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公安机关应对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打防对策研究

2016-03-18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江苏南通6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80000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0008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黄 力,张 静,张 翔(.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江苏 南通 6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80000;.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0008)



基层公安机关应对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打防对策研究

黄 力1,张 静2,张 翔3
(1.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江苏 南通 226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830000;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摘 要:近年来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发案率逐年上升,犯罪手段和技术不断升级,给一些群众和单位造成了经济损失。基层公安机关主要负责日常的接处警和案件处理工作,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一直是其重点应对的侵财案件形式之一。为了降低网络电信诈骗案件频发态势,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基层公安机关在研究当前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特点、解决破获电信诈骗案件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有效打防措施,避免给更多个人和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发生。

关键词:基层公安机关;网络电信诈骗;打防对策

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就是犯罪嫌疑人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通过电信、短信、网络三大途径,向被害人推送虚假信息,取得被害人信任,骗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1]目前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占基层刑事警情率一直居高不下,根据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案发率高、犯罪成本低、地域广泛、手法隐蔽等特点,基层公安机关结合辖区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打防策略,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降低辖区内网络电信诈骗案发率。

一、网络电信新型诈骗犯罪类型

随着网络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先冒充国家工作人员以短信发送虚假中奖信息、电话的传统电信诈骗案件,如今已演变成犯罪分子以网络和电信相结合的方式向他人输送虚假信息的网络电信诈骗方式。相比传统电信诈骗方式,网络电信诈骗手法使民众更容易上当受骗,增加了基层公安机关的破案难度。当前基层公安机关面对的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主要类型有:

(一)单位人员接到“领导”指示将钱款汇入对方账号。犯罪嫌疑人利用百度等网络搜索平台查询等途径搜集到一些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手机、QQ、微信等联系方式,通过技术手段盗取单位领导手机号、微信账号、QQ号跟财务人员联系,要求财务人员将公司中的钱款汇入指定银行账号中。由于犯罪分子事先熟知公司名称、领导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内容,财务人员摄于领导威严,往往信以为真,将单位钱款打入对方指定账号。

(二)扫描陌生二维码后被立即转账。犯罪嫌疑人通过注册的虚假商家微信账号等方式通过微信向他人发送陌生二维码,谎称扫描二维码可以进行快速转账、参加商家优惠等活动。受害人一旦扫描陌生二维码,与微信号绑定的银行卡账号里面的钱会被立即转走。

(三)点击陌生红包链接并填写个人信息后被转账。春节期间抢微信红包形成潮流,微信好友间相互派送红包、网店发送抢红包链接等成为春节期间民众抢红包的主要形式。犯罪分子利用人们节日期间警惕性低的心理,通过盗取他人微信账号向其微信好友发送红包链接。受害人一旦点击红包链接,填写完个人身份证号、手机号、微信账号后会被要求回复收到的验证码短信,发送验证码后与微信账号绑定的银行卡里的钱就立即被转走。

(四)点击投资、借贷、中奖等非正规网站后被骗。部分受害者出于个人投资或者急需资金的需要,没有通过正规渠道和机构进行投资和借贷,轻易相信一些虚假网站高回报、零抵押等欺骗性宣传,将自己的经济需求在网上告知对方。随即对方以马上开通投资或借贷业务需要手续费为由,要求受害人将钱款迅速打入指定账号中,待受害人打完钱后发现对方将自己的联系方式拉黑,无法与对方联系。还有一些受害者因其急于求富的心态,在收到例如大型活动中奖链接后,登陆网站输入个人有关信息,同时会被要求向对方指定银行账户中汇入奖金手续费,受害人将钱汇出后就会发现无法与对方联系,方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五)接到自称为银行、网店客服人员的电话,按对方要求发送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身份证信息。一些受害人对个人信息保管不善导致微信、QQ、微博账号被盗取,与账号绑定的有关个人信息被犯罪分子获知,犯罪分子熟悉了被害人基本信息,冒充银行和网店客服人员身份,利用伪基站打电话或者发送信息给受害者称其信用卡可以升级或网站支付出现异常,需要受害人提供包括身份证在内的个人信息,骗取受害人信任。受害人发现对方号码和银行、网店客服电话一样,误以为是真实的客服人员,按照对方要求将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提供给对方后,会立即收到银行卡转账信息,提示受害人银行卡中的钱款已经被转走。

