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
——以武夷学院为例

2016-03-16邱昌东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武夷新建工科

邱昌东

(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
——以武夷学院为例

邱昌东

(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创新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有助于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武夷学院在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上进行的实践探索,走特色发展道路为例,加大创新实践课程比重,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提高教师实践创新能力,思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策略。

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系统传授科学知识,过于保守与限制,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代日新月异、高科技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早已打破原有知识固化模式,更关注人才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最终目的。将创新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教学过程,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的必由之举。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老牌本科院校已有的创新教育模式不一定适合等局限,需要地方新建本科院积极探索适应自身实际的创新教育模式。

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普及化使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起来,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工科大学生所学专业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开展创新教育,加快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院校自身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素质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背景下新建立起来的地方本科高校。近年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求发展,比较注重扩大办学规模,而在内涵的提升上投入不足,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经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正在全面展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想提升自身办学质量,获得可持续发展,发展定位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成为地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高校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基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社会服务。实施创新教育是世界各国高校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发展,要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注重内涵的建设,培养出适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这样才能实现高校转型发展目标,获得科学发展。

1.2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航空工程的先驱者冯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1]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为了提升我国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我国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这些任务的实现都依赖于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呈现新问题、新特点和新需求,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这就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了实现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目标,对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成为拥有科学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1.3 创新教育有助于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

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较偏重知识传授,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影响了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教育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同时要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实到学校的转型发展中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准,达到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需要科学合理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现状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教育创新意识缺乏,传统教学体系滞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创新实践师资不足,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

2.1 教育创新意识缺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许多地方专科院校通过合并或升格重新组建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本科办学经验缺乏,注重学校办学层次的上升和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对于作为内涵式发展要求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长远的认识。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过于强调掌握课本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课本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只有对传统高等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才有利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传统教学体系滞后

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升格为本科时间较短,教学模式大都沿用原有方式,在工科大学生培养上仍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存在注重专业知识深度而轻基础知识广度,注重知识的掌握而轻知识应用和综合素质提升等弊端。忽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偏离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同时在课程结构和实践环节的设置上较少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按照老本科院校标准制定,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造成专业基础课课程负担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对这些课程感到吃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就没有兴趣去思考与创新相关的问题。

2.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仍然是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教学的薄弱环节,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工科专业的相当部分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比例太低。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经费相对紧张,在实验建设方面经费投入偏少,造成了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的台套数量和性能存在明显不足,有的实践课程甚至没有相对应的实验室,并且随着学生的扩招,而仪器设备的增长数量不足,造成学生实验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理论知识学得多,工程实际训练偏少,安排学生到工厂见习和实习常常流于形式等现状,造成工科大学生没有充分参加实践活动,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2.4 创新实践师资不足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处于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地方财政支持相对不足,学校办学经费相对紧张,教师的工作待遇普遍偏低。同时学校拥有的高层次教科研平台数量有限,创新氛围不够,对高级创新人才缺少吸引力。教师队伍中有一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但是双师型教师缺乏。大多数工科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缺乏,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没有经历过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欠缺,制约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这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能力不足的一个突出问题。

2.5 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现阶段大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还处在建设摸索阶段,还没完善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机制,普遍未将创新教育模块纳入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只是作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一部分。同时开展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需要专项资金和场地,但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项资金缺口很大。此外,引导指导老师积极投入创新教育、激励学生创新热情的机制还不完善,而且评价创新教育开展效果的体系还未健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想要更好地开展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创新机制。

3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策略思考

目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成为了目前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一个热点。武夷学院在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索,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初步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初步构建起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1 更新教育理念,坚定创新转型发展决心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程研究领域的延伸,相应高等工程教育需求也发生变化,需要从总体上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创新观念,重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武夷学院作为一所地处武夷山市的地方性、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紧紧抓住向应用型转变的这一难得的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着力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从师范教育向综合性教育的转型。提出了办好“学生欢迎、用人单位欢迎、社会欢迎”的“三欢迎”大学,培育“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的“四会”人才[2]。武夷学院全校形成共识,坚定树立了创新教育育人理念,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把培养综合素质高、竞争力强、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在武夷学院召开的转型发展总体方案论证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武夷学院总体转型方案目标明确、措施可行,专业群建设与地方主体产业发展融合度高、具有示范性[3]。

