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性研究:主体、困境及优化

2016-03-16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张 微

(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性研究:主体、困境及优化

张微

(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在新形势下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对其存在的问题与内在规律加以反思与重释。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性研究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思政课教学进行的研究。在生态性研究视域中,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具有整体共生、互动开放、层级传导和循环反馈四种生态特性,并呈现出在空间结构上与相关生态系统的疏离、在动态运行中反馈机制缺位的生态困境。构建各生态主体的长效互动机制和运行动态反馈机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学生态;生态优化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1]。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同样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目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特点。思政课教学活动需着力探寻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索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保证其教学实效性的延续。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与机制的科学,虽缘起并最早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但由于其蕴含着整体主义与动态主义的哲学内涵,20世纪20年代后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其中包括对教育与教学现象的研究。1932年,美国学者沃勒在《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2],而后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劳伦斯·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认为教育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系统,可以利用生态原理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20世纪40年代,英国学者在对英国、印度和非洲大学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开创了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之先河[3]。我国大陆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和教学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各类研究逐步深化。

目前,国内已涌现出运用生态学观点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批成果,但由于生态学理论体系庞大,涉及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论层次,不同研究者的相关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综而述之,国内该领域研究主要有如下两种取向:一是宏观取向的本体论研究,即将生态学观点视为宏观理论和方法论,对思政课教学的本体性予以重释。如郭芙蕊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生态化研究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其教学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反思[4];又如罗昌勤认为,思政课教学的生态位是人、物和环境的有机整体[5]。这种研究取向侧重于将生态学视域嵌入思政课教学,旨在运用生态学的整体主义和动态主义的哲学内涵对思政课教学现象及规律予以重释。二是微观取向的工具性研究。即将生态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作为工具用于分析和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如思政课教学和谐课堂的构建[6]和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7]。检视上述两种研究取向不难发现,目前思政课教学的生态性研究在将思政课教学主体视为主体生态系统,将其主体性视为主体生态性,并运用生态学分析模型和概念框架对其主体生态性特征、生态困境和优化路径予以阐释的相关研究是有待深化的,即在中观层面——研究范式层面的研究是有所欠缺的。该层面研究的欠缺不仅会导致生态学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研究无法继续深化和细化,而且会使该领域研究的学理性遭受质疑。因此,在思政课教学生态性研究领域,运用生态学分析模型和概念框架对思政课教学主体的生态特性、生态困境和生态优化路径的研究甚为必要且重要。

二、思政课教学主体的生态性特征

在生态哲学中,整体多样性、生态演替性、循环再生性和动态平衡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8]。在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中,开放性、目的性和有序性是教育生态系统的一般特性[9]。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特征的研究中,有研究者认为,共生性、交互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成长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的一般特性[10]。就高校思政课的主体性而言,其应是思想政治工作学与教育学的集合与交叠。就逻辑而言,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生态特性,应呈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与高等教育生态的交互性特征。就实践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这一路径实现的,它与其他实现路径,如管理、服务、活动等实践形式有所不同,因此,其生态特性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生态特性是有差异的。诚然,任何事物的特性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此谈及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特性与其他相关生态主体特性的差异,并非刻意放大此种差异,而是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特性。推而论之,从理论与实践出发,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生态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整体共生性。所谓整体共生性,是指思政课教学主体与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共生、互为条件,并生存于高校这一更大的整体生态系统中。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生态系统都与其他生态系统共生,在此谈及思政课教学主体这一生态特性,旨在进一步澄清其与那些相关生态系统的交互共生更为紧密。在高校这一空间范围内,其至少与四个相关主体生态系统存在此种关系。第一,学生工作生态系统,即学生日常思政工作生态系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无法通过单一路径完成,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与日常思政工作生态系统必须整体共生、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实现两者一致的目标。第二,专业课教学生态系统。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与高校专业课教学生态系统具有整体共生性。第三,与学生系统的共生。与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最直接、最经常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的学生系统,两者共生,互为主体,共同完成思政课教学活动。第四,与相关社会系统的共生。虽然这些生态系统并不直接参与思政课教学,但对思政课教学影响甚大,如大众传媒系统、社会实践基地系统等。

