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堂历史课想到的

2016-03-25孟德敏河北省泊头市第二中学河北泊头062150

学周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历史教学

孟德敏(河北省泊头市第二中学,河北泊头 062150)



从一堂历史课想到的

孟德敏
(河北省泊头市第二中学,河北泊头 062150)

摘要:教学方法要为教学服务,为学习目标服务。笔者由一堂初中历史课《百家争鸣》得到教学反思,即初中课堂要活不要散,有收有放;多种教学方式交叉运用,对学生的兴奋点形成不同的刺激;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历史观;教师语言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规范明确;爱学生,爱教育工作。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反思;初高中教学区别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为教学服务,为学习目标服务。实际上,教学也像学习一样是无止境的。教师不应该拘泥于自己的固有经验,不求改进。面对变化了的教学环境,变化了的教学对象,变化的教材,教师也要保持一颗变化的心,以多变的教学方式应对。如何搞好活跃的历史课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概是每一个基层的历史教师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是对教学的反思、细微的体会和宏观的把握会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得到一些提升。

冀人版初中历史教材第十一节课是《孔子与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主张是课程的重点,百家争鸣是另一个重点。鉴于高中的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课就是《百家争鸣》,所以学好本课内容对于初高中学习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上课之前,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对这节课留下深刻印象,做法是设计一个历史小品,让学生亲身进入体会。我让五位学生提前拿到剧本,熟悉台词。然后,我对学生的情绪和节奏进行了指导。上课了,学生兴致盎然地观看小品。

孔子上场,盘腿坐着看书。

学生甲(旁白):这位先生就是大圣人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学生乙:孔子重视“仁”(对所有人出示字帖“仁”)。他认为,“夫仁者,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要立身,便要使他人也能立身,自己要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

学生甲: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示字帖)这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学生乙: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也有许多家境贫寒的人。他认为“有教无类”(出示字帖),教育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不分贫富贵贱。

学生甲:他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

学生甲乙(合):请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二人退下)

子路(上场,急匆匆地跑来):老师,有国君请我去参谋,我去不去?

孔子:子路,你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子路:喔。(又急匆匆地跑出去)

孔子抬头看见曾参站在门口。

孔子:曾参,你进来。你找我有事吗?

曾参(慢慢地踱进来,慢慢说):老师,有一个国君派人来了,说要我去,给他做参谋。您说,我要不要去呢?

孔子:你立刻就去吧。

曾参答应一声,又慢慢地踱出去了。

子路(跑回):老师,你不公平。你叫曾参赶快去,为什么让我三思呢?

孔子:那是因为你们的性子不同。你太急了,才要你再三考虑。而曾参性子慢,等他来问已考虑好了。

学生甲乙(上):孔子就是这样因材施教的。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小品演完,学生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总结到:孔子既是一位教育家又是一位思想家,请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及教育理念。学生回答: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师进行补充教学,做学点的归纳。

百家争鸣部分由学生看书,填写在教师画出的表格里,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诸子百家的学派、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思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适当讲解。

这节课后,学生经常在课前打听什么时候演历史剧,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有了大大提高。因此,从这一堂课我有了一些体会。我之前是教高中历史的。高中历史教学相对而言讲求系统性、理论性、抽象性,即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剖析加深认识,更看重事件内部的联系以及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等等。和初中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也有太大的不同。初中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更注重形象生动的感受,概念性的讲解会使学生昏昏欲睡。针对初高中教学的区别,我有了以下几点想法。

1.初中课堂要活不要散。历史课堂要活,课堂不单调就能使学生保持比较高的兴奋点。寓教于乐,做游戏、演小品、讲故事都是初中历史课堂可以采纳的各种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比如秦始皇、商鞅变法都可以通过历史剧的方式体现。而战国时期的战争更适合讲成语故事。如丝绸之路,我采纳游戏性质的丝绸长龙让学生参与。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达和勇气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但是课堂不能散。能放能收是一个基本原则。如本课中,小品中的字帖展示很有必要,展示的是重点和精华,相当于对内容的强调。因为剧本是为课堂服务的,为历史知识做铺垫的。小品结束,教师要以提问的形式把学生的思路收回,也把课程的重点巩固一下。

2.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运用。本课中孔子部分以历史小品的方式展现,百家争鸣以历史表格的方式学习,前者是有人参与,有人观看,后者是所有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的锻炼。而且,教师在单元末还可以知识竞赛的方式代替测验。这种反复但不重复的刺激可使学生的学习呈现高潮迭起的状态,以学生的好奇之心点燃思维的火炬。

3.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初中阶段是整个学生生涯最重要的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储备的积累是学生走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基础。初一阶段是学生历史时空观形成,基本阅读以及历史识图的能力的培养阶段,提起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培养基本技能是初一学段的任务。这一时期要为初二初三的学习做准备,要适当地对史料进行接触,以便今后对史料进行初步阅读分析和进一步的概括总结。本课中对于“夫仁者,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还有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释就是对于史料的初级接触,要使学生了解古文的基本含义以及与仁的基本关系。在之后,如唐太宗的舟水之喻,教师就可以设计相关的材料使学生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以及隋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长此以往,循序渐进的练习会使学生的分析史料能力得到提升。

4.教师语言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这对教师语言的要求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符合历史规范。很多学生不懂的历史概念,需要教师解释,解释既要准确也不能太深入。这里教师容易急于求成。另外,我的体会是学生接受了通俗的解释之后,表达却容易不科学规范。这又要求教师提出规范,锻炼学生的表达。初中历史学习有三步:懂,记,练。记的步骤就是要求学生在规范的表达基础上的记忆。如本课中,对学生明确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一个字“仁”;教育特点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

5.爱学生。所有种种,我认为前提是爱学生。爱学生,爱教育,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顽劣之徒,对待无知小儿,如此才会有耐心的引导,悉心的教育,动心思的琢磨。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无数的基层教师不是教育家,但是他们是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心血和勤奋浇灌着祖国的小苗,骄傲地用目光注视他们成为一棵棵大树,一个个栋梁。

参考文献:

[1]王洪强.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 (14).

[2]刘书斌.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J].读写算:教师版,2015(35).

[责任编辑张翼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8-00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8.054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历史教学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