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雨》课堂教学

2016-03-31张春华赵宪宇

关键词:侍萍鲁侍萍周朴园

张春华 赵宪宇

【教学思路】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作的舞台。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舞台创作”中,教师要唤醒学生潜在的学习和“饥饿感”,要给学生搭台唱戏,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交流、探究的时空。

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语文是使人聪明的学科,那么如何摆脱死记硬背的僵化教法,让学生聪明起来呢?语文教学要从积累知识向启迪思维转型,给学生独立自主的时空,让学生独立思维、全面思考和深刻思辨。用一连串的“思”生成智慧的曙光,是语文学习成为智慧学习的重要途径。在《雷雨》的教学中,“无锡是个好地方”吗?周朴园是不是一个“好人物”呢?这些看似无疑的问题可以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课例实录】

一、“无锡是个好地方”?一语牵动30年的爱恨情仇

师 咱们无锡有一句特别响亮的城市宣传口号,大家知道吗?

生 (异口同声地)“无锡是个好地方”。

师 这句话其实是有典故的,它出自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是剧中人物周朴园说的(板书课题和作者)。同学们都找到了吗?

生 找到了,在第22页的中间。

师 周朴园为什么说无锡是个“好地方”呢?

生 30年前周朴园在无锡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师 很简洁,“因为爱情”。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的爱情故事呢?

生 周朴园对聪明伶俐、漂亮贤慧的侍女梅侍萍产生了爱情,侍萍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被遗弃而投河自尽。

生 抛弃侍萍之后,周朴园后来的婚姻并不美满,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不久病死了,后来又娶了蘩漪。可是蘩漪很独立,具有反叛精神,使得他这个一家之主的威严遭遇了挑战。现实婚姻的不如意让他对30年前在无锡发生的这段美好爱情念念不忘。

生 我补充一下。妻子蘩漪不听他的话,大儿子周萍、小儿子周冲各有问题,鲁大海又带领矿工举行罢工活动,内外都让他很烦恼。所以,曾经带给他幸福回忆的无锡更显得是一个“好地方”了。

师 你是站在整个剧本角度全面分析的,很好。

生 我觉得,鲁侍萍也说了一句“哦,好地方”,可见两人都认可这段美好的爱情,所以说“无锡是个好地方”。

师 无锡对鲁侍萍来说也是一个“好地方”吗?

生 无锡给她留下了短暂的美好爱情回忆,但更多的是被抛弃的痛苦。

生 我觉得鲁侍萍说这句话,首先是作为“陌生人”的礼节性呼应,顺便搭腔,并不是真的认为无锡是个“好地方”。

师 你说无锡给鲁侍萍带来的是痛苦?请你简要概括一下。

生 命运与鲁侍萍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她与少爷周朴园不清白,被抛弃了;年三十晚上被逼带着第二个孩子投河自尽。被救起来后,做了老妈子,嫁给了鲁贵,生下了四凤,现在还是个老妈子。鲁侍萍虽然附和着说无锡是个“好地方”,但是内心肯定是极其复杂的。

师 鲁侍萍30年来遭遇了这么多不幸,也知道周朴园就在面前,她为什么不直接向周朴园诉说这些悲惨遭遇的呢?

生 作家就是这样创作的,这样比较有悬念,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

师 很好,这是从创作者角度来看的。

生 鲁侍萍也想看看周朴园对他的感情到底如何,对她还有没有感情。

师 周朴园听了鲁侍萍讲述的故事是如何反应的呢?

生 心理变化很大。

师 你具体一点说。

生 看鲁侍萍与周朴园对无锡发生的事情的态度可以看出来,有很多舞台提示。

二、朗读揣摩内心的细微变化,共同批注深究“好人物”

师 我们就来看这个片段,同桌先分角色朗读,看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好随笔圈画出来。

[学生分角色读“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一直到“你是谁?”]

