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裔美国文学中“孝文化”与“美国梦”的冲突与融合
——以李健孙的《荣誉与责任》为例

2016-03-16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孝文化美国梦

纪 莹

(湖北工程学院 新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华裔美国文学中“孝文化”与“美国梦”的冲突与融合
——以李健孙的《荣誉与责任》为例

纪莹

(湖北工程学院 新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书写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的“美国梦”有着很深的文化联系。小说《荣誉与责任》通过丁国凡和丁凯父子的故事,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它对华裔美国人成功实现“美国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孝文化”;“美国梦”;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书写主题。这不仅与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迥异有关,而且与华裔美国人的经济、社会地位以及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第一代华裔美国人移居美国,主要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他们和现代的技术移民一样,来到美国主要是为了追寻“美国梦”,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第一代华裔美国人中能够实现“美国梦”的可谓“凤毛麟角”。第二代华裔美国人,他们从小在美国本土长大,深受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无法摆脱来自父母和华人社区中的中华孝文化的影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事业、爱情、生活等一系列挫折后,逐渐认识到了一味地崇拜美国文化或是恪守中华孝文化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将“孝文化”与“美国梦”进行有机地融合,才能实现“美国梦”。美国华裔作家李健孙的自传小说《荣誉与责任》以一种文化整合的方式实现“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有机融合,为华裔美国人成功实现“美国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联系

“孝文化”一直被视为儒家文化的内核,它一方面被封建统治者用来巩固统治,笼络人心;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人们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家庭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进而增强民族向心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服从父母的心愿,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这里体现了“孝”和“顺”的统一,“孝”就是要凸显父母的权威地位。不过,中国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家国一体,“孝”的内涵由家庭亲子关系扩大到经济政治领域。“孝”始于孝敬父母,更重要的是忠于君主、立德建业;个体不仅要注重个人修养,还要报答父母、光宗耀祖。在封建社会,建功立业的通道就是通过科举制度以求取功名。在现代,人们衡量个体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拥有多少的财富。

“美国梦”一词是由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提出来的,它已经成为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是美国文化精神的缩影。美国《独立宣言》往往被认为是美国梦的根基,它不仅宣布了人生而平等,还将追求幸福规定为人的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利,是经过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性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惟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2]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幸福的生活。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让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股票下跌、银行倒闭、工厂破产、工人失业,经济出现了大萧条。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美国史诗》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美国梦”以激励美国公民,为了提升生活水平,为了更幸福的生活,为了取得成功,人们应该积极进取,实现梦想和希望。这样,“美国梦”才逐渐地深入人心,成为美国的精神象征。“美国梦”具有广阔的内涵,可从狭义和广义上来解释。“狭义上来说,普遍理解的那样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理想,是个人奋斗获得财富和幸福的梦想。广义上来说,是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国家理想与梦想,人们没有贵贱之分,都有平等获得成功的权利。”[3]

反观中国,从晚清开始,由于政局不稳、民不聊生,沿海居民以为美国就是天堂,于是纷纷移居美国。而此时美国建国不久,疆域不断扩展,需要大量人力去拓展广袤的西部地区,于是华人一到美国便成为了廉价的劳动力。尽管入美之前这些劳工被关押到天使岛备受欺凌,甚至一些人生病致死,入美之后由于祖国的贫弱、自身缺乏技术和知识,深受美国主流社会的排挤和歧视,但是越来越多的华人依然憧憬着“美国梦”,加入了赴美的队伍。伴随着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巨大改变,移民们一方面迫使自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以适应全新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美国长期实施种族歧视政策,再加上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巨大差异,第一代华裔基本被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他们生活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精神也很受压抑,其中能够实现“美国梦”的人是少之又少。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第二代华裔从小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无法摆脱来自父母和华人社区对他们的文化熏陶。于是,“孝文化”和“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就成为了华裔美国作家一个常见的书写主题。李健孙的自传小说《荣誉与责任》就是一部反映“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冲突与融合的长篇小说。

