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主体性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体现

2016-03-29孙梦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翻译原则译者主体性

孙梦璐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译者主体性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体现

孙梦璐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译者主体性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过程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传播效果。本文概述了诗歌的特征和对外翻译的总体原则,并选取古典诗歌翻译实例进行解读,分析译者主体性在古典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质量,从而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古典诗歌翻译;翻译原则

一、引言

古典诗歌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学形式之一,凭借其简洁的语言以及优美的形式,在文学领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文学翻译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交流的重要方法。“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上的一种机械对等和转换,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学创作理念上的一种交流和文化交流转换。”[1]因此,翻译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一种技巧和文化转换交流。在翻译实践中,有直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译文的水平和质量不尽相同,其阅读效果也千差万别。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因此在其翻译实践中,整齐划一的诗歌形式和意味深远的意境是很难兼得的。诗歌翻译更多的是对于美的一种追求,诗歌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语言上的美、形式上的美、主旨上的美、意境上的美。在翻译的过程中,意境非常关键,意境美往往也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尽量还原诗歌的意境美,使译文更加真实,更加契合原文,并且能够有效地传递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翻译过程中,要结合跨文化意识,结合语言学的基本规律,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进行准确表达,同时,还要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强调,使译者能够意识到翻译诗歌的要点,做到准确、恰当地翻译。

二、中国古典诗歌及对外翻译

在众多的翻译实践中,古典诗歌作品的翻译是一个难点。诗歌语言简洁凝练,意象众多,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内涵,在其翻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文化丢失、错译和不对等的现象。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是汉字的一种语言形式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情感抒发的一种载体。在古典诗歌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审美情趣等因素,很难做到文化对等翻译和形式对等再现。中国的诗歌,在音调、音律、意境等方面,都体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诗歌的创作在形式上对调式的灵活运用,使得诗歌具备了音乐以及韵律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意境的表达也十分丰富。意境是通过意象呈现出来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作者情感以及诗歌主题的重要展示。中国古典诗歌大都使用意象,意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在大脑中构建出场景,使读者很好地融入诗歌所营造的环境中。古典诗歌常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以及巧妙的修辞手法,将诗歌的整体意境展示出来,将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在诗歌翻译中,形式上的对等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翻译过程,这是一个探讨的过程,是对意境进行再现的过程。“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和文化交际的活动,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是不同语言体系的一种直接关系体现。”[2]当前,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英文版本最多,很多学者对这些版本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古典诗歌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三、古典诗歌对外翻译的原则

(一)准确

古典诗歌的翻译既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中国诗歌译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目的语读者的信息接受程度和汉语言文化的传播。”[3]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准确地翻译是基本原则,准确性也是语言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只有做到准确,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防止传出一些错误的信息,避免对人们产生误导。

(二)简洁

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文学体裁,简洁精练都是进行翻译的基本原则,其标题和正文的内容都不会太长,简短的内容其受众面更广,太过冗长的诗歌有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厌恶。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也是如此,其形式上要尽量做到对等,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意境上的对等,以简洁恰当的英文反映诗歌的内容,使读者可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中国古典诗歌受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对此要积极加强对诗歌翻译方法的分析,使中国古典诗歌在国外拥有更多的阅读群体。

(三)传神

由于中文与英文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翻译时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兼顾两种不同的文化。有些译者采取直译的方法将诗歌进行字面上的直接对等翻译,完全抛弃了文化意境和文化差异等因素,最终的译文会出现语句不通等问题,甚至可能错译,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外传播和文化信息传递。传神就是要做到意境的对等传递,要将诗歌中的韵味和风格传递出来,尤其是诗歌中有很多优美的意境,更是值得仔细研究。为了让古典诗歌更容易阅读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被国外读者接受,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注意选择词语,尽量选用相同或相近意境的词语,完美再现原诗效果。

(四)重视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诗词翻译很难处理的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障碍,文化跨越性是诗歌翻译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在翻译过程中,跨越的不仅是地域,更是文化,所以要实现功能对等的翻译,要对意境美进行展示,就必须要增强跨文化意识,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与中和,从而加强对语言的了解,提高诗歌翻译水平。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克服语言文化障碍,把握文化差异,比如译者的加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可以使译文的整体艺术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准确、精简的翻译,就必须对译者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握不同语境下的语言特点。译者要积极发挥其主体性,加强对源语言以及目标语言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从而能够对各种内容进行准确翻译和转换。

