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瓦尔登湖》中文化意象的汉译策略
——以徐迟译本为例

2016-03-16罗瑞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徐迟源语瓦尔登湖

罗瑞

(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论《瓦尔登湖》中文化意象的汉译策略
——以徐迟译本为例

罗瑞

(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梭罗的《瓦尔登湖》因其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而著名,书中众多的文化意象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内涵。徐迟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考虑到源语文化意象的异质色彩,还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接受,适时择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将源语中的文化意象恰当地传递到目的语文本中,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感受。

瓦尔登湖;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引言

美国著名思想家与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Thoreau)创作的《瓦尔登湖》一书于1854年首次出版,以其思想深邃、语言优美,深受读者喜爱,截至目前已经出了150多个版本,被译成40多种语言,成为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之一[1]。《瓦尔登湖》也因其丰富生动的文化意象而著称,书中的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富有灵性的植物动物、饱含文化特征的成语谚语、蕴藏着神话色彩的典故传说等等。书中共有524处出现文化意象,根据其意象来源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动植物类最多,共218处,占书中意象总数的41.6%;自然类意象共97处,占18.5%;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类意象共61处,占11.6%;颜色类意象共31处,占6%;另外有117处意象属于其他类,占22.3%。《瓦尔登湖》中的意象均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性特征。以数量最多的动植物类意象为例,鲜明的动植物形象能带给读者平和积极的心态。如,文中多次出现云雀(lark)这一动物意象,云雀在英语语言文化中是欢乐、美丽与光明的象征。雪莱著名的抒情诗《致云雀》也印证了这一意象的文化积淀内涵。又如,文中还出现了象征美好爱情的玫瑰(rose),象征纯洁气质的百合(lily),象征勃勃生机的苍松(pitch pine)等等。

意象从表面来看为单纯的客观物象,但放到特定的文本或语境中,可以透过表面物象窥探到其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意象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因素,具有相对固定且独特的文化含义[2]。作为世界范围内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手段,翻译需要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架起一座文化传递的桥梁。意象由于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难点,本文试图对《瓦尔登湖》最早的中译本,即徐迟译本进行分析,探究徐迟在翻译其中丰富的文化意象时所采取的策略。

文学翻译中,由来已久的翻译策略之争可大致归类为“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两大类。“归化法”出于对译本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可接受性”(acceptablity)的考虑,提倡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消除源语文本中的异域色彩,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改写源语中陌生的异域文化因素。与此不同,“异化法”秉承翻译的“充分性”(adequacy)原则,注重源语文本中异质性色彩的保留,尽可能让译本能够再现源语文本中的原汁原味。徐迟在翻译《瓦尔登湖》时,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获得自然流畅的阅读快感,又尽可能的保持源语中文化意象的异质特色,对其中的文化意象灵活兼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充分保证译本准确性的基础上,尽力增强译本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一、“归化”之改译

《瓦尔登湖》中有相当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特定的西方文化内涵,其审美文化信息对汉语文化语境下的目的语读者来讲比较陌生。但仔细考查中西方语言文化,会发现对于其中一部分文化意象而言,在目的语文化体系中可以找到与此意象相对应的象外之意。也就是说,在目的语中可以找到另一种内涵相同或近似的意象来取代源语中的文化意象。在这些情况下,译者可以从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角度出发,采取适当的归化策略,用目的语之象来改译源语之象,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自然流畅地获得源语意象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试看以下二例:

(1)I trust that none will stretch the seams in putting on the coat,for it may do good service to him whom it fits.[3](6)

没有人会削足适履;只有合乎尺寸的衣服,才能对一个人有用。[4](2)

(2)The owner of the axe,as he released his hold on it,said that it was the apple of his eye;but I return it sharper than I received it.[3](42)

斧头的主人,在他出手借给我的时候,说它是他的掌上明珠;可是我归还他时,斧头愈加锋利了。[4](36)

在原文的这两个句子中,目的语读者对“拉长衣缝”(stretch the seams)和“眼中苹果”(the apple of his eye)这两个成语意象的文化内涵比较陌生,而这两个成语分别与汉语成语的“削足适履”和“掌上明珠”恰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徐迟用带有汉语特色及汉语文化背景的成语意象“削足适履”和“掌上明珠”来相应地改译源文本中的文化意象,着眼于目的语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便于汉语文化语境中的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二、“归化”之省译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汉英两种语言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氛围中,必然有着巨大的外延和内涵上的差异。《瓦尔登湖》中也有很多文化意象对身处汉语文化语境的目的语读者来讲很是陌生,并且可能会妨碍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在进行文本阐释即翻译的过程中,略去这些意象并不会影响源语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译者可以使用省译的模式,去象留意,让目的语读者顺利地理解源语文本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和内涵。“去象留意”可以说是省译策略的一般表现手法。而另一种则是完全不译即漏译,这是省译的极端表现,也就是源语意象在目的语中完全不见,这种“漏译”的极端表现非常少见。在此仅举“去象留意”的省译策略加以说明。

(1)If he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ous circumstances,an Achillean shore,whose peaks overshadowed andarereflectedinhisbossom,theysuggesta corresponding depth in him.[3](15)

