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中的企业社会工作

2016-03-24张晓

2016年4期
关键词:国企

作者简介:张晓(1990-),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助教,社会工作硕士,榆林学院政法学院。

摘要:在国企改革中,国家从统包统筹到放权管理,职能发生巨大转变,同时也导致了社会问题的产生。实践证明,国家主导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最佳途径,而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的技巧、方法,以第三方身份介入到企业中,可以多元、有效地解决多种问题。企业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对于推进企业稳定发展、解决职工问题以及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企;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伴随着近年来国企改制步伐的加快,每一步改革与发展都有遗留问题,如失业问题、福利问题等,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企业原来的社会福利保障职能逐渐从单位中剥离出来,单位福利制失去了原来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市场经济体制下,承担过多的福利职能使企业负荷过重,影响市场竞争力,亟需改变,因而单位福利逐渐被社会福利所代替,但职工作为社会人而非单位人,在身份置换后所遭遇的问题却缺乏保障。企业社会工作正是要解决这些棘手的社会问题,协调各方关系,合理调配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发展。

一、企业社会工作的界定

工业化为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为人类创造了充分的福祉和机会。但与此同时,它也导致了例如失业、工伤、职业病、劳动保护、就业平等、劳资纠纷、精神健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针对工业界产生的种种问题,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开辟了企业社会工作这一重要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

综合来说,企业社会工作就是指社会工作者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企业中,以专业知识与技术,调动企业自身及社会资源,帮助企业和员工解决个人的、家庭的和工作上的问题,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工作适应关系,提升企业合理有效的生产环境,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取得良好工作绩效,更快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

二、企业社会工作在国企的介入情况

(一)介入点——国企改革历史及遗留问题回顾

1、1949年-1977年国家对职工的“父爱关怀”

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以扩权试点为突破口,着重调整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主要内容是扩权、减税、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财产和经营权。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初步改变了企业不了解市场需要、不关心产品销路、不关心盈亏的状况,开始建立和增强了经营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服务观念,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民固定分配,职工享受“铁饭碗”“大锅饭”的优厚政策条件。职工一旦进入了国有企业,国家就给予其父爱般的关怀,承担起了负责其生、老、病、死的责任。但在这一时期,劳动力被看作是公有资源,由国家统一分配,不允许劳动者自由择业和流动,完全否定了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所以国企职工在享受这种优厚条件时就需要付出“低工资”和“自由择业受限”的代价。在以低工资、终生雇佣为特征的用工制度下,职工劳动力的价值没有全部进入工资,而是以集体福利的形式提供给工人;养老金也没有进入工资,而是被企业作为税收上缴,或作为企业利润或是再生产的资金。但是在当时的那个动荡的时期,大多数人都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投入父爱的怀抱,来换取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生活。

2、1978-1991年国家对职工的放权、雇佣管理

自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浪潮不断袭来,国企的诸多缺点已经在经济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这证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国家便采取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实行放权管理、自负盈亏的新型管理办法。于是国家与职工间的关系实质上由原来的“父爱关怀”演变为“雇佣关系”。

3、1992至今工人自立——国家提供有限帮助

从1992年至今,国企改革主要内容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时期企业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确、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把国有企业塑造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老板下属”的关系取代了国家与工人间的“父辈关怀”。国家退出了对劳动的直接控制,也卸下了对工人的无限责任,只是承担起有限的责任,国家力图确定的是一种“工人自立—国家提供有限帮助”的关系。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制是由单一改制走向分类改革的过程。国家对企业进行改制力图达到从外部领导和监督经济组织,而不是作为经济组织(企业)内部的上层机构直接指挥日常活动。国家与企业之间不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一种经济关系,对企业领导和管理采取经济手段。但在这样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国有企业工人面临着就业困难和保障缺失的双重困境。

国有企业的改制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了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和一般职工的利益分化。在改制之前,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职工都不是国有企业产权的所有者,但在改制过程中,一些企业的主要管理者通过部分或全部购买所在企业的股权,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而普通职工成为身份明确的被雇佣者。

(二)介入的特点及内容

现代生活的一个副产品就是人们不得不承受沉重的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万分疲惫,感情危机和家庭纠纷也常使人困扰,这必然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找单位、找领导了,这是人们就可以求助于社会工作者。企业社会工作者也应该抓住时机,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我国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它一般由政府有关机构、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工会和社区等来实施,通过给职工及其家属提供各类直接和间接的服务,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社区服务、社会救济、社会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各种娱乐休闲活动等,帮助职工协调、解决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扰,满足职工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保证职工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劳资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充分发挥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具体,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为职工提供完善的劳动保护设施,如完善职工的失业保险、职业伤害补偿、退休金、职工福利金、人寿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使职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之中。

第二,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医疗保健服务;利用社区资源,提供职工子女的教育服务;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

第三,为职工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服务。

第四,帮助企业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如劳资双方关系、职工与管理者的关系、职工之间的关系。

第五,帮助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工教育活动。

(三)取得的成就

企业社会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以其特有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服务在为企业社会工作中的人们解决他们面临的工作问题、生活问题,增加员工福利,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越来越注重企业社会工作者在企业社会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功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得到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学校,社会工作的教育工作也有所发展,致力于培养一批理论和实践水平高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另外,我国政府致力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出台了许多有利于职工和企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这些有利于解决职工一些后顾之忧的社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企业社会工作者必须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的社会政策,并利用这些社会政策帮助企业和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除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工作技巧外,还必须非常了解这些政策和法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发展企业社会工作的反思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社会中激烈的竞争使员工的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增大,解决市场竞争中的就业、劳资冲突、伤残、疾病、养老、环境污染等问题,避免生产活动对劳动者个人、家庭、社区的福祉产生影响,促进企业福利的发展,这些问题难以依靠国家和企业自身解决,需要企业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

但是虽然我国的企业社会工作有了较快发展,迄今为止企业中所展开的社会工作,明显地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专业意义上的企业社会工作远未得到充分发展。在我国,发展专业意义上的企业社会工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使企业及其员工的共同需要。现代企业如何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体现对职工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并使二者达到圆满的统一,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作出不懈的努力。在发展企业社会工作时,我们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工厂,企业设立专职的企业社会工作者岗位。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困扰,而且也能够帮助企业组织了解劳工法令并遵守国家的劳工政策,协调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帮助员工使其不因个人或家庭问题影响企业的生产率;减少企业人力资本的浪费,使企业人尽其才,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第二,大力推行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教育是推行企业社会工作的根本。社会工作者只有深入学习企业社会工作的相关课程,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使企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被员工、企业主及社会各界所肯定和认同。当企业社会工作所发挥的作用能使企业和员工大大受益时,那么这一工作必将会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发扬光大。

第三,国家和政府应该从政策上对社会工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企业社会工作不仅有助于培养职工健康的心态、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解决棘手的员工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还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形成安康、和谐的社会局面。(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玉爱.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福安.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再认识[J].能源基地建设,1997,(2).

[3]向东,冯志林.论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身份置换的经济补偿金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8):360-364.

[4]丁任重,王继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演进:另一种视角的解读[J].当代经研究,2011(4),35-38.

[5]郭伟和.试论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改革趋向[J].中国社会工作,1998,(4).

[6]夏学銮.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社工教育[J].中国社会工作,1996,(4).

[7]王岩.国有改制企业职工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2010.

[8]汪海粟,汪锋.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身份置换模式的再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2005(6).

[9]郎颖.中国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不对称性的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5.

[10]黄莺莺.企业社会工作与民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国企
基于企业再造理论的国企组织结构变革探讨
浅谈新时期如何发挥政工在国企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