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体的得体性

2016-03-18郑荣馨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无锡214100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体层次性主体性

郑荣馨(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无锡 214100)



论语体的得体性

郑荣馨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无锡214100)

摘要:语体是语言在长期适应不同交际领域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功能体式。语体的理论有必要继续深入探讨,但语体理论研究如何紧密结合实践,走出书斋,重视运用,做到得体,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语体的得体性包括四个要素,三个层次。语体得体的主体性要做到:适应综合素养,适应语体角色,适应个性本色。

关键词:语体;语体得体性;层次性;主体性

语体的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对语体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描述。但是,语体理论的分歧颇多,就说概念,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语体定义。李熙宗先生在《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一文中归纳、评价了6种类型:“语言特点体系(综合)”说、“语言风格类型”说、“功能变体”说、“词语类别”说、“语文体式”说、“言语行为类型”说。[1]李先生将现有的语体定义概括得很全面。王希杰先生对语体也下过定义:“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是适应语境而形成的言语表达类型。”兼及功能和类型。[2]118

我们认为,语体是语言在长期适应不同交际领域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功能体式。应该将语体的理论支点牢固确立到语言的交际功能上来,结合功能域来考察。语言体式,是一种语言式样,由不同语言类型的区别性特点综合构成。语言体式不同于文章体式,文章的体式就是文体,是由文章的表达方式特点综合构成,其中包括语言,但不仅仅限于语言。语体又是一种功能体式,其意思是语言不是被动地适应交际领域,适应的过程同时是语言交际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交际功能在语体的概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体的基础理论,例如定义、分类、特征等自然有必要继续深入探讨,进一步科学化,但语体理论研究如何面向社会,紧密结合语言实践,走出书斋,重视运用也是个突出的问题。语体意识淡薄,语体理论陌生,在中小学语文教师中普遍存在,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搞不清什么是语体,更别说社会上的一般人员了。近些年来,有的学者注意到了语体意识、语体能力等概念,并作了论析,体现出了对语体运用的重视。语体的理论必须运用到语言交际中去,发挥其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这样,语体的研究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真正凸显出大家认可的重要性。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正确认识、理解语体的得体性至关重要。

一、语体的得体性概念

语体的得体性,是指语言材料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对语体要求以及语体功能域的适应程度。

语体得体与语言得体两个概念并不完全相同。语言得体是人们评判交际语言的一个常用术语,使用频率很高,覆盖面很广。对“得体”,《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言语、行动等)得当;恰当;恰如其分。”语言是其中的重要一项。这是一般宽泛意义上的解释。其他词典的解释与此大体相类。当代修辞学理论中关于语言得体性的解释,其所指范围远远超出了语体的范围,甚至提高到修辞学的最高原则的地位。[3]这里所说的得体专指合乎语体,以词论义,是语言得体的狭义上的解释。

语体的得体性包括四个要素。

第一,语言交际活动。语体得体只能存在于语言交际活动之中。首先,因为语体得体是语言交际矛盾诸因素运动的产物,依托于错综复杂的联系,具有动态性。静止地、孤立地考察语体作品,实际上是在理想化的条件下研究,在语体理论的建设中有其必要性,但无法真正评判语体的得体性以及得体的程度。其次,语言交际是人的活动,说写者的语言行为,所以考察语体得体,必然涉及说写者的主体因素,否则无法将语体得体的问题论述透彻。再次,有了语言交际活动,才会有交际领域,才会有功能域,而且谈及语体,交际功能是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而交际功能是不可能脱离语言交际活动来讨论的。

第二,语体要求。语体要求,就是语体规范。袁晖先生指出:“每种语体在构建语体系统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表达准则和标准。这对于人们的语言运用具有规范作用,具有制约甚至指导意义。语体规范与语言规范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合体’是语体规范的关键。”[4]9这里使用“要求”而不用“规范”,主要是考虑到语体规范的复杂性,目前也缺少学界公认的各类语体的规范。

第三,功能域。“功能域”的概念诞生于2004年在烟台大学举办的第一届语体风格研讨会,学者理解上有分歧。我们认为,功能域是“语言运用的功能域”的简称,它是以语言适应的交际领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和以交际功能为主题词的语体学概念。我们作这样的概括:“功能域是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形成的与其交际功能相适应的交际领域。”[5]

