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孝廉文化纳入高校思政课的依据与途径

2016-03-16丁秋玲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

丁秋玲

(湖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将孝廉文化纳入高校思政课的依据与途径

丁秋玲

(湖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将孝廉文化纳入高校思政课,源于现实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以及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促成思政课意义教学的需要。孝廉文化与思政课在意识形态、德育功能、人文精神上的可通约性,是其可行性研究的理论依据。思政课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将孝廉文化纳入思政课教学的具体途径位于这个整体框架中。

关键词:孝廉文化;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有部分高校教师提出并研究了“将孝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课题,其内容主要涉及孝文化对于思政课的意义、价值和作用,孝文化与思政课结合的具体原则、路径和方法,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分析以上研究成果,发现由于研究的“家族相似性”,存在研究视角过于微观和研究内容重叠的缺陷,并且发现将孝廉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问题鲜有人思考。从孝廉文化研究的视域看,一大批知名学者对孝廉文化作了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观点科学,成果丰硕。然而,将孝廉文化研究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探索,则呈现空场状态。

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习性和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孝廉文化在历史传继中延续到当代中国社会并对其产生深刻和持续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是全面系统地向当代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特殊阵地。根据汤一介先生的“两个传统”观点,“新传统”和“老传统”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内在贯通和互补的同一关系。在高校思政课场域内,二者的结合是可能的。将孝廉文化科学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其深邃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微观原因是什么?孝廉文化和思政课在内质上的通约性有哪些?如何有效促进二者的契合?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将有助于高校回应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精神,贯彻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

二、将孝廉文化纳入高校思政课的宏观背景和微观实态

将孝廉文化纳入高校思政课不是一时的理论冲动,或者一种乌托邦情怀的浪漫幻想,而是源于现实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党中央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的宏大时代背景,源于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的微观实态,促成思政课意义教学的需要。

1.将孝廉文化纳入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要求。原初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近代欧洲社会历史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体系必然带有欧洲文化的印记和特征。但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使它真正超越自己民族和西方地域的界域,成为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科学真理。但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与文化个性,与马克思主义的西欧背景相比,它是一种异质的存在,只有在和它的碰撞和融合中,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才能体现出来[1]。所以,必须把本民族的特色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达致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才能极致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功效,提高民族文化的意蕴。孝廉文化是中国伦理性传统文化的根本和精髓。它生发于中国的先秦社会,形成、成熟于封建社会,在当今获得科学性真理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民族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板块。

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体现在新方案中的四门必修课程中。四门必修课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而相互支撑形成的完整的逻辑体系,都承载着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坚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的重任。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剔除孝廉文化内含的旧思想遗迹,将其纳入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要求,也有可能促进孝廉文化精粹、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精神的辩证互动,搭建起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点、易于为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思政课平台。

2.将孝廉文化纳入思政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孝廉文化是在汉代历史上兴起、形成、演变并流传至今,影响现在的文化。从其内容和内涵看,孝廉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孝廉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的认知体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和评价方式的综合,是一种以孝廉思想为内核、以孝廉行为为主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廉概念绝不是一个单义概念,而是一个大的内涵丰富的、边界模糊的大文化丛[2]。这个文化丛,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是人民性与封建性、精华与糟粕的混合物。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古代传统孝廉文化丛进行深入发掘、批判和整理,去其糟粕,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优秀思想资源和道德价值可以为今天承继,实现“创造的转化”。传统孝廉文化内孕的孝悌忠信、“仁者爱人”、为官清廉、廉政爱民思想,以及折射呈现的价值向度、伦理规范和人文精神,具有超越时间和地域界限的普适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孝廉文化切入思政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势所趋。高校思政课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包括文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人学等多学科内容。思政课的学科交叠性和渗透性的性质特征,也要求在其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中,广泛吸收、择取和弘扬各学科特别是优秀传统孝廉文化的内容因子,并进一步拓宽教学视野和教学深度。

3.将孝廉文化纳入思政课是促成有效教学所需。高校思政课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公共基础课程,设定有对大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与态度目标。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依赖于和决定于思政课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了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3]。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常态中,许多高校教师普遍感到一种煎熬和无奈: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是客观存在的,导致了思政课教学现实困境问题。影响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因素是多种的,包含教学主体(教师)、教学客体(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变性的是教学内容因素,因为内容的选择、辨析、加工和整理直接制约和决定着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的实现。孝廉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庞大精深,涵括孝爱父母的血