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遗失的美好——解读《追风筝的人》中的生态意蕴

2016-03-29黄天琪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马 辉,黄天琪

(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



追寻遗失的美好
——解读《追风筝的人》中的生态意蕴

马辉,黄天琪

(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胡赛尼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小说中不仅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还蕴含着作者对战争、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揭示小说中所描绘的战争带给自然的破坏、阿富汗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失衡现象,探讨其中的生态意蕴,探寻作者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

《追风筝的人》;生态批评;自然;社会;精神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倾向,肇始于20

世纪60年代,其核心研究范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文学的主题也不再是单一地探索人和自然的关系,而是不断地延伸到自然、社会和精神范畴内的整个人类生态系统中。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中,卡勒德·胡赛尼讲述了阿米尔和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亲密友情的故事,其中不乏蕴含着作者的生态思维:对战争破坏环境的哀叹,对阿富汗传统文化中歧视女性的反抗,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友情、亲情和爱情疏离的反思。在环境恶化、灾难频发、人类疏离的当下,这种追求美好生活,渴望自然和伦理回归的倡导将帮助人类摆脱所处的生态危机,约束人类日益膨胀的自我意识和欲望,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消失的风筝——自然生态的失衡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自然是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存在[1]196。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美好自然的渴望,都有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生存状态的追寻。在《追风筝的人》中,贯穿小说始终的风筝既是阿米尔对故园的眷恋和怀念的表达,也象征着阿富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阿富汗人每年都乐此不疲地举办放风筝比赛,他们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他们渴望和平和自由,小说中的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就是在放风筝的快乐和痛苦中度过的。然而,随着战争的开始,那高高飘扬的风筝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疮痍、破败不堪的自然环境。自然的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况,战争更是将人类的生活打入了地狱。阿米尔历经千难万险逃离战争,却又为了赎罪回到危机重重的阿富汗,这些都表明阿米尔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没有停止,他憎恨战争,因为是战争夺去他心中美好的风筝。因此,他要不顾一切去赎罪,夺回失去的风筝。

在小说的开始,作者用一种很温馨闲适的笔触描绘着战前阿富汗的平和宁静,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阿富汗独特的秀美风光。阿米尔和哈桑在玩耍时能听到牧群走近的声音:“绵阳咪咪,山羊咩咩,还有叮当作响的驼铃。”[2]26放学后,哈桑和阿米尔会爬上树丫,摘下血红色的石榴果实。阳光和石榴叶在哈桑脸上翩翩起舞[2]27。山丘和树是阿米尔和哈桑的乐园,他们在那儿聊天、玩耍和读书。在这样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度过了孩童最快乐的时光。也正是在这样恬静的自然环境下,阿米尔和哈桑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也正是这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整个阿富汗“诚实、守信”的价值体系。然而,这一切在战争的洗礼过后,却变得破败不堪,面目全非。战争的残酷不可恢复地改变着自然。战后的阿富汗到处都是动物腐烂的尸体,河水干涸,树木被伐,草木枯竭,故园已败。“路边除了被晒蔫的灌木、枝节盘错而且长着刺的树干、稻杆般的甘草外,什么也没有。”[2]199阿米尔心中最美的家园也已经今非昔比。战前,阿米尔所居住的房子是“喀布尔最美观的建筑。入口通道甚为宽广,两旁种着蔷薇;房子开间不少,铺着大理石地板,还有很大的窗户,有精美的马赛克铺满浴室地面,金丝挂毯装饰墙壁,天花板上还有水晶吊灯”[2]4。然而,当阿米尔在战后回到家乡,幼时的乐土已经变成了荒园。喀布尔已经不再是阿米尔记忆中美好的故园。“喀布尔成了一座鬼魂之城。”[2]132到处都是断瓦残垣,屋宇的墙壁嵌满火箭炮的弹片,“整个街区已经化为瓦砾”[2]237。城市上方是灰蒙蒙的尘雾,原来的树被人们砍成了柴火。在雅德梅湾,某些东西熏得阿米尔眼泪直流。那是“柴油”味,而从前这里是烤羊羔味道。当阿米尔再次回到熟悉的家中,他发现已经物是人非,“车道看起来没有他记忆中那么宽,柏油路裂开闪电状的缝隙,从中长出更多的野草。多数白杨树已经被伐倒……草坪变成棕色,跟弥漫在这座城市上空的尘雾一样,点缀着几处裸露的泥土,上面根本没有东西生长”[2]253。

