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弗洛伊德学说批判的反思
——从波普尔批判弗洛伊德学说谈起

2016-03-17王子铭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王子铭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对弗洛伊德学说批判的反思

——从波普尔批判弗洛伊德学说谈起

王子铭*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弗洛伊德学说的提出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它的批判从这个学说产生以来也从未间断。在众多批判的声音中,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颇为新颖。为客观评价弗洛伊德学说,将弗洛伊德学说分别与波普尔学说和康德学说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早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弗洛伊德对基础资料误读后却得到符合精神分析理论的结果。弗洛伊德学说存在不足的同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显露出康德“为自然立法”的精神气魄。每一个学说都会被发现其偏颇之处,一个学说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完全正确,更在于它改变过这个世界。

关键词弗洛伊德学说;波普尔学说;“为自然立法”

1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批判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人,被公认为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影响不仅限于医学和心理学,特别在文艺界名声也极大:他尝试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来解决一些文艺问题。为此,他写了大量的文章来表达他对于文艺的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弗洛伊德的一系列颇具原创力的见解在文艺界可谓惊世骇俗,将其精神分析称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思想之一是大体不错的。弗洛伊德学说是一套以精神分析为主体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属于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领域,但很明显除了文艺界的影响,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神话学、艺术、哲学等等学科都有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子。

尽管弗洛伊德学说取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但是对它的批判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学院心理学中,弗洛伊德长期不被认可, 甚至遭到严重的排斥。以正统自居的学院心理学家看到的只是一套逻辑不严密,实验不科学的胡言乱语。英国的梅多沃认为精神分析理论是20世纪最惊人的狂妄的智力骗局,也是一种濒临灭亡的产物。综合看来,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它的泛性论、非理性、夸大自然性、神秘性和自由联想法。很多人认为弗洛伊德言必性欲, 对性津津乐道, 实在卑鄙下流。弗洛伊德宣扬人类的本性不可控御,其学说

中非理性倾向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弗洛伊德往往从性本能来解释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这种方法甚是可疑,使得其理论在分析问题时给人一种牵强附会和神秘莫测感;精神分析在治疗过程中要求精神病人自由联想, 再对其叙说进行分析解释的研究方法,完全是疯言疯语,不足为信。

在众多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批判中,有一位著名的学者的见解颇为新颖:他从他的理论立场出发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极为严厉的批判。这位学者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我们就从波普尔对弗洛伊德的批判说起。

车博文曾对弗洛伊德学说在“广义”和“狭义”上进行过区分。因为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成为弗洛伊德的主要学说,又因为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巨大贡献,所以从广义上说弗洛伊德学说、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可视为同义语。虽然狭义上三者存在差异,但本文涉及到对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学说、精神分析都不是在其差异层面上的讨论,而是从广义上运用这些术语。

波普尔对精神分析学说的批判集中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的第一章。他认为精神分析学“虽然装作是科学,事实上却像原始神话而不像科学;它们更像占星术而不像天文学”。波普尔对精神分析学说的批判是基于他对科学标准的认识,简单说,将可证伪性作为判断某种学说是否科学一把量尺。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波普尔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批判,集中体现在三点:弗洛伊德学说无所不在的确证;根据弗洛伊德学说的证明无效;弗洛伊德学说的不可检测。

波普尔一开始就承认弗洛伊德学说对精神领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是接触弗洛伊德给波普尔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精神分析涉及的领域,弗洛伊德的学说几乎可以解释所有发生的情况。一切都在弗洛伊德学说那里都可以得到解释和貌似科学研究的答复。当进入庞大的弗洛伊德学说中,我们会看见一个以前你从未见过的新世界。弗洛伊德使人信服之处在于,一旦你用弗洛伊德学说去观照世界,你会发现你身边发生每一件事情都可以为弗洛伊德学说证明。这个世界充满了对这一学说的确证,其真理性昭然若揭。

波普尔注意到弗洛伊德学说虽然有着大量的例证,但是这些例证却并非如弗洛伊德所言是可靠的:不过是新例证支持旧例证,旧例证支持新例证的循环自证罢了。每一个精神病者看似都可以用精神分析得到合理的解释,在不断地合理证明之后,弗洛伊德的学说的科学性好像确立了。但波普尔认为这种证明没有意义,就算精神分析可以解释所有人类行为。如果一个学说面对所有事情时总是被证明,总是合适,如弗洛伊德学说,波普尔说自己甚至不能设想有哪些事例不能被加以解释,这恰恰是这个理论的缺陷而非其长处。

在批判弗洛伊德学说的同时,波普尔也批判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波普尔认为这些学说往往运用一种不精确的描述未来情景的方式来避免预言失败。这种不设论点的诡计去解释问题就难以被找到破绽,使得其理论在解释问题时无懈可击,显得颇具科学性。波普尔将这样的学说与占星术划为一类,占卜者正是通过含糊不清,朦胧多意的言辞而蒙蔽大众的。