2.动态开放性。所谓动态开放性,即指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边界并非是封闭的,其动态地与相关系统及周围环境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其自身应呈现出动态开放性。所谓开放性,即边界的开放,对于思政课教学主体而言,其与其他教学主体和其他思政工作主体的边界是清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封闭和隔阂,边界的开放意味着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出,同时也意味着系统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只有呈现这种动态开放性,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才能与相关系统保持双向互动,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3.层级传导性。所谓层级传导性,是指物质、信息和能量在生态系统运行中,由上向下逐级传递的过程。作为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其在运行中呈现层级传导性特征。就其教学主体而言,在纵向层面,存在从教师个人到中央部委主管部门的各个层级主体,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结构、内容和规范等物质、信息和能量流是从中央逐级传导到教师个人的。显然,这种层级传导性是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有别于高校中其他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特性之一。

4.循环反馈性。循环反馈,是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其输出需要得到环境(各相关系统)的反馈,并将相关信息逐级向上反馈。这种反馈是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必要条件,若该特性缺位,便会造成其自身运行的失衡。

综上所述,在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内涵可作重新阐释。其作为一种教学主体并非孤立和静态的存在,而被视为一个动态的教学生态系统,并与环境中纵横交错的其他生态系统构成更为宏大的生态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的四个特性,是其在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上的呈现。具体而言,整体共生性和动态开放性是其在空间结构上的特性,而层级传导性和循环反馈性则是其在时间序列,即动态运行中的呈现。总之,上述四个生态特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保持协调和平衡状态在“实然”和“应然”双重层面上的显现。

三、思政课教学主体的生态困境

在生态学视域下,某一生态系统与其相关系统的“动态平衡”状态是其适应性的表征。而系统运行的生态困境可被视为一种不适应和不协调的“失衡”状态。这种状态源自系统中某些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出现的“失衡”现象。推而述之,目前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可被定义为该教学主体生态系统出现的不适应与不协调的“失衡”状态,是一种生态困境。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生态困境予以阐析,有利于在生态学视域下更好地把握与澄清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面临的问题。

1.在空间结构上与相关生态系统的疏离。所谓疏离,即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各生态系统边界僵化,缺乏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而言,其生态困境表现为其与相关生态系统的疏离,即系统之间的整体共生性下降,动态开放性不足。

(1)与相关教学生态系统之间的疏离。在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中,思政课教学主体主要负责德育,而专业课教学生态系统主要负责智育。诚然,虽然不同的教学生态系统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主体生态系统的权责是完全疏离的。然而,在我国高校的现实境遇中,这两个生态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相互封闭,缺少交流与合作,在育人权责中过度梳理,泾渭分明。这种境况使得两者无法有效形成合力,营造“全员育人”的整体良性生态。

(2)与日常思政工作生态系统的疏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工人员的日常思政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两者虽分工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共生关系。在实际工作上,这两个生态系统并没有充分地互动与开放,思政课教师几乎没有在一线从事日常的思政工作,而学工人员也没有参与过思政课教学,两者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从思政课教学的角度出发,这会使思政课教师无法了解学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学生所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更无法直接认识和感受到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从而会导致其在教学中空谈理论,脱离实际。

(3)与相关社会生态系统疏离。除与高校内部的各生态系统具有共生性外,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还会与校外的各相关社会系统产生联系,并受其影响。这样的系统包括大众传媒生态系统、社会实践基地生态系统等。就大众传媒生态系统而言,目前,在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主体面临着信息与知识爆炸、多元和自获等冲击。面对这种冲击,思政课在探索新媒体教学方面的力度显得不足,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并没有主动开放原有边界与新媒体生态系统进行互动,将其融入到自身系统中。比如,没有形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课上线上的多维互动。另外,思政教学需要社会实践基地的辅助,目前,这两个系统的互动也是不足的,主要仍是“走出去”,而“请进来”的很少,这种联系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良性互动。

2.动态运行中反馈机制缺位。在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有反馈环节,形成闭合回路,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运行的动态平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要保持动态平衡的运行,其输入(正向循环)与反馈(循环回路)应保持平衡,否则,系统运行将失去平衡,处于失调状态。目前,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的生态困境,除上述所言的空间结构与相关系统的疏离外,还体现在其动态运行过程中循环反馈机制缺位,这种缺位主要在两方面有所显现。

(1)纵向层级传导反馈机制的缺位。信息流从中央通过各级主管部门逐级传递到高校思政课教师,并由其传递给学生。这种信息流的传递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显然,思政课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其特有的上下一致,但就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运行而言,信息流的回路是必不可少的。所谓信息回路,即信息流的反向传递,信息自下而上的传递。在现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的运行中,这样的信息反馈机制是缺乏的。