第四,适应程度。适应程度是语言材料对说写者、语体要求和功能域适应而显示出来的得体的层次。适应程度是语言材料、说写者、语体要求、功能域四者矛盾运动的产物,矛盾运动达到相对平衡的标志。适应程度是富有层次性的弹性概念,具有相对性,包括了语体得体的各种复杂情状。

二、语体得体的层次性

正因为我们将语体的得体性,看作是语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对语体要求以及语体功能域的适应程度,所以语体得体是可以而且应该区分出不同的层次。科学认识语体得体的层次性,可以大大拓开语体研究的视野,进一步增强研究的针对性、现实性,从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深化、完善语体得体的理论。

专家学者心目中的语体的范本与语言交际现实中的语体作品存在着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学者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大体从三个角度进行解释。一是典型与非典型。丁金国先生指出:“处在同一个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问的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如同水中的涟漪放射型的扩散。离中心越近的成员,其所享有的属性特征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典型成员在言语交际的认知过程中,它始终作为焦点模本起着镜鉴作用。因其凸显、清晰性所使然,故最先、最易作为范模而被识别。”[6]这是以典型和非典型的视角来考察,所言典型成员,就是拥有某类语体的典型特征比较多,是理想的模本,可以作为区别于其他语体类别的参照。二是规范与偏离。袁晖先生指出:“语体的规范与一般所谓的‘匡谬正俗’的纠错,还有所不同。诚然,‘匡谬正俗’的‘纠错’,理所当然地要成为语体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认为是否偏离了语体自身的规范度,是否‘合体’也应该成为语体规范的另一个基本方面。”[4]11语体自身有“规范度”,符合语体准绳的是规范语体,不符合的,就是偏离。三是清晰与模糊。伍铁平先生在分析模糊语言在学科中的运用时讲到“各种语体之间也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7]。王德春也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全部复杂活动中,不断出现种种中间的混合的语体现象,促使中间语体的形成。”[8]这些都说明语体具有模糊性,不同类别的语体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禹存阳指出:“从语体的定义看,‘不同的交际需要’和‘一系列语言特点’,这些提法很模糊,所谓‘交际需要’,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把它理解为交际目的、内容、范围,可以理解为交际场合、交际目的、交际任务。‘一系列语言特点’能不能决定一套语体系统,他们与语体有没有绝对对应的关系,对某一语体能不能总结出一系列科学性的特征,一系列语言特点到底有多少,这些概念也很模糊。”[9]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

无论从哪一种角度解释,理想语体范本和现实语体作品之间的差距都是十分明显的。对这种差距,应该如何看待呢?离开“核心”、“规范”标准较远的现实语体作品是不是一律判定为不得体呢?是不是都是偏离了规范呢?是不是以恒定标准作标尺,严格要求现实作品一定要纠正“错误”,做到语体得体呢?事实上,这不可能做到,也无此必要。

语体得体实际上是具有弹性层次的系统。按照适应的程度,大致可以区分为基本得体、较高得体、高度得体三个层次。划分的标尺是:信息沟通的有效度、语体要求的合格度、功能域的相应度。

(一)信息沟通的有效度

研究语体,学习语体,运用语体,不是有意要制订出各种各样的规范来束缚语言的运用,归根结底,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凡是信息沟通的有效度越高的语体作品,其得体性的程度必定越高;反之,得体性的程度越低。当然,这里有“度”的限制,超越了度范畴,就会转化为不得体。正是由于信息沟通有效度的存在,所以,尽管学者、专家对现实语体作品指责颇多,但社会对语体的宽容度却较高。

公文语体之所以特别讲究格式,并非形式主义,而是因为公文语体的格式有助于公务交往,准确、清楚、简明地传递信息。

语言交际活动对信息沟通的有效度要求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口语语体,特别是日常生活的一般口语交际,虽然不能说没有目的,但是对信息传递有效的程度要求并不是很高的。书面语体,特别是关涉到重要信息、关键信息、敏感信息等的沟通,则对有效度的要求必须提高。当然,也不能简单地按照口头、书面语体来论定有效度,这里,传递的信息的性质、分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有的虽然是口头语体,但目的明确,指向鲜明,事先必须有充分准备,有效度的要求很高。

