实在的个体生命。对尼采来说,生命显然不能依赖于天然的进程。换言之,个体生命必须成为自由行动和自由创造的产物。这种自由的行动或创造,恰是那丰盛的权力意志所能担保的。人的意志总是潜在的具备一种征服和支配的力量,因此人才能抵抗、忍受、转化一切不利因素,借此提升生命。接下去,我们还将要简略地来对比一下两位哲人在风格上的差异。

四、风格的两重差异

两位思想家风格迥异。不过同样的是,他们已完全摆脱了先前古典哲学的那种“辉煌的枯燥”:他们的作品极具可读性,充满活力与美感。那么,究竟何谓“风格”?这恐怕极难给出定义。所谓风格,可以说小到措辞与句法、节奏与韵律,以及各类修辞术的选择运用,大到整部作品的章节划分、先后次序的安排。风格的种种要素,皆因读者的不同眼光和秉性而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

遗憾的是,风格中的诸多要素只存在于某一语言中。若说思想内涵仍可借翻译而得以传达,那么风格的完整再现就实难办到了。看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原文,再浏览一下此书的各位中译者费尽心思,而又无奈添加的各类脚注的辅助说明,便可有所知悉。这意味着,若不通达两位大师的原作,风格的比较就纯属妄谈。好在,笔者也没有如此自不量力的意图,在这里也仅就已获得的一些粗浅的印象,谈几点看法。

1.风格的第一个差异:直白与隐晦

叔本华的文体极为质朴。称其质朴,盖出于两个方面。

其一,叔本华几乎使用日常语言来展开哲学探讨;换句话说,是用文学笔法写哲学。不难看到,他的作品就没有几个晦涩术语,他诉诸的是语言本身的张力。在这一点上,尼采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每每下笔,情到深处,尼采的文字就跟着他的思绪肆意昂扬,因此总给人缺少节制的印象,更难称质朴。虽则如此,其文字仍不失魅力。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要归结到语言自身的魅力:他们都让语言自身来说话,不造新词,更不发明术语,而只是诉诸日常语言。对叔本华来说,越发抽象的文字,无疑是越少实在的内涵。他为此而慎用、少用。于是,他用晶莹剔透的语言塑造了自己的哲学,同时也不为读者诸君留下种种的阅读障碍。即便是读者们无法一下子摸到其哲学的命脉,也不至于完全丧失掉其作品的阅读兴趣。这种风格的优势在于它易于获得读者的芳心。无怪乎,卡夫卡曾说:仅仅出于叔本华的文体,我们也应该读读他的作品。

其二,称其质朴,是因叔本华极少用修辞术。他曾断言:一个哲学家必须极其诚实,以至于不利用任何诗意的或修辞的辅助手段。修辞术的功能至少包含了两点:一是更为形象生动地表述观点;二是刻意掩饰自己的主张。这两方面,对叔本华来说,常常是不必要的。一方面,他的表述足够清晰有力。如尼采所言:叔本华善于素朴地说出深刻的真理,没有华丽辞藻却能抓住听众,不带学究气却能表达严密的科学理论[11]。另一方面,叔本华从不掩饰自己的主张,他足够诚实,也足够直白。这也正是尼采深受感染之处。他不仅敢于探索,也敢于表达。光有前者,远不能称为诚实。叔本华同时坚守住了这两点:叔本华从没有向那个阻碍真相的“伊娥卡斯忒”让步。读者只要读一下其《性爱形而上学》就会有这样的印象。

以上便是叔本华的质朴风格的两个方面。现在,我们不妨把眼光绕到尼采身上来。如尼采自己所言,叔本华的简单和诚实曾深深激励了他。然而,这样的激励却没有让尼采变得“很诚实”。他曾意味深长地说道:“所言深刻的东西都喜欢面具;最深沉的事物甚至痛恨比喻和象征。”[12]50既“喜欢面具”,又“痛恨比喻和象征”,这着实令人困惑不解。尼采又说:“每一种哲学也掩盖了一种哲学;每一种观点都是一种掩盖,每一个单词也都是一个面具。”[12]230在这里,难道尼采不是在提醒我们,所有的哲学——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哲学,都带着一张面具吗?如果不是这样,尼采又为何提醒读者要“注意正确阅读”?[9]260

