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探索*

2016-03-21贾鹤鸣宋文龙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23期
关键词:公平互联网+课程

● 吴 迪 贾鹤鸣 宋文龙

“互联网+”时代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探索*

● 吴 迪 贾鹤鸣 宋文龙

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和无法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是工业化大生产时代遗留的教育公平理想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互联网+”行动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对实现教育公平理想具有现实作用,而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思想观念三方面问题是学校落实“互联网+”行动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阻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开发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对新式教学法持开放态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形成“互联网+”校园文化风气等,是教育公平实现的路径。

教育公平;“互联网+”;优质资源共享;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育质量正在不断提高,但是,正如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是教育领域始终存在的问题之一。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不仅存在一线、二线城市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存在同一地区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差异;还存在同一院校“一本”、“二本”、“三本”不同学院专业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这些差异导致资源充足的地区和院校教育发展越来越快,相反,欠发达地区资源越不充足教育发展越缓慢,有潜力的学生得不到充分培养,教育公平越难以实现。此外,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没有给差异留下足够空间,统一化、标准化授课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这是自夸美纽斯以来班级授课制与因材施教理念之间始终难以调和的矛盾。虽然设置了通识选修课进行补充,但学校能够提供的选修课始终有限,无法顾及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我国院校缺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追求差异和个性发展与教育公平并不矛盾,因为差异性是教育公平的原则之一。[1]正确认识教育公平的内涵,首先要明确社会公平是一种价值理想,而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的一种。石中英教授明确论述过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简单来说包括三个方面:政策方面平等拥有教育资源;法律方面平等拥有教育权利;教育活动方面接受平等对待,拥有获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同等机会。[2]若要做到每位学生具有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就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具有各种发展潜能,若想人人拥有成功机会,就要发掘其擅长领域进行培养。公平不等于平均,追求教育公平并非排斥差异,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互联网+”对实现教育公平理想的现实作用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地区差异的问题,以及班级授课制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逐渐迎刃而解。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同年7月国务院又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提出了11项具体行动。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文件指出教育信息化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性。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一流院校独有之物,只要有互联网和计算机,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也能够通过互联网聆听到一流院校、一流教师的课程。[3]无论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资源各取所需,不受时间、地点、资源限制,根据自身需求,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习都可以,不再只享有本校开设的有限课程,而能充分满足各自潜能发展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难易程度,几乎都可以针对自己的学情和兴趣来进行学习。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催生的班级授课制所固有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人才的弊端,在信息化时代到来后出现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二、学校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阻力

信息化时代到来后,我国果断制定相关教育政策,采取有效行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我国教育政策在“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写给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把信息化作为手段扩大我国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习主席的论述指明了信息化时代下,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对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的意义,指明了今后教育工作的目标和途径。为实现此目标,中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

“互联网+”具有公认优势,但却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实现之易事,在学校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道路上,存在着来自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思想观念方面的强大阻力。首先,“互联网+”对软硬件设备均有一定要求,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就无法开展教学活动,这就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设备保有量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开展产生制约关系,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开展“互联网+”行动较为容易,而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则较为稀缺,“互联网+”行动较难实施。第二方面阻力来自于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即使一、二线城市的教师具有配备基础设施的能力,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视频制作等方面仍然存在技术难题,掣肘其网络课程制作。由于面对大量技术问题,致使许多教师对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望而却步。最后,还有来自思想观念的阻碍。一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意义,简单地把传统课堂教学录制成视频当做在线课程、当做慕课教学、剪辑成为翻转课堂的小视频,造成“互联网+”与教育“两张皮”,简单做加法,没有理解“互联网+”的精髓。从传统课程到“互联网+”实际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一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二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享有,让身处各地的学生都能够聆听精心设计的一流课程。

三、“互联网+”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

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而不断开发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来解决;技术水平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新式教学法持开放态度,积极尝试新技术,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校园文化风气,来巩固“互联网+”行动带来的教学效果。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软件、硬件设施建设

教育资金投入要根据学校整体定位规划来决定,而学校的定位规划则应依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的需要来确定。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提升,社会发展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国家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学校应该顺势而为,依据学校整体规划和自身特点投入信息化建设大潮,加大“互联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软件、硬件设施建设。

近年来,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建设软硬件设施,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人均设备十分有限,仍然不能充分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比如翻转课堂需要的能支持众多学生同时在线的迅捷、顺畅的无线网络,再比如有利于提高翻转课堂趣味性和效率的投票器等设备,都需要资金支持。应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使用效率,做好后期设备维护。当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要量力而行,依据学校发展规划,权衡大局、步步为营。同时要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准时、如数到位。

此外,还要打破资源配置的院际差别,摒弃固有思维,使得校内各学院均公平享有“互联网+教育”的可能性。过去常常是计算机、外语等学院设备较完善,因为在传统教学中,计算机学生不能缺少机房,外语系学生不能离开语音室。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在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式教学法迎面扑来的当下,各学院都与互联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资源配置上都享有同等权利。

第二,加大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力度

“互联网+”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而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可能性,但前提是要保证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达到优质。目前,网络教学资源如雨后春笋,但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仍然不足,必须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有一个趋势、两个重点和一个联系。

一个趋势是,“互联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开设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网络课、在线课。未来在国际、国内必定是网络公开课程越来越多,世界一流教授的网络课程更是随处可见,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课程会被一流大学、一流教师所垄断,地方普通院校教师开设的在线课程也有自己的前景,那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开设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在线课程。这样的课程在教学内容、难易度和教学方法上,都比外校课程更适合本校学生特点,更有利于本校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因而,世界一流教师的课程和普通院校教师的课程都有广阔发展前景,普通院校教师要增强信心,不要妄自菲薄,努力做好本校在线课程和网络课程开发建设。

