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刍议

2016-03-16张端端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操作养成教育礼仪

张端端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管理系,河南济源459000)



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刍议

张端端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管理系,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一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在大学期间,培养大学生礼仪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礼仪的修习内容、适用原则和适用时机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大学生礼仪的操作理念和实践方法,以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礼仪认知水平和礼仪意识,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成长为一名受人欢迎的人。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操作

“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是人际交往的艺术,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金正昆教授将礼仪的概念界定为“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表现的律已敬人的完整行为[1]。也就是说,礼仪是一种处世理念与行为规范,是我们做人做事的规矩,是一个人教养、素质和个人道德水准的外现,是全人类道德品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高校大学生成人教育要修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礼仪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一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它着眼于做人的基本素质。通过教育者长期培养、反复训练使受教育者能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从而形成的一种不需要任何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条件,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2]。

当前,大学生礼仪素养普遍较为缺失,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停留在“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这个浅显的层面,认为礼仪更多的是一种形式美,无非就是学习“如何穿西装、打领带,怎么喝红酒、递名片等,微笑时要露出八颗牙齿等”这些礼仪的外在形式方面的内容,没有认识到学习这些形式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不懂得礼仪是做人的素养,没有看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导致高校礼仪课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高等院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要转变思路,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礼仪教育理念和方法,比如英国的“绅士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树立其良好德行,培养荣誉感和羞耻心,使其成为一名具备良好礼仪的人;再比如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思想,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礼仪教育体系,撷取尊重传统、与时俱进的礼仪教学内容,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礼仪教育环境,采取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礼仪教学模式等内容[3],从而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教学理念,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学生礼仪教育机制,着力培养优秀师资队伍,在提高礼仪教师自身认识和水平的基础上,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研发既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当今时代内涵的大学生礼仪课程,并尝试将礼仪类课程列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给予适当的课时,通过专门的学习训练,让大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缩短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尽快完成从“学习者”角色到“工作者”角色的转变,增强他们步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学生礼仪的修习内容

孔子曰:“礼者,敬也”。《孝经》有云:“礼者,敬而已矣”。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圣贤认为礼的核心精神就是“敬”,要以一颗敬人之心待人,在与人交往中,要时常思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做到了诚敬,如果出现了一些不恭敬的地方,就要及时改正。《曲礼》上说:“礼者,自卑而尊人。”就是指懂礼的人,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有意将自己放到较低的位置,将对方抬举到较高的位置,以此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而如何令他人感知到自己对他的敬意,就需要通过合适的形式表达出来,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因此,修习表达“礼”的形式的“仪”,就显得更加重要。“仪者,形式也。”仪就是形式,是表达内心“敬”的具体形式。孔子曰:“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服饰形象、衣着打份,仪容、仪表、仪态,这些外在的形式,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看起来更美观漂亮,而是带给我们自信,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不给别人以貌取人的机会,让别人正确地认识我们,读懂我们的敬人之心,从而给我们的社会交往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些形式从礼仪的视角来看,具体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仪式、仪餐、仪礼、仪俗等内容,是当代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必修内容。

一是仪容。仪容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外在容貌,即面部的形象。在人际交往中,仪容最容易引起交往对象的注意。如果仪容端庄、整洁大方,就更容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双方的交往打下良好基础,如果仪容不整,则令人不快,甚至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为人际交往埋下不良的伏笔。同时,仪容不仅代表个人的形象,同时也代表个人所在的家庭、单位、地区甚至国家的形象。

二是仪表。即人的外表,主要是指穿着打扮要得体大方,从而展示出个人良好的修养和风度等,尤其是在公务和社交场合,一个人的仪表不但可以体现他的文化修养,也可以反映出他的审美情趣、经济基础、家庭出身、社会阶层、工作性质、学历背景、文化品味等等。穿着得体、仪表堂堂,不仅能更好地赢得他人的信赖,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提高与人交往的成功率,让自己更受欢迎。相反,穿着不当,举止不雅,就会降低个人身份,损害自身形象。