(二)语体要求的合格度

语体要求的合格度,是指语体对语体的要求符合的程度。不同语体之所以能够成立,必然有区别性特征,语体得体,就是力求符合语体的构成要求,或者说区别性特征。每一种语体的要求有主次之分。有些是不能或缺的特征,起决定性作用,失去了这些特征,就不成为相应的语体了;有些是一般特征,对语体类型的成立起辅助作用,加强语体的鲜明性;还有些次要特征,近乎不同语体的共同要求,对语体成立的作用微弱。这样,语体适应语体要求,就会呈现不同的情况,适应最主要的不可或缺的要求,就可以视为基本得体;不但适应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而且兼顾一般性要求,可以视为较高程度的得体;如果能够全面适应语体的各种要求,则可以视为相对意义上的高度得体。

(三)功能域的相应度

功能域是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形成的与其交际功能相适应的交际领域,功能域是语境的类型化。严格意义上讲,特定的语体与特定的功能域是相对应的。王希杰先生指出:“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语言的功能是交际功能。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在语境中实现的。《现代汉语词典》所说‘为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内容、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等)’,《辞海》所说‘适应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的交际需要’,均为语境问题。语言在适应语境,服务语境的过程中形成了语体。因此语言的功能变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语境变体’。”[2]117-118可见,语境或曰功能域与语体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例如,公文语体与之相应的是法定机关与组织的公务活动领域,文艺语体与之相应的是文艺创作领域,等等。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这种对应不可能完全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往往呈现交叉、错域情况。常见的是以一种语体为主,兼用其他语体。人们在某种运用的语体内,不难发现其他语体手段的踪迹。口头语体运用十分广泛,谁能够保证口头交谈中,句句都是符合口头语体的要求呢?人们也不会因此而苛求,认为不得体。

一般来说,特定的语体与功能域的相应程度越高,得体的程度也越高,但也不尽然。因为,个中的情况颇为复杂,有时候,说写者有意偏离功能域,反常运用语体手段,错域反而起到常规用法无法取得的效果,另当别论。

三、语体得体的主体性

语体得体的主体性是指语体得体适应说写主体的问题。

语体得体,无法凭空讨论,必然要联系具体的言语作品。正像研究苹果,我们无法拿出一个抽象的苹果,只能以具体的苹果作为研究对象。而言语作品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与说写者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所以谈及语体得体,就不能不结合说写主体的各种因素来研究。

说写主体在语体得体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语言在交际活动中适应语体要求、适应功能域,都必须通过说写者去认识、把握、驾驭。从说写者角度来看,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与语言的关系,做到自身与语言材料保持一致,换句话说,就是正确保持、把握自我。另一方面,说写者在输出话语的过程中又要与语体要求、功能域尽可能保持和谐统一。由此看来,说写主体在语体得体各要素的动态平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语体得体与否,得体程度如何,得体的色彩怎样。

(一)适应综合素养

语体的得体,是说写者综合素养的体现。语体得体与否,在有些人看来,是说写者的语体知识掌握得好不好,语体运用的技巧高不高,其实不然,语体知识、语体技巧固然很重要,但语体得体是说写主体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这些因素包括身份、地位、思想、经历、个性、修养、年龄等等。语体得体的形式仅是表象、结果,主体的制约、影响因素潜藏在深层语言交际过程之中。如果一个人语体知识丰富,其他方面的素养很薄弱,语体得体难以做到,至少得体的程度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语体得体不仅仅是形式问题,说写者需要对语言的交际功能有深刻的认识,对功能域进行准确的定位,对语体效果有预先的判别,等等。

程祥徽先生认为:“一切言语活动首先要符合语体的要求。”[10]在此后的语体风格论坛或著述中,程先生多次强调这一观点。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语体习得,并非首先考虑是否符合语体要求,而是表情达意是否妥当,也就是陈望道早就指出的“题旨情境”第一义。语体水平是随着阅历的丰富,素养的厚实逐步提高的,相信大多数人说写之前未必会考虑语体的要求。

有位高职学院院长在校长信箱中与学生有这样的互动:

学生:校长大人,为何老师们喝的是乐百氏的纯净水,我们学生喝的是不知名的净水?