师 话剧是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除了人物语言外,舞台说明也是解读剧本的一个途径。对照这些舞台提示,看周朴园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生 他开始是“痛苦”的,后来“汗涔涔地”“喘出一口气”。

生 还有“沉思地”“惊愕”“忽然立起”等。

师 我们能通过这些舞台提示感受到周朴园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

生 能。周朴园开始有一些自责、愧疚和痛苦,尤其是鲁侍萍揭露他始乱终弃的罪行时,他“汗涔涔地”,很紧张。

生 当他发现眼前的鲁妈对当年的事情如此知情时,不由得警觉起来,所以紧张地“抬起头来”,问“你姓什么”。

生 当鲁侍萍说自己姓鲁时,周朴园才放下心来,“喘出一口气”。当鲁侍萍说梅小姐还活着时,他又马上一惊,心理变化比较大,有一波三折的感觉。

生 当周朴园发现鲁侍萍对整个事情的细节如此清楚时,更加警觉起来,所以紧张地“忽然立起”。

生 当鲁侍萍试探着问是否“想见一见她”时,周朴园连忙说“不,不,不用”,可见他很虚伪,口是心非,并不是真的关心鲁侍萍。

师 你怎么说他“虚伪”呢?周朴园现在不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吗?

生 鲁侍萍说他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其实是讽刺。周朴园是煤矿公司的董事长,不仅有钱财,给人的印象是“有体面”“有教养”。在不熟悉他“家底”的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好人”形象,但是在知道他底细的鲁侍萍眼里,这些表现都是虚伪的。

师 哪里可以看出周朴园的虚伪呢?

生 从“你在找侍萍吗?”到“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这一段都可以看出来。

师 那就请你找一位搭档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两女生读,其他学生安静地听]

师 她们有没有读出人物的性格呢?

生 “鲁侍萍”读得还可以,“周朴园”没有读出他的虚伪,语言有些平淡。

师 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更贴近人物真实的内心?你和同桌读读看。

[学生鼓掌,一男生与同桌分角色再读]

师 读得怎么样?请同学点评一下。

生 读得很好,人物的性格基本上读出来了,可能还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再稍微拉长一点,这样语气变化就能丰富一点。

师 (追问朗读的男同学)你读出了怎样的周朴园呢?

生 虚伪、绝情,还有冷酷。

师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 《雷雨》剧本里有。他为了骗取最大利润,不惜使江堤决口,淹死了两千多个小工的生命,骗取保险,千方百计地克扣工资,榨取煤矿工人的剩余价值。

师 你对《雷雨》剧本已经很熟悉了。还有能证明周朴园不是“好人物”的吗?

生 在家庭中他也不是一个“好人物”。 他处处以封建家长自居。他对妻子的反抗很生气,极力要她服从。对大儿子周萍也很威严,周萍只能忍气吞声。小儿子周冲要供养四凤读书时,周朴园也极力制止。这些都能看出周朴园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所以也不是一个“好人物”。

[学生热烈鼓掌]

师 你概括得都很全面,我很认同你的分析。每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都有一种愤慨:周朴园太自私,太冷酷,太虚伪了!鲁侍萍遭受了30年的苦难,周朴园你怎么能逃避罪责呢?但是,我发现他也很纠结。

[学生有的点头默许,有的疑惑不解]

师 周朴园面对鲁侍萍的痛苦控诉,到底有怎样的表现呢?大家先找一些你有思考的句子进行批注,然后我们再分角色朗读,好不好?

[学生自主批注,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师 请把你的批注与同学们分享。

生 我批注的是“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批注内容是:“为什么不直接说是‘我却说‘一个人,真是不敢承认自己罪责的胆小鬼、自私鬼;‘于心不忍?抛弃了自己心爱的人竟如此轻描淡写,虚伪、狡诈之极!”

生 我批注的是“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批注内容是:“自私的怀念,虚幻的温情,还是真心的牵挂,灵魂的忏悔??”

师 你用自己的追问表达自己的思考,也是一种批注,很好。

生 我批注的是“(低头)哦”。批注内容是:“高度简洁!说明哄骗有效,反衬鲁的善良,或许是旧情复燃?”

生 我批注的这一段是“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批注内容是:“记住生日,提高身份,保留习惯,自认为弥补了罪过,获得了心灵安慰,还是自欺欺人。”

师 这一段还有不少同学批注吧。

生 我的批注是:“生活习惯保留至今,说明周对鲁的确有留恋,但这只是对过去美好爱情的回忆,并不是真的还爱着眼前的鲁侍萍,这些习惯只是感情寄托的方式,自欺欺人的道具罢了。”

师 我们还是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是真情呢,还是假意?这也事关周朴园是个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

生 周朴园的确对美丽温柔的侍萍有过真情,也有愧疚。这些应该是真的。

师 何以见得?具体说一说。

生 周朴园在侍萍投河的时候曾经沿着河边找寻,问过许多人,派人打听情况,后来要修坟纪念;现在的住房内还保留着旧家具,记着鲁侍萍的生日,保留着原先的生活习惯。这些都可以说明周朴园对梅侍萍有一点点真情。

师 为什么说“有一点点真情”?