三是仪态。也称为体态语,是指个体在行为动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姿态和风度,主要包括身体姿态、神态表情、手势和相对静止的体态。人们的面部表情,体态变化,坐立行蹲举手投足都可以表达和体现思想及情感,传递出不同的信息。仪态是表现一个人涵养的一面镜子,也是构成一个人外在形象的主要因素,优美的仪态能无声地展示出个人的修养、学识和风度,是表达人们内心敬意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是仪式。仪式礼仪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社交方式,也是社会组织对内营造和谐氛围、增加凝聚力,对外协调关系、扩大宣传、塑造形象的有效手段。仪式礼仪主要包括婚礼、开业、剪彩、签字、庆典、升旗、葬礼等。仪式礼仪气氛隆重、庄严、神圣、肃穆,因此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参与者,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流程和礼仪惯例。仪式礼仪是仪式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应该知晓的内容。

五是仪餐。即餐饮礼仪,是指人们用食物、饮料款待他人,以及自己在餐饮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在人际交往中,和交往对象一起吃饭、品茶能够起到联络感情、沟通信息、增进交往等作用,同时,餐桌礼仪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用餐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和参加人员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用餐礼仪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要区别对待,加以学习掌握。

六是仪礼。是指人们在迎来送往、日常工作及社会交往中需要注意的礼仪规范。主要包括迎送礼仪、乘车礼仪、引领礼仪、座次礼仪、拜访礼仪、称呼礼仪、电话礼仪、名片礼仪、交谈礼仪等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大学生提升礼仪素养,更好地与社会接轨的必修内容。

七是仪俗。即习俗礼仪。习俗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并沿袭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习俗礼仪是以年为周期,以节气和习俗为依据,在某些特定的日子定时举行的礼仪活动,习俗礼仪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持久和稳定的。俗话说:“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很多礼仪规范就是由风俗习惯演变发展而来,是对风俗习惯的沿革传承和升华,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尊重传统习俗既是对古老文明礼仪的传承,又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洗礼,更是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修习内容。

二、大学生礼仪的适用原则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在大学校园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交往中,学习、运用礼仪,有必要在宏观上掌握一些具有普适性和指导性的礼仪原则,以便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融入集体,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一)尊重宽容原则

尊重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在当今社会,人与人是平等的,无论职务高低、年龄长幼、国籍种族都没有贵贱之分。尊重长辈、尊重领导、尊重同事、尊重朋友,是做人的起码教养,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素养的外在体现。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维护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才能给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宽容原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因为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年龄职业、价值观等原因,产生一些分歧和矛盾。此时要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以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对方、理解对方、体谅对方。

(二)自律敬人原则

礼仪规范由对待自身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对待自身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约束、自我对照、自我反省,处处能够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己,此即为自律原则;敬人原则,首先是指要尊敬他人,在社会交往中,要常存敬人之心,切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俗话说:“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当内心对他人有“敬”时,表现出来的言行就会恭敬有度,就不会失敬于人。敬人原则,还包括要尊重自己,要自尊自爱,不要自轻自贱。敬人要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热爱父母、热爱家人、热爱母校、热爱自己的工作单位、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和大自然。

(三)平等适度原则

平等是适用礼仪规则的前提和基础,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对任何交往对象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礼仪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问题是尊重,以及满足相互之间获得尊重的需求。在人际交往中既要遵守平等的原则,同时也要理解具体情况下对方的一些行为,不应过于挑剔。适度原则要求人们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实效,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对象,注意技巧及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真诚得体。这是因为凡事过犹不及,运用礼仪既不要做得过了头,又不要做得不到位[4]。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虚假做作;既要自尊,又不能自负;既要坦诚,又不能出言无忌;既要谦虚低调,又不能拘谨木讷;既要老练持重,又不能圆滑世故。