校长:第一,同学们喝的是卡迪拉纯净水,我家就是喝卡迪拉纯净水的,我不知道按照你的标准我是不是很“掉价”,但是最起码在我眼中,卡迪拉不是什么“不知名的净水”。第二,看了你的帖子我很不舒服。如果同学们感到要喝质量高一点(当然价格也高一点)的纯净水,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提出,我们可以征求大家的意见,如果大家愿意多花点钱,我们也可以统一改品种。但是你现在这种提法,有制造师生矛盾的嫌疑。第三,按照管理要求,师生喝的纯净水品种必须不一样。

上例,虽然是以书面文字表达,但从语体角度考察,应该是属于口头语体。院长的话,基本上符合口头语体的要求,涉及的话题、范围都是适中的,但是我们看起来、听起来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学生不明白实际情况,问题中加了“大人”两字,似乎有些怨气,毕竟是学生嘛,可以谅解。但院长的回答却不甚得体。学生不知道什么品牌(瓶子上没有标签),就直截了当告知对方即可,“我不知道按照你的标准我是不是很‘掉价’,但是最起码在我眼中,卡迪拉不是什么‘不知名的净水’。”带有嘲讽的口气。断言对方“有制造师生矛盾的嫌疑”,而且明确告知“按照管理要求,师生喝的纯净水品种必须不一样”,实在难以令人信服。这与院长的素养有关,当然,其中包含了语体知识。

(二)适应语体角色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身份叫做社会角色。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生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任何角色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位置、发生变化、展开活动。社会角色根据稳定的程度可以分为永久性、可变性、临时性三类。永久性社会角色,是指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角色,可变性社会角色,是指相对稳定的角色,临时性社会角色,是指很不稳定的角色。语体角色是指说写者使用语体进行交际时扮演的角色。社会角色和语体角色两者既有重合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当社会角色和语体角色产生矛盾的时候,说写者应该及时转换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好恰当的语体角色,适应越好,语体得体的程度越高。

王小姐是上海某化妆品公司的部门经理,丈夫中村在日本一家机器制造公司工作。化妆品公司有次要向日本机器制造公司进口一台设备,双方各派出三名代表在上海进行谈判。王小姐是中方的首席代表,中村是日方的首席代表,谈判开始前,他们才知道双方的身份。中方事先通过其他途径已经知道了设备的成本价。谈判中,日方首席代表中村报价:“12万美元,这是我们的最低价。”王小姐马上接口:“6万5千美元,这是我们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中村说:“你们也太过分了,竟然砍掉了一半!”谈判一时陷入了僵局。日方在中村的带领下站立起来,看样子要退出谈判了。就在此时,王小姐从中村的一个细微的眼神中,察觉到了其中的玄机,对方并不是真正要退出谈判,而是要挟!于是王小姐微笑着说道:“你们是否要上洗手间?在那边。”日方顺水推舟,真的去了趟洗手间。回到谈判桌,王小姐讲了番道理:“你们提供的设备,据我们了解,并不是最新的,在日本最多卖5万多美元吧,加上运费等费用,6万5千美元可以了,……”最后双方以6万8千美元成交。

这一例中,谈判双方的首席代表社会角色分别是丈夫和妻子,但这是在生意场中,各人分别代表自己的公司利益,是谈判的对手。所以,他们都将丈夫、妻子的社会角色转换成了工作中的谈判首席代表,使用的是谈判语体,扮演的语体角色得当,语体得体程度很高。作为中方首席谈判代表的角色,王小姐从自己公司立场、利益出发,“6万5千美元,这是我们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毫不含糊,干脆利落;“在日本最多卖5万多美元吧,加上运费等费用,6万5千美元可以了”,公事公办,计算清楚,符合实际,具有很强说服力。洞悉对方要挟的策略,“你们是否要上洗手间?在那边。”给予台阶下,最终促使谈判成功,避免自己公司蒙受损失。而作为日方首席代表,中村同样得当地扮演了工作中的角色,所以他开始的报价也完全站在日本公司的立场上:“12万美元,这是我们的最低价。”遭到拒绝,严厉责问:“你们也太过分了,竟然砍掉了一半!”并以退出谈判策略想迫使中方让步。

2007年9月15日《邢台日报》上有篇《训诫》文章:

以后回家的路上,见了认识的街坊邻居都打个招呼,不知道叫啥没关系,村上的人可都记着你呢!

