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本开新、关照现实: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03-21赵志强杨建飞

当代经济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自然界生产力马克思

赵志强,杨建飞

(1.铁道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郑州450053;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

返本开新、关照现实: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赵志强1,杨建飞2

(1.铁道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郑州450053;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行批判时,曾经非系统的阐述过生态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然生产力以及物质变换等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经济思想对推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构建绿色消费模式,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都具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生产力;物质变换

生态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弥足珍贵的理论资源,虽然在19世纪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远没有像当今社会这样严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尖锐对立,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当年的文献中也没有专门对生态经济思想进行系统阐述,但面对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把人类带入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之时,重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会发现里面蕴含了许多以前未曾引起我们注意的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返本开新、关照现实,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对解决当前日趋凸显的生态环境恶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研究概述

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国内外学者在探索消除危机的途径时,都积极的从前人的思想中寻找良策。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精深的理论之一,自然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国外,主要有阿尔费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岩佐茂(Iwasa)、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等对《资本论》中蕴含的生态思想进行过探索,但他们都缺乏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系统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经典著作也较少涉及。在国内,虽然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现实价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远不及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成果丰硕,生态经济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与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成果无法比拟。

通过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首先,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思想中是否包含生态经济思想普遍持肯定态度,大都认为虽然马克思的理论表述中未直接用“生态经济”一词,也未对生态经济进行系统研究,但其文献资料(尤其是《资本论》)中的精辟论述包含着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对《资本论》中生态经济思想研究最具系统性的当属刘思华教授,他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生态学基础进行分析,进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生态经济学说的理论框架。其次,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大多是从二重性、物质变换和生产力理论等维度进行研究的。关于二重性理论,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一是人的二重性方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提出了人的二重性学说,揭示了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是生态自然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的统一;[1]211二是商品的二重性方面,商品是人与人进行物物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也是人的因素与自然的因素相结合的结晶,人的因素通过价值得以体现,自然的因素通过使用价值得以展现。商品的二重性表面上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2]三是劳动的二重性方面,主要是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的对立统一,也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四是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方面,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过程是在独特的生产关系下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过程,因此,大多学者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交织,二者内在统一于物质的生产过程中。关于物质变换理论,马克思认为,正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有学者提出,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包含自然界自身的变换、人与自然的变换和社会物质的变换,在社会物质变换中交织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3]关于生产力理论,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同时包含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全面生产力理论。全面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作用的结果。[4]也有学者认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互相制约。最后,学者们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及现实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大都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的生态经济思想挖掘出来,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的来看,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但理论研究永无止境,必须承认当前的研究还有不足,且可完善。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生态经济思想有待深入挖掘,目前对蕴含生态经济思想的经典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而对同样蕴含生态经济思想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文献研究较少。其次,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研究还需加强整体性把握,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直接使用生态经济一词,但从许多文本中可以找到关于生态经济思想的论述。目前,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进行整体性研究做得远远不够。所以,当代学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整体性研究,以更为丰富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二、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自然辩证法》、《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关于生态经济思想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生产力和物质变换等重要理论。

1.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中心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及文稿中可以清晰看到,他们都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作用,互相依存。

人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410“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5]998大自然是先在性的存在,大自然在亿万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人类,所以说,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大自然自身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6]在马克思的视阈内,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就是人类的有机身体。人类首先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物,然后才是社会存在物,大自然对人类的本原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生态思想的重要体现。

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失去了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可能,也无法生存,这是人的自然属性本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存、和谐共生。人类不但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还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人类本身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相互统一的整体。通过劳动活动把自然界逐渐改造成为属人的自然,把大自然深深刻上人类活动的烙印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因为人类是依赖自然界而存在的,所以人类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物,而不同于一般的自然存在物,离开大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了。人类不是消极地被动适应自然来生存,而是积极地主动通过劳动活动来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什么也创造不出来。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其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并借助它进行生产的资料。”[7]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但看到了二者的统一,还看到二者之间的对立。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自然界,但反过来人类的经济行为还影响着自然环境。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人类在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过程中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必须尊重大自然自身的客观规律,否则,将使人类自身与自然处于对立、冲突状态,势必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结果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破坏的工作不可能永久继续下去,恢复工作才是永恒的……”[8]251恩格斯也告诫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99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辩证统一的“双重属性”的思想启示我们,人类作为有理性的主体,不断的积极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以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人类也必须要明白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一定要时刻铭记遵循大自然的内在规律。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充满了尊重自然、呵护生态的深刻意蕴。