二、《荣誉与责任》中“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李健孙是一名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华裔美国人。1991年,他的第一部小说《支那崽》问世并获得很好的反响。1994年,他发表了《支那崽》的姊妹篇——《荣誉与责任》。在这部小说里,李健孙着力表达了中华“孝文化”与“美国梦” 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从更开阔的视角反映了华裔美国人所面临的个人与社会的种种问题。《荣誉与责任》讲述了中国移民家庭中一个名叫丁凯的男孩的成长历程。“在丁凯的成长过程中,他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和规训。最初是他的母亲和辛伯伯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随后是继母的白人至上的文化攻势和黑人街头亚文化。中华文化展示的是爱、仁慈、孝道、注重道德、重文轻武等,而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都充满种族歧视,蛮横征服以及随之而来的暴力和血腥。”[4]丁凯从小就和父亲丁国凡有很深的隔阂,从最初在街上被人追打到进入基督教青年会学习拳击,再到遵从父亲心愿考入西点军校,后来却因为数学课程考核不合格而被迫退学,最后与父亲敞开心扉,二人和解。在遭到西点军校除名后,丁凯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反思。之前,作为中国移民家庭中一员,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的脆弱的纽带就是妈妈生前的好友辛伯伯。辛伯伯向他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他面临西点军校除名之前,他又结识了新加坡华人姐妹简妮和珍珠。这些都暗示着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连结。在看了生母去世前写给他的信后,他开始思念自己的生母,并狠狠指责父亲任由后母虐待他。最后他决定从困境中实现自我拯救,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态度看待自己和别人。而此时他的父亲也认识到儿子是一个很有个性和思想的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一味强加给儿子,应该关爱儿子,站在儿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此时此刻的丁凯选择的道路是丰富多样的,而不是一条不适合他的注定要失败的单一路线。丁凯很好地整合了中西文化,爬上了“美国之梯”。

移民刚到美国,都会经历从文化抗拒到文化融合的过程,而华裔后代也会或多或少地重蹈父辈的覆辙,只是年轻华裔更多地经历了文化融合的过程。《荣誉与责任》告诉人们,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彻底地美国化,只会导致彻头彻尾的失败。丁凯的父亲丁国凡出生于封建显贵家庭,曾是一名国民党军官。作为国民党军官,他备受器重。国民党溃败后,他被迫来到美国。他很有挫败感,到达美国后想要实现“美国梦”,来恢复昔日的自信,可是他既不懂英文也没有技术,在美国处处碰壁,觉得尊严全无。结发妻子死后,他娶了性感迷人的白人女子。他完全地抛弃和中国文化有关的一切,一心想要爬上“美国之梯”,证明自己的价值。他默许白人妻子用美国文化来教育他和前妻的孩子。他在家只读英文书籍;他的白人妻子只允许孩子们说英语,读英文报纸,只能吃西餐,必须遵守西餐礼仪,不许穿中国服装。她还烧毁家里和中国相关的一切东西,不许家里人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辛伯伯联系。然而,丁国凡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功。他的人生非常失败,他没有处理好跟其他人的关系,他和唯一的儿子丁凯也有很深的隔阂。小说这样写道:“对于美国,我是如此的兴奋!和美国的军队在一起,人人都尊敬你!你战斗勇敢,思想高尚,受到人们的敬重。可我到了这儿,没人愿意雇我。叫我‘中国佬’和‘清客’,我,一个皇家大臣的孙子和约瑟夫·史迪威的朋友,在这儿竟一点尊严也没有!”[5]572他一方面完全摒弃中国传统文化,想要彻底地美国化,没有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梦”之间的关系,从而也就无法逃脱失败的结局;另一方面,他明知儿子各方面条件不太适合上西点军校,却十分固执地把上西点军校的意愿强加给儿子,他想要儿子遵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把自己心爱的手枪送给儿子,这也代表他希望儿子能够延续家族的荣耀。他对儿子满怀期待,希望儿子能成为“典型的美国人”,结果事与愿违。在华人群体眼里,他是一个另类;在白人眼里,他是一个异类;在他的儿女们看来,他是一个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他自己没能爬上“美国之梯”,就连满怀希望并寄予重望的儿子也在事业、爱情等方面遭到了重创,他和儿子之间的隔阂也变得越来越深。