3.2 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创新实践课程比重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必须将原有滞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视培养工科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把专业课程设置与地方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相结合,学以致用。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课程体系中加入创新教育模块,如将《科技学术与创新实践》、《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课程纳入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

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此为出发点调整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实验体系和丰富实践课程,让学生更早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技术理论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好结合,在课程安排上将实验课单独计分,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加大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课时比重,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安排多种类型的实践类课程,如课程设计、课程实习、金工实习、工厂见习等,并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3.3 搭建创新平台,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平台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外在支撑条件,能提供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相关知识和实践条件,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依托创新平台设立创新基金和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各种类型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明显地促进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

武夷学院搭建了多个创新平台,如校团委承建了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武夷山)、全国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负责的“互联网+茶叶”等创新平台。创新基地有专兼职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活动的开展,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可以满足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综合实训要求,学生还可以参与到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团委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机电工程学院负责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土木工程学院负责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负责软件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大赛等竞赛,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各项奖励。多种创新实践平台的建立,补充完善了实践教学质量,构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

3.4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实践创新能力

在学生创新教育中,教师既是教育行为的组织者,也是实施者。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水平,主要取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质量。

武夷学院非常注重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重视从企业引进具有工程背景、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定期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研发,了解企业需求和积累生产实践经验。为了加强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研究,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让教师得到实际工程的训练,丰富了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同时,还从共建企业和合作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兼职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为学生授课。修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要求年青教师职务晋升时要有企业挂职工作经历。

3.5 营造创新氛围,实行“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社团运作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总是认为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然而美国大学的实证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4]在创新教育开展比较好的美国大学,除了重视的课内教学外,还更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中推进创新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武夷学院通过建立科技类社团,如数学建模协会、机器人协会、电子协会、机械创新设计协会等,发挥社团的重要作用来强化和推动创新教育。学校团委通过主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开展各类工程创新竞赛和学术讲座,重视扩大学生参与面,发挥了创新教育的辐射作用。五年来,武夷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各项创新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提升了武夷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近三年武夷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3.6 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从事实际操作性工作,具有很强的职业技能和专业工作能力,能够进行计划和组织并具体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型创新人才[5]。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发挥密切联系地方的优势,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找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本模式,强化教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联系,达到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6]如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与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太阳电缆学院”,举办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班,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联合培养人才,充分利用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实践知识、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服务企业能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一些学生毕业到单位工作不久,工作上手快,很快成为了单位的领导与业务骨干。

4 结语

提高工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学生实验实训的投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地方新建本科大学只有清醒认识自身的不足,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李勇军.大学本科教学管理研究:以湖南大学为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147.

[2]李宝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途径:以武夷学院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4(1):1-4.

[3]刘凯.武夷学院务实推进应用型大学转型工作[EB/OL].(2016-03-31)[2016-11-6].http://www.fjedu.gov.cn/html/ jyyw/xx/2016/03/31/d7d4dab1-fdd5-4069-a232-aebc6d3 4b136.html.

[4]刘玉秋,姜君娜.新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4:65.

[5]李长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优化[J].高等理科教育,2014(2):44-48.

[6]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15-16.

(责任编辑:叶丽娜)

A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n Local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Wuyi University

QIU Changdong
(School of Mechanic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the main trend of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As the important organizations of providing the talents serving for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local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overcome their own shortcomings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students wholeheartedly.Wuyi University,as one of the local 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has been exploring its own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l for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Take Wu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think about innovative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local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local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education;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persons

G642

A

1674-2109(2016)12-0096-05

2016-09-25

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技项目(JA12327)。

邱昌东(1973-),男,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光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武夷新建工科
《武夷天下秀》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武夷学院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