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传统经籍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以《献酒经》为例

2016-03-18王小丰毕节市民族中学贵州毕节551700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自然彝族

王小丰(毕节市民族中学,贵州 毕节 551700)



彝族传统经籍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以《献酒经》为例

王小丰
(毕节市民族中学,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彝族文献《献酒经》中所展现的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与理解对于现今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让人们自觉确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强化道德文明意识,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彝族;经籍;自然;生态文明思想;价值

一、引言

生态文明在经济信息和大工业时代是人们追求一种生态和谐发展的境界。是指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及生态运行机制进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成果之和。彝族在传统社会中早已关注生态文明,在《增订〈爨文丛刻〉》的《献酒经》中所展现的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与理解对于现今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二、《献酒经》内蕴解读

彝族是一个支系丰富的民族,在历史上曾有多次迁徙,其足迹覆盖了云贵川桂四省(区)大片区域。由于山川阻隔、文化迁移、民族交融等多种原因,四省区的彝族在共同的文化根源前提下,又有自身演化特点[1]。《献酒经》作为彝族的一种重要传统经籍,也不可避免地演化出多种版本,其内容形式在四省区之间,甚至于同一地域不同支系间都有所不同[2]。但抛开表现形式和内容细节,各个支系的《献酒经》有着共同的思想内核。由于本文主要是研究彝族传统经籍里的生态文明思想,故不做细致的搜集分类,而仅以《增订〈爨文丛刻〉》中收录的《献酒经》为对象,窥斑见豹,研究彝文经籍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1.《献酒经》历史源流

《献酒经》又译作“给神献酒”,是彝族重要的传统文献,产生于彝族历史上的母系氏族时期——哎哺时代。可以说,在彝族人长期生产生活中,酒业兴起的同时,即有《献酒经》的产生。《献酒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中,是彝族毕摩向各种神灵敬献酒水时念诵的经籍。在彝族漫长的历史中,祖先崇拜和酒文化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献酒经》正是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将祖先崇拜与酒文化相结合,通过神职人员——毕摩的演诵,以酒为祭品,向各路神灵祈求福泰安康。经文从精神信仰的角度展现出当时彝族群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反映了当时彝族在生产力发展尚不足以抵抗天灾时寻求精神寄托而形成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伦理。

2.《增订〈爨文丛刻〉》中的《献酒经》概述

“爨文”,是对古彝文的称呼。《增订〈爨文丛刻〉》中收集了大量彝文经典,皆出自贵州大定彝区。大定即今大方县,大定是水西郎腹地,曾是彝族政治、经济、文化繁盛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彝文文献。《增订〈爨文丛刻>》收集十一种经典,其中《献酒经》属第四篇[3]。从文本来看,《献酒经》可分为专用型和通用型两类,而《增订〈爨文丛刻〉》中的《献酒经》即属于通用型,全经共22章,记载了献酒的兴起、好处和向21类59个神灵献酒时的献酒词。内容如下:(1)起源章:追溯酒的起源,颂扬彝族献酒礼仪的兴起,对比描写献酒前和献酒后的差异,黑暗转向光明,夸耀献酒的好处。(2)时间神章:向年神、月神献酒,叙述彝族先民开始定年月,分四季。(3)诸灵神章:向灵君、灵臣、灵师、灵男、灵女等“灵神”献酒。彝族先民认为有“灵神”庇佑,就事事顺利,所以要献祭灵神。(4)自然神章:向天神、地神、山神、原神、树神、石神、岩神、水神、雨神、霪神、光神、雾神、洞神十三位神献酒。(5)自然女神章:向天、地、日、月、星、云、风、雨、山、水、树、石的十二位女神献酒。(6)山、原神章:向山神、原神献酒。(7)灵山章:向屋后的靠背山、屋前的脚踏山、左方的青龙山、右方的赤虎山献酒,以“求权势、守疆域”。(8)武神章:向武神“卡苦乖骂色”(英武大元帅)献酒,祝告战斗胜利。(9)猎人祖师章:向猎人祖师道觉觉、道朵朵献酒。(10)消灾神章:向主宰消灾的神灵献酒,祝告消除一切冤愆。(11)祈愿神章:向接受祈福许愿的神灵献酒。(12)天神章:向天神耿努献酒。(13)威荣神章:向威荣神献酒。(14)知识神章:向有知识的密奢哲、特莫广、堵喏哺、密哪塔诸神献酒。(15)商运章:为祈求经商顺利而献酒。(16)狩猎运章:为祈求狩猎有好运而献酒。(17)农神章:向主管农时节令和保护庄稼的神献酒,祝愿农业丰收。(18)守护神章:向庇护人的余娄神献酒。(19)福神章:向司主福门的楚苦神献酒。(20)吉神章:向主管吉祥的神灵献酒。(21)祛病章:献酒祝告,不让病疫危害人、畜和庄稼。(22)福禄神章:向福禄神献酒。[4]216