战争破坏了故园的美好,连年的战火让阿富汗深陷泥潭,发展停滞,民生凋敝。战争的直接受害者就是自然。在战争中,人们不断对自然进行征服、控制、掠夺和摧残,而自然只能任凭人类的摆布。战后破败的自然给阿米尔带来强烈的震撼,更使得阿米尔心中的内疚感加重,为阿米尔最终重返故土,寻回心中的价值,回归自我埋下了伏笔。风筝在阿米尔心中就是自然的化身,是对美好环境和善良人性的追寻。在对环境的变迁和道德的判断的困境中,阿米尔最终无法容忍战争带给环境的破坏,以及自己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最终选择了抗争——回归故园,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二、消失的信任——社会生态的失衡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范式,通过研究作家的创作和文学文本,探索人的生存方式和文明发展模式。生态批评关注自然生态的价值,同时也把批评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面反思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在《追风筝的人》中,作者将阿富汗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对女性的歧视以及在战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社会生态的失调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无情的战争毁掉的不仅仅是美好的故园,还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加剧了人性的异化。

小说中阿米尔、阿瑟夫等人物所犯下的错误或罪行固然和他们自身的品质有关。但不可否认,对哈扎拉人的歧视也是导致其做出错事甚至犯下罪行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阿米尔受到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虽然和哈桑亲如兄弟,但内心却是鄙视哈扎拉人。阿米尔和哈桑从小一起玩耍,可他却始终不承认哈桑是他的好朋友,只是把他当成一名仆人。阿瑟夫更是把哈扎拉人不放在眼里,认为“他们污染了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国家,他们弄脏我们的血脉”[2]40。种族歧视让阿瑟夫肆无忌惮地凌辱哈桑,而阿米尔却在一旁冷眼观看,这种伦理的背离使得阿富汗的社会关系变得异常紧张。

此外,对于女性的歧视也是阿富汗社会生态中不和谐的一部分。虽然小说中大部分角色都是男性,仅仅出现了四位主要女性角色(阿米尔的妈妈、哈桑的妈妈、索拉雅和索拉雅的妈妈),但这四个角色的命运却都是令人唏嘘。阿米尔的妈妈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和很多男人有染,甚至和主人生下了哈桑,当得知哈桑是个兔唇,又狠心抛弃了他,她之后沦为乞丐,最终被哈桑收留;索拉雅由于年轻时和人私奔而被人们所唾弃,她勤奋努力却无人敢娶,直至遇到了阿米尔。索拉雅的妈妈原来是一名歌手,嫁给将军后便不再唱歌,由于将军看不起歌手,她连在自己女儿婚礼上献歌都被将军否定。从这四位女性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富汗的女性地位十分低微,她们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男性控制掌握她们的命运,无论她们是仆人还是高贵的将军夫人。她们稍有抗争便受到人们的唾弃和指责。在战后,塔利班的极端宗教的统治更是让女性苦不堪言:女性被禁止工作,通奸的情侣被活活砸死。女性的权利如同战争中的自然一样任人压迫,女性和男性处在不平等的地位,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作者胡塞尼曾在采访中说过:“在穆斯林国家, 其中包括我的祖国阿富汗, 妇女的遭遇令人膛目结舌。妇女受迫害的事实令人震惊。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 妇女被剥夺了教育、工作、医疗、自由行动的权利。”[3]作者流露出对阿富汗女性的同情,并认为只有摆脱伊斯兰性别差异的陈腐观念的束缚,才能彻底改变伊斯兰社会的内部。由此可见,女性和男性的隔阂和疏离势必影响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在俄军入侵阿富汗后,德国坦克在街上耀武扬威,阿富汗的父老乡亲血流成河。在阿米尔父子出逃时,同车的妇女刚生孩子不久就遭到苏联军人的侮辱,而她的丈夫却敢怒不敢言,她自己也只能颤抖哭泣。塔利班的暴政统治更是让人们苦不堪言:缺衣少食,杀戮无度。官员腐败,儿童成为孤儿,教授沦为乞丐,甚至连放风筝比赛都被禁止。孤儿院的孩子们被他们糟蹋愚弄,阿富汗在这样连年不断的战争和暴政下,社会生态彻底失衡,人和人之间和谐的纽带也被剪断,人们只能苟且偷生。因此,迫不得已的拉辛汉打电话给阿米尔,希望阿米尔能够救出索拉博,让索拉博逃出这个矛盾冲突日益严重的地方。作者通过个体在种族歧视、战争、性别歧视的社会环境中的命运来映射人类整体对环境所犯的罪以及其连锁反应。正是因为人类内心的歧视、挑起了战争,给自己造成了难以弥补愈合的创伤。阿米尔最终赎罪可以说是整个人类为自身所造成的罪孽的反思、赎罪,而他最终的回归则是人性的回归,昭示着人类对社会环境的改过自新。

