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学”与“习”,以学习促进能力培养

2016-03-25冯宇多甘肃省靖远县石门中学甘肃靖远730600

学周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学习习惯能力

冯宇多(甘肃省靖远县石门中学,甘肃靖远730600)



解析“学”与“习”,以学习促进能力培养

冯宇多
(甘肃省靖远县石门中学,甘肃靖远730600)

摘要:本文追本溯源,探求“学”与“习”原始的、古老的释义及“学习”一词的来源,系统地阐述了“学”“习”及能力之间的关系,表明“学”与“习”是有顺序、有区别的。先学后习,是自古就有的求知与培养技能的途径。本文中突出“习”的重要作用,因为它是能力形成中最核心的因素。

关键词:学;习;学习;习惯;能力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由此产生“学习”一词,由这句话也能看出可以将学与习分开理解。下面,笔者以语文教学为例,谈一谈学与习的区别与联系,谈一谈学习与能力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学”与“习”释义

学,本作“壆”,像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子,孩子,表明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广雅》中说,“学,识也。”《中庸》中讲“好学近乎知”,《尚书》中记“学,效也”。“习”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与鸟有关,两个“习”字合成“羽”字。“习”义为雏鹰反复练习飞行动作。可见,“学”就是求知,就是仿效,而“习”就是反复训练。

二、“学”为认知之初

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是获得知识与技能,主要指接收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它还包含着“思”的含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只思不学与只学不思,结果是一样的,都是迷惑不解。“学”中还包含着主动、专注的精神。学是“自得之”的过程,是一种心理需求。在语文教学中,“学”字应该如何理解呢?那就是学字与词,学作者及背景知识,学语言表达,效仿谋篇布局的技巧,感悟美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受作品中的语句美、环境美、故事美、人情美、人性美及思想美。

三、“习”为“学”之延伸

“习”是巩固知识、技能,包括温习、实习、练习等,还包含行的含义,有反复训练之意,有实践、运用之意。学以致用中的“用”可以了解为“习”。学了不一定会,会了不一定掌握得牢,掌握得牢固不一定能运用,能运用不一定就得心应手。要做到“会”、“牢固”,用得得心应手,必须靠反反复复练习来保障,来完成。要能熟练地掌握词汇,熟练地进行语言表达,顺利地完成对一篇作品的分析与欣赏,写出一篇主题明确,表达流畅,结构合理的文章,必须靠反反复复地“习”来实现。如婴儿牙牙学语到学会说话,总是很吃力,发准一个音,读对一个字,往往需要几个月的实践。“习”就是一个不断地用功,不断地干,不断地长进的过程。“习”就是一个不断打基础和练基本功的过程,基础不牢,功底不厚,事情就很难办成,只有脚踏实地,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粗到精,深入思考,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才能学有所成,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如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据说是因为他每做一诗都要读给老太太听,能听懂就算写成了,读不懂就反复修改。反复修改也就是“习”的过程。

四、“学”与“习”辩证统一

“学习”是一个复合词,是由“学”与“习”组成的复合词。“学”为知,“习”为行,学习就是知行合一,“学”与“习”总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学”不“习”,难成学问,只“习”而不“学”,难得新知,无论将二者如何去分开理解,都不能否认它们是一家。“学习”就是获得新知,形成技能,培养情智的过程。学语文就是学词汇、学语言、学构思、学情感。如何去“习”呢?教材中安排的课后训练、单元测试、习作仿写和语文实践活动,都是“习”的具体方式。边学边习,会培养语文能力;边习边学,会不断完善和提升学问。

五、学习是提升能力的基本途径

会做题不等于能力,会写作也不叫能力。什么是能力?能力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够迅速地和成功地掌握某种活动,达到熟练程度,那么这个人就被认定有能力。换句话说,能力就是熟而生巧,就是长期培养出来的各种好习惯。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在习惯的左右下,做某种事能顺理成章,甚至不假思索,就顺利成功,这就是能力。习惯也是一个合成词,“习”与“惯”的合成词,意思是习以成惯。可以说,“习”就是培养“惯”的过程,就是培养能力的过程。学习过程就是能力形成的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多读、多记、多练、多写、多修改,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意味着开始具有能力了。古人所说的“书读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意思。古人还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学习,坚持不懈,自然会形成和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感悟能力、质疑能力、结构能力和修改能力,从而能全面提升语文能力。

孔子还说过:“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意思为接受学问,重视请教,哪有不顺利成功的道理。这句话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做事顺利成功,就是能力的体现,“受学重问”就是学习的过程。那么,这句话实际上讲的是学习与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试想,如果没有最基本的“受学重问”,哪有做事顺利成功的道理?“学问”一词由此得来,“学”在先,“问”在后,没有“学”就没有“问”,一个什么也不学的人,永远也没有什么问题。“问”也是“习”的一种常见形式,是“学”的重要手段。不断的“问”,可以完善“学”的内容,加深“学”的层次。受学重问的最终结果,就是提升能力。

整部《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就是为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学是初知,习是延伸,学习是手段,培养能力和提升境界是最终目的。有的学生很喜欢“学会”这个词,以为学会了就会万事大吉,其实应该经常想一想“习熟”了吗?“习精”了吗?习熟了,习精了,会运用了,会实践了,才意味着具备能力了。“习”的路程比“学”要更遥远,习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养成,能力也就得需要多长时间才会形成。能力形成需要多长时间,“习”就得需要多长时间。特别要强调一下“习”的作用:它会在“学”与能力之间搭起一座成功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张海平.浅谈培养中学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2).

[2]杨吉林.浅议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6(7).

[责任编辑张翼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8-019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8.130

猜你喜欢

学习习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