《献酒经》全文句式以五言诗句为主,偶有三言,句式整齐,音韵优美。在献酒祝词中反映出的彝族世界观、历史、风俗、宗教信仰等,是彝族人与自然相争相夺,而又互利共融的历史画卷。

3.《献酒经》在彝族聚居区的生存状态

传统农耕民族社会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日常活动。《献酒经》作为重要的宗教文学样式,不仅局限于宗教活动,同时也出现在各种大小祭仪中,大多数人都能传唱其中的一些章节。《献酒经》主要在祖祠祭祀、节庆日庆祭、家庭祭祀等祭祀活动中使用[5]。有祈愿的地方,就有《献酒经》的唱诵。

《献酒经》是彝族日常生活仪式中,向神灵、先祖等祭献酒水时念诵的经文。最初的彝族文献都掌握于彝族的上层阶级,尤其以毕摩为主要拥有者及使用者,宗族的节日祭祀和大型的家庭祭祀基本是由博闻强识的毕摩主持。普通彝民无法掌握文字,不能拥有书籍,但却不妨碍聆听并从中获得知识经验。因此《献酒经》有文本型和口承型两类,前者主要是掌握在毕摩手中的文字文本,几乎每个毕摩手上都有一部这样的经书,在其他一些仪式经籍中也包含部分有关献酒祭祀内容的章节。而根据《献酒经》的使用场合分,又可细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通用型即比较常用的普通文本,一般合为一部;而专用型则是指那些用于不同仪式中的各种经籍中所参夹的“献酒”的内容,或单独成册,或合订成一部。通用型《献酒经》篇幅一般较长,多则几十章,少也有十几章;专用型《献酒经》则较灵活,有时仅有一章,也有时多达十几章。[6]

在今天,多元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融入,对彝区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彝族人民丢失了本族语言乃至文化。据笔者调查,在贵州省彝族纳雍县彝族聚居区河头上村,会使用彝语者仅占人口的15%,其中多数为老人。随着彝语使用者人数的减少,《献酒经》也在日渐失散,虽为经典却鲜为人知。

三、《献酒经》所体现出的彝族族生态伦理智慧

《献酒经》22章中,第2、4、5、6、7、17共6章中的献酒对象与自然有直接关联,其余章节也与自然环境及人的生存密不可分。可以说,整个《献酒经》记录了彝族先民与自然相处的模式,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模式,以及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处理。

1.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彝族是一个有信仰而无统一宗教的民族,虽没有统一的宗教,却有着自成体系的一套礼俗文化,源发自本民族信仰,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彝族的信仰中,万物有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在彝族文化中,自然万物与人一样,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感情,山有山灵,树有树灵,岩有岩灵,药有药灵。同时,世间万物也都与“灵”息息相关,受到灵的影响甚至统辖,故妇女有生育魂,男人有护身魂,都是非常重要的“灵”[7]。在万物有灵的前提下,彝族人非常重视与灵的相处、沟通,并将其化为有形之物或是具体的仪式对象。也因此,有灵之物受到重视,轻易不会惊动,即使取用,也要遵循一定的章法,不依规矩则被认为会受到灾祸报复,遭遇不幸。这正是彝族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微妙的生态伦理关系,对自然的敬畏而衍生出禁忌,由此极大地保护了生态,并使得自然得以持续发展。在彝族的认知系统中,整个世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天、地、人间、灵界。这四者之间相互循环转换,具备完整的生存空间与生命体系[8]。天神各有权荣,魂灵各有归属,人间万物各得其所。在此基础上,彝族人认为的万物有灵,即人不过是万灵之一,更非万灵之首。这种定位使得彝族在面对自然资源时不以拥有者、支配者身份自居,在获取资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献祭仪式,更强调一种交换、互助的观念。

2.传统道德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同样不可或缺。如何处理好人与人间关系,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传统道德。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深植于民族传承发展之中。同时,作为生态文明的源泉,道德风尚在社会建设中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在《献酒经》中,原始质朴的道德观贯穿终,向世人展示彝族先民的为人、治世的智慧。

彝族人相信勤劳创造美好生活。对于以农耕、狩猎为主的彝族人而言,如何克服生存环境的恶劣,获取足够的生产生活资料,是与自然相处的第一步,而勤劳则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手段。《献酒经》中多个章节向我们展示出彝族人对于勤劳的坚持。