二爷给你烟抽,你不抽就算了。干啥非抽你的,就你烟好?你让他老人家的脸往哪搁!

你到大姨家去,你姨父给你倒水。你喝一口能咋样,嫌不干净?就是不干净喝一口能咋样?

你舅爷和你喝酒,你咋不干?谁不知道喝了难受?你没看你舅爷今儿个多高兴!你嫌酒不好?地瓜干酒,你城里买都买不到!

前街王婶问啥时回来的,你说“昨个”不就行了,还“昨天晚上”,撇啥腔?以后说话先想想村里人咋说,才出去几天,舌头就不会打弯了。

……

你和你娘到南坡谷地里锄草,你锄倒了多少谷子!你娘多疼啊!这些苗长这么大容易吗?你嘻嘻哈哈还不当个事!

你四叔说让你帮着打听打听给柱子找个活,乡里乡亲的,啥不好办?不好办也得办!前些年不是你四叔帮衬着,咱家能有现在?

……

你娘给孙子买的零食,你咋又退了,啥假不假的!孙子高兴你娘不欢喜吗?农村里就这东西,平时就这也没人舍得买!

……

孙子挑食你得管管,肥肉不吃,鸡蛋不吃,吃那些个方便面有啥好处,能跟吃个馒头一样好?当着你媳妇的面我不好说,你也不管,你这是疼孩子?

还有你媳妇,她是外姓人,多干点少干点没啥,可也不能每天最后起来,等你娘盛好了饭叫她吃是吧!不舒服就不能挺挺?

家里来个人啥的,你媳妇就不能出来见个面,打个招呼?

下回你再别偷着给你娘钱,我估摸着你媳妇也不知道,我们老两口身子还硬朗,吃喝不愁,因为这事你俩再闹起来,还让俺俩咋活!

……

平时有空多打电话,让孙子跟你娘多说几句,少用手机打,那东西贵,记住了?叹啥气?把烟掐了!

这一例中,父亲对回家的儿子多方面进行“训诫”,其中就包括了要求注意语体角色,对不同身份的人,如二爷、姨父、舅爷、王婶、娘、孙子、媳妇等人应该说什么,怎样说等内容。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交际,交际对象都是农村的亲朋好友,不应该掺杂文绉绉的书面语体的语言。

(三)适应个性本色

语体风格体现语体的特色,强调语体的个性。个性本色体现说写者个体的特色,语言的风格。丁金国先生在《语文教育与语体意识》一文中指出:“风格对语体的伴随性是绝对的,是人类语言运用中的普遍原则。”[11]这一观点我们是赞成的,成型的语体,必然伴随着相对稳定的风格特征。个性本色也具有稳定性,但百花齐放,千姿百态。人们进入语体说写,必然带有个性色彩,与语体风格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语体得体应该适应个性本色,不能失却自我,关键在于既要保持个性本色,又要善于自我控制,交相融合,保持在适度范围之内。

语体并非僵死的板块,活生生的个性色彩给语体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使之在保持相同基调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不同的语体对个性本色的容纳度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公务人员使用的语体,如公文语体、法律语体等,对个性本色的约束力较大,是不能任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去说写、渲染、宣泄的,否则极有可能导致不得体,或者降低了得体的程度。新闻发言语体,发言人讲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代政府、组织立言的过程。新闻发言的语体风格,具有准确、严谨、规范等特点。发言人必须始终清楚自己是站在政府、组织立场,而不是纯粹个人立场上表达观点,根据各种复杂的关系妥帖把握好讲话的分寸。这样,语体才会得体,讲话才会取得良好效果,履行公务才能够到位。2003年四川省发布的《四川省省级新闻发言人手册》中明确规定,新闻发言人应把握12个“要”与6个“不要”。如要告诉事实,要真实准确,要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要以开放的姿态与媒体打交道,要不厌其烦地回复记者的电话和留言,要有幽默感等;6个“不要”则是:不要撒谎,不要不负责任,不要说“无可奉告”,不要说“对不起”、“这件事尚未证明”等。不过,即使规定如此严格,完全抹杀个性也是不可能、不应该的。试看今日外交部的几位发言人,使用同样的语体,却有不同的个人风格。