丁凯出生并成长于美国,是一个呱呱坠地就拥有美国国籍的美国人。作为一名华裔美国人,他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十分陌生。他从生母那里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母亲的去世而逐渐淡忘了。和黑人小孩一起嬉戏,他曾一度误认为自己是黑人。继母实施的白人文化统治,迫使他不得不接受白人文化。另一方面,辛伯伯还是极力地用中国传统文化去教导和影响他,教他学习中国历史故事、经典古籍,还有棋类,还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他解决学习和人生中的难题。所以,丁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影响。成年后,他已经十分美国化,说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喜欢美国电影明星,爱上一位美国女孩,还考上备受美国主流社会推崇的西点军校。“我是一位美国人,和我爸爸一样,我要去西点军校,一个只接纳美国人的地方,这个地位我的出生证已经作了证明。我可以和白人母亲一样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读过数以百计的英文书,并且爱着一个叫克里斯汀的美国女孩。”[5]39上西点军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另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美国人的文化身份特征。几乎完全美国化的华裔美国人丁凯,和父亲一样,在生活中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虽然他很热爱西点军校,维护学校的荣誉,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却因为数学课程不及格而被迫退学。连他的长官都感到惋惜,说:“你的荣誉没有问题。这是你的,干净,质朴,光洁,实际上,它使一般的西点人相形见绌。”[5]500在这里,李健孙是想告诉读者:只有自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才能让美籍华人完全融入美国社会,成功地爬上“美国之梯”。从进入西点的第一天开始,丁凯颇具特色的外表就让别人另眼相看,直至他被迫从西点退学。父亲对他十分失望,可他还是要面对自己的未来,他开始真正反思自己的文化身份。他是生于长于美国的华裔美国人,从小深受美国主流社会“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影响,但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他选择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结果一败涂地。辛伯伯一直关心他,向他传授孔孟之道和“孝文化”,要他孝敬父母。丁凯从亲身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他与父亲解开心结,追忆起母亲给予他的百般疼爱,与失散多年的姐妹们重新团聚,他重新燃起了久违的自信和对生活的热情,他发誓要“尽儒家之道和西方荣誉给父亲和姐姐争光”[5]566,这是他对父亲中国式尽孝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说明新一代华裔美国人开始以美国人更加开放的视野重新展望自己的未来,能够在以西方价值观为衡量标准的美国社会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中华文化生存与发展开拓出新空间。丁凯说:“我那久已丧失的自信在慢慢复苏,我不再以数学来衡量我的人性和价值。我扔掉了‘孝’这块石头,看着它滚下山坡。”[5]330他狠狠批评父亲对子女们的不负责任和专制。丁国凡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儿子说:“我把一股脑的麻烦给了你。对不起,我向你道歉。”[5]370于是,丁凯在实现“孝”与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是理性的、切合实际的。

《荣誉与责任》里的丁国凡,一方面为自己能尽快实现“美国梦”,极力要求自己和亲人摒弃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求儿子丁凯考上西点军校以实现他个人未能如愿的“美国梦”,从而对儿子进行严格的“孝文化”教育。他在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国梦”的抉择中,迷失了方向。丁凯作为第二代华裔美国人,他在美国长大,深受美国主流社会价值观影响。与父亲丁国凡不同,丁凯明白自己的文化身份,他既是一个美国人,同时也是一名华裔。他上西点军校是为了实现“孝”——实现曾是军人的父亲的美好愿望,这也是责任的传承和荣誉的体现。但在经历了爱情、事业等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败之后,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把中华“孝文化”与“美国梦”融合起来,才能超越自我,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成功地实现“美国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2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7.

[2]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3.

[3]魏平强,秦婷.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J].文史博览(理论),2014(5):49.

[4]陈学芬.在规训和惩罚中成长的华裔斗士——论李健孙的《支那崽》和《荣誉与责任》[J].海外英语,2014(6):167.

[5]李健孙.荣誉与责任[M].王光林,张校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天喜)

The Conflicts and Fusion of “Filial Piety” and “American Dream” 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Taking Sun Jiansun’ s Honor and Duty as an Example

Ji Ying

(CollegeofTechnology,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Abstract:Conflict and fusion is a common writing theme in the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t has deep cultural ties with many Chinese Americans’ “American Dream”. The novel Honor and Duty focuses on the conflict and fusion of “Filiel Piety” and “American Dream” of Chinese Americans by the story about the father Ding Guofan and the son Ding Kai, which accurately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merican Dream” of many Chinese Americans.

Key Words: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Filial Piety”; “American Dream”; Conflict and Fusion

收稿日期:2015-12-26

基金项目: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科研立项重点项目(Hgxky201507)

作者简介:纪莹(1983-),女,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6)02-0025-04

猜你喜欢

孝文化美国梦
浅析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文化视角下把握 “孝文化”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