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扶贫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

2016-03-29赵纪河

关键词:贫困地区矛盾事物

赵纪河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习近平扶贫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

赵纪河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扶贫开发、精准脱贫对于我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大量的讲话,形成了习近平的扶贫观。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包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普遍联系观点,注重整体性思维;坚持矛盾特殊性原则,强化“重点”意识;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注重“造血”式扶贫;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等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阐释习近平扶贫观,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扶贫观的精神实质,进而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扶贫开发的实践活动。

扶贫开发;实事求是;普遍联系;群众路线

贫困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疮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在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国的贫困问题和扶贫开发工作。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扶贫工作在我国依然是任务艰巨、充满挑战。截止2014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7 017万,而且出现了结构性贫困和联动性贫困的新情况。消除贫困现象成了一块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开发、精准脱贫是真正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关键一招”,也是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大量的讲话。这些讲话思想内涵丰富,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吏民之事,毫末必去”的利益观,以及“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天下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和工作作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阐释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思想,进而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扶贫开发的实践活动。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观念的东西不过是反映在人脑中,被转换成思想形式的物质世界。恩格斯也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1]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6亿减少至现在的不足7 000万。贫困人口的分布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面积分布为主转变为分散式的“插画贫困”为主。扶贫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同时应该看到,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国的扶贫工作也进入了攻坚期和冲刺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扶贫工作在我国依然是任务艰巨、充满挑战,针对我国贫困状况,以及扶贫开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努力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到湖南湘西与贫困村的干部和村民展开座谈。他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他还告诫各级党委要更加重视扶贫工作,“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共同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2]。所谓精准扶贫,就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对贫困人口和地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逐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最终实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

二、坚持普遍联系观点,注重整体性思维

普遍联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之一。普遍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3]列宁也曾经指出,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等等,是和其他的每个事物联系着的。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同时,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对事物的多样性联系进行具体分析,防止简单化。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是由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正如列宁所说:“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的一切过程,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并认为这种观点“才是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4]所以,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反对片面性和“单打一”。

扶贫目标的确立和扶贫工作的开展必须与我国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措施联系起来,统筹安排,增加统一性和协调性。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189扶贫开发战略必须与“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国家全局性规划联系起来。关于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着眼全局发展,从改善老区和邻近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黄河和沿黄流域等生态大局出发,通过重大生态工程带动脱贫致富,通过脱贫致富进一步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尊重、顺应和包含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15年3月的“两会”期间,习近平就扶贫攻坚多次发表讲话,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阐述,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他强调,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有些地方拿着国家大笔扶贫资金,在贫困县修建“长安街”,到贫困乡镇盖起“天安门”,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其实,这是政绩观出现了严重偏差,亟待整改。

三、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强化“重点”意识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凡物莫不相异”。从一般意义上说,认识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基础。事物的本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和根据,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从特殊意义上说,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负着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重任,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尤其重要。

列宁把具体分析各种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毛泽东同志认为:“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6]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解决战略策略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也是我们党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扶贫开发实践中要注意抓重点、抓关键,反对平均着力和“一刀切”。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又来到湖南湘西与贫困村的干部和村民展开座谈。他再次提出了反对“一刀切”,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开展扶贫的工作思路。2015年6月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习近平在2015年详细论述了其分批分类扶贫理念,并概括为“四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习近平提出“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2]。准确把握贫困人群发展意愿,明晰贫困区域发展要素资源禀赋差异,清晰测度已有生产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找准“贫”根寻对“困”源,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做到“扶贫五定”(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使精准帮扶真正落到实处;实施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做到扶贫对象、扶贫目标、扶贫任务、扶贫措施和扶贫责任的精准,确保扶贫资源得到有效利用。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各项扶贫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5]189

四、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注重“造血”式扶贫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因果联系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性质不同,运动形式不同,因而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也是复杂的、多样的。由于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存在的,因而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受到其他许多事物的制约和影响。由于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多样性,因而对它起作用的原因的性质也是复杂的、多样的。世界上每一个具体事物的产生都是许多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从性质上可以将这些原因划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指出:“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

习近平2014年5月15日在了解毕节扶贫经验时,批示要求继续“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他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2015年1月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再一次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他还多次强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加快发展面向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扶贫必扶智还包括对贫困地区群众开展科普宣传,增强老乡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破除迷信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劳动者实施持续的技能培训,等等。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它科学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政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方法论化和实践化。党的群众路线,即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最广大的主体,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能够认清这个历史的大趋势,自觉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不谋取任何特殊利益,把一切为了群众当作自己的立党之本。这是我们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之处,是我们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从而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的根本原因所在。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2016 年新年贺词中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一切为了群众”的基本要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扎扎实实地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把对党负责和对人们负责、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摆正党员干部个人利益同群众利益的关系。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2013年2月5日,习近平深入甘肃各地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包括素以瘠苦著称、现在依然是连片特困地区的定西、临夏等地调研时,他用实际行动教育广大干部“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5]189

“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同人民群众相比,任何个人、政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总是弱小的。因此,谁依靠人民,谁就会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就能在实践中无往而不胜;谁脱离群众,谁就会在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特别是我们党是“一切为了群众”的,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如此伟大的事业,更不能只靠少数人去代替群众包打天下,而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成功。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有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5]409—410。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实行正确领导的根本方法,是“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在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观点在我们党的工作方法中的生动体现。习近平同志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基层的同志,工作在第一线,条件也不好,一年到头操劳得很,很辛苦,很不容易,我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慰问。要原原本本把党的政策落实好,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5]189-190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阐释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思想,进而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扶贫开发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8.

[2]曾伟,刘雅萱.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OL].[2014-10-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1001-25854660.html.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0.

[4]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7]新华社.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OL].[2015-01-21].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1/content_2807769.htm.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thoughts of Xi Jinping

ZHAO Ji-he

(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C.P.CPhilosophyActuarial-oriented,Beijing100091,China)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precision of poverty for the smooth realization adheres to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strategic targe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Since the eighteenth congress,Xi Jinping,general secreta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talking a lot.The speech contains rich philosophy thought,including:insist on everything from set out actually,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Adhere to the common connection point of view,pay attention to the holistic thinking;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ontradiction particularity,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key”;Adhere to the Marxist concept of masses,implement the party’s mass line.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combining the internal cause and external cause,pay attention to “Hematopoiesis” poverty relief,etc.From the height of Marxist philosophy,Jinp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thought will help u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deas,then more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eeking truth from facts;common link;the mass line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1.001

2016-01-15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与体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4ASH005)

赵纪河(1978—),男(汉),河南新乡,博士

主要研究社会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

F323.8

A

1009-8976(2016)01-0001-04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矛盾事物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美好的事物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奇妙事物用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