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巫山县志》纂修源流考

2016-04-05滕新才

滕新才, 王 倩

(重庆三峡学院 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万州 404100)

《巫山县志》纂修源流考

滕新才, 王倩

(重庆三峡学院 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万州404100)

摘要:据现有资料,重庆市巫山县修志始于明代,迄今修志9次,现存县志7部,其中5部为旧志,均为清代纂修。旧志分散各处,相关文献记载亦不齐全。因此,对《巫山县志》纂修源流进行考证、梳理实属必要,这对传承巫山历史文化、推动学术研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巫山县志》;清代修志;民国修志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处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巫山县因巫山得名,而巫山得名历来说法不一。据光绪《巫山县志·沿革》记载:“唐尧时,巫山以巫咸得名。《艺林伐山》云:‘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县以山名,为巴山山脉之高峰。旧传形如巫字,遂以名山。”[2]巫山县历史悠久,战国时为楚国巫郡;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改置巫县;东汉建安十五年(210)析巫县置北井县;蜀汉章武二年(222)属吴国宜都郡;吴永安三年(260)分宜都郡置建平郡,治巫县;西晋泰始四年(268)隶属巴东郡;隋开皇三年(583)改巫山县,属建平郡;清康熙九年(1670)大昌县并入巫山县;1949年成立巫山县人民政府,属四川省管辖;1997年重庆直辖市成立,巫山县划归重庆市管辖。巫山县地域文化浓厚,历来有修志传统。本文试对历代《巫山县志》的纂修情况作一简要梳理,以方便读者查阅。

一、明代修志

巫山历史资料在很多地理总志或区域方志中均有记载,但巫山县修志最早始于明代,仅闻其名,未见其书。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朱士嘉撰《中国地方志综录》记载,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巫山县志》与《大昌县志》同时修成(时大昌县与巫山县并列)。《巫山县志》4卷,巫山知县张维壬(亦作张维任)纂修;《大昌县志》6卷,吕时焕(生平不详)纂修。孤本原藏上海东方图书馆[3],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焚毁。

二、清代修志

1.康熙《巫山县志》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康熙《巫山县志》,(清)佚名修纂,传抄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等多个图书馆有藏[4]。但现查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所收本(北平国立图书馆出版,民国十九年(1930)抄本)、南京大学图书馆抄本(时间不详)、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四川府州县志·巫山县志》(故宫珍本丛刊),三种版本在内容上与雍正《巫山县志》并无显著差别,字迹及页面布局有所不同,个别页码有所缺失,记事均截至雍正十三年(1735)。现摘录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四川府州县志·巫山县志》(故宫珍本丛刊))中记载雍正十三年史实如下:“李锦,雍正乙卯科。”[5]雍正乙卯年即为雍正十三年。既载雍正年间史实,又为何会作康熙《巫山县志》?现将该本县志的流传及记录情况摘录如下,以便从中发现一些端倪。

民国二十三年(1934),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记载:“《巫山县志》,传抄康熙五十四年写本,存北平图书馆、金陵大学(后并入南京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不分卷,不著编纂人及编纂时间。”[3]195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订本)作如下记载:“《巫山县志》,传抄康熙五十四年写本,存北京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选举记载至康熙五十三年。”[6]同是传抄康熙五十四年写本,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就已经将该县志明确作康熙《巫山县志》记载了(如前段句首所述)。概因1958年《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订本)里将该县志记事截止时间记作“康熙五十三年”,以致日后误认所致。故笔者推测,康熙《巫山县志》即为雍正《巫山县志》,乃雍正年间时人抄录康熙旧本,顺便增添少许雍正年间史实。因抄录人不同,故出现了目前所见的多种版式。

2.雍正《巫山县志》

雍正《巫山县志》,不分卷,(清)佚名纂修,记事止于雍正十三年(1735)。《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记载的雍正年间刻本现已不存,有抄本可查。据1991年新编《巫山县志·修志》记载,(清)雍正年间,巫山政府奉命将本县旧志中的疆界、山川、风俗、公署、城池、祠祀、赋役、秩官、名宦、孝义、节烈、隐逸、寺观、祥异、僭据、兵防抄录上报朝廷,目前所见的雍正《巫山县志》大概即来源于此了。转抄本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图书馆[7]。从方志编纂体例上看,雍正《巫山县志》内容不全,无艺文志,且未单列寺观,而是附于仙释类后,与方志通常分类不同。因(清)康熙九年(1670)废大昌县并入巫山县,故书中多处于类下分记两县之制事,如疆界、山川、城池等类,先述巫山县,次大昌县。另有雍正《巫山县志》记事截至雍正七年(1729)一说,系读者对书中内容误认所致。

3.嘉庆《巫山县志》

据《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记载:“嘉庆《巫山县志》,不分卷,(清)王圻纂修,清抄本,三册一函,九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无格,有图,本书前后无序跋,无纂修人姓名,记事至嘉庆十七年(1812)。”[8]查道光《夔州府志·秩官志》得知,王圻,巫山县知县,山西汾阳县进士,嘉庆十三年到任,十九年调任[9]。故该书当为王氏纂修,人物生平不详。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该县志珍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图书馆。但经笔者核实,目前仅山东大学图书馆有藏。因资料珍贵,目前尙未得见该本。