二、基层公安机关应对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打防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基层民警处置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知识不足、手段不多。网络电信诈骗不同于传统的诈骗方式,犯罪分子利用先进的电信技术和设备,采用非接触方式构造虚假事实获得受害人的信任,骗取受害人的钱款。待受害人将钱款打入指定银行账号后,犯罪分子会立即提现或转入其它银行卡中。受害人发现被骗后,往往第一时间到基层公安机关报警。但是由于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手段的专业化、科技化,同时民警习惯办理传统案件,基层公安机关又没有配置专业的网络侦查和技术定位的设备,导致基层民警在处置案件时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处置理念。具体表现为:第一时间没能固定相关电子证据,例如双方交易记录、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账号和通讯方式、虚假网站链接等有效证据;以处置传统诈骗案件思维应对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缺乏银行紧急支付知识和意识,没有在受害人报警时及时指导受害者进行紧急止付行为;受害人提供犯罪分子银行账户和通讯方式等信息后没有及时推送给网监、技侦等专业警种实施跟踪和定位,影响了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侦破的效率。

(二)基层公安机关办理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受困于办案成本高。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多为跨省乃至境外作案,犯罪方式多为团伙或集团形式犯罪,且犯罪分子采取变换住址、更换通讯号码、转移作案设备等方式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由于犯罪分子落脚点的不固定性,基层公安机关为了侦破此类案件,往往要调动一定数量的警力去外地甚至境外收集作案证据、确定犯罪分子行踪、抓获犯罪团伙成员,往往需要耗费数周乃至数月时间。相对较长的破案周期产生的办案费用给办案经费紧张的基层公安机关增加了负担,影响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侦破进程。

(三)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分子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给基层公安民警带来新的挑战。以往公安机关接到的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以短信和电话方式为主,主要形式有:以冒充公检法机关称受害人有违法事情或账户有问题,需要将钱款打入指定账户;冒充电视台热门栏目组声称受害人被栏目组选为幸运观众有大奖,需要给节目组汇中奖事宜手续费;冒充受害人亲朋好友声称有急事急需用钱等形式。[2]后来随着公安机关打击力度的升级、媒体对上述诈骗方式的积极宣传,很多民众已经熟悉这些电信诈骗方式。在这种形势下犯罪分子转变作案方式,在依旧使用短信和电话方式进行诈骗的基础上,大多通过网络、微信、QQ等途径向受害者发送虚假信息。构造的虚假信息内容也发生了改变,犯罪分子利用的身份不仅局限于党政机关,而且广泛使用社会上其它身份进行诈骗,例如冒充银行和网店客服、企事业单位领导等身份。犯罪分子借不断变换诈骗身份和手段的方式来使民众放松警惕,逃避公安机关对其违法行为的打击。

(四)基层公安机关办理网络诈骗案件与其它单位联动打防机制不完善。网络电信诈骗案件高发现象能否得到遏制,仅靠公安机关持续高压打击态势是远远不够的。减少网络电信诈骗案发率从根本上需要加强公安、电信运营商、银行、企业等单位的联动打防机制,但是由于行业规则等因素导致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打防工作效果大打折扣。[3]电信运营商方面,犯罪分子为了隐匿自己真实信息,往往通过虚假身份信息办理的手机号、网络IP等方式向外界发送诈骗内容,而电信运用商在用户实名制方面、移动终端运行等方面监管不够完善,使得犯罪分子利用电信运营商经营制度上的漏洞屡屡得逞,增加了公安机关查询和定位犯罪分子工作的难度。银行方面,由于银行自身有着一整套严格的业务审批程序,当基层民警去涉案网点查询犯罪分子银行账户及转账等重要信息时面临繁琐的银行审批程序,等待结果的时间少则一周,多到数月,甚至面临银行因级别和管辖问题无法提供信息的情况。相反犯罪分子一般在受害人将钱款打到指定账号后就立即将钱款提现或转走。等到银行方面将嫌疑人有关账号情况提供给基层公安机关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破案时机。同时银行出于自身业务风险和单位利益的需要,对受害者和基层公安机关对嫌疑人账号进行冻结和止付的要求反应较为迟滞,使得受害者钱款被提走,蒙受损失。企业等社会其它单位方面,单位对所属人员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宣传意识较差,简单地认为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工作只是公安机关的事情,没能根据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发展的态势及时对单位所属人员进行防诈骗宣传,减少和避免单位经济损失现象的发生。