2.自然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哲学范畴,马克思认为,社会财富的根源是人类生产劳动活动和自然界的有机结合,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范畴是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二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生产力的社会属性上,并把它与社会生产力简单等同,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结果怎样呢,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惨痛代价换取了一时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丰裕的快感。然而,人类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分关注直接导致对自然生产力的长期忽视,即忽视了生产力的自然属性,未能充分认识到自然生产力同社会生产力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生产劳动离不开大自然,社会生产力也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与自然资源以及自然力量的有机结合。马克思说:“如果劳动的自然生产力提高,也就是说如果土地、水等的自然生产力只需要人使用不多的劳动就能轻松的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这种劳动的自然生产力,或者可以说,这种自然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所起的作用显然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9]可见,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对于提高人类的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里,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生产力主要就是自然界本身蕴含的各种有利于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因此,马克思断言:“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10]267结合生产力的三要素分析马克思这个论断会发现其中蕴含了几种观点:首先,从事生产劳动的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这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论点;其次,生产资料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自然物质;最后,自然界是人类生产劳动活动的对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不断的生产劳动使人类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的获取自然物质,劳动加工后变成人类进行劳动生产的工具和生活用品。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且影响制约社会生产力,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首先,自然资源多寡及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还影响人类的生产能力以及生活方式。如果大自然不给人类提供原始的生产生活资料,社会生产力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资源的多寡和生态环境的优劣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而它们又直接影响着人类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其次,自然资源的分布及自然条件的变迁,影响着人类生产能力和经济结构。马克思历来都很重视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的劳动工具从最初的直接利用原始自然物发展到现在极其复杂的高科学技术装备,但是无论多么先进的生产工具,其实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万物。比如,无论如何先进的机器都是人类智慧用金属制造出来的,而金属都来自于自然矿藏。我们知道,农业生产是最依赖自然环境的,不同地域的不同气候及土壤等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其实工业生产也一样,自然资源的分布、储量等条件也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结构,比如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支柱性的工业产值就高,该地就是典型的资源能源型城市。因此,经济建设中一定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能源,这才会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否则,不但浪费资源、破坏生态,还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生活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人类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也随着理性的高扬而不断改变,长期以来这些变化导致了社会劳动领域异化的出现,自此,自然生产力的逐渐淡出人类的视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一味强调和追求的目标,结果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日趋激烈,矛盾日益凸显,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等问题随之而来,足以证明,这样的结果与人类过分强调社会生产力地位及忽视自然生产力作用的观念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之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为科学指导,重新认识自然生产力的性质与地位,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物质变换思想。施密特在其名著《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里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总结出物质变换概念,物质变换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并不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来的,但却是马克思第一次把物质变换概念引用到哲学与经济学领域。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理论来源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主要源于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代表人物荷兰生理学家和哲学家雅柯布·摩莱肖特(Jacob Moleschott)等人的自然哲学思想;二是认为主要源于德国著名化学家、农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的思想。不管是摩莱肖特还是李比希,他们论述的都是生理意义上的代谢概念,而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通过人类的生产劳动这个中介创造性的提出了经济学意义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社会的理论论述中可以发现物质变换思想。

首先,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主要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物自身之间的变化规律。马克思说:“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受到自然的物质变换的破坏力的影响。铁会生锈,木会腐朽。”[11]214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土地以工业方式经营,因而它的化学和机械的生产条件,甚至……肥料等等都要进行新陈代谢。”[12]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的物质变换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有本质的不同,因为这是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其次,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劳动是中介,所以,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1]207,208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都有用方式来改变自然的物质形态。”[11]88人类要生存、人类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自然界是劳动活动的对象,它为人类提供了原始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在这样的人类劳动过程中得以实现。马克思眼里的物质变换指“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实现物质循环往复,不断再利用的过程。”[13]这里包括直接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加工成人类所需的产品,也包括将人类生产和生活消费后的废物重新释放到自然界。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所以这个劳动活动过程也是产生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过程。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离开劳动活动就无从谈起,所以,人类劳动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还认为,自然环境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出现了断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源源不断的攫获高额利润,但是资本家欲望没有止境,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压根不会关心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或坏。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组成部分不能重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11]57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本质上是反生态的,长期反生态的工农业生产必将给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带来无法弥补的裂缝,最终导致生态危机。最后,社会之间的物质交换,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交换。马克思说:“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就这一点说,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11]125商品间的交换最早是商品与商品的直接交换,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带来货币的出现,自此之后商品交易就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易,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使人们对财富的追逐,使货币从本身作为单纯的媒介发展为交换的目的,交换成了人们追逐利益的手段,自此,自然界和劳动生产都成了人们攫取财富的工具。可见,社会的交换与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换一样会出现裂缝。

