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东南地区民间采茶舞的传承和艺术特色研究

2016-03-31刘洁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福建茶叶 2016年3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传承

刘洁(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桂东南地区民间采茶舞的传承和艺术特色研究

刘洁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摘要:桂东南地区民间采茶舞是广西地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以展现人们采茶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桂东南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桂东南地区地理环境、文化概述角度分析,进而从题材内容、表演形式、音乐表现三方面总结出该地区采茶舞的艺术特色,最后着重分析了在现代文化发展中,采茶舞的传承与创新的发展。

关键词:桂东南地区;民族采茶舞;传承;艺术特色

桂东南地区民间采茶舞是广西地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与积累下,形成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以展现人们采茶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桂东南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将民间采茶舞等民族传统活动纳入校园文化。本文以桂南地区民族采茶舞为例,探索民族传统舞蹈教学模式。[1]

从文献搜集来看,关于民间采茶舞研究主要集中于江西赣南地区的采茶舞、采茶系的研究,涉及桂南地区采茶舞相关内容的研究甚少。本文尝试从桂南地区环境、采茶舞文化概述等角度探索,进而分析桂南地区采茶舞独特的艺术特色,以及在现代文化发展中,桂南采茶舞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1 桂东南地区环境简介

桂南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只有少部分的山地,形成了中间低东西高南北平的地势,平坦开阔,全年雨量充沛,早在300多年前,该地区就以种茶为主,茶民们在劳动中用歌声、用舞姿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孕育出桂东南地区采茶舞的艺术基调。从现代地理位置来看,桂南东靠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肇庆市、湛江市、茂名市和云浮市,南接辽阔的北部湾,西和越南交界,北邻广西的贵港、来宾、梧州以及白色四个城市。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不难想象桂南地区是古时百越之地,也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经之地,更为桂南地区采茶舞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地理条件。有学者曾研究桂南采茶舞的来源,认为是清乾嘉之后,赣南采茶戏随福建、广东北部南迁的客家人带入桂东南和桂南地区。[2]不论这个研究是否属实,但本文相信流传至今的采茶舞应该受到其他地区采茶舞的影响。

2 桂东南地区民间采茶舞文化概述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从意大利、古希腊等艺术分析中得出种族、环境、时代是艺术发展的三种动因[3],丹纳虽然研究的是西方艺术,但其归纳出来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艺术。从前面地理条件分析,我们已经得知桂南地区处于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十字路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方面桂东南地区壮、瑶原住民与客家汉族、南迁的粤语支系人的交往逐渐密切,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桂南地区生根发芽,改变了该地区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也加强了桂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该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局面,促进了商品经济以及手工业的发展,采茶农事就是这样的民族发展背景下逐渐产生,并在其他民族采茶舞、采茶戏以及当地民间音乐、戏曲的影响下,形成为桂南地区特色的民间舞蹈——桂东南采茶舞,多以采茶劳动过程、爱情生活为题材,成为今桂东南的玉林市、贵港市以及相邻地区人们自娱自乐的舞蹈。

3 桂东南地区民间采茶舞艺术特色

桂东南地区民间采茶舞在特殊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其题材内容、表演形式、音乐表现等方面都烙上了桂东南地区鲜明的地域特征,并以其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现实主义艺术形式,受到桂南地区乃至广西地区人们的喜爱。

3.1题材内容:深入采茶劳动,贴近百姓生活

采茶舞即是以采茶为主题的音乐舞蹈艺术,包括开荒点茶、摘茶、炒茶、卖茶等与之相关劳动过程和茶民生活为元素,经提炼、升华为优美的民间舞蹈动作,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如十二月采茶舞蹈是以采茶劳动为特色的传统采茶舞,描述采茶姑娘喜悦心情,她们身穿彩衣,腰系绣花围裙拎着篮子上山坡、穿过小路与茶丛,双手采茶、拣茶,在回家的路上嬉戏、追蝴蝶的可爱形象。整个采茶舞以优美轻盈的舞姿和活泼跳跃的歌曲,描述了风和日丽的茶乡一派欢愉的情景。[5]大落花园舞蹈、四季花舞蹈等是以茶民生产生活为内容的采茶舞,表达茶民丰收的愉悦心情,也赞美桂南地区茶民淳朴、勤劳的传统美德,在现代采茶舞中,也有很多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如玉林市歌舞团编排演出的《客家风情》,以男女之间甜蜜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桂东南地区茶民质朴真挚的爱情观与生活态度。[4]