(一)译者翻译风格与古典诗歌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会对诗歌的主题表达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译者的翻译动机、生活阅历和语言文化的掌握程度会导致不同风格的译文版本。译者主观思想情感、语言文化掌握程度、翻译目的都是译者进行诗歌翻译的主体性体现,会影响最终译文。译者若精通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那么译文语言就会用词准确,表达地道,同时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完美地再现,甚至会“超越”原文,这就属于译者的一种“再创作”。不管古典诗歌翻译采取何种策略,都应该将诗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进行传递,不能出现误译和错译,要确保文化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有效性。

例1《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AWearySongtoaSlowSadTune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4]

在对这些句子进行翻译的时候,有译者使用了直接翻译的方法,将汉语词语用彼此相对应的英语单词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表达出来——“seek, seek; search, search; cold, cold; bare, bare; grief, grief; cruel, cruel.”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该译文基本实现了对应,与原词在形式上保持了一致,但是形式上的对应自然损坏了意境上的美,诗歌中的孤独而凄清的感觉、缠绵的情愫、朦胧的味道就完全没有了,翻译出来的作品语言较生硬。但也有译者注重异化翻译,虽然对形式进行了改变,但是很好地传达出了意境。例1是林语堂对该句子的翻译,一共用了14个词语,与原来的诗句刚好对应,在形式上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美感,而且接连使用了7个“so”,这个程度副词用在这些形容词的前面,对感受进行加强,表达程度更深,而且所选用的形容词都表达出一种凄凉、冷清的感觉,所以可以很好地将作者的心情展示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无论采用哪一种翻译方式,都会有取舍,如果为了单纯的形式上的对应,则可能会破坏意境;如果为了保证意境上的统一,则可能会有损形式。这就需要译者能够把握翻译的原则和目的,力求意境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使译文更加准确。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化语境中的体现

意境是古典诗歌创作的重心,是诗人思想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感的有机结合。“语言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要点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和意境的再现,意象的翻译是影响中国诗歌文化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问题。”[5]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具有不同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的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融入本族文化的语言表达习惯和审美情趣。所以在进行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不自觉地加强本民族文化的体现,诗歌中意象翻译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主体性和反叛性。”[6]因此,译者应该对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缺省现象有所了解。“文化缺省指的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现象。”[7]文化缺省现象不可忽视,当不具备相同文化的人在交际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语篇无法构建的情况,这会造成语义理解上的困难,比如诗歌中的典故、专有名词、双关语等,这些在其他国家文化中使用较少,所以很容易成为翻译障碍。

例2《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译文一

TheBalladofEndlessWoe

The Lord of Han loved beauty;

In love’s desire he pined.

For years within his palace

Such love he could not find.(W.J.B.Fletcher,1918)

译文二

TheEverlastingRegret

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 year after year,

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a peer.

A maiden of the Yang to womanhood just grown,

In inner chambers bred, to the world was unknown.[8]213-225

“汉皇重色思倾国”这句被翻译成“The Lord of Han loved beauty”以及“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 year after year ”。这两种译本在形式上几乎实现了对等,但是在内容上就相差了很多。这句诗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很严重,因为其中有历史典故,“汉皇”指汉武帝刘彻,影射玄宗。这一典故就算是中国人都不一定清楚,所以对于外国人而言,理解起来更加困难。为了对这种文化缺省现象进行控制,必须把握一定的文化意识,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采取恰当的方式,使用其他的词汇对这个词语进行替代,采用意译的方式,也可以加注,使诗歌的意境可以表达得更为准确。

例3《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ataractonMount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9]77-78

“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关键词语是“银河”,但是这里的“银河”其实指代的是瀑布,所以,要抓住瀑布的这种特点,将其准确地翻译出来,就必须把握文化意象转换这一关键。可以将其翻译为“as if the milky way fell from azure sky”。“milky way”源于西方的希腊神话故事,在西方神话中,将银河称为“milky way”。如果仅仅直译,则会有“silver river”这样的词语,但是很明显“milky way”比“silver river”更容易理解,而且传递出的意象也更加准确。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意象的转换过程,这种转换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更加真实、客观,也便于读者理解。

(三)译者主体性与翻译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美学的思想,这种美,是源于文化的美。很多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有言外之意,也就是在诗歌的意象之外,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含义,这些象征的含义是构成其意境的重要因素。在翻译的时候,把握这种美学特点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审美观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对国外读者保留一定的空间,过度阐释和变通的翻译都可能造成意境美的消失。

例4《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译文一

Though a country be sundered, hills and rivers endure;