三、基层公安机关提升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打防效果的措施

(一)提升基层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受理水平。受害者发现上当受骗后,会立即到基层公安机关选择报案。基层民警受理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案件的前期处置和后期办理,因此将网络电信诈骗接处警工作程序化尤为重要。首先要强化基层民警的及时止付意识,受害人到基层公安机关报案后,民警在大致了解案件的情况下,应快速指导受害人进行止付工作。具体做法是通过银行客服电话或银行柜员机对嫌疑人提供的银行账号输入3次错误密码,使账户在短期时间内被冻结,犯罪分子无法取款,尽可能减少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其次要规范基层民警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材料的制作,基层民警认为网络电信诈骗案件证据固定工作由网监等专业警种负责,在受害者报案时只是记录下事发经过、受骗金额等简单信息,没有将双方账户详细信息、受害者转账过程等重要信息作记载。对此网监、经侦等部门实战民警可以制作统一的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受理材料模板,让基层民警在受理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时能够及时记录案件详细信息,为案件下一步的办理和侦破打下坚实的材料基础。最后上级公安机关根据基层办理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的实际需求,牵头刑侦、网安、经侦等单位定期以开办培训班方式,对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的办案注意事项、证据搜集和固定、侦查程序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同时邀请有关专业院校和公司对基层办案能手进行网络技术上的专业指导,提高其破案专业能力。

(二)强化基层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侦破力度。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专业化、破案成本高、行踪不确定等特点使得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破案率在侵财类案件中较低,也直接导致基层公安机关侦破网络电信诈骗案件难度加大。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应树立破案信心,转变侦破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思路,压缩电信诈骗案件活动空间。已发生的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中,受害人一旦向嫌疑人银行账户转账,在受害人和基层公安机关进行止付操作前转账的钱款就被嫌疑人立即转走或提现。在案件侦破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基层公安机关在第一时间内固定和搜集犯罪证据,通过被害人提供的嫌疑人银行账号、开户行、资金流向等详细情况进行追踪研判。[4]考虑到犯罪分子警惕性较高,已经很少采取去开户银行提取现金的方式,对此基层各警种部门联动侦破机制十分重要。刑侦部门派侦查员去开户行当地调取视频资料外,另一方面提请银行协助,对受害人资金去向进行追查,锁定嫌疑人最终账户信息。网安部门对嫌疑人的电话号码、微信等虚拟账号进行反复比对、追踪,确定嫌疑人藏匿的位置。技侦部门根据网侦部门提供的通讯联络位置对嫌疑人的位置进行最终准确定位,将嫌疑人位置信息提供给刑侦部门实施抓捕。在完善本地区警种侦破联动机制基础上,建立区域合作制度也同样重要。很多电信诈骗案件发生地均在外省甚至境外,为了提升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办理效率,节省办案成本,上级公安机关应从实战角度出发,与其它地区签订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侦破协作备忘录,本地区基层公安机关将已发生的案件录入电信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破案协作平台,向全国公安机关发布破案协作请求,依据案件特征进行案件串并,减少案发地域广给破案带来的阻力。

