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理性询问与策略建构*

2016-03-24胡唐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胡唐明

摘要:“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建构目的是让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并持续地参与教学,实质是让所有生命体都能平等地、自由地介入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交互主体,交互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参与。师生在课堂中的交互影响即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体参与;策略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76-0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并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具体要求。因此,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倡导合作学习、交互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建构目的是让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主动并持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实质就是让所有生命体都能平等地、自由地介入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理性询问

建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首先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主体是谁?什么叫“主体参与”?什么叫“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讨论这些问题,解释理论主要包括实用主义、解释学等教育哲学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等教育心理学理论。

(一)主体是谁

第一,主体是“人”。

首先,学生是不是“人”?如果是“人”,是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在功利主义教育者的课堂上,学生只是工具。他们把学生当做灌输考点知识和考试技能的“容器”,课堂上人文主义气息非常淡薄,课堂变成了职业预备或培训机构的场所,学生成为教书匠们的“工具人”,课堂上歧视人、压抑人、摧残人和遗忘人现象极其普遍。教育哲学家们认为,“教育者不能仅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对象,还应该以存在的眼光来打量教育的对象”[1]。用存在的眼光来打量,学生是与教师平等的生命,是课堂教学中极具价值和意义的“人”。

学生既然是“人”,可以不可以担当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要接受课堂教学计划安排,要接受教师的管、教、评、测等服务。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都有其身心发展的内在的规律,在课堂上都有其特有的参与方式。因此,每个学生个体都必须要“当家做主”。如果是客体,不仅不能做主,甚至会遭遇歧视、压抑和摧残。因此,课堂上的每个学生同时担当着教育对象和教学活动的主体两个身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教学才能获得意义,实现价值。也就是说,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极具价值和意义的主体。

其次,教师是不是“人”?如果是“人”,是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讨论教师是不是“人”的问题,应从教师的角色定位论起。历史上曾有两种观点即“作为神启的教师”和“作为官吏的教师”的观点,后来出现了把教师只看成是功能化的“专业人士”的观点,现在还有学生是绝对上位的观点。以上各种观点,都片面地强调教师或学生单边“主人”观点。这些观念的共同点都是把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地位抬得过高,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教师处于绝对上位,极容易出现教师压制学生现象;如果学生处于绝对上位,教师只是接受咨询的“工具”。在这些观念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是不可能平等的,两者都无法获得自由。实质上,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堂堂正正的“人”,他不压制人,也不应被冷落。

既然教师是“人”,能不能作为客体呢?教师作为具有专业化知识和能力的生命体出现在课堂里,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教师是有较好文化修养的成人,他代表国家、社会、阶级或家庭的意志,负责指导学生认识掌握人类文明成果,具体承担设计、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的职责。”[2]如果把教师看成客体,课堂上很有可能会出现听任自由的松散现象,师生间的平等与自由的正常交往就无法实现。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观点似乎有自相矛盾之嫌。[3]因为,“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并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学生这个‘主体是被人(教师)主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法得到真正体现。反过来,当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教师又如何能够‘主导?”[4]试想,只有封建社会里,“仆人”才会处于不平等的客体状态,因为封建统治者认为“仆人”就是“仆人”,他必须听从主人的使唤,这是理所当然的。在现代民主社会,这些观点是不会被人们接受的。因此,教师和学生一样也是以“人”的方式平等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并发挥着主体性作用,都应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第二,主体是交互关系的“人群”。

主体是作为“人”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师和学生构成的是一种被称为课堂社会或班级社会的特殊“人群”。哲学上,将文明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模式描述为“主体—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顺应文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群”中的各成员之间是平等的。这一原理引用到课堂社会,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如果把教师和学生中的某一方或学生中的个别或部分人视为客体,那么其社会关系模式就会变成“主体—客体”或“主体—中介—客体”。如此模式下的课堂社会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社会活动中就一定会处于窘迫状态。[5]

“主体—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下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关系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承认对方的主体身份是基于交往关系的前提下,以自身为目的的,又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手段而起作用的。也就是说,主体间性在课堂中是通过各种交往活动体现的。交往使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承认、互相沟通、彼此影响,形成交互主体关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二)什么叫“主体参与”

