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考核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2016-03-25浦珩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考核模式高校思政课

浦珩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中存在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考核方式简单,考核主体单一等现象。传统的思政课考核模式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对僵化,采用封闭式、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为了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应改革考核模式,在考核内容上以开放性、综合性为主,着重考察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考核标准上以考察学生思维转化为行动能力为主;考核方式上增加考核主体,扩展考核场地等。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教学考核 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35-02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研究中,相对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考核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考核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考察、评价的方法,是对既定的教学目的是否实现的一种检验,是对教育效果的检查。[1]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所以对思政课的教学考核,关系到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道德境界等方面提升的实际效果。教学考核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指导性,考核方式的不同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如果教学考核采用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指标,运用封闭式的评价方式,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采取相对僵化的教学方法,忽略对学生思想道德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运用多元开放式的评价体系,就可以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透析社会热点,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在多元评价的体系下,学生的学习不再仅限于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有内而发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后也会主动对社会焦点和热点中呈现出的各种价值观进行调查、分析、辩论,而通过他们主动思考和理解后的理论知识,更易于内化和吸收。

一、当前“概论”课教学考核中存在的不足

1.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学效果欠佳

“概论”课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时间跨度大,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史学等学科。传统概论课考核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展开,学生甚至可以在书上找到标准答案。教师在授课当中离不开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很容易根据自己 的学科背景和兴趣点对教学内容做出一定的处理,或增添无用的信息,或删减重要的理论。学生也容易产生思政课可听可不听,可学可不学,只要考试的时候按照考点记忆就能通过的想法,失去学习兴趣。这样就会产生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两者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佳。考教内容的分离,还会让教师丧失完善、补充自身知识结构的动力,教学科研水平都难以上新的台阶。

2.考核主体单一,主观性较强

考核主体决定着考核的内容、指标、结果等过程,在考核中起主导作用。目前,高校思政课考核大都以任课教师为主题,以学生为考核对象。没有其他考核主体,如辅导员、班主任的介入,更没有班级同学之间的互评。任课教师决定着学生的最终考核结果。单一的考核主体导致任课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业的评估存在主观性。平时成绩以到课率和课堂表现为主,大班授课学生通常都在百人以上,影响学生考勤的评定和课堂活动的开展,任课教师在“平时成绩”部分对学生打分时,会根据自己与学生的亲疏关系随意加分或减分。考核主体不受监督,考核结果就会有失公正,这样的考核结果不被一些学生认同,就会增加学生的对立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热情,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

3.考核方式以书面考试为主,忽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的考核通常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书面考试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70%。这种考核方式偏向于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易于评估,简单方便。但卷面上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不能考察出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回答缺乏体验和确凿的证据,给人的感觉是纸上谈兵,没有说服力。平时不学习,思政道德品质欠佳的学生通过各种应试手段,分数可能会超过努力学习,道德品行好的学生。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不应只体现在分数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具体社会实践中行为的指导,这些只能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才能得到检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道德水平是否提升,三观是否符合主流,看待问题是否深刻等,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场景和动态的活动过程中才能被他人进行客观评价。在考核中,忽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的。

二、改革思政课教学考核模式

1.明确考核内容

教师要明确“概论”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热点问题,直面焦点问题,树立爱国、爱党的正确理念。教学考核的内容必须围绕党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展开。其一,在党史问题上,突出考查学生对中共党的历史上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成长过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了解。其二,在政治问题上,涉及到政治理论、政治制度的梳理与澄清。其三,在经济问题上,弄清楚同一种社会制度下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经济体制的原因,对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其四,针对不同的文化思潮,反应中国共产党引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其五,在社会问题中,关注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深度剖析。理论的学习最终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在考核中,着重于问题导向,只要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和内容都可以纳入考核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去关注社会,阅读文献,教师才能广泛的涉猎教材中和课堂外的各方面知识,学习、研究,努力针对五个方面涉及的问题作出合理、科学、完整的阐释。

2.完善考核标准

考核的标准是衡量考核是否科学的尺度。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考核都应当以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的动态转化为标准。对学生的评价,既要看他是否有应用理论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又要看他是否具有在生活实践中采取正确行为的行为能力。如果学生能将其思维指导行动,同时在行动中加强其思维,那么对于课程的学习就达到了既定目标,应得到较高的评价。

静态的考核标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包括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判断、价值取舍和选择的思维活动的能力。[2]思维能力直接指导了学生的实践行为,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概论”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核主要应集中体现在教学和考试主观性问题的中,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分析思考上。学生就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体现学生对于时代发展和社会规范的认知,在明晰是非善恶美丑的基础上果断进行价值取舍;同时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提出,也体现学生运用综合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思维的创造性。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呈现出来,理论水平的高低一目了然。通过思维考核的过程,学生得到的评价公平合理,授课教师减少了主观判断,使学生更加信服。

动态的考核标准:学生行动能力的增强。行动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践行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学以致用,行动能力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最终体现,也是证明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最好方式。“概论”课对学生行动能力的考核主要在学生的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考核方式上。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理论水平高,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表现并不是都胜过较差的学生,一些所谓优秀的学生在实践当中,并没有投入真情实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表现出耐力不够、集体意识淡漠,与他人协作能力不强等特征,实践效果差。个人在真实的社会中,除了有完善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思维,还需要深刻的认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情感才可能践行高尚的道德行为,所以学生行动能力是否增强的评价也应成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实现在动态行为中对学生进行评定。

3.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避免考核主体的单一性,减少主观性,从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则应改革考核的方式,增加考核主体和考核场所。

在校外接受社会评价。在社会生活中,学生能否将所学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是考核的关键标准,这个标准无法用课堂成绩和卷面成绩来衡量,应为学生在校外从事各类活动时,由他人做出的评价。学校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接受社会的评价。如参加学校附近社区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义务电器修理、法律咨询,为丰富社区文化的义务表演,为大型涉外活动提供的义务翻译等。学生深入到社会的机构和活动中,既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又可以接受被服务对象的评价。评价可以从学生服务的次数、质量、态度,是否能坚持等方面入手,成为学生思想道德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内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除了让大学生在校外接受社会评价外,大学生还应在校内接受辅导员和同学们的评价。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和学生接触的较多,他们的评价将作为思政课考核的重要依据;其次,同学们朝夕相处,相互了解,对他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是同学们之间的互评,也可以选出大家信赖的学生代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考核主体增多,考核范围扩大,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考核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了解的更加具体、全面,不仅使考核的可信度增高,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考核的认同度增强,敦促学生自我反省,并对自身不足之处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泽.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美]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陆有铨,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考核模式高校思政课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以仲裁法学为例谈考查课的考核模式改革
以仲裁法学为例谈考查课的考核模式改革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税法》课程考核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的思考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