生 周朴园不可能与佣人的女儿建立家庭,他不愿意,家人也不会同意,当时的社会也不能接受。但周朴园并没有追求到自己真正的爱情,而且他晚年的生活也很不如意,所以他对侍萍的那一份短暂的感情是最美好的,是他情感的寄托。

师 打断一下,他晚年的生活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们笑]

生 我暑假读了《雷雨》的剧本,剧本的序幕和结尾里都有。

师 很好,利用假期阅读老师推荐的名著说明你很会学习。你接着说。

生 这种感情,在一定意义上也哄骗了或者说打动了鲁侍萍,但是这种愧疚是虚伪和自私的,周朴园并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旧情复燃。

师 为什么这样说?

生 就算他30年都记住鲁侍萍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他仍旧是从自己角度出发的,不是真的爱梅侍萍。他把鲁侍萍连同孩子抛弃了,只用一句“于心不忍”来轻描淡写,所以说内心是很虚伪和自私的。

[学生鼓掌]

师 我也被你打动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一直存在着争议,我整理了几种代表性的评价,大家读一下,然后交流你的想法(投影):

①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曹禺,1979年)

②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1980年)

③毫无疑问是假的,虚伪的,也不能说是一点感情都没有,都是装出来的,有意识做给别人看的。(钱谷融,1980年)

④说他半真半假,亦真亦假比较吻合周朴园的本来面目。(李计谋,1981年)

⑤他们对充满痛苦的(鲁是屈辱之苦、周是忏悔之苦)初恋的及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应,表明了对曾经有过的“人”的情爱的难以摆脱。(钱理群,2010年)

师 哪位同学谈谈想法?

生 读了上面的各种观点后,我觉得周朴园对于鲁侍萍的感情的确很难用一个真或假来评判,也很难简单地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人性的善恶捉摸不定。

生 当鲁侍萍的出现有可能威胁周朴园的利益时,他首先想到的是用钱来解决,例如“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好得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同时,立即辞退鲁贵和四凤,让鲁家的人再也不要到周家来。这些细节,都暴露了周朴园作为资本家残忍的本性。

生 他的愧疚和爱中有一点“真诚”,只能说是伪善吧。

师 你讲到了人性的矛盾,很好。我帮你记下来。(板书:真诚 伪善)

生 我觉得他也有让人同情的地方。从整个剧本看,他也受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诱惑,也像周萍、周冲那样为了爱情反抗过,但是最后他屈服了,而且被驯化成虚伪的资本家和地主的合体。

师 “合体”的说法很有创意。可能还有更复杂的“合体”。大家看过《雷雨》的“序幕”吗?里面有这样一个片段,可能是被很多读者所忽略的,甚至很多版本删掉的,我们看看它的原文大意(投影):

姑甲 (和蔼地)请进来吧。

[一位苍白的老年人走进来,穿着很考究的旧皮大衣,头发斑白,眼睛平静而忧郁,脸上满是皱纹。戴着一副金边眼镜,进门后取下来,放在眼镜盒内,手有些颤。他搓弄一下子,衰弱地咳嗽两声。]

姑甲 (微笑)外面冷得很!

老人 (点头)嗯——(关心地)她现在还好么?

姑甲 (同情地)好。

老人 (沉默一时,指着头)她这儿呢?

姑甲 (怜悯地)那——还是那样。(低低地叹一口气。)

老人 (沉静地)我想也是不容易治的。

姑甲 (矜怜地)你先坐一坐,暖和一下,再看她吧。

老人 (摇头)不。(走向右边病房)

姑甲 你走错了,这屋子是鲁奶奶的病房。你的太太在楼上呢。

老人 (停住,失神地)我——我知道,(指着右边病房)我现在可以看看她么?

姑甲 我看你还是先到楼上看看,回头再来看这位老太太好不好?

老人 (迷惘地)嗯,也好。

师 雷雨之夜的家庭大悲剧之后,周朴园把周公馆卖给了教堂做医院,把疯了的蘩漪和侍萍接到这里治病、养病。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到怎样的周朴园呢?