三、消失的伦理——精神生态的失衡

精神生态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人类的精神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变量[1]191。种族歧视、战争和社会矛盾,让阿富汗人民的精神世界也危如累卵。小说中的阿米尔虽然出身富贵,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却胆小懦弱,精神贫乏,强烈的嫉妒心导致其背叛友情,陷害哈桑。而哈桑虽然天生残疾,但勇敢善良,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保护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2]66是哈桑发自肺腑的告白,也是他忠诚于阿米尔的写照。当哈桑面对羞辱、诬陷和欺骗的时候,他始终信任阿米尔,忠诚于阿米尔,他简单单纯的精神世界和阿米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阿米尔所敬仰的父亲也是内外不一。他的父亲在阿富汗不但富甲一方,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而且身材魁梧,被称为“飓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让众人敬仰的父亲,曾和仆人的妻子生下了私生子哈桑,却一生都不敢承认。“他不敢公开表露对哈桑的爱,以尽人父之责。”[2]291面对自己的错误,父亲一生都在自责中,他用施舍街上的穷人、建恤孤院的方式去赎罪,却始终不敢承担责任。物质的丰富并不代表精神的充实,这是作者对物欲纵流社会的谴责,也是对人类物质富有和精神贫穷的反思。

经过战争洗礼后,阿富汗更是民不聊生,人心惶惶。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人们的精神世界更是异常扭曲。环境的巨变,社会的动荡让阿富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为可怕的是,“你不再能相信任何人——为了获得悬赏或者因为受到威胁,人们彼此告密:邻居告发邻居,儿童揭发父母,兄弟陷害兄弟,仆人背叛主人,朋友出卖朋友”[2]109。在这种精神压制下,人性被异化:阿瑟夫这个极端种族主义者变得更为猖狂,他阻止阿米尔拯救索拉博,和阿米尔展开殊死搏斗。而索拉博在被卖到孤儿院,遭到人们的愚弄后,内心变得异常脆弱,对任何人都没有安全感。收养手续困难重重,当索拉博以为阿米尔不会收养他时,他伤心绝望,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可见遭受到家破人亡悲剧和性侵犯的索拉博幼小的心灵遭到践踏,轻生似乎是他走出苦海、化解心结的唯一途径。

心结还需心药解。人的生存状态发生变化后,精神意识和伦理要求也随之出现相应的改变。“回归自然”就是人的社会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的转折,是人的一种精神意识和伦理的诉求。阿米尔犯错后为了逃避现实离开家乡,阿米尔那颗原本单纯朴素的心灵在不懈地苦苦追寻的同时,渴望返回出发地,回到最初的宁静和安详。阿米尔在经历了面对流离失所,痛苦的逃亡,美国生活的不易这一系列的变故后,他的伦理意识逐渐复苏了,他强烈的理性意识告诉他,自己触犯了最基本的伦理规则。面对精神失衡,阿米尔不断地自省,呼唤自我的良知,呼唤精神上的平等和自由。最终他内心的包袱终于卸掉了,他重返家乡,救出索拉博并得到他的宽恕。同时,他也在精神上恢复了自然的人性,挽救了其在精神上和价值上的危机。阿米尔开始是在迷惘中的追求,但在沉沦中的觉醒促使他的人格得到了升华。因此,“回归”实际上蕴含着生态批评的伦理价值:在给人类生存敲响警钟的同时,还努力去唤醒人类日渐麻木和失衡的精神状态。

四、结论

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线,是“正直、诚实,美好”的人性的象征。阿米尔幼年的“罪”源起于风筝比赛。此后的阿米尔历经磨难,苦苦要找回心中那份“遗失的美好”。最终,他克服重重困难找回了心中的风筝,得到了原谅,他心中的美好绿风筝又重新在空中翱翔。追风筝寓意着作者对美好的自然、社会道德和人性的追求。他希望每个人的心中都能拥有这样的风筝,每个人都能勇敢去面对自己的“罪”,去追求心中美好生活,回归最本真的自我。其实,这种“回归”也是希望人类能够领悟到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矫正社会积淀已久的弊端,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恢复人类与自然的精神纽带,从而重建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

[1]张艳梅,等.生态批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尚必武,刘爱萍.卡勒德·胡赛尼访谈录[J].北京:外国文学动态,2011:11.

[4]银彩苹.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32-35.

Pursuit for the lost goodness——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nnotation in The Kite Runner

MA Hui,et al.

(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50,China)

TheKiteRunneris the first novel written by Khaled Hosseini,an Afghan-American novelist.The novel has aroused worldwide attention after the publishment,which helped Khaled Hosseini to win the 2006 Humanitarian of the Year by the United Nations.The novel not only narrates a moving story,but also implies the novelist’s thoughts about war,society and human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downfall of nature brought about by the war,the social problems in Afghanistan and the imbalance of spirit,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connotation in the novel and explores the unique eco-ethical thoughts of the novelist.

TheKiteRunner;eco-criticism;nature;society;spirit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1.024

2016-02-01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英美生态文学中的回归主题研究”(项目编号:12542236)

马辉(1978—),女(汉),黑龙江哈尔滨,硕士,讲师

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I372.074

A

1009-8976(2016)01-0083-04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