《汉语大词典》对“参与”的解释是: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教育学研究中,郑金洲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可,他认为:“参与”是一种理念,即人的意识;“参与”是一种活动,即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参与”是一个过程,即持续发展的经历;“参与”是一个结果,即“通过参与,参与者的批判能力、选择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培养,参与者的自尊、自信和自主性也将会得到提高”。他进一步将“参与教学”定义为“受教育者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的过程”[6]。因此,参与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般活动方式和基本活动过程。

关于“主体参与”这一核心概念的研究,国内的代表人物有裴娣娜、郑金洲、刘宏武等学者,其学术观点代表作分别是《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一》《参与教学》和《主动参与教学模式》。郑金洲对“主体参与”概念的判断是:“主体参与是学生与教学的一体化行为;是学生对教学行为的创设,是他们对教师教学的共时性合作;也是他们用饱满的情绪分享、支持与创造教学活动的过程。”[7]因此,“主体参与”是一种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

现代课程观和课堂教学观的价值取向已定位于“解放兴趣”,它是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核心。“解放兴趣”又叫“解放理性”,是“人类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种兴趣使人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8]。由此看来,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者、建设者和参与者。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即教师和学生平等地介入包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在内的教学全过程的一切行为。因此,“主体参与”是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上所述,“参与”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生活方式。主体参与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参与:反映在学生身上,“参与”是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介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反映在教师身上,教师的参与行为主要表现为策划与设计、组织与管理、接受咨询、合作开展各项课堂活动等,是一种特殊参与。主体参与的实质是充满民主气息的理性交往。

(三)什么叫“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1.“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概念

所谓“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在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积极、主动、全身心地介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倾向性表现行为。简言之,就是教师和学生交互主体地介入课堂教学。“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主体的全程参与、全员参与以及达成教学目标要求的参与程度。“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参与表现为主动设计、主动应答以及主动建构等;教师的主体参与一方面表现为与学生一起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共同评价等,另一方面表现为主动引导、接受咨询、传递知识,帮助内化等。

2.“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内涵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应该有两层含义:(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而且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9]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彼此间的关系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开展的持续交往的关系,他们之间构成的是“交互主体的关系”[10]。(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基于平等和民主基础上的彼此活动即参与。第一,表现在学生个体上,学生能自由地、自主地、民主地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表现在教师个体上,教师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咨询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第二,表现在师生关系上,是建立在平等与民主基石上的交往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平等与民主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交往与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11]

3.“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特征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主体性。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平等地通过各自主体地位的显示和主体作用发挥出来的。尽管教师的经验比学生更成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远远高出学生,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绝对平等的。教师的主体作用与地位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发挥的。[12] (2)参与性。参与即意义建构。反映在精神上,参与即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以主体的身份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在行动上,参与即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以主体的身份加入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在状态上,参与即学生在教师的持续管理与帮助下以主体的身份保持进入课堂教学活动。(3)交往性。教学过程即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交往者的主体,“学生有其独立的人格,独特的精神世界,独特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学生自愿地、创造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有选择的权利”[13]。作为交往者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主体。

二、“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建构

(一)对“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

1.什么是“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

所谓“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是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思想主张下,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所有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并采用具体措施在课堂中执行。“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是根据学生的特征、教师的作用和教学中各要素的特点,通过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课堂教学内容维度反映出来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可以较好地发挥“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方式概括化的作用。

2.“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内涵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在汲取脑科学与神经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多学科先进的思想营养基础上,强调立足于学生的生命特性,引导学生持续参与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为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活动的所有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要考虑教学中各种要素特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合理协调、配合,以实现主体的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和全方位参与。

(二)“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建构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建构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极富意义的课堂社会活动机制。本着实现主体的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和全方位参与的基本目标,在课堂教学策略建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体性,自然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地位和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协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主体价值。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教师和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能够建构具有个体特征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习的最佳效果。

1.从课堂教学流程上分步建构策略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七步流程:第一步,创设情境;第二步,开展基于“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自主学习;第三步,师生共同研讨自主学习中的问题;第四步,确定探究主题,开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第五步,大班交流,分享各组提交的学习成果;第六步,组织课堂检测;第七步,布置作业。顺应教学实施需要,建构的课堂教学策略主要有:

(1)“主体参与”创设情境教学策略。这一策略突显教师参与,主要包括以认知促“主体参与”策略和以情感促“主体参与”策略两大类。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通过“讲故事”“做演示”“放课件”“设定目标”“提问”“开门见山讲述”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师生共同参与。

(2)“主体参与”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实施这一策略,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任务单”,并采用尝试教学设计法和自学辅导教学设计法。保证全班所有学生能参与并坚持学习是“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尝试教学设计中,往往从基础最差的学生出发,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实施“问题链”导学,每位学生都能在“问题链”中找到自己的学习起点,从自己的起点出发,尝试自学、尝试练习、尝试自评;自学辅导式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自己练习、检查并改正错误。

(3)“主体参与”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这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学策略,通常以小组为组织单位,策略建构的目的是激发包括教师在内的课堂上所有人的主体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方法体系。

(4)“主体参与”讨论问题与分享学习成果教学策略。这一策略突显的是“双主体”交互式参与,小组或全班成员在教师参与下聚在一起,经由说、听和观察的过程,彼此沟通意见或分享成果,以达成教学目标。此外,根据教学进程需要,还要围绕主体参与目标,实施课堂心理、课堂管理、课堂评价等策略。

2.从获得知识和探询角度分类建构策略

从获得知识和探询角度,“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可从“主体参与”直接教学策略和“主体参与”间接教学策略两方面来建构。

(1)“主体参与”直接教学策略。这一策略适用于把事实、规则和运作序列传达给学生的教学,是教师发挥其主体作用来教授知识的一组策略,主要包括讲演、解释、朗诵、举例、问答、练习、复习、纠正错误和反馈等。通常情况下,当教科书内容不能适应学生自主发现时,教师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向学生补充材料、介绍信息。所传播的内容往往是那些并非现成的教科书或练习册上的信息,或者是用于分割教科书和练习册上的一些材料,目的是使这些材料细分和转化为更容易消化、理解和吸收的内容。“主体参与”直接教学策略适用于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领域中复杂程度与水平较低的内容,其教学活动要求把处于理解水平的事实、规则组合成动作序列,通过观察、机械重复和练习来习得知识。“主体参与”直接教学策略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大班教学;二是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组织教学;三是提供反复练习的教学;四是一个一个地呈现材料使学生掌握学习。

(2)“主体参与”间接教学策略。这一策略是用来教授探询和解决问题的,其学习超越了直接教学的事实、规则和序列,主要是创造、综合、鉴别和识别等。“主体参与”间接教学策略是满足学生自己发现的教学,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构建自己的意义,而不是让学生理解经过教师组织后的知识。“主体参与”间接教学策略有时需要对教材进行重建。重建策略主要有:一是教材结构化策略,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分析和构建教材内容,构建适合“主体参与”的策略,如“问题链”参与策略、结构化主题学习参与策略等。二是心理匹配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材,使所呈现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求相统一的目标,从而调节学生主动参与心向,提高学习积极性。三是超出预期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材,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参与心向,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主体参与”间接教学策略非常适合于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是以分析、综合、评价等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基于项目任务完成的学习、基于现实问题解决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3.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建构策略

按照校本课程开发序列,“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策略建构还可以从“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和“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评监策略三个方面来建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指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资源开发(重建教材)、课堂教学模式选择和课堂教学心理营建等;“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先行组织教学、问题教学策略、传输“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内容、合作学习、个别化程序教学、探究教学等;“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监控策略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激发主体动机、提高“主体参与”认知水平、提高元认知监控水平、课堂互动、课堂教学反馈、课堂教学现场指导等。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建构,深化了“交互主体关系”的理论研究,创新地提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互影响即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这不仅没有否定反而更加强调了“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的理论,也为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学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4.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3][4][8][9][10][12][1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60.360.87.74.359.361.74.

[5]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3).

[6][7]郑金洲.参与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3.14.

[11]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14.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探讨如何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浅谈高中物理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重在“学习活动”的创设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