(三)加强以互动宣传方式预防网络电信诈骗工作的力度。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屡打不止的情况表明仅靠公安机关强化侦破工作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减少电信诈骗案件发案率,从根本上要增强民众的警惕意识,不信可疑电话、不点未知链接,最大程度减少电信诈骗案发的可能性,因此基层公安机关预防网络电信诈骗宣传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5]在以往的预防网络电信诈骗宣传工作中,基层公安机关一方面通过警方微信公众号、论坛、网站等自媒体媒介宣传网络电信诈骗的危害和类型,另一方面让社区民警走入社区,以向每户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普及预防网络电信诈骗知识。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的警惕性,减少了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案发率。但是随着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方式的翻新,民众对网络电信新型诈骗方式较为陌生,基层公安机关宣传内容滞后,没有紧随当前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发展形式,导致一些民众猝不及防,自身合法的经济财产受到损失。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必须转换宣传方式,对宣传内容及时更新,总结出最近易发的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类型。社区民警针对社区内老年人易被电话诈骗的问题,深入管辖社区上门主动宣传新型网络电信诈骗实施方式、预防手段,解答群众疑惑,嘱咐社区里的老年人接到涉及钱款的陌生电话、短信时及时与社区民警联系;治安、网安民警根据QQ、微信等聊天账号易被犯罪分子盗取进行欺诈的风险,深入企业、学校等单位,向企业员工、学生等群体宣传要定期对手机、电脑等硬件升级安全保护措施,不轻易相信中大奖、高回报等虚假信息,定期对手机、电脑杀毒,不点击未知链接,防止被犯罪分子利用自身或者他人钱财被骗。

(四)完善公安机关与电信、金融及网络运营商的协作机制。抑制当前新型电信诈骗案件高发态势,公安机关完善与电信、金融及网络运营商的协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2015年10 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务院打击治理网络电信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为公安机关与电信、金融和网络运营商共同解决网络电信诈骗犯罪问题指明了方向。在这次会议背景下,为了解决基层公安机关调取证据难等现实情况,上级公安机关与该地区的电信、金融及网络运营商建立和完善协作机制,电信、金融、网络运营商分别建立面向基层公安机关的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信息查询专用通道,基层公安机关在出具正当手续后,查询相关案件信息无须像以往需通过电信、金融、网络运营商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繁琐程序,在辖区内的这些部门网点内就可以查询侦破案件所需的电信、金融、网络方面的数据。同时电信、金融、网络运营商应将实名制落实到实处,对电话号码、银行卡的开户人、网络宽带办理人等严格按照管理实行实名制登记,并对本系统内硬件方面不断升级改造,填补技术上的漏洞,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打击伪基站、贩卖银行卡等行动,从源头上减少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发生的可能性。

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的打击和防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展开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基层公安机关对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持续的打击力度,更需要其它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同应对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带来的威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人民合法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

参考文献:

[1]杨帆.陈海鲤.电信诈骗犯罪特点趋势、打击难点及防控对策[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21-24.

[2]邹欣原.邵俊程.论当前电信诈骗犯罪的防控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38-41.

[3]李恒,王刚.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特点及侦防对策研究[J].净月学刊,2014(5):33-39.

[4]丁翠英.电信诈骗犯罪的新趋势及防治对策[J].辽宁警专学报,2011(6):53-56.

[5]黎晴.当前电信诈骗犯罪的打击难点和对策[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2(5):29-33.

责任编辑:安国江

Countermeasures Taken by Grass-roots Public Security Organs to Combat and Prevent Crime of Network Telecom Fraud

HUANG Li1,ZHANG Jing2,ZHANG Xiang3
(1.Nanto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Nantong 226000,China;2.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Urumchi 830000,China;3.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Recently,the cases of network telecom fraud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and the escalating methods and technology used by the criminals have caused economic loss to some people and units.Grass-roots public security organs,which mainly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dealing with the incidents reported and handling the cases,always make the battle against network telecom fraud a priority in dealing with the cases involving infringing upon people's property right.In order to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network telecom fraud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social order,the grass-roots public security organs ne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ime of network telecom fraud,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cracking the network telecom fraud cases,and then seek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combat and prevent this crime,so as to prevent more individuals and units from suffering the economic losses.

Key words:grass-roots public security organ;network telecom fraud;countermeasures for combating and preventing crime

作者简介:黄 力(1990-),男,江苏淮安人,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崇川分局民警,公安情报学硕士;张 静(1988-),女,新疆克拉玛依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民警,公安情报学硕士;张 翔(1993-),男,江苏淮安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本科生。

收稿日期:2015-10-27

DOI:10.13310/j.cnki.gzjy.2016.01.018

[中图分类号:D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95(2016)01-0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