如果他的周围是多山的环境,湖岸险巇,山峰高高耸起,反映在胸际,他一定是一个有着同样的深度的人。[4](12)

(2)By the blushes of Aurora and the music of Memnon,what should be man’s morning work in this world?[3](86)

在微红色的曙光中,在曼侬的音乐里,世界上的人该做什么样的早晨的工作呢?[4](83)

以上两个例子中出现了两个源语文化意象,(1)中“Achilleanshore”(阿喀琉斯海岸)源于希腊神话,是英雄阿喀琉斯的出生地,多岩石和大山;(2)中“Aurora”是罗马神话里的曙光女神。在汉译过程中,徐迟均舍弃了源语之“象”,仅保留了“象外之意”。当然,在文化意象的传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完全置源语文化于不顾,一味采取省译的翻译策略,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省译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强目的语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这种“去象留意”的手法能够消除极其陌生的文化意象带给目的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目的语读者接受。

三、“异化”之直译

长期以来,“归化法”在文学翻译领域占据了主要地位,因为翻译家们通常会倾向于将那些与本土文化特质不相符的异域语言和文本形式转换成便于目的语读者接受的模式。但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在对“归化”“异化”进行探讨时却表现出审慎的态度,主张二者应该互为补充,缺一不可[5]。孙致礼教授曾指出:二十一世纪文学翻译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即为对于“异化”译法的尊重[6]。《瓦尔登湖》中有些文化意象具有经典的西方文化内涵,徐迟在处理这些陌生感极强的意象时,以向目的语读者介绍西方文化为宗旨,采用直译加释义或直译加注的方法,尽可能地让读者能够了解西方异域文化。例如:

(1)I was no worshipper of Hygeia,…[3](139)

我并不崇拜那司健康女神……[4](129)

原文中的“Hygeia”是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在处理这一蕴含神话色彩的人物意象时,译者采取了直译加释义的方法,即在直译“女神”的同时,将其隐含的信息“健康”也一同译出,让目的语读者可以观象取意。

(2)…who has come to his growth,and can hardly acquire more of natural lore if he should live to the age of Methuselah…[3](302)

他现在已经成长了,即使再活下去,活到玛土撒拉那样的年纪,也不会增加多少大自然的知识了。(注:《圣经》中寿命最长的人。据《创世纪》第五章第二十七节,玛土撒拉共活了九百六十九岁。)[4](280)

原文中出现了“Methuselah”(玛土撒拉)这一《圣经》中的人物意象,宗教背景知识欠缺的目的语读者对此很是陌生。但《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渊源,有必要为中国读者所了解。因此,徐迟在翻译此人物意象时,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源语意象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又能够使目的语读者顺畅地接触西方的《圣经》文化。

另外,《瓦尔登湖》中也有少许的意象,其蕴含的信息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基本相似,也就是说,源语意象的审美文化信息在汉语语境下也是众所周知的,或存在共通性。例如:

The whole ground of human life seems to some to have been gone over by their predecessors,both the heights and the valleys,and all things to have been cared for.[3](12)

有人以为人生的全部,无论在高峰之巅或低陷之谷,都已给先驱者走遍。[4](8)

这里出现了“heights”和“valleys”这两个作为比喻喻体的文化意象。原文作者把人生的得意之时比作山的高峰,人生失意之时比作山谷。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也有类似的比喻。因此,译者采取仅仅直译的方法,就能让目的语读者获得对源语中文化意象的审美感知。

四、结语

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魅力名作《瓦尔登湖》的翻译过程中,针对蕴含着丰富文化信息和审美感受的特定文化意象,徐迟恰当地择取了归化或异化的策略,在保证准确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强译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与此同时也完美保留了一些经典的西方文化信息与文化意象。徐迟根据文化意象的不同特征择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既考虑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接受,又尽力保持了源语中文化意象的异质特色。徐迟的《瓦尔登湖》译本可以说是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1]刘曼.从多元系统论看《瓦尔登湖》的译介[J].株洲工学院学报,2014(1):69-72.

[2]邱文颖.窥意象而运千斤——论莎剧《哈姆雷特》中的意象汉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4):153-155.

[3]Thoreau,H.D.Walde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8.

[4]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5]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10(6):10-15.

[6]孙致礼.中国文学的翻译:从归化到异化[J].中国翻译,2002 (1):40-43.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al Images inWalden——take Xu Chi's version as an example

LUORui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Henan)

Thoreau’sWaldenis highlyvalued for its beautiful language and profound ideas,and it is full ofrich cultural images bearing the wisdom,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 nation.Duri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Xu Chi takes both the cultural images in the ST and the TT readers into consideration,and chooses domestication or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ituations.His adop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ultural images in Walden provides the TT readers with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aesthetic pleasure.

Walden,cultural images,translation strategy

H315.9

A

1671-5004(2016)04-0052-03

2016-3-16

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5-QN-488)。

罗瑞(1987-),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徐迟源语瓦尔登湖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徐迟最后岁月的一页日记
论徐迟诗歌创作中的都市色彩
最有情义的你在渡口等着我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