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迟最后岁月的一页日记

2020-01-17

传记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徐迟阳台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馆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徐迟文库”中,珍藏着数十本著名诗人、作家徐迟先生的日记。在1996年的日记本中,笔者偶然发现了一页被划去的日记。而这页日记的写作时间,恰好是徐迟人生最后的一段岁月。这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该页日记全文如下:

The Winter 96-97 (164/89,98)

我不希望这是我生命的最后篇页,如果咳嗽,最终还是最后的篇页,那也好嘛!我快死去了,死于高血压,血流过血管产生血压,便会产生流动的力量。力太强可以冲破堤防,力太小就流不动。昨天天未明服了一粒“拜心痛”药丸,十二小时后又服了一丸,夜间又服了一丸,三丸下去才把力压到正常位置上,(今晨是134/71 P-91)。

要做的事很多,自己完全不能做,只能成为人家的累赘,(为这两字想了好半天),只是建还是愉快地承担这个累赘的。

徐迟最后岁月的一页日记

过不了今冬了,自己穿衣都困难,一个人的愉快生活,失去了愉快。电脑关上,我的生命就无存在理由,未写完的东西从此完了。武汉医院无暖气,人都是冻死的,我得和朋友们告别了。

在日记中,徐迟首先讲述了何为高血压?以及自己为“抗衡”它而采取的“服药”措施。其后,徐迟在日记中,深感年老病多的自己还有许多未尽之事,但他却已感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感到年老多病的自己已成为家人的累赘,但庆幸孩子从未嫌弃。其后,徐迟又写了自己现在并不愉快的生活,感伤什么都不能做的生命于己而言早已没有意义。

读后,笔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位82岁的老人,在渐渐感受到自己生命即将抵达终点时是怎样地哀伤。在天寒地冻、内心痛苦、身体病痛、生活无趣的内忧外患下,他该如何面对人生终点?该如何和朋友们告别?徐迟也许思索了很久。终于,1996年12月12日深夜12时,他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徐迟从自己所住的武汉同济医院六层病房的阳台,推开窗子向外纵身飞跃。徐迟的自杀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极大影响,新华通讯社也做了报道:

新华社武汉12月15日电,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杰出诗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顾问徐迟1996年11月25日因病住院,于1996年12月12日深夜不幸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对于他的自杀,社会上议论纷纷:第二次婚姻的失败、最挚爱的小女儿多年不与他交往的伤心、人至老年备感孤独等等。在笔者看来,也许是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让他顿生“人生无望”的伤感,与其这样慢慢等待死亡的来临,倒不如自己干脆地结束。也许这样,人们会更长久地记住,曾有一个这样的他来过这人世间。就这样,徐迟“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年,徐迟作为上一届中国作协的理事,本应前往北京参加12月16日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徐迟已作好出席的准备,他还计划提前一点时间飞到北京。临出发时,徐迟忽感身体不适。1996年11月25日,徐迟住进武汉同济医院高干病房。住院检查后,医生发现他的血压不稳,老年支气管炎发作。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徐迟表示同意。住院期间,虽说他有些烦躁,但总的来说还是安静的。病房里,徐迟的衣服和读的书报都整理得整整齐齐,他也一直记日记。看上去,他没有任何的异样。12月12日白天,湖北作协党组书记蒋林还去医院看望过徐迟,把中国作协的开会通知送给他,并当面征求了徐迟意见,问他是否能出席北京的会议。他们希望徐迟能出席这次全国作家盛会。徐迟说他不出席了,他准备出院后到海南去过冬天。临别时,徐迟请蒋林到京后给他的朋友们带个好,他预祝大会圆满成功!那天,徐迟还吩咐照顾他的人帮助收拾行李。当时,徐迟并没有什么反常的迹象。12日晚上7时左右,当小儿子徐建探望他离去时,徐迟还叮嘱儿子带衣服给他,并问家里燃油的取暖器费不费油……那天的徐迟,一点也没有将告别人世的迹象。

