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生就业综述与展望

2016-03-16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郭 敏

(桂林理工大学 博文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生就业综述与展望

郭敏

(桂林理工大学 博文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摘要]文章以大学生就业为研究对象,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为基础,对国内近十多年来发表的重要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社会保障、社会声望、职业生涯路径、流动障碍等方面的差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指出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大学生就业;主、次劳动力市场

自从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实施后,胡宁律等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这一阶段文献并不多,每年在100篇以下。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研究呈快速增长态势,从2002年开始,每年的学术论文都有2 000余篇。[1]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极其复杂,很难用一个理论进行解释,学者们从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利用供求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市场分割理论进行了多方面阐述,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1)从供需角度,认为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供给大于需求,引发就业问题;(2)从高校角度,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模式不当,就业指导不足;(3)从大学生角度,认为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就业意愿过高,同时能力、知识不足;(4)从宏观经济角度,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不平衡,就业环境不健全。其中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越发得到学界的重视。文章对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整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是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强调制度、社会性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影响。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中首次提出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观点,并认为其是导致薪酬存在差别的原因。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多林格尔(P·Doeringer)和帕雷(M·Piore)共同出版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一书,正式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一级)劳动力市场和次要(二级)劳动力市场,标志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正式诞生。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工作条件优越,薪酬福利水平高,就业稳定,竞争较小,重视技能知识培训和升迁机会等特征;次要劳动力市场与之相反,薪酬福利水平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大多从事体力劳动,一般不进行培训,几乎没有升迁机会。两个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非常有限,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人仿佛被打上了不稳定、不受人欢迎的标签,他们很难获得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2-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运用历史和制度分析的方法,对正统的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理论进行了批判,部分正确地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收入不平等、失业、歧视等经济现象,[4]对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本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很有说服力的解释。[5]

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及其分割情况进行研究,主要聚焦于:制度性分割、城乡分割、户籍分割、区域分割、产业分割、行业分割、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分割等。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推进,劳动力流动更加频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劳动力市场分割必将呈现出多维、复杂的特点。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赖德胜较早的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生失业问题进行解释,认为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相对过剩,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的,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引起的。[6]此后,诸多学者运用该理论对大学生就业中的自愿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就业偏好、就业流动、求职渠道等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7-13]本文对以上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并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框架下进行阐述。

(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

在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的条件下,城市与农村被分割成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两者在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精神享受及物质享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劳动者在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受到很多的限制,流动成本很高,在农村招聘大学生会要求一定的服务期,并且服务期内不能调离,否则要支付很高的违约金。结果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不少大学毕业生为了在大城市有立足之地,往往降低要求,即使留在工资低、环境差的岗位工作,也不愿到欠发达的农村就职。

(二)区域分割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省际间和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日益明显,不同区域间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不平衡。沿海、东部发达地区因能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教育、公共服务,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如不能在发达地区工作,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在东部发达地区短期的“知识失业”,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高,大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在经历较长时间的搜寻,并支付较高的搜寻成本后,仍有可能就业。而如果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不但工资水平低,人力资本回报率低,就业机会匮乏,而且“官本位”和“任人唯亲”的管理体制浓厚,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10]因此出现了很多大学生由于大城市生活压力大而“逃离北上广”,又因无法忍受中小城市人际关系造成的潜规则而“重返北上广”的情况。[14]有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不肯离开大城市主要是觉得没有发展,同是医学专业毕业,在相同科室,同样工作十年,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很可能成为该领域专家,在偏远地区基层医院成功率则小很多。

(三)所有制分割

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中所有制分割特征明显,体现为体制内市场(国有单位)与体制外市场(非国有单位),两者在准入、收入、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姓“公”或者姓“私”的单位职员适用不同的游戏规则,相互间不能自由流动,[15]大学生应聘掏粪工,硕士应聘城管等事件被报道后,引发多方关注,大学生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更多的是出于编制的考虑,因为“有编制”意味着可以享受体制内的各种福利。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中,非正式渠道仍是大学毕业生求职时获取求职信息的一条主要渠道。

(四)行业分割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市场力量和行政权力的交互作用下,劳动力市场从传统的所有制分割向行业分割演进,开放产业形成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垄断产业中传统的劳动制度在新的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结合部”得以生存下来,形成了垄断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十六大以后,与市场相配套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垄断——竞争格局形成。[16]竞争性行业以市场配置劳动力,工资分配市场化,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垄断性行业中基本上都是国有单位,它们很少或没有非国有单位的竞争压力,收入高,工作稳定,但进入门槛很高,如规定必须是“985”或“211”院校毕业。

通过以上分析,可将经济发达地区、东部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看作主要劳动力市场,把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城市、中小民营企业、农村等看作次要劳动力市场。不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设施、工资水平、社会保障、社会声望、职业生涯路径的差异,这些差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深层次影响,主要结论有:

第一,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问题是多样的,不能将其简单归结为高等教育扩张、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主要劳动力市场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分割性”收益,这种分割性收益以货币收入或非货币化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形式存在,一旦大学生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则这种分割收益就无法获得,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时首先考虑地域、行业和职业,而不是个人偏好和比较优势。