And spring comes green again to trees and grasses.(Bynner)

译文二

A nation though fallen, the land yet remains;

When spring fills the city, its foliage is dense. (W.J.B.Fletcher)[10]11

杜甫《春望》中首联前半句“国破山河在”,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想要体现出虽然国家已经破败不堪,但是山河依旧存在的思想,译文一在翻译中采用的是“though”这个单词,译文二用的是“yet”,从逻辑上看似乎很合适,能够使诗歌的翻译内容更加准确,意思更加清楚,但其实却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原作中的重点在于“国破”、“山河在”这两个镜头,但是使用了上述词语后,使得这两个镜头的加强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不能像原作一样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实质上是抹杀了原作的意境美。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对于一些不应该使用的词语,要尽量避免,采用简洁的方式对其进行翻译和转换,译文才能收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译者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意境是诗歌中的情感和景色的统一,如果没有景色,则情感不会存在,译者在进行翻译中必须要将自己的审美创造力发挥出来,对意境进行完美再现。在Bynner的译文中,“草木深”直接翻译成“grasses”,读者读到的只是草,完全没有了“长久无人,草深荒凉”的韵味。在Fletcher的译文中,译者用了“dense”一词,对荒草的稠密形态进行了再现,传递出了荒凉的感觉,能加深读者对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认知和理解。

(四)加强批注

为了体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式以及意境美,可以使用加注的方式。译者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注释,从而使翻译的内容更加简洁,同时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能对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例5《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Far,FarAwaytheCowherdStar

Far, far away the Cowherd Star;

Bright, bright riverside Weaving Maid.

Slender, slender her fingers are;

Clack, clack her shuttle’s tune is played.[11]41-42

牛郎织女是中华民族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西方文化中,牛郎星和织女星只是天体中的星球,并没有其他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在对这首诗歌翻译中,应该注意文化的再现和语言信息的传递,若直译为“the Cowherd Star”和“Weaving Maid”,则文化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会全部丧失,因为国外读者大多不知道牛郎织女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代表的含义。而在西方的语言文化中,Romeo和Juliet的爱情经历大体上和中国的牛郎织女意象内涵相似,对此,译者可以采用注释的方式,将牛郎织女的故事备注出来:the Cowherd Star—Romeo,Weaving Maid—Juliet,这样就能让国外读者快速理解该文化内涵。因此,加注的翻译方式能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例6《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Along the river that merged with a cold rain,

We entered the Wu city late at night.

Early at daybreak I bid you farewell,

With only the lone Chu Mountain in sight.

If my kinsfolk in Luoyang should feel concerned,

Please tell them for my part,

Like a piece of ice in a crystal vessel,

Forever aloof and pure remains my heart.(X.Y.Z,1987)[8]88-89

这是一首送别诗,营造了一种离别惆怅的氛围,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绵延的山脉在夜晚凄冷的雨中变得更加朦胧,徒增了一层伤感,从而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词中的“玉壶”是对友人高尚情操的象征和赞誉,是对友人的一种安慰。译文直接翻译成“crystal vessel”显得有点欠缺,译者应该采取加注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的内涵,加深读者的理解,从而理解全诗的思想情感。

五、结语

古典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也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古典诗歌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思想情感丰富,诗歌译文应该再现原诗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实现翻译的文化传递和信息交流。文学翻译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合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古典诗歌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途径,有助于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译者主体性在古典诗歌翻译过程中会有多方面的体现,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传播效果。译者在进行古典诗歌翻译的时候,应该发挥译者主体性的积极作用,尽量再现诗歌的形式,传递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自觉克服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促进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代玉华.译者主体性创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J].名作欣赏,2015(9):141-142.

[2]彭东晓.跨文化视角下古典文学对外翻译传播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14):76-77.

[3]原灵杰.语言模糊问题在文学翻译中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14):78-79.

[4]徐敏.易安《声声慢》赏析[EB/OL].(2012-11-11)[2016-01-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89cf801012 zpk.html.

[5]宣菡静.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原则[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11):103-104.

[6]丁玲.不对等现象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11):101-102.

[7]宣菡静.中国诗歌外宣翻译的语言特征解读[J].语文建设,2015(23):94-95.

[8]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10]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汉魏六朝诗[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亦筱]

收稿日期:2016-01-22

作者简介:孙梦璐(1991-),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3-0067-05

猜你喜欢

翻译原则译者主体性
简析广告语的翻译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目的论忠实原则在英文歌词翻译中的应用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柰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