(2)学生反馈机制失效。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与学生生态系统构成了双向互动的两个生态系统,在互动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作用更侧重育人, 而不仅仅是单向灌输知识。思政课教师应让知识真正进入学生的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内化,在其社会世界中外化。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在传统技术理性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影响下,师生关系始终呈现出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质是一种角色固化的师生关系。因此,在高校中,教师学生之间的联系是单向性的,信息只是简单由教师流向学生,学生几乎很少能将其上课过程中、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及时反馈。这种反馈机制的缺位往往使思政课教师不能准确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变化。

四、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的优化路径

一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其与外部各相关系统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是必要条件,若优化一个生态系统的运行,就需要优化其与相关系统及环境的互动关系及运行过程。上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特性与困境的阐析,其最终指向就是借用生态学的机理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的优化策略。

1.建立生态主体长效互动机制。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良性运行,绝非其孤立地运行,其必须与相关主体生态系统保持持续平衡的互动。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与其他相关主体生态系统间建立起长效的互动机制是优化其教学生态,提高其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1)建立各生态主体平等对话机制。如前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与多个相关主体生态系统缺乏有效的互动。因此,建立起其与多个主体相关系统的长效互动机制是其生态优化策略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大的生态系统中,各生态主体呈现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从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的本位出发,其应主动开放边界,积极构建与其他生态主体的平等对话机制。比如定期将其他课程教师请进思政课课堂,并进行课后的对话会商,共同交流教学经验;又如思政课教学主体可定期将相关社会实践基地中的工作人员请进课堂,并让他们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让学生更深入更直观地认识社会现实。

(2)建立思政课教师嵌入日常思政工作机制。“嵌入”一词,原意是指一种事物镶嵌到另一种事物之中的过程和结果[11]。其蕴含着深厚的生态系统论的内涵。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除上述主动开放边界让其他相关生态系统进入,进行平等对话外,其自身主动嵌入其他主体生态系统中,也是加强互动、提升系统活力的重要途径。目前,这样的做法在部分高校已有所实践,即让思政课教师轮岗辅导员,或兼任班主任、学生导师等。此种“嵌入”机制的建构促使思政课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提升自身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2.构建高校思政课运行动态反馈机制。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而言,其在纵向层面,存在两种层级关系。一种是其处于层级的底部,即其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品德教育在高校的基层执行者;另一种是处于层级关系的上端,即对于教育客体而言,其又处于上端位置。在信息传导过程中,在其处于底端位置时,就成为信息反馈的发起者,而当其面对教育客体作为信息传导的上端时,其又成为信息反馈的接收者。在生态学的循环反馈机理中,其发挥两种功能。因此,在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的策略中,明确其生态位,优化其循环反馈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反馈平台。层级传导反馈机制缺位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的生态困境,究其成因,是由于基层的思政课教师缺乏向上反馈的渠道与平台,无法将其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向上反映,若思政课的高层主管部门能够搭建一个统一的思政教师交流与反馈平台,就能及时了解各高校思政课在实际的教学运行中遇到的问题,收集思政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构建起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信息反馈的回路。基于此,整个思政课教学主体的生态系统在层级传导中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其动态平衡的运行状态才能得以恢复和维持。

(2)加快高校思政课“慕课”体系的建设。慕课(简称“MOOC”或“MOOCs”),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是信息化时代师生利用网络技术在课下线上进行互动交流、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如上所述,在思政课教学中,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缺乏学生的动态反馈途径,而加快构建高校思政课的“慕课”体系,可加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特别是加强大学生向教师反馈的信息流,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信息交流与互动的循环反馈,保持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6.

[2]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和谐与创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3.

[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

[4]郭芙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生态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61.

[5]罗昌勤.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化教学模式 [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31.

[6]彭付芝.构建生态化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5.

[7]罗昌勤.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4):53.

[8]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3.

[9]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98.

[10]王东强.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48.

[11]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206.

(责任编辑:张晓军)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the Predicament and the Optimization Route

Zhang Wei

(SchoolofMarxism,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0,China;SchoolofPoliticsandLaw,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conditions, there is ne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make reflec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with regard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nner regularities. Researches on the ecological feat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ain its main bod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cology, and have four kinds of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overall symbiosis, interaction and openness, level transmission and feedback, presents the ecological predicament of the alienation betwee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evant ecological system, the absence of feedback mechanism in dynamic operation, and constructs the long-term interactive mechanism and dynamic feedback mechanism of the various ecological main bodies, which proves to be the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route for th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predicament;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route

收稿日期:2015-02-09

基金项目:湖北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4A11);湖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3z029)

作者简介:张微(1983-),男,福建浦城人,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讲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6)02-0075-05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重构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改革考核模式,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