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2016-03-21杨凤文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有机结合写作阅读

杨凤文

摘 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到位,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写作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读和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辩证统一体,二者不能互相脱节。

关键词:阅读;写作;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92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诗人杜甫的这两句诗,极为中肯地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和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辩证统一体,二者不能互相脱节。换句话说,读是写的基础,同时,写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一、读,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实际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学者,用“多读法”,相沿了一代又一代,其中很多文章,在今天看来,仍是不朽的名篇佳作。由此,我们认为古代学者之所以文章写得好,名篇多,就是因为“多读”造就了他们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帮助他们提高了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1.读可以促进记忆。因为反复阅读课文时学生视觉、听觉、运动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大脑左右半球同时参加活动,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协调活动,强化了记忆的敏锐性、精准性和持久性。

2.读可以加深理解。通过阅读把课文细细咀嚼,细细品味,体会出语言文字的含义和韵味,取得对课文的理解。

3.读可以提高表达力。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文后,课文里的优美词句、语言表达方式及篇章结构,不断被吸收和累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读可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经过训练。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就有了良好的学习基础。阅读多了,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就增强了,逐渐形成了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5.读可以完善美育。一篇好文章,除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外,还有艺术美。每阅读一篇好文章,就会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熏陶,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锻炼了审美能力。

二、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教会学生“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一个不能被文学作品感动的教师是不能教会学生读书的。首先,读书要眼看、心读、心想,不读破句,不掉字,不添字,读准字,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其次,要调动多种感觉,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体味表达文章的内涵。叶老说,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课文要多读才能理解,课文语言是要熟读才能吸收的,光理解,不熟读,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要求一般采取以下四步阅读。

1.学生课前预读。通过预读,可以使学生预先感知课文,形成初步印象,教师要进行预读指导,比如,文章属何种文体如何揣摩文章的脉络结构,以及感知概括文章中心以及写作特点等。

2.课上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要读出气势和神韵,从而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共鸣,这一双边活动可以说是一次艺术享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常有这样情形,许多老半天讲解不清的东西,在这“一读一听”中就通过言传而“意会”了。

3.讲读过程中学生的精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精处把握文章,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阅读中伴之于研讨,“术业有专攻”,或在主题上求教益,或在写法上受启迪,或在结构上见巧妙,或在语言上有得益。

4.课后学生的赏读。文章不厌百回读,课本所选文章,脍炙人口的佳作甚多,多为千古绝唱。应要求学生反复吟诵而求所得,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领悟文章的绝妙之处,不仅受到思想情操上的熏陶和教益,而且深熟名家在写作上的技巧和风格特点。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读为本,好文章读多了,读熟了,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写起文章来,语感自来,加以一定的生活素材累积,就会“文思如泉涌”。这样,就会收到以读促写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读与写相互为用,“读写结合”是“教学原则”

阅读与写作也自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从读是写的基础和辩证关系看,不难理解教学中抓基础,就是要抓阅读能力的提高。教会学生读书、积累词汇和写作的规律,应是教师研究的首要问题。从思维层面,强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只有提高写作能力,学语文才能有居高临下的感觉,阅读理解能力才会产生质的飞跃。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欣赏、模仿、指导,达到理解升华。教师的范读水平,是唤醒学生潜能、提高兴趣,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唱京剧或水平很低的人,能教会别人唱京剧。学语文,读书是基本功,会读才能被文学作品感动,把握作者情感,从而加深理解,为写作奠定基础。

那么,从学生的思维层面来看,读、写是怎样结合的?教学中怎样才能生动地发挥这些结合的作用?

阅读作品,读者首先捕捉的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在脑海中再现作者的创作情境、思维和情感。当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作者的理解和感受“撞击”时,就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思维,读出真情实感,实现读懂。就会产生分析个人经历或生活现象,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强烈愿望,这就是潜在的“写作激情”。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理解和感受,把学生潜在的写作激情化为写作实践。这正是读、写在思维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阅读过程中的实质是读者“参与”作者的思考,力图参与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分析与表达,是阅读中思维活动的特征之一,这正是读写在思维层面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能动地参与了解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分析与表达是怎样同时完成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练习。”这集中说明了读、写结合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璇.促进初中语文课外经典“悦读”的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3.

[2] 袁洁.初中语文课前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 白雪.叶圣陶日记中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赵雯.初中语文教学中基于不同学情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差异化设计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 责任编辑 金 东 ]

猜你喜欢

有机结合写作阅读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