对于弗洛伊德学说,波普尔的批判更为激烈。波普尔认为弗洛伊德学说具有不可检测性,是无法证伪的。没有任何发生的事例可以颠覆精神分析,只能成为这个学说的一个注脚。这不代表波普尔赞叹弗洛伊德将世界已经看透,反而是从不可证伪出发,认为其学说有着很大的问题。

2对批判的反思

评价一个事物,要以理解事物为前提。波普尔对精神分析的批判是否合理,暂时不予讨论,我们先来对波普尔的学说做一个大致了解,来理解波普尔是从什么样的立场来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批判和隐藏在批判之下的波普尔的思想。再来从波普尔的学说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观照,看看这两种学说之间是不是真的如波普尔所认为的那样矛盾重重,是不是在波普尔学说观照之下的弗洛伊德学说是一个彻底的伪科学。

波普尔从一开始就关注科学知识的增长问题,他的一本书的名字就叫《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关注知识增长属于认识论的领域,知识如何才可增长属于方法论领域。在波普尔生活的时代,实证主义和归纳主义盛行,实际上今天这两种理论学说依然很有影响力。波普尔是在反对实证主义和归纳主义的基础上开始致力于探求科学知识增长的方法和途径,并提出“试错法”。这是基于波普尔证伪主义观点,也是对抗实证主义和归纳主义的题中之义。“试错法”一经提出便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虽然波普尔把弗洛伊德学说放在与占星术等同的伪科学的位子上进行批判,但在某种程度上弗洛伊德学说和波普尔学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反而有很多契合之处。用波普尔学说来观照弗洛伊德学说,波普尔的核心思想的理论先于观察、科学始于问题、知识就是假说、检验在于反驳,弗洛伊德学说都大体是符合的。

弗洛伊德的学说也是一种猜想,是对他之前学界理论的反驳。弗洛伊德带着批判的灵魂,对过去的学说批判,对自己建立的学说也不断批判。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学说前后阶段的变化,这是一个自我批判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可见,弗洛伊德学说与波普尔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具有一定的契合。当然,波普尔既然对弗洛伊德进行了彻底否定,我们绝不能说它们之间没有矛盾之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波普尔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态度,就将它们视为水火不可相容。实际上,我们通过对两种学说的分析找到了它们的相通之处。

现在来回答本节开头搁浅的的问题:波普尔对精神分析的批判是否合理?可以这样说,波普尔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批判颇有新言却有失偏颇。弗洛伊德学说有大量的确证是事实,但不能成为它不是科学的理由,打倒弗洛伊德学说的理由不在这里。

波普尔批判弗洛伊德学说的理由是它的不可证伪性,但是如果我们反观波普尔学说自身,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波普尔学说成立的话,其自身也不可证伪。这种情况特别像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故事,将波普尔学说批判其自身,无论结果如何,都证明这个学说的自身的矛盾:将自身证伪的话,自身就是伪科学,就失去了批判力;不可证伪的话,按照其学说不可证伪的就是伪科学。波普尔学说自身陷入一种困境。

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一个不断批判现有学说的过程,波普尔对此深有感触,所以发表了关于证伪主义的不同流俗的观点,以说明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否定的过程。但当我们转过目光,用波普尔学说批判其自身时,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波普尔的学说自身是否可以证伪?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分析的问题。如果波普尔学说被证伪,那么它就进入历史中,不可再用来作为衡量其他学说的标准。如果不可证伪,它就和波普尔彻底否定的弗洛伊德学说站在同一条线上。所以,波普尔的学说陷入了这样一个难以逃脱的悖论。

如果不能因为弗洛伊德学说的不可证伪性来批判这个学说,就证明波普尔的学说的无效或者弗洛伊德学说的胜利?我们不能抱着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要站在一个更为客观公正的立场。当对弗洛伊德持批判态度的人苦苦寻找证据却没有重大发现时,有人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找到足以证明弗洛伊德学说存在问题的“铁证”。

《达·芬奇的童年回忆》的英文版编者导言中指出了这本书中一个“最大的错误”。弗洛伊德整个研究是由达芬奇关于童年的一个回忆开始的:一只鸟落在小列奥纳多的摇篮旁,把尾巴放在他的嘴里。弗洛伊德是在接触来自于米莱茨可夫关于达芬奇的著作的德文译本了解到达芬奇这个回忆或者说是幻想的。但是米莱茨可夫译本中把“鸢”译为“秃鹫”,弗洛伊德接受了这个错误的译法。弗洛伊德对古印度把“秃鹫”代表母亲的认识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本资料展开了对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长篇评传。

由一个错误的基础资料出发,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得到了符合理论的结论。基础错误,分析越精妙,显得越荒诞。基础的坍塌,理论的可信度至少是理论中细节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是不是从此弗洛伊德学说就被抛弃呢?指出弗洛伊德这个错误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因为这个错误,某些读者可能会拒绝接受整个研究,觉得它没有价值。无论如何,更冷静地检查这种处境,详细地考虑一下弗洛伊德某些已无效的论争和结论的确切方面,仍将是一件好事”。