谈话语体,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交流,语体风格对个人本色的制约宽松得多,语体得体,应该是说写者个性本色的表现和反映,要求自然地说话,不必时时处处注意约束自己。在艺术语体中,对个性本色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应该大力倡导适应个性本色,发扬个性风格,努力创新,自觉追求。其得体性的衡量,个人风格的独特性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个性特点不等于优点,个性的缺陷、弱点必然存在。这些就需要说写者自觉改善自己的思想性格特点,以保证在各种语体中说写出得体的话语。公务人员如若不能很好地把握自我,按“体”说写,必然会损害组织和政府的形象。2007年10月3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孙某某做客华商网,在谈及洛阳与西安之间的丝绸之路起点之争时,孙针对“河南人说起点可以多个”的说法提出反驳说:“那么在座的各位有几个生日呀?他妈生他能多次吗?只有一次。河南的哪个人他妈生了他两次呀?”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孙的话被网友贴到新华网、大河网、华商网等网站上,网友们猛烈批评这位官员素质太低。认为“作为一个文物局副局长,更应该具备基本文化修养,由此看来,孙某某显然不够格”;甚至有网友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正式要求其向河南人民道歉。[12]该例中的副局长明显将个人的感情色彩不恰当地掺杂进电视访谈语体之中。为了抢夺丝绸之路起点,只有一个,就在西安,用了近乎粗俗的比喻:“他妈生他能多次吗?”“河南的哪个人他妈生了他两次呀?”公共场合不宜涉及这样的话题,而且是用反问句责骂,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四、结语

从理论上科学界定语体的得体性,对语体的实践运用具有重要意义。语体的得体性十分复杂,不能用绝对的、统一的一个标准来衡量,不能用理想来代替现实。语体的运用说到底,是活生生的人的语言行为,所以,关注和研究说写主体也是语体得体理论的重要内容。语体得体性是个庞大的课题,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其中的三个问题作了简略的论述,管窥之见,就教于大方。

参考文献:

[1]李熙宗.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77-179.

[2]王希杰.语体的定义与性质的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18.

[3]郑荣馨.得体修辞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12-13.

[4]袁晖.试谈语体的规范问题[J].修辞学习,2008(6).

[5]郑荣馨.论功能域的概念[J].毕节学院学报,2006(1):6-7.

[6]丁金国.语体意识及其培育[J].当代修辞学,2010(6):33.

[7]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38.

[8]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9.

[9]禹存阳.语体的模糊性[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丛,2005(5):38.

[10]程祥徽.风格的要义与切分[C]//程祥徽,黎运汉.语言风格论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33.

[11]丁金国.语文教育与语体意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77.

[12]大河报.西安文物局副局长接受采访时爆粗口惹网友声讨[EB/OL].http://www.ijinan.net/news/ 7335.aspx/07-11-06.

(责编:叶莉责校:明茂修)

On Decency of Language Style

ZHENG Rong-xin
(Wuxi Teachers College,Wuxi,Jiangsu214100,China)

Abstract:Language style is a relative stable function form of language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for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field in a long time.The theory of language style should be further probed,however,re⁃search to language style theory closely related to practice,going out study,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application and trying to obtain decency become a remarkable problem.The decency of language includes four elementsand three levels.The entity of language should have adaptation for comprehensive quality,role of language style and individual nature

Key words:Language Style; Decency of Language Style; Level; Entity

作者简介:郑荣馨(1944-),男,江苏无锡市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高级讲师,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修辞学会会员,华东修辞学会理事,江苏省修辞学会副会长,无锡市语言学会顾问。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

收稿日期:2015-12-15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6)01-0001-07

猜你喜欢

语体层次性主体性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