生 周朴园经历雷雨的洗礼之后,变好了,他想通过自己的善行救赎自己。 “雷雨”不仅象征着毁灭,还意味着救赎与复活,就像《复活》中聂赫留多夫的觉醒和救赎。

师 “救赎”这个词用得好,我把它写下来。(板书 救赎)你的联想很丰富,也很准确。73岁的演员郑榕扮演周朴园400多次,在演完最后一场时他说:“到了这次演出,我才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周朴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郑榕并没有说出来,我们也不要被这个节选内容限住了思维,课后读一读完整的《雷雨》剧本,你可能就会揭开这个谜底。下课。

【执教感言】

怎两个“好”字了得

教《雷雨》感觉很吃力,因为这篇课文太经典了,篇幅也很长。从教师角度来说,能有超出前人的新鲜思考吗?能上出被众人认可的“新花样”吗?从学生角度来说,能有认真研读文本的机会吗?能静下心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吗?

我尝试用两个核心问题带动整堂课的教学,对“无锡是个好地方”的关注,是为了简要梳理周朴园和鲁侍萍30年的爱情纠葛,增强对本文背景的理解,这也是深刻认识人物形象的前提。对周朴园是不是一个“好人物”的探究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难点在哪里?有对感情的真与假、人性的好与坏的简单二元判断,也有因缺少整体观照而对人物形成的肤浅的认识。通过把握全剧内容理解文本,既是我在备课时思考的,也是学生课堂上给我的启发。这样可能更容易接近原著本意。

引导学生探究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并不在于找寻到完美的答案,而在于激活学生的审辩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整体阅读、深入阅读生成个性化的认识。同时,课堂还要避免凌虚蹈空,所以我用批注来控制肤浅的言论,引导学生细读反省自悟,紧扣核心问题深入追问,让学生进行有头有尾、有条有理、有理有据的完整表达,最终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增长智慧的学习。

在分角色朗读环节中,学生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们对人物语气的把握、对舞台提示的揣摩还不够味,平时还应多加强训练。

【名师观察】

越是经典的作品,成功的教学案例就越多,要常教常新也就越难。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把新颖甚至新奇奉为圭臬,而不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学习方法的扎实上多下功夫,就有可能将文本解读无限个性化,将教师的深挖细嚼不加选择地全盘灌输,那就失去了经典作品的“经典”之义。

张老师的这堂课“博观约取,以约驭博”。对于篇幅较长的节选文本来说,选择教学的切入点很有讲究。张老师很智慧地从众多值得教学的内容中选择了两个“好”来教,可谓简约。“无锡真的是个好地方吗?”借此问题的分析可窥见周朴园和鲁侍萍复杂的爱情纠葛,带动对戏剧背景的展示,也是深入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前提。“周朴园真的是个好人物吗?”教师借助对二人对话的体验、咀嚼,透过分角色朗读,让鲁侍萍撕破周朴园的虚伪、残忍,这样读者就可以洞察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两个教学目标,一次一主,互为关联。这两个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都具有思考的张力,兼顾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都以文本为载体,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分角色朗读,课堂批注,交流探究等。教学过程不仅紧扣节选部分,而且带动了对整个《雷雨》剧本的解读,彰显了教师注重自主阅读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可谓“以约驭博”。

张老师的课堂讲究动静结合。“动”指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讨论交流,“静”指学生倾听和独立批注。无论“动”与“静”,都力图指向学生的自主,指向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促进学生思想的生成。七嘴八舌甚至异口同声的热闹并非课堂活跃的本质。活跃应体现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体现情感的积极体验和渗透。有一种思考叫沉浸,“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学生对于“周朴园是不是个好人物”的辨析,教师组织学生安静地批注,是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生成自己对人物的评价。批注呈现的课堂安静是内心高度沉浸到文本研读与深思之中的表征,静中有动。而后来的交流则是充分的互动,你旁征博引,我据理力争,你慷慨陈词,我安静聆听。在教师点拨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达是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实现了课堂动与静的有机融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借助文本这把钥匙,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剧本,找寻属于自己的答案,并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语文课上出了语文之真味。张老师还借助文本,拓展文本,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经典作品解读的窗子,建立了整体阅读与思考的意识,这样学生对人物的评判就不会简单化、概念化。文本细节照亮了人性的美丑,教学细节产生了学生的思想。

猜你喜欢

侍萍鲁侍萍周朴园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如何看待《雷雨》周朴园其人
——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分析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雷雨》(节选)
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