3.2表演形式:边歌边舞的群体形式

采茶舞基本上是两人以上的群舞表演,边唱边舞,大都是在农村、庙宇祠堂庆典节日上表演,带有“恭荣、参拜”的意思。动作主要是模仿采茶劳动中动作如正采、倒采、蹲采、盘茶、送茶、卖茶、打柴、种田、收割以及挑担等等,这些动作被加工提炼,形成了如矮子步、碎步、鸦雀步、全/半蹲步、羊叼脚、燕子翻身、础步、钱尺花、十字步,还有如擦步抖鞭、走步转鞭、叉步转鞭、单台歌脚步、内外八字扇花、点扇、遮羞扇、滚扇花、拖盘扇、四点扇等等,动作虽然比较简单,人们易于掌握,节奏也比较轻快,富有幽默感,契合劳动人民的审美。其中,矮子步是桂东南采茶舞蹈中的基本步伐,它源自茶民在山坡上摘茶和低矮的茶棚中弯腰屈膝的炒茶动作加工而成舞蹈动作。

男的称为茶公,女的谓之茶娘或茶妹,茶公舞步潇洒轻快,动作诙谐幽默,经常用颤腿、屈膝作为矮桩动作,手执钱尺在不同采茶舞中作用不同,如在“开荒舞”中钱尺表示锄头,在“炒茶舞蹈”中钱尺可以视为拉风箱。茶娘或茶妹的动作多以含蓄羞涩风格为主,舞步轻盈细碎,走步时二手柔摆犹如杨柳轻扬,婀娜多姿,手上主要以茶篮、彩扇、手帕和彩带道具为主,充分表现的少女活泼可爱。

3.3音乐表现:民俗乐曲

桂东南地区的民间采茶舞音乐富有浓郁的劳动生活的味道,总体特征为旋律起伏不大,采用了小三度跳进和级进的处理手法。采茶舞的调式以徽调为主,商调羽调其次;因其是民间艺术形式,伴奏均采用民间常见的乐器,被称之为“玉林八音”如二胡、唢呐、木鱼、钹、锣鼓和笛子等等,这些乐器营造出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符合普通群众的审美。采茶舞最初伴奏乐器只有一人敲锣鼓或前述其他乐器,后来逐渐扩展到大小锣鼓、大小镲、中高音鼓唢呐、笛子等等。采茶舞是边唱边跳的艺术形式,因各个地方的文化不同,采茶曲牌方面也所有不同,桂东南采茶舞主要以茶腔为主,即原套采茶曲调;也有不少茶插,结合“南昌小曲”和“四季莲花”为基础,并综合其他地方的民间小曲而成;而赣南采茶舞是“三腔一调”的民歌曲牌,分别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与桂东南采茶舞有所区别。在唱腔的语言方面,桂东南采茶舞以客家话为主,以及地方老话(粤语)为辅,彰显活泼、热烈的情感气氛,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4 桂东南地区民间采茶舞艺术传承与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们大都选择外出务工,使得民间手艺、民间艺术无法传承;全球一体化经济、文化发展,使得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严重影响了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导致其逐渐边缘化,如剪纸、捏泥人等民间手工艺人也所剩无几了。同时,我们从上述桂东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分析中,清楚地认识到采茶舞是农耕时代产生的艺术形式,具有明显的农耕文化的气息,这种文化已明显不适合现代文明。在文艺健康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会议,特别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生活,创造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这对于传承与创新桂东南采茶舞民间传统艺术来说,应该是一个机遇。

首先,从国家要重视桂东南地区民间采茶舞传承与创新工作,为创建广西传统文化品牌提供一切支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组织专家、学者积极挖掘采茶舞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高校创设采茶舞的专业;也可以将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我国中小学,在文化品牌创建的方面,广西地区可以向宁夏地区学习。

其次,桂东南采茶舞要主动融入现代文明中,做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是采茶舞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任何一种文艺要想源远流长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地融入当代文化思潮中。玉林师范学院虽然已经将采茶舞纳入大学教育,但采茶舞依旧没有吸引全国观众的眼球,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是否将其与现代舞、芭蕾舞以及其他民族舞蹈相结合呢?是否可以变成采茶歌剧的形式呢?这些都有待专业人士的慢慢摸索。

第三、作为民间传统文化形式的采茶舞是通过师傅教徒弟的原始方流传至今,这种方式有致命的局限性。现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信息储存方式为有效地保存采茶舞资料提供极大的便利,采茶舞研究者可以将采茶舞的视频、文字分别建立档案,存储成电子版本,还可以建设专业采茶舞资源数据库,供学者们参阅研究。

采茶舞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艺术,也可以称之为大众艺术,其形式是集文学、音乐与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态,深入挖掘桂东南采茶舞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培育新型的经济文化形态,不仅对于丰富传统民族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桂东南乃至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12):57-61.

[2]刘廷新、潘光辉,赣南、桂南采茶戏的比较研究[J].四川戏剧.2009 (5):68.

[3][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1):145.

[4]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12):59.

[5]玉林年俗,中国春节网http://www.cctv.com/service/special/C23394/20090120/105121.shtml,2009年1月20日.

作者简介:刘洁(1981-),女,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学、民族舞蹈。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非遗”保护语境下南县“地花鼓”的文化特色及其传承研究》14YBA026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传承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