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的心灵“松绑”

2016-03-21何艳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松绑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何艳

摘 要: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被日益重视。新课程标准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发展,要求语文这一学科除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外,更要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个性、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等,充分体现了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语文学科作为课堂的载体,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灵松绑,提供了空间支持和物质基础。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0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除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重视他们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定期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以及 “悄悄话”信箱的设立、“爱心辅导员”热线的开通等不一而足。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那就是可以达到面向全体、正面引导、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要注重挖掘,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众多的阅读作品中,不乏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在文理上让人顿悟,或在情感上让人共鸣,或在思想上给人启迪,或在心理上让人感染,读之有共鸣,有陶醉,有感悟,有启迪,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心灵得到慰藉,从而提高生活品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积极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语文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才会发现文本处处皆藏心育的契机。

例如,在《触摸春天》一文中,那个天真可爱的盲女孩安静,本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使得她极其准确地抓住了落在花瓣上的蝴蝶,这一细节足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从而引起共鸣。教师通过成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学生的内心播下自强不息的种子。

又如,前苏联著名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可以让人更坚强、更诚实、更有理想;《桃花心木》则启发学生做人当如桃花心木,要学会在不确定的生存条件下自立、自强……

由此可知,学生可以通过文本学习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再现的社会生活和塑造的各类典型形象,从中汲取“心育养料”,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健康心理品质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努力创设“关爱、理解、尊重、信任、激励、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和展示的好场所。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课堂常规训练,如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响亮,语言要流畅……这些能让学生更自信,自信是成功者的铺路石。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重人格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而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更漠然了。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使得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由于没有兴趣,那么他们的心智、意志、性格等精神世界被压抑,从而阻碍了人格健康发展。

如果结合学生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效果会好得多。为此,大力倡导“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以合作的理念,科学定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合作关系,以互动的理念,科学促进教与学之间的“教学合一”关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人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二、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必须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这一有效途径来实现。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愉悦性等特点,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渠道。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乐于参与,更易于接受,同时,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一)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当开展适当的语文活动,通过语文活动拓宽视野,提高教育效益。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体验、感悟。如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辩论、扮演“小老师”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真实的自我,满足自由表达的欲望,享受摆脱功利的愉悦,让他们的心灵在这一刻是放飞的!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活动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二)在课外集体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学习运用语文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如开展社会规范用字调查、日常频繁用语调查等活动,组织学生撰写书评、影评,出板报、自编小报等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感受时代气息,了解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只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灵松绑,才能发挥其作用,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让他们在享受语文旅程中健康成长,让他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参考文献:

[1] 李珊璟.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16招[M].海天出版社,2006.

[2] 傅安球.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行成因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 责任编辑 金 东 ]

猜你喜欢

松绑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