第一章“先种的果树,树大果成熟;后种的桑树,桑茂蚕多丝;池中养了鱼,水深鱼繁殖。”[4]227

第三章“女的管事务,男的去打仗,骑着灵马飞奔,穿起灵甲格外威武,使着锋芒锐利的灵戟,无往而不胜。灵乃奠其基,耕乃享其业。”[4]236

第十章“很会置家业的财产多,勤于耕种的粮食足。牛马羊遍山岗。”[4]257

第十三章“善于经营的财物充裕;勤于耕种者粮食富足。”[4]267

第十六章“过一些日子,狩猎的一天,在高山上设置窝弓,让弓杆弹起来,锁住野兽;在深谷里设置套索,套子收口能把野兽套住。或者安着大弩,弩发如天空火闪,或者用锋利的梭镖刺杀野兽。”[4]276

群居是人类争取生存权利的有力手段。为了共同的利益,彝族人选择协同合作的方式,按能力分工,形成高效率的工作模式。如何物尽其才、人尽其用,《献酒经》中给予的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第一章“赤叩君、皮聂君来施政了;必于臣、必迭臣来行令了;实楚师、乍穆师来祭祖了。”[4]227

第十九章“九十道福门,由乃慕君长主管;六十道福门,由署舍臣子主管;三十道福门,由洪约师主管。”[4]286

第二十章“在河山壮丽的境域里,君施政,臣行令,都吉祥顺利,他们是博学广识者,治国有良策。”[4]288

诚信作为立人根本,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参考。《献酒经》中对诚信的坚持可以推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对自然同样需要以诚信为本,正确面对自身行为而不试图粉饰太平,才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选择一条正确有效的发展道路。

第十章“偷盗的要断脚;骗人的烂舌头。”[4]257

第十五章“明天和后天,在集市的四处,买方和卖方当面议价,做成了一桩桩生意。双方议定价钱,有立文约为据的。”“买卖讨价还价,卖主心软了,买主就可以择优购买了。”[4]273

理论源于实际,是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观察生活,掌握理论并传承知识,使得彝族人能够更好的认识自然、理解生态和谐状态。

第二章“呗博耿奢哲从树木的开花结果,去观察季节的推移,看年月由旧换新,分辨大月小月;又看年界和春、夏、秋、冬四季的司主。”“亥支恒的任务是定年界,划月界,分昼夜,辨时刻。年君想好条理,月臣来定名目,一年四分明,这是献酒获得的尊荣。”[4]232

第十四章“知识的启口权,如银色花瓣,如金色花朵。荣权花朗朗的,华权嫩葱葱的。身体之权端端正正的”“在他们当中,尽管是自己没有到过的地方,人们不知道的他知道,人们没听到的他听到;人们不认识的他认识。”[4]270

第二十二章“师人的口很灵,所讲的门门应验。典范不移动,典范不变更。”[4]292

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如何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直是焦点问题。彝族先民对人、对自然,都抱着诚挚的祈愿和真切的感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最保持良善的情感,是化解人与自然矛盾、解开利己主义、走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一剂良药。

第十一章“许愿的头绪可多。有许岩上钉桩方便行人的愿;钉桩要稳。有许水岸上点火利于夜渡的愿。爬行岩路愿我顺利通过;横渡长江愿我顺利渡通。许愿希望娶妻生子;许愿希望娶媳抱孙,还希望奴仆繁衍。又有治山辟坝愿,骑马登镫愿,金银财宝愿;延年益寿愿。还有妇女坐月、卧房平安愿。还有年灾月灾消除愿。一切许愿,献酒以酬。”[4]260

第六章“人类还没产生的时候,山和原先产生;人类还未形成的时候,山和原先形成。山好比人类之父;原好比人类之母。”[4]245

第十一章“树子力量薄弱,有藤子缠住就牢实了。人的力量不大,许愿有神灵保护,就兴旺起来了。”[4]260

《献酒经》中不仅强调为人做事中的不当行为(偷盗,欺骗,色欲)与值得称赞的美德(勤劳,诚信),坏的必要遭到报应,这是谴责,好的必有收获,这是鼓励。其中更描述了理想的和谐社会蓝图。开篇第一章讲述献酒之后的美好生活,“热蒙妥体的杉树和椆树,枝叶舒展开来,不相拥挤了。尼姆耿根的尼、能而家不闹纠纷了”[4]227。第三章“圈里拴着马,骑灵马以代步;栏内关着牛,使灵牛以耕地。”[4]236第六章“人类还没产生的时候,山和原先产生;人类还未形成的时候,山和原先形成。山好比人类之父;原好比人类之母”[4]245。都体现了道德文明建设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自然生态文明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通过与自然的搏斗抗争,在争取更多的生存资源的漫长历史中,彝族先民同其他民族的祖先一样,发现并总结了许多斗争经验。出于当时认知的局限性,很多经验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验在传承中为了强调其重要性,被渐渐神化,信条化。在彝族的村寨附近,都有一片严禁砍伐的树林,林中有一株神树,并以神树为保护灵向其献祭并祈求庇佑。彝族人居住地多山地,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泥石流、石漠化、滑坡等。毋庸置疑,保护村寨周围的生态环境可以使整个村子的人遭遇较少地质灾害,获得更多生存机会,而禁止砍伐神树林,恰好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而产生于祭祀活动的《献酒经》中所提及的种种尊敬神灵的敬辞,其中同样蕴含了先民智慧,并通过经籍和祭祀活动反复提及,加强效果。如《献酒经》第二篇,献酒给时间神灵,提及年、月、四季之神,叙述年月和四季轮回的划分,“……定年界,划月界,辨时刻”[4]232。从观察自然中得来知识,从自然中寻找规律并利用规律,顺应天时,同时尊敬神灵,尊重规律。彝族以祖先崇拜为主[10],同时也保持了对自然诸神的崇拜,这种信仰崇拜在人的精神世界建立起一种对待自然的正确认知,即万物皆有灵性,将人视为万物中普通的一个种类,与佛家“众生平等”相类。这种信仰的建立,有助于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摒弃人类是地球统治者这种错误的自定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自身与万物,互助互惠,共同发展,同时对自然亦非索取,而如父母子女,将哺育和反哺贯穿始终。