4.光绪《巫山县志》

(清)光绪十九年(1893),巫山知县连山(少梧)主持修志事宜。时修志有三难:“地瘠民贫,经费无措,一也;邑无旧志,靡所遵循,二也;档卷漂沉,事乏考证,三也。”[1]铁岭连山序(262),连山多方招揽人才,以李友梁(字晋斋,夔州府学,光绪十七年辛卯科举人,注选州学正)等为编纂主持,历时半年完书。全书共8册,体例齐全,分为星野、沿革、疆域、城池、公署、山川、水利、户口、田赋、祥异、蠲政、仓储、物产、盐法、风俗、学校、坛庙、典礼、营制、武功、置邮、秩官、政绩、选举、封荫、人物、流寓、列女、坊表、古迹、寺观、艺文32卷,约27万字。光绪《巫山县志》是现存编写内容最为全面的古代巫山县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但因年代久远,今人阅读起来颇为不便。1988年,巫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组织人员对其进行了校注整理,对全书内容进行标点,部分内容加以校勘、注释。校注本虽未出版,但对传承巫山历史文化、发挥古代地方志在当今社会的资治、教化、存史、致用的功能不言而喻。

5.光绪《巫山县乡土志》

乡土志的产生,是清末建立学制,进行教育改革,在全国小学校开展乡土教育的直接后果。清末修乡土志的目的有二:一是为各地修志筹集资料,以乡土志之名备裁采;二是用作蒙学教材,作为教科书进行普及。这类教科书在内容上与传统方志非常接近,名称一般都叫做乡土志,因此在很长时间里被视作方志的“微缩版”,并大都被作为地方志的特殊种类予以分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周宪斌(光绪十四年贡生,注选训导,参修光绪《巫山县志》并作序,光绪《巫山县志·艺文志》收录其作品《阳台高唐解》)奉令编《巫山县乡土志》,全书分历史、地理、物产三类,含政绩、兵事、耆旧、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山水、道路、动物、植物、矿产、商务实业。该本未见印刷本,抄本保存在西南大学图书馆。

三、民国修志

民国三十一年(1942),巫山县长陈最清主持编修《巫山县志》,设修志局,王淑龄、饶宪章等人负责编修。县政府饬令各区、镇、乡搜集提供相关资料,其间或因经费不敷,或因编纂人员抱病,迁延日月,久久不竣。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方才完稿。全书共6册,10余万字,约40帧照片。苦无经费付印,最终未能印刷。解放前夕,县志稿被县党部秘书匡曙东携至庙宇镇家中。土地改革中被民兵搜出,书稿连同契约借据一起烧毁[7]。

四、建国后修志

1.新修《巫山县志》

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修编社会主义第一代方志。巫山县政府积极响应,动用各方力量修编县志。1991年,由四川省巫山县志编纂委员会主持编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巫山县志》问世。本着详今略古,贯通古今的编纂方针,编纂人员对巫山县各方面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如实记载,对走过的道路进行了一次大而全的总结。本志体例比较全面,卷首载序、概说,末端编后记;各专志分卷平列,分史迹述略、建置、自然地理、灾异、人口、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工业、交通邮电、商业、粮油、土特产品、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经济综合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政法、民政、劳动人事、军事、教育、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旅游、文物胜迹、艺文、风俗、人物、杂志34卷;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综合体裁,以志为主,史志结合;县境有特色事物,从相关专志析出立卷。新修《巫山县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巫山县修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续修《巫山县志》

进入21世纪,《巫山县志》进入第二轮续修。第二轮修志是巫山地方历史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由巫山县志编纂委员会主持编纂,是重庆直辖以来巫山县第一部新方志。续修工作从2003年启动,2011年成书(内部资料),历时近十年,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审核、出版。续修《巫山县志》记事上限1985年,下限2005年,共100余万字。县志体例完整,书前序、凡例、总序、大事记俱全,后接建制区划、自然地理、人口、巫山风光带、文物古迹、旅游业、三峡移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农业、林业、水利、养殖业、名优特产、工业、信息产业等35篇,附录3篇,书后编后记。该书全面记述了巫山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反映出县情特色,体现了时代特征。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所知巫山县修志情况如下:明代开始修志,但县志被大火焚毁;清代修志5部,分别为康熙《巫山县志》、雍正《巫山县志》、嘉庆《巫山县志》、光绪《巫山县志》、光绪《巫山县乡土志》;民国修志,志书无存;建国后修志2部,分别为1991年新编《巫山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续编《巫山县志》(内部资料)[10]。在现存几部旧志中,目前只有光绪《巫山县志》有校注本出现,但校注比较简单,且未公开出版。故笔者认为,对巫山县旧志进行整理研究乃当务之急,这对传承和保护巫山历史文化,推动学术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清)连山.光绪巫山县志[M]//李友梁,等,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成都:巴蜀书社,1992.

[2]段木干.中外地名大辞典(第二册)[M].台北:人文出版社,1981:1451.

[3]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四川省[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58.

[4]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782.

[5](清)佚名.巫山县志[M]//四川府州县志(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3.

[6]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四川省(增订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273.

[7]四川省巫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巫山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527.

[8]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M].济南:齐鲁书社,2007:140.

[9](清)恩成修,刘德铨.道光夔州府志·秩官志下[M]//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347.

[10] 郭作飞,张燕.三峡地区现存旧志述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4).

[责任编辑:刘自兵]

收稿日期:2016-04-06

作者简介:滕新才,男,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倩,女,重庆三峡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 291/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6)04-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