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对待一种不完美理论的态度。事实上,某一个错误也不会让一个学说轰然倒塌。弗洛伊德学说中很多见解如“压抑”至今依然具有思想魅力。

3“为自然立法”

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并不能构成对弗洛伊德学说的真正威胁,反而这两种理论可以相互佐证。当然无论波普尔还是弗洛伊德的学说都有待商榷之处,并非绝对真理。波普尔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批判,这是需要进行反思的。必须细分析这两位伟大人物的思想,才能觉察出对批判进行反思的意义。通过以上两个章节的论述,可以看出波普尔和弗洛伊德的学说都具有原创性的价值,都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用康德的哲学来说就是都有“为自然立法”的精神。

康德的“为自然立法”是对休谟“归纳问题”的思考。休谟提出对归纳法的质疑,他认为从发生过的事情推出没有发生的事情,在逻辑上不能被证明,仅仅是因为我们的习惯或习性。休谟使英国经验论陷入怀疑论,却给了康德很大启发。康德努力调和了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的矛盾,提出自己的学说。康德的学说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对世界认识取决于我们先天的经验结构。康德将“人的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引入认识论”,自然的规律不是自然而然的,是知性将规律赋予自然,这就是所谓的“为自然立法”。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一个表述特别精辟:我们的理智不是从自然界中引出规律,而是把规律强加于自然界!

弗洛伊德与康德对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影响很大但作用不同。近代科学之前的人,在自然界的位置是极高。人神同形,神只在天上,人就是自然界的神,处于中心位置。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和西方托勒密的“地心说”是这一认识的现实依据。人类是万物的灵长,自然的精华,宇宙在围绕着人类运转,世界也为人类而生。这个时候的人和神具有一样的位置。

《天体运行论》的作者哥白尼把“日心说”的思想带给了人们,《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开始被人们慢慢接受。《释梦》的作者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撒向人间。这三次伟大的思想风暴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从天下拉下,从此人类再也不可能洋洋自得而傲视宇宙了。是不是人类的地位只能一再滑落,从此落入不堪的深渊呢?对人类在自然界位置上的提升起到巨大作用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的学说,被称为哲学界的“哥白尼革命”。

表面看来,康德“为自然立法”的精神与弗洛伊德学说何其相左,一个增加了人类的自信,一个打击了人类的自尊。康德代表了一种人可以为自己负责,对自然产生巨大影响的积极精神,而弗洛伊德学说却把人看成是受潜意识控制的,自身无法超越原始的境地。然而康德和弗洛伊德却同样都对当时和后来的世界产生影响,可以说他们都改变了世界,这是康德和弗洛伊德的成功。

弗洛伊德学说无疑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重新塑造了我们人类的世界观。创建一种学说就是康德“为自然立法”,当这种学说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就是一次有效的“立法”。“为自然立法”的康德为什么说他的学说是“哥白尼革命”?我们来看看哥白尼发现“日心说”的大致思路。抛去哥白尼受到太阳神等的宗教影响,可以发现他学说的思路是对“地心说”的一种完全颠覆和逆转。“地心说”背后的逻辑是地球静止,太阳运动,“日心说”把这个逻辑翻过来成为太阳静止,地球运动。康德学说的提出与哥白尼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效。过去,我们仅仅是宇宙的观察者,等待着自然将其规律强加给我们,康德看到的与此相反:我们是将我们先天经验强加于自然。自然宇宙客观存在,却不得不带上我们人类先验的印记。

弗洛伊德学说何尝不是如此,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康德的“为自然立法”。尽管在对“人在自然界的位置”这个问题上作用不同,但都具有”为自然立法“的精神,都使世界发生了变化。康德的“为自然立法”使宇宙再次围绕我们运动,因为看似自然的规律至少一部分是由我们创造出来的。人类不再只是一个发现者,而开始成为一个创造者。其创造的领域也不仅是在人文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甚至可以说一些学说的提出是人类艺术性的发明。

我们不否认弗洛伊德学说有它不适用的情况和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否认有一天它会被其他学说推翻而代替。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谦逊地表示自己的相对论很快会过时,但一个理论如果可以作为更科学的理论的参考而继续存在,这就是理论最好不过的归宿。人们有对规则性的非常强烈的需要,也有批判规则性的强烈需要。弗洛伊德学说与波普尔的四段图式试错法对比,和康德的“为自然立法”对比,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弗洛伊德学说与另外两种学说之间各有矛盾,却也可以联系起来。弗洛伊德学说既符合四段图式试错法的知识增长的法则,也有“为自然立法”的气魄和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它自身存在不足,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被更为精妙的学说所代替,但它改变过这个世界,这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 癔症研究[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3.

[2]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49.

[3]弗洛伊德. 达·芬奇的童年回忆[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99.

[4]弗洛伊德. 释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88.

[5]邓晓芒. 康德哲学讲演录[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

(责任编辑骆桂峰)

* 作者简介:王子铭,男,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859(2016)01-01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