三、关照现实: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今,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已把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扩散到全球各地,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发展中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值得我们庆幸的是,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已经受到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经济思想闪烁的真理光芒,正为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维度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危机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照明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1.政治维度: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马克思始终坚持只有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才可以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5]814不只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当今西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也都认为,要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终消除生态危机,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消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最佳选择只能是走向生态社会主义。可见,社会主义制度为解决生态危机,发展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但要消除生态危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还亟需建立与之适应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前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的社会制度障碍已不复存在,但要真正实现生态经济蓬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急需健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补缺法律法规。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明确自身定位和责任,加强生态立法。要建立完备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走上制度化、法制化道路。

2.经济维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斐然,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高投入、高耗能和高排放的基础之上,发展的同时倍受国人关注的一系列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也随之而来。现代工业社会盛行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单向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模式带来了资源紧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挑战。从物质变换思想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极其重视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他指出:“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14]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绿色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得到广泛推广,这样大幅度提高了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可以实现自然资源最大化利用,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并将工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环境哲学家岩佐茂就把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与现代循环经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他认为物质变换和循环经济在理论上是相通的。玉野井芳郎则认为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就是现代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根基。现代经济学中的循环经济是伴随西方生态运动而兴起的一种对生态环境不产生或减少损害,遵循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原则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经济形式。回看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就亟待要求我们转变坚守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对现行的生产关系进行再调整,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新转换,对“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的单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彻底变革,同时要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较小的环境资源成本,换来高质高量的经济社会效益。

3.文化维度: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是当前人与自然关系最先进文明状态的代表,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取得的最新成果。目前虽然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觉醒了一部分人的生态意识,但是大部分人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还一味的以抓工业生产来助推经济增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价值观也未深入人心。这就要求必须加大对全国人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宣传的力度,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已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足可见生态文明核心思想已成为党的执政理念。同时,十八大报告还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5]长期以来,我们深受西方工业文明价值观的影响,且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工作不到位,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近年来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中零零散散的关于生态知识的传播,使这一状况有所改观,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当务之急是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加强对公众生态观的教育,摒弃当前盛行的工业文明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对立,走向统一。自古以来我们的先哲们就倡导“天人合一”、“仁爱生命”、“道法自然”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这与当前倡导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宣传教育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更利于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使人民大众更易于接受生态文明价值观,并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维度:构建绿色消费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文稿中论述了生活消费要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减少和避免奢侈消费。马克思说:“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作为自然主体的个人的需要。”[10]525恩格斯也认为:“在一种与人类相称的状态下,……社会应当考虑,靠它所支配的资料能够生产些什么,并根据生产力和广大消费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来确定,应该把生产提高多少或缩减多少,应该允许生产或限制生产多少奢侈品。”[16]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人类要远离奢侈消费,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并强调人类要加大精神文化消费的力度,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可见,决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17]所谓的商品消费要适度,并不是要求人类必须进行自我节欲,而是要以减少物质商品消费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进行必要的精神文化消费,这样人类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要消除当今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指导,摒弃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转变不合理的消费观念,走向绿色消费,生态消费,同时倡导通过进行精神文化消费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早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陈雪峰.资本论蕴含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武汉:理论月刊,2013(8):21.

[3]钱箭星,肖巍.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循环经济引申[J].上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5.

[4]周玉梅.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5(5):2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7]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18-319.

[13]韩立新.马克思的物质代谢概念与环境保护思想[J].北京:哲学研究,2002(2):6-13.

[1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7.

[15]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4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62.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7-108.

责任编辑:郑洪昌

F091.9

A

1005-2674(2016)09-015-07

2016-05-09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ZZJH-4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2016TJJBKY052)

赵志强(1985-),男,河南滑县人,铁道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态学经济学研究;杨建飞(1967-),男,陕西凤翔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自然界生产力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例说“自然界的水”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