四、《献酒经》中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下运用

生态文明折射出了人类和自然间关系的进步程度,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剧减的难题。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于《献酒经》的研究,挖掘彝族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意义,从而结合今天的社会实际,做出更好的成绩。

1.确立新的生态价值观

新型生态价值观对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合理的定义。人类是自然的组成之一,其生存、发展必然依赖于自然。二者应是相容互助、扶持发展、和谐共进的共同发展的关系。一直以来,人类对自然恣意开发、索取无度,生态问题日益累计,不断爆发。彝族先民通过生产生活实践认识自然,探寻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并最终得出科学结论:人与自然共命运。彝族人始终以诚挚耿直的心理面对自然,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取之有还,同时顺应自然规律,感恩自然给予,形成人与自然循环相生的相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式同时体现出彝族人为后代利益考虑,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正要求人们树立这样一种人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中,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9]。

2.强化道德伦理意识

从彝族的《献酒经》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彝族对于道德的建设和传承是极其重视的,其中诚信、感恩、互助、孝顺、谦虚等等美德都贯穿其中,把这些美德置于崇高的地位,再运用耳熟能详的方式,把美好的品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通过历史的积淀,这些道德风尚都成为了彝族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文明力量,也成就了彝族朴实、敦厚、包容、率真、勤劳、聪慧的民族性,这是与其不断传承的道德文化体系有直接关系的。通过对彝族生态文明观念的挖掘借鉴,并使其被接纳认同,对于形成整个社会良性道德传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使我国成为更加文明和谐的国家,都是十分有效的。

3.提倡文明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提倡从适度消费、节制欲望、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入手,通过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10]。从对自然的认知、敬畏,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彝族先民意识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开发自然环境、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对于自身生存的重要性。这种观念贯穿于彝族人生产生活的始终。由劳动实践而认知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必经过程[11]。而如何进一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之路,彝族先民给出了自己的回答。通过调节自身行为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思维并传承下去,彝族人有效地保护了自然资源的丰富多样,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增进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这些科学理性的观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彝族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中利用与保护并进,适度与循环相辅的生态文明理念,从而形成文明生活方式。

五、结语

彝族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不可截断的血脉,而《献酒经》则是彝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献酒经》是彝族聚居区重要的经籍样式,其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可作为人类生存走入文明和谐境界的一个重要指引,在全球化大发展时代更显其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王明贵.彝族(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2]陈乐基,王继超.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毕节地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

[3]王小丰.《爨文丛刻》经书选择依据的标准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4(1).

[4]马学良,罗国义.增订《爨文丛刻》[O].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5]李兴秀.贵州西部彝族礼俗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6]王明贵,王小丰,增订《爨文丛刻》中的《献酒经》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4(2).

[7]巴莫阿依.彝人的信仰世界:凉山彝族宗教生活田野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8]杨红.凉山彝族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凉山彝区生态文明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

[9]廖国强,何明,袁国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10]谭齐贤.毕节之路:科学发展的先行者[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2.

[11](英)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责编:郎禹责校:明茂修)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in Traditional Classics of Yi Nationality——Taking Libation Classics for Example

WANG Xiao-feng
(Bijie Minzu High School,Bijie,Guizhou551700,China)

Abstract:The concern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monstrated in Yi document Li⁃ bation have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n the present advocat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waking us a mind about ecological thoughts consciously,intensifying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ity,advocating for civi⁃lized ways of living.And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profound meanings in the present.

Key words:Yi Nationality; Classics of Books; Nature;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alue

作者简介:王小丰(1990-),女(彝族),贵州纳雍人,毕节市民族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彝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2BZW139。

收稿日期:2015-11-25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6)01-0035-05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自然彝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