第二,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很高的壁垒,从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容易,而逆向流动则十分困难且成本很高,因此,很多大学生选择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暂时失业,形成了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自愿性失业。[17]由于这些进入壁垒并非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解决。

第三,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扩张能力有限,除部分名牌和重点院校外,一般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只能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18]很多一般院校的学生为了挤进主要劳动力市场,选择通过“考研”“考证”显示自己的能力,但结果并不总是有效,反而造成了“过度教育”,即员工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实际工作需要。[19]

第四,由体制垄断造成的分割,处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人员在维护这种垄断的既得利益方面有很大的议价能力,导致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进入门槛不断提高,结果使得大学生在进入主要劳动市场时,“机会差异”远大于“能力差异”,[19]当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意识到即使具有很高的人力资本也很难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时,就会主动减少人力资本投资,陷入恶性循环,形成低水平重复就业。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已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但是,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发现在有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宏观经济形式、大学生就业偏好在一定程度上都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应不断变化。

第一,关注纵向分割产生的不公平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杨宜勇将劳动力市场分割分为纵向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横向劳动力市场分割。纵向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源于劳动者能力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别,而形成的职业或技术等级界限。横向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指诸如单位分割、产业分割等形式。[20]现有的研究把焦点放在横向分割上,因为其主要由制度性因素引起,损害了社会公平,影响了市场效率。纵向分割因主要缘于劳动者人力资本差异,是市场因素在起作用,被认为是合理的而被忽视,但纵向分割也会损害效率和公平,影响大学生就业。如卿石松[21]、范雷[14]、肖富群[22]等学者都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就读院校的层次对大学生就业比专业和人力资本产生更深、更广的影响,越是知名院校毕业越有可能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知名大学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确实好于普通大学,但并不意味着其毕业生必然具备高能力,普通院校的大学生也不乏可造之才,如果盲目地以就读院校作为判断能力高低的条件,必然产生歧视和不公,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明毕业学校不同而形成的就业差距多大程度上是由人力资本差异引起的,多大程度上是由歧视引起的。

第二,关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影响。社会保障是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偏好,但其自身也处于分割状态,保障过剩与保障不足并存。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也会改变。如: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相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削弱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流通障碍,体制内福利减少,这一改革对大学生的择业偏好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三,继续关注户籍制度对大学生的影响。国务院2014年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农村户籍的“红利”渐增,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跳“龙门”不跳“农门”,很多学者认为其作用不断弱化,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1)边燕杰、肖阳利用CGSS2010数据分析发现,获得了大学文凭,但是没有实现农转非的群体,其农村户籍的身份将会降低其职业生涯的机遇,而如果实现农转非大学生,则与城市大学生拥有相同的机会。[23](P2)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因户籍享受不同社会福利与权利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特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并不顺利,进京、留京指标不断缩小,深圳市虽规定应届毕业生可无障碍入户深圳,但需要有就业单位接收。[24]

第四,研究视角应更加微观化。现有的文献大多都是从总体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忽视了大学生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就业问题在这一群体内部的亚群体身上会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表现,[22]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性别、家庭背景、民族等个体性特征在劳动力市场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李慧慧,王恒.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15,(2).

[2]〔英〕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卢昌崇,王询.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

[3]Reich,M,D.M.Gordon,R.C.Edwards.A Theory of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

[4]赖德胜.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11).

[5]肖颖.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文献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9,(4).

[6]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7]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8]孙晓燕.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省结构性失业[J].东岳论丛,2009,(7).

[9]何亦名.市场分割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偏好分析[J].财经科学,2008,(9).

[10]张宏军.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及其解释—一个基于LMS理论的分析框架[J].学术探索,2009,(4).

[11]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

[12]武毅英,洪文建.劳动力市场分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

[13]钟云华,应若平.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渠道研究[J].高教探索,2006,(5).

[14]范雷.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J].江苏社会科学,2012,(5).

[15]聂盛.我国经济转型期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从所有制分割到行业分割[J].当代经济科学,2004,(11).

[16]晋利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变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8).

[17]聂颖.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0,(1).

[18]孙宏.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开发研究,2010,(1).

[19]宋林.劳动力市场分割下大学生低水平就业的困境解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20]杨宜勇.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J].经济研究参考,2001,(27).

[21]卿石松.大学生就业决定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1).

[22]肖富群.城乡背景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结果的影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

[23]边燕杰,肖阳.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机遇[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24]吴亮,周建华.新中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的变迁与展望[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8).

责任编辑:李新红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Undergraduates’ Employment:Literature Review and Outlook

GUO Min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With undergraduates’ employment as research subjects and the theory of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as foundation,the latest decade related literature has been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undergraduates’ employment has been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salary level,social security,social prestige,career route,and obstacles of fluxion. The inadequacies as well as further study have been pointed out.

Key words: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undergraduates’ employment;the main-and-sub-labor-market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3.007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3—0030—04

[作者简介]郭敏(1980-),女,山西洪洞人,硕士,主要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X2014664。

[收稿日期]2015-06-15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分析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
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就业
论高校辅导员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