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能力量表开发研究

2016-03-24张东东姜力维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开发量表

张东东,姜力维

(牡丹江师范学院 a.人事处;b.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翻译能力量表开发研究

张东东a,姜力维b

(牡丹江师范学院 a.人事处;b.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要:翻译能力量表的开发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科学的翻译能力量表有利于认识翻译能力本质、把握翻译规律、促进翻译能力的培训与评估。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求证,文章初步阐述了翻译能力量表开发研究的缘起、现状、内容、观点和意义,并介绍了我们现阶段的成果,为翻译能力量表的开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翻译能力;量表;开发;研究

1研究缘起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纵深发展,翻译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翻译教学在我国蓬勃开展。经教育部批准,至2013年7月,共有106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至2012年11月,我国已有159所高校试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许多高校都开始招收翻译学博士研究生。我国已形成了翻译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的培养层次,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理论界和教育界有必要进一步理性地把握翻译能力的本质和科学的界定翻译能力的内涵。翻译能力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极为抽象的,那么,如何界定“什么是翻译能力和翻译能力是什么”,就需要一套科学的量表,将其量化,变无形为有形。因此,开发一套科学的翻译量表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诉求和迫切的现实需要。

2研究现状

目前,翻译能力量表的开发和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比较成熟的翻译能力量表。与翻译能力量表相关的语言能力量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为翻译能力量表的开发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语言能力量表的开发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欧洲地区。其目的,一是为了培训和考核驻外人员的语言能力,二是测试和培训移民的语言能力。语言量表的开发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由政府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此项工作仍在继续。量表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能力项目,均分为不同的级别。较为成熟的量表有:美国的ILR(FSI)、ACTEL,澳大利亚的ISLPR,加拿大的CLB,欧盟的ALTE和CEF等[3]。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已经针对语言量表进行了开发。其中,香港公布了《香港职业英语能力基准》和《香港职业英语计划》两套英语能力量表,台湾公布了《台湾共同英语能量表》。我国大陆语言能力纲领,主要见于教育部颁发的外语课程教学要求、外语考试大纲;有关翻译能力的纲领,主要见于人社部举办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办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大纲》,以及MTI入学考试大纲等[4]20-23。杨惠中、朱正才、方绪军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出版了著作《中国语言能力等级共同量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5],本研究集中在英语口语能力的描述和分级上,为建立我国统一的语言能力量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了有益的探索,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

3研究内容

翻译能力量表开发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翻译能力的厘定,此为量表设计的基础,即对翻译能力作出全面、客观和系统的描述;二是对量表的设计,这是翻译能力量表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杨惠中、朱正才和方绪军的研究,量表设计基本包括设定参照点、划分量度单位和设定量表长度[5]3。

3.1翻译能力的厘定

翻译能力界定及构成。李瑞林指出,学术界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关注翻译能力的研究,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范式,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探讨,以期揭示翻译能力的本质和内涵,形成了自然观、要素观、最简观和认知观[6]。各观点都有其价值,应对比分析各观点的优点和局限性,确定一个更为科学的翻译能力定义和结构系统。

翻译能力的层级划分。马会娟在总结了Presas、Chesterman(2000),Hoffman、Shreve(1997)、PACTE(2003)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并通过实践求证,指出翻译能力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需要经历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7]。翻译能力的层级有多种划分方式,如“初学者阶段、高级阶段、能力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或是“初级、中级、高级”等,在翻译能力量表中也应体现出翻译能力的层级性。

翻译能力要素关系阐述。根据PACTE小组的研究,翻译能力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的整体[8]。因此,在翻译能力量表中,也要明晰地展现出各自能力要素的关系,比如哪些能力要素关系更为紧密,各能力要素之间是如何制约和影响的。

翻译能力要素比重配置。假设翻译能力是由五部分组成,根据实践经验可知,其中的每一部分并不是占整体翻译能力的五分之一。有些能力居于主导地位,所占比重较多,有些所占比重则相对较少[4]68-73。其比例应如何分配,在量表中应明确体展现出来。

3.2量表的设计研究

设定翻译能力量表参照点。参照点也称为零点,是计量的基本条件。参照点就是量表用于测量某种量度的起点。比如,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以此为基点,才能制造出温度计。根据方绪军等[2]对语言能力量表的研究,在理论上语言能力量表的参照点可以任意设定,然后据此参照点确定其他等级在量表上的位置。但是这个点设在哪,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决定,比如水温计基点为0℃,体温计基点为35℃,高温温度计基点为500℃等。翻译能力量表的参照点是确定其他较高和较低等级分界的参照基准,必须对此点所表示的翻译能力水平进行准确、清楚和客观的描述,以便为确定和描述其上或其下等级提供清楚的参照。