(四)遵守从俗与灵活权变原则

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是做人和做事的规矩。这种规范和规矩是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它实际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和要求。社会成员都应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用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共同遵守尊卑有序、客随主便、依从成规、求同存异等大家一致认可的礼仪规范,社会才会更加文明有序;同时,由于人际交往中因国情、民俗、文化背景差异等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这就要求交往双方都应尊重相互之间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了解并尊重各自的禁忌,必要时应入乡随俗;另外,由于礼仪行为的发生、发展与结果受礼仪环境、施礼行为、受礼人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礼仪的施行者必须根据社会活动的具体情况灵活权变地遵循和运用。

三、大学生礼仪的适用时机

礼仪并不需要无时无刻都刻板地去讲,该讲的时候必须要讲,否则别人就会说我们没见识、缺乏教养,不该讲的时候也不需要刻意去讲,否则别人就会认为我们太迂腐,认为不合时宜,影响人际交往的融洽度,人为制造隔阂和距离。具有良好礼仪意识的大学生,要善于审时度势,根据场合、对象,变通地去讲礼仪。通常来说,下面三种情况必须要讲礼仪。

(一)初次交往

人际关系中,在第一次打交道时,要特别注意讲礼仪。因为,双方素不相识,初次交往,彼此都在观察和了解对方,都会通过对方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来判断这个人的很多信息,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对方留下第一印象,进而判断这个人是否可信,是否能进一步交往。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第一印象的形成是非常短暂的,在一眨眼的工夫,人们就已经对你形成了难以改变的或好或坏的第一印象,有时就是这几秒钟就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在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时间去深入了解、旁观再证一个留给他不好的第一印象的人。在心理学上第一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它对于日后人们之间的交往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第一印象就是效率和效益,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几乎可以决定人们是否能够继续交往[5]。因此,青年大学生在初次与人交往时要特别注意讲究礼仪。

(二)因公交往

在跟外单位、外行业的人打交道,即便是熟人也要讲礼仪,因为这个时候你不是以个体人的身份出现的,你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代表着自己所在的单位和组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给对方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不但会影响双方个人的感情交流,更会影响双方单位和组织的感情、业务的合作和发展,影响双方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因公交往中,因为立场、身份不同,就不能因为熟悉或私人感情好,而熟不拘礼。

(三)涉外交往

当我们和外国客人打交道时,如果不注意国际礼仪就会出丑,就会犯下无心之失。比如,开封的市花是菊花,每年的十月中下旬,开封市都会举办盛大的菊花花会,因为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层含义,一是高尚的气节,二是吉祥长寿,是非常受人喜爱的高洁并寓意深远的花。但有国际交往经验的人都知道,不少外国人是比较忌讳菊花的,尤其是西方客人。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菊花是葬礼和墓地之花,是专门用来哀悼故人的,送人就非常不吉利。所以,在涉外交往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讲国际礼仪。国际礼仪,其实就是人们在国际社会中所必须恪守的交际规则,如果不遵守,就会违规,违规自然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1]。

四、大学生礼仪操作的理念和方法

(一)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

俗语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由思想来支配。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只有具备正确的礼仪认识,才能有正确的礼仪操作。一般而言,礼仪以“尊重”为基本理念。在具体操作礼仪时,尊重的理念又体现于以下两点。

第一,摆正位置。在人际交往中,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具体位置,而且自己的具体位置往往还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操作礼仪时,关键是要明确自己的具体位置,要给自己定好位,做到到位勿越位。即所谓:干什么的要像什么,是什么角色干什么事儿。譬如,作为调节中国古代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讲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上的一切人都有尊卑秩序,要各安其位、各行其是,社会才能长冶久安、安定团结,讲求的是为君要惠,臣就会忠;为父要慈,子就会孝;为兄要友善,弟就会恭敬;为夫要有情有义,妻就会和顺诚敬;朋友之间要诚信友爱,言而有信。这就是要各安其位,摆正位置,否则就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夫不义妇不顺”等现象。