尼采确实爱戴面具,因而总显得“不够诚实”。就拿《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来说,此作不仅大量运用隐喻、象征、反讽、一语双关等修辞术,且诸多意象极为隐晦,每每读来总令人不得要领。可以肯定的是,查拉图斯特拉所说的话大多也是尼采所要说的话,那么为何不干脆将书名取为“尼采如是说”?个中缘由不得而知,也不属本文的考察范围。我们在这里要着重表明的是,尼采的确爱用各类修辞术,因而不免给读者设置了不少阅读障碍。这或许正是尼采的目的所在:他在向一部分人隐藏自己的同时,也在挑选着属于自己的读者。

2.风格的第二个差异:典雅与零碎

叔本华的文体堪称典雅。他的作品松弛有序而又节奏匀称,循循善诱而又娓娓道来。尼采的文体则不免给人以零碎的印象。西美尔曾说:“尼采的精神不乏火花迸发般的灵感,但他不具备叔本华的伟大风格。”[13]笔者以为,此中的“伟大”正体现在为叔本华所具备,而同时为尼采所缺失的“典雅”上。

乍一看去,尼采的风格同样引人夺目:忽而是饱含睿智的格言警句,又忽而是极富美感的韵律短诗。可是若再往深处一想,使我们获益最深的并非是作为诗人的尼采,而是作为哲学家的尼采。这倒并不是说,尼采的格言或诗作水准不高;相反,这些精致的格言或诗作很好地点缀了其各个主题,而是说,对于尼采的最重要的思想要旨,我们并不能从其诗性的文字中获得,而是要从较为体系化的文字中才能窥得一二。就此而言,尼采最重要的书当属《道德的谱系》和《善恶的彼岸》,而不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然而,不论格言、警句、诗作如何出彩,它们都难称典雅。典雅关乎着一种叙事的精巧艺术与精心布局。在这一方面,叔本华的主要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此树立了一个典范。就尼采的作品而言,即便是其最具整体感的《道德的谱系》一书也难以令人形成这样的印象。尼采所擅长的始终是那种片段式的写作:他要致力于用十句话说出其他人要用一本书才能说出的东西——甚至是说不出的东西。对于这样的风格,尼采自己也作出了自辩:“我在处理较为深奥的问题时,就像洗冷水澡一样,快进快出……对事物只做蜻蜓点水式的接触和闪电般的观察,是否就不能理解和认识它呢?……我必须把一些让我颇费思量的问题中的许多东西说得简明些,使人听来要言不烦。”[9]257-258不难发现,尼采的此番说明多是以创作者的立场来说的,而没有太多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效果。又或许,尼采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1887年),已不太指望自己会有多少读者了:从《悲剧的诞生》发表以来的15年中,尼采不得不看到,他的书没有市场、没有读者[9]332。

五、结语

要想以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来讲清楚某一位原创性的哲学家,这终究是不太可能的。本文从叔本华与尼采两位哲人的关系谈起,并转而论述了两人在思想与风格上的对立和差异。这样的叙述必定是极为粗略且笼统的。因而,本文充其量也只是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所抛的“砖”无非是:当我们看待叔本华与尼采两位哲人的时候,完全撇开一个人去看另一个人是不太可行的。叔本华作为尼采思想上的先驱不容忽视;同时,尼采作为叔本华的最出色的批判者也同样要引起重视。

不过,本文的主体部分却论述了两人在思想和风格上的差异。就思想而言,我们以生命意志和权力意志为中心作了一定的探讨。泛泛而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以自我保存为首要原则,而尼采的权力意志则以自我超越为核心要义。相比之下,无疑尼采展现出了一个更为立体且动态的生命形象。在风格方面,叔本华更显质朴和典雅,而尼采略显隐晦且零碎。孰优孰劣,自难以评判,全依读者的喜好或品位而定。

参考文献:

[1]尼采.道德的谱系[M].梁锡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

[2]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M].杨恒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0.

[3]海德格尔.尼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维茨巴赫.重估一切价值[M].林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

[5]萨福兰斯基.尼采思想传记[M].卫茂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9.

[6]Arthuer Schopenhauer.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M].Zürich:Haffmans Verlag,1988.

[7]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琦,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130.

[8]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77.

[9]尼采.快乐的科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10] 尼采.1885-1887年遗稿[M].科力编.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3.

[11] 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1.

[12] 尼采.善恶的彼岸[M].张念东,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3] 西美尔.叔本华与尼采[M].朱雁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4.

[责任编辑:赵秀丽]

收稿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吴晓平,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 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6)04-0007-05

猜你喜欢

叔本华尼采风格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人为什么会无聊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毒舌男”叔本华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
尼采的语言本体论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