设定翻译能力量表的量度单位。量度单位如同尺子上的刻度,其目的是对事物的大小、质量和层级等进行描述。翻译能力量表量度单位的制定,可以借鉴语言能力量表量度单位的设置方法。杨惠中等指出,若定义语言量表的刻度需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决定刻度的大小,二是确使等级之间的跨度等距[5]4。刻度大小跟描述或测量的精度有关。比如8个等级的量表比3个等级的量表的精细程度要高。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语言能力量表FSI和ACTFL为11个级别,ISLPR和CLB为12个级别,ALTE为和CEF为6个级别。另外,刻度大小还与运用量表操作的难度有关。把语言能力区分得越细,区分时操作的难度就越大。等级之间的跨度,是指从一个级别到另一个级别之间的跨距。假如所描述人群的翻译能力水平为“1-100分”(按百分制计算)之间,这期间平均分为10个等级,那每个等级之间的跨距为10分。杨惠中等强调,语言能力的跨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划定,但是为了便于使用和理解,语言能力量表上的等级跨度最好是等距的[5]5-6。那么,翻译能力量表的跨度也应等级,但是需要精心设计和严密论证。

设定翻译能力量表总长度。总长度是指翻译能力量表所描述或评价的能力的高低范围。人的翻译能力可以被看作是从低到高一个连续体,如果对这个连续体进行整体的描述,就会得到一个极长的翻译能力量表,这样的量表大而全,但不一定实用。这就如同没有必要设计一款包含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温测计,而是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制作不同需要的温测计,如体温计、水温计或气温计等,不同的温测计所测量的温度范围是不一样的。杨惠中等指出,量表总长度的设定方法有两种:一是人为设定一个“低点”和一个“高点”,再将中间的跨度分为等距的等级。此种方法的局限性是,所设计的量表是封闭的,不利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量表总长度。二是通过需求分析,先确定需求量最大的人群能力程度,从这个人群的能力开始,向两端延伸,直到不再需要描述和测试的能力水平为止。此方式编制的量表两端是开放式的,可以根据需要予以延伸,这种做法较为实用、灵活且具有可操作性[5]6-8。

4基本观点

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若使所设计的翻译能力量表较为科学,应遵循如下原则:

(1)独特性。翻译能力同双语能力有联系,但二者并不等同。中外诸多学者都对翻译能力和双语能力进行了区分。Toury、Shreve、PACTE、文军、苗菊和马会娟等,都强调了翻译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非语言能力。因此,翻译能力量表的设计必须体现其“翻译性”,应与外语(语言)能力量表区分开来。

(2)体裁性。体裁是一种话语的类型,是符号的社会分类。许钧指出,翻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多种类别,不同类型的翻译对能力的需求虽有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差异[9]。若想对翻译能力进行客观的描述或测评,就需要编制有体裁特性的翻译能力量表。

(3)操作性。翻译能力量表的外观样式,在设计中务必考虑到自身的操作性,让使用者能较为清晰地把握其使用方法和主要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翻译能力量表的作用和功能。

(4)社会性。开发翻译能力量表,是为了促进翻译的教学和评估,服务于培养社会所需的翻译人才,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所设计的量表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5研究意义

开发一套科学的翻译能力量表,不仅可以丰富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时可以为翻译的教学、测评及社会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理据。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5.1理论层面

第一,可构建翻译能力量表编制的理论体系。翻译能力量表构建的理论体系如同建筑的基石,基石不牢固,建筑难以稳定;理论体系不系统,则难以保证量表编制的科学性。翻译能力量表的编制,涉及哲学、翻译学、语言学、测量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然而学界目前并无可供依据的翻译能力量表编制理论体系,通过翻译能力量表的开发研究,则可逐步建立起此理论体系。

第二,可为探究翻译能力的本质提供有益启示。对于“翻译能力是什么?”学界一直在追问。研究者们所给出的解答有些比较宏大,让人感觉翻译能力好像无所不包;有些则过于简单,对翻译能力的界定不够全面。通过翻译行为的表现,设计翻译能力量表,可帮助我们开启翻译能力这个“黑匣子”,进一步探究翻译能力的本质。

5.2实践层面

第一,利于提升翻译教学质量。翻译能力量表,可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参照和依据,有助于规范翻译教学,提升应用翻译教学质量。

第二,利于完善翻译评估工作。翻译能力量表,可作为翻译测试命题与评分的有效参照,能为翻译考试大纲的编写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完善翻译的评估体系。

第三,利于改进翻译实践效果。翻译能力量表,可为设计翻译过程、决策翻译问题、把握翻译标准等提供科学理据,有助于规范应用翻译的过程,进而可以有效地提升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沟通。

6阶段成果

从2011年至2013年,我们完成了《商务汉英笔译能力量表(首稿)》的编制。此翻译能力量表的编制,是以第二代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德维利斯的量表编制方法为基本原则,并参照了实证研究的结果。在实证研究中,我们主要是针对翻译能力的构成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对象有翻译授课教师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他们的所在单位涵盖“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还有来自厅局级以上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中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现阶段关于翻译能力量表的有关认识如下:

(1)翻译能力构成。展现翻译能力的构成是翻译能力量表的首要任务。结合前人研究和实践调研,我们认为翻译能力包含6个子能力要素:语言能力、转换能力、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工具能力、相关身心机制。这里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人文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在此不予以赘述。转换能力,主要是指双语之间转换的方法和技巧;工具能力,是进行口笔译工作必备的各类机器和软件使用能力;相关的身心机制,是指从事翻译工作必备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2)子能力比例。虽然翻译能力包含很多子能力要素,但是这些子能力要素在整个能力体系中并不是平均分布的。有些能力居于主导地位,所占比重较多,有些所占比重则相对较少。我们初步对翻译能力子能力要素分配的百分比定为:语言能力45%、转换能力15%、专业知识15%、人文知识15%、工具能力5%、相关身心机制5%。关于这个比例划分的科学性仍有待进一步求证。

(3)翻译能力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相互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翻译能力系统中,语言能力是基础,是翻译任务顺利完成的最根本条件;转换能力、专业能力、工具能力是翻译任务完成的必备条件;人文知识是翻译能力的灵魂;相关身心机制是翻译能力有效开展的保障,是翻译能力模式开放性的体现。各个自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

(4)翻译能力权重。翻译能力量表对各子能力要素展现的方式是纵向的,应按各子能力要素在整个翻译能力体系中的重要性排序,越靠前的能力模块和能力要素越重要。我们的排序为:语言能力→转换能力→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工具能力→相关身心机制。这个排序也仍需进一步求证。

(5)翻译能力描述。翻译能力量表除了展示出翻译能力包含的子能力要素外,重要的是对各子能力要素的内涵作出全面和客观的描述。所使用的语言要简练、规范、逻辑清晰。

(6)能力级别表现。通过参照现有的考试和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将翻译能力分为3个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表现为:能够运用一般翻译策略和技巧进行翻译;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错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中级表现为:能够正确运用翻译策略和技巧,熟练进行语言转换;译文忠实原文,无错译、漏译;译文流畅、用词恰当;译文无语法错误。高级表现为:对原文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有较强的翻译表达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翻译策略和技巧对有较高难度的文本进行翻译;译文准确、完整、流畅并能实现功能加忠诚的翻译原则。

7研究展望

翻译能力量表的开发和研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而且开发程序复杂。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涵盖哲学、翻译学、语言学、测量学、教育学等,尤其对研究者的翻译学、语言学和测量学的理论知识要求甚高。其开发程序复杂,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原则,需要不断修改完善,直至最大限度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第一步,要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推导翻译能力系统。第二步,编制调查问卷,对理论推导结果予以求证。第三步,综合分析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研究结果,推导出较为科学的翻译能力系统,结合量表的编制方法和原则,将翻译能力系统编制成翻译能力量表(首稿)。将其称为“首稿”,是因为仍需进一步的理论求证和实践检验。第四步,对首次设计的量表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并根据实践验证情况对其进一步调试。如想让所设计的翻译能力量表接近理想,那么对其调整和完善就是无止境的。虽然此项工作如此复杂,但是,翻译能力量表对于翻译人才的培训和评估,以及对于我们认识翻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们需要总结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分阶段地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逐步完成量表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罗伯特·F 德维利斯.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M].2版.魏勇刚,席仲恩,龙长权,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8-9.

[2]方绪军,杨惠中,朱正中.制定全国统一的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原则与方法[J].现代外语,2008(4).

[3]韩宝成.国外语言能力量表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443-449.

[4]张东东.诺德文本分析模式下商务汉英笔译能力量表设计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

[5]杨惠中,朱正才,方绪军.中国语言能力等级共同量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6]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

[7]马会娟.中国学习者汉译英翻译能力分级研究[J].外语教学,2012(1):105.

[8]仝亚辉.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88-90.

[9]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

责任编辑:柳克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s Scale

ZHANG Dongdonga, JIANG Liweib

(a.Personnel Division; b. Oriental Languages College,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1,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s scale (TCS) is still at the starting stage. A scientific TCS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comprehend the translation competences essence, grasp the translation rules and promote the training and evaluating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current study, contents, viewpoint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TCS. In addition, it presents our current study results in this field, which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s and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TCS.

Keywords:translation competences; scale; develop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1-0062-04

作者简介:张东东(198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应用笔译、翻译本质、语言对比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E076)

收稿日期:2015-10-28

德维利斯将量表定义为:“一种测量工具,它由多个项目构成,形成一个复合分数,旨在揭示不易用直接方法测量的理论变量的水平。”因为对于某些现象,根据理论推断是存在的,但是无法直接测量,这时就需要编制量表[1]。方绪军等指出,制定语言等级能力量表的任务是科学描述和评价语言能力,区分语言的能力等级[2]380。由此,翻译能力量表可定义为:翻译能力的测量工具,是对翻译能力系统由低到高的描述。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开发量表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浅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