第二,调整心态。心态决定了我们所说的话,我们所产生的行为,以及我们对别人的态度和我们所做的决定。同样是一颗露珠,在心态好的人的眼里,像是颗晶莹的珍珠,而在心态不好的人的眼里,则像是离别的眼泪;同样的半杯水,在心态好的人的眼里,会欣喜还有半杯水,但在心态不好的人的眼里,会悲伤只剩下半杯水。面对同样的际遇,前者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正向心态,而后者看到的却是一种悲观失望的负向心态。所以说: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决定一切。在具体礼仪操作时,人们所应进行的心态调整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接受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现代礼仪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他人。因为礼仪的核心精神是“敬”,“腹有诗书气自华,心中有敬礼自现”。礼由心生,礼由心尚,改变一个人,使其温婉有礼,不是改变他的举止,而是改变其内心,有恭敬心自然举止有度。当一个人内心诚敬的时候,言语行为自然就不会失礼于人。尊重他人,就要要求人们必须善意地接受对方的一切合乎情理的选择。也就是说,在现代礼仪操作中,不仅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接受他人。

(2)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要内外有别、中外有别、外外有别,而且要人人有别、时时有别、处处有别、事事有别。礼仪的操作强调“交往以对方为中心”,因此,人们的交往必须善于进行换位思考。因为,“俗事无事非,标准有对错。”换位思考是对别人的理解和体谅,也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升华。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体谅对方。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做到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关系自然就会越来越融洽。

(3)“和而不同”。孔子曰:“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因为世界具有多样性,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而不能要求和改变他人。所以,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每个人都要秉持以和为贵的思想,对待别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做派,要理解宽容,要做到求同存异,大事坚持原则,小事善于变通,这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为自己营造出良好的人际环境。

(二)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杜威法则告诉人们,方法是达成目标的路径。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前提,是每个人需力戒避免的,是我们个人对自己要求和约束的底线,“有所为”则是在做到“有所不为”的基础上的更高要求,是人们所共同努力的目标。

第一,有所不为。即是指在具体操作礼仪时,首先需要了解“不能做什么”。就是不能讲什么话、不能做什么事。比如:请客吃饭的时候,不是问对方想吃什么,而是首先要问对方不能吃什么,有什么忌口。再比如:穿西装时,首先要知道穿西装的“三大错误”,即西装袖子上的商标没有拆,穿短袖衬衫打领带,穿黑皮鞋配白袜子。这样可以使“问题最小化”,不仅使自己可以不出洋相,还可避免失礼于人。

第二,有所为。即是指在具体操作礼仪时,应该了解“需要如何做”,或者“如何做得更好”。要尽量做到符合礼仪规范,令自己的所作所为得体到位。比如,穿西装时要做到“三色原则”和“三一定律”。“三色原则”就是全身的颜色一般情况下不要多于三种,包括上衣、裤子、鞋子、领带、袜子等。“三一定律”则是指重要场合穿西服套装外出时,鞋子、腰带、公文包是一个颜色,而且首选黑色。这就是有所为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礼仪金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201.

[2]张英伟,刘妍.高校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39-42.

[3]刘慧敏,郑国军.国外礼仪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2013(1):234-237.

[4]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

[5]英格丽·张.你的形象价值百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3.

(责任编辑:陈果)

Discussion on the Etiquette Nurturance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

ZHANG Duanduan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Jiyuan Henan 459000)

Abstract:Etiquette nurturance education on university student is the important method of rais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also the education of making a natural person becoming social beings. During the university, it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etiquette literacy. On the perspective of raising college students' etiquette literacy, the etiquette practice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pplicable principles and timing are described in the paper. And at last, the operation idea and practice method of college students' etiquette are discussed as well.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etiquette; nurturance education;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2-0088-05

收稿日期:2015-02-12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规划项目(ZJC14149)。

作者简介:张端端(1977-),女,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礼仪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操作养成教育礼仪
筷子礼仪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礼仪篇(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