两个重点,其一是注重在线课程的顶层设计;其二是建设跨学科的网络教学课程和课程群。网络课程开发首先需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同其它课程一样,都为培养学生的某些知识、能力和素养,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建议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为指导,以结果为导向,将学生毕业时就业所需的各项能力反推到整门课程的每一章节,用每一次课程实现这些能力的培养。有这样的顶层设计,网络课程才有灵魂和意义,才能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达成能力目标,反对随心所欲、想到哪讲到哪的方式。随着网络课程越来越多,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网络课程也需要注重跨学科建设,并逐渐形成课程群。特别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网络课程建设,更应该打造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网络课程群体系。

一个联系,是网络课程将我国近年的“双一流”建设要求和追求教育公平的理想联系起来。“双一流”背景下,学校都在加强国际化建设力度,这就要求课程建设更具开放性,将国外一流课程引进来,将国内一流课程推介出去,在线课程、网络课程便是最好的媒介。在此角度上,“双一流”建设和教育公平的要求是一致的,它们都对网络课程提出要求。进一步讲,无论身处何地,均能聆听到国际化的课程,这是另一个层面的教育公平,是国与国之间的教育公平。

第三,灵活运用新式教学方法

“互联网+”天然呼唤着以互联网为部分媒介的新式教学法,这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具有的独特优势。“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初衷就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与各领域深度融合,从而实现资源分享、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当“互联网+”与教学领域深度融合,诞生的就是内容更富启发性和延展性、方法更具趣味性、时间地点更为灵活、效率显著提升、分享成为常态、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新式教学方法。目前使用最多、效果最好的就是慕课和翻转课堂,以及二者相混合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动”了起来,自主建构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才意味着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才是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的本意。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反在新式教学法中,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要能在关键之处引导和启发学生,因而要求简洁有力;另一方面,最适合学生的视频短片永远都是自己老师亲自录制的,这就要求视频中的讲授要比其他教师更胜一筹。

由于上述新式教学法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使得新式教学方法本身也成为一种优质资源,人人同等享有才是教育公平。“互联网+教育”为人人同等享有新式教学法提供了可能性。因为互联网上各种网络公开课、在线课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学方法的载体。那些优秀的网络公开课、在线课,无不运用着慕课、翻转课堂、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互联网+”时代,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互联网和一台计算机,人人都可以平等享有新式教学方法。

第四,转变教育观念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诸多错误做法源于并未真正理解“互联网+”的内在意蕴,简单从形式上以为只要使用了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教育”,从而使教育变成打着互联网名义的在线灌输、出现全体学生被要求在教室统一观看仅仅是讲授的视频,而这种没有互动的教学视频学生们本可以随时随地自行观看学习,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上述错误做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在作祟,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

必须从源头之处,转变教育观念。一切就错论错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因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已经告诉我们,人类的理念支配意识,而意识能够支配行为。[4]只有具有相应理念,才能保证一定产生相应行为,并且在第一时间就采取有效行动。[5]要想将“互联网+”落到实处,真正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以此支配教师的教育行为,自觉将此观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切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发展为转移,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原因在于以教师为中心会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前面已经论述过,在教育公平内涵中,除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的公平以外,还包括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表面上人人都接收了教师传达的相同信息,显得十分公平,然而,却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化差异,对不同的天赋给予相同对待,恰恰是没有给每位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明明可以成为各领域的人才,却被简单的统一化管理早早扼杀。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第五,增强宣传引导力度,形成运用互联网随时学习的风气

“互联网+”行动计划虽然是自上而下,但由于其对教育公平的作用,以及它对学习效果的显著优势,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正确认识,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校园文化,巩固“互联网+”行动带来的教学效果。在积极的氛围中通过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动机,自主运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建构头脑中的知识网络。

随时随地建构头脑中知识的网络,互联网可以提供众多学习资源做到这一点。美国哲学家塞尔基于神经生物学理论,用哲学语言说明了人类的意识是一种网状结构。[6]这形象的描述了人类头脑中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人类不可能单独拥有一类知识,它总要和众多知识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换个角度说,每一个知识,也正是因为它和其它知识的各种联系,才使它就是它自己。因而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随时随地开放自己的求知欲,去充实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因而,学习资源的拥有,就是头脑中知识体系丰富程度的前提。无论身处一流城市,还是身处偏远山区,不同地点的学生,他们都有扩展自己头脑中知识网络的欲望,他们都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潜力,教育资源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部分,互联网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加强宣传引导,形成随时随地学习的氛围,巩固“互联网+”行动带来的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动机水平影响学习效果,而内部和外部的学习动机是可以培养与激发的,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形成随时随地学习的风气。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最好的内部学习动机,当下学生迷恋手机的问题从积极角度看,如果善加利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例如用手机学习慕课,可以发挥随时随地和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优点;QQ群和微信群也是教师和学生便捷沟通、及时回答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校园内无线网络覆盖,可以满足学生不明白问题马上上网寻找答案的需求,不遗留问题、积累成患。在学校内手机是把双刃剑,可以利用它来随时学习,也可以用它来随时消遣,但如果学校为了避免学生过度玩手机,就强制管控,对有学习需求的同学来说有失公平。学校要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不能简单粗暴的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而要加强宣传引导,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为学生树立榜样,树立正确价值观。

[1]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

[2]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3).

[3]徐继存.“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平的推进[J].教育研究,2016,(6).

[4][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析[J].教育研究,2002,(8).

[6][美]塞尔.意识、语言和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金传宝)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16Q029)、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资助项目(JGXM_HLJ_2016014)、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GJC1215096)、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4rw11)研究成果之一。

吴 迪/哈尔滨商业大学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

贾鹤鸣/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宋文龙/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公平互联网+课程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笨柴兄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公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