那天晚上休息后,据同室的病友说,虽然是躺着,但两个人都没有真正入睡,9点多或是再晚一点,徐迟上了一趟厕所,说房间闷热,就把通阳台的窗拉开了一些,又上床睡了。后来,室友迷迷糊糊中,听到徐迟轻轻打开了通往阳台的门,然后是一阵沉静,过了一会儿,室友似乎听到了开窗的声音,又过了一阵,似乎听到了一声响声……这位室友没想到这样一位大作家会从窗口跳下去,他还以为徐迟是因为睡不着觉在阳台上透透气儿。

事情发生后,据徐迟主管医生和护士介绍:

晚年徐迟

护士交班后,是每隔一个时间就查一次房,一切正常。据护士说,后来,她再来查房,发现徐迟的病床上没人,看看房间里也没有人,她首先想到的地方是厕所,她手里拿着电筒,发现厕所里也没有人,然后她就找到阳台上,阳台上也没有看见病人。当她发现阳台的窗子被拉开,而且窗框的某一部分被拉脱了轨,就赶快走过去,探出头用电筒往下照,在稀微的月光下,电筒光射在了一团白色的物体上。那下面是路边的花坛,每天都有专人打扫,不可能会有什么东西扔在那里,更何况徐迟所穿的病房服是护士们再熟悉不过的那种条纹白。当时,护士慌忙给下面值班室打了电话,值班的男同志开了门过去一看,是一个人!医生说,当时,徐迟瞳孔已经放大。一个80多岁的老人,从高高的六层楼上跳下来,而且是在寒冷的冬夜,再好的医术恐怕也回天无力。徐迟的呼吸和脉搏都没有了,其面部安详,双臂和全身没有扭伤的痕迹,只是皮肤有点擦伤,肋骨折断了两根,连身衣服整整齐齐。最后医院给出的结论是:生前坠楼。

这些人的回忆与介绍,都证明了徐迟是自己选择了“跳楼”这种方式来告别人间。据后来一位该院女医务工作者回忆:她本人爱好文学,曾写过小说,她新近出了一本书,就把自己的新书送给了正在住院的徐迟一本。徐迟看完书后,曾写了几句话给予鼓励。徐迟说:“一个人,当他的事业达到顶峰后,再难以往上攀了,最好的收场是飞起来。”说完,徐迟还做了个飞的手势。也许这正是早已厌倦世界的诗人,为自己精心设计好的辞别方式。对于死亡,晚年的徐迟其实一直在思索。笔者在徐迟1993年6月29日的日记中,就看到了徐迟对死亡的倾诉。

徐迟1993年6月29日的日记

我来到了我生命的最后几页上,面前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我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旷野上,一切支持我的力量都不见了,悬崖没有勒马,我正在向一个深渊下坠,我是一个自由落体,谁也不能拉住我了。作家作家,走到绝路,最低的稿费,还要抽百分之二十的所得税。冬天就在面前了,夏天刚开始,空调用了十年,今年坏掉了。冬天的冬衣不见了,破皮袄三块钱卖去了,什么都做错了。被光耀哄骗着,死亡就在前面了。最近才发现,这样过下去,已过不下去。我要开始写我的绝笔。不知还能写多少。虽然也不止我自己,如此所有的人都如此,一个也跑不了。(6.29)

那时的徐迟,正经历着第二段婚姻带给他的痛苦。1992年夏天,徐迟与比他小20岁的四川某高校副教授陈彬彬再婚。但没过多久,他们之间便出现了很多问题。

徐迟自传体长篇小说《江南文集》

后来,徐迟渐渐感到两人极难相处。每次发生口角之争时,陈彬彬口舌锋利,不愿服输,徐迟往往以沉默作答。家里的气氛,凝重至极。因为这段黄昏恋,徐迟早已是心力交瘁。他与孩子们的关系也因陈彬彬的出现,变得并不那么愉快。他最宠爱的小女儿为此长期与他冷战。那时的徐迟,情绪极为低落。感情生活的不顺利,让徐迟身心疲惫。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文学已从以前的中心地位逐渐边缘化。当“一切都向钱看”时,严肃文学渐渐没有了市场。老作家们出书越来越困难,稿酬也是越来越低,而那些通俗文学、庸俗文学甚至是恶俗文学却在中国的文学市场大行其道。徐迟是一个视文学为生命的人,他所希望的是一种与人民、与国家而言有益的纯文学,它不应带有杂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却让这位有着完美主义理想色彩的老作家无法理解。当他从曾经所经历过的热烈的文学高峰回至冷寂的现实,现实中自己所一直信仰的文学带给自己的往往是一种物质上的窘迫与无奈。当情感世界变得孤寂,外化世界变得茫然,年迈的身体与诗人的心性之间总是无法和谐相处时,在精神层面,徐迟渐渐产生了人该如何死亡的思索。徐迟开始喜欢研究宇宙、人类进化、安乐死等抽象话题,他曾公开支持安乐死,渐渐地,他对死亡开始有自己的一种理解。对此,李辉在《徐迟晚年幻灭于孤独之中》曾有记述:

实际上在他生命最后几年,他是一个孤独的老人。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徐迟把主要精力转到了对人类产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等一些神秘莫测问题的思考上,甚至产生人类即将毁灭的绝望,他的朋友们常常说他的思路真怪,写些怪文章。说怪,并非思路的不正常,而他所涉及的领域,对于大部分是文人的朋友来说,实在陌生得很,抽象得很。在徐迟去世前半年,我到武汉去看望他时,他还显得健谈,充满激情,他正在计划撰写一系列关于宇宙、自然与人类的文章,他沉溺在抽象的时空之中。……津津乐道的是宇宙,是进化论,是生物工程。我与他无法进行这样话题的交流。我想,在那样的时刻他一定会感到失望,感到无人对话的孤独。能够与他进行交流、能够理解他的人实在太少。他想借助研究与创作摆脱孤独,然而,他何曾想到这反倒加深了他的孤独,而且是更深的孤独。

《徐迟文集》2014年版

他在孤独中度过日日夜夜。他不得不任由孤独蚕食他的生命,蚕食掉生存的勇气和信心。最终,他扑向幻灭,选择了一种令人痛心的结局。

即使在这样的心境下,徐迟在1996年那页日记中,还是谈到自己“要做的事很多”。按计划,徐迟想在自己生前能够编完《徐迟全集》12卷。前4卷已经出版,中间6卷他也整理完成,他希望自己能够编完最琐杂的后两卷“日记卷”和“书信卷”。那时的徐迟,刚刚写完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江南小镇》。他打算继续完成回忆录中60年代到90年代这一部分;还要完成文集中译文集的编辑工作……他给自己设定要干的事确实还有很多!这些都是晚年的徐迟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但就是这些写作对渐生孤独与无奈的徐迟而言,也已是力不从心。也许是对自己身体前景的悲观,以及《徐迟全集》缓慢的进程让他感到无望,再加上其他深层次情感原因,徐迟在精神层面与身边的亲朋好友沟通交流日趋减少。也许是这些诸多综合因素,让具有浪漫诗人心性和精神特质的徐迟,对自己人生的归宿,开始有了诗意的想象。对于死亡,他感觉当身体还在自己意识掌控下的时候,应由自己来选择它最终的归宿。正因他对于生命和死亡,有着与俗众不同的理解,他最终选择了这条“飞翔之路”,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

猜你喜欢

徐迟阳台日记
猫阳台(一)
猫阳台(四)
猫阳台(二)
《阳台上》
最有情义的你在渡口等着我
徐迟永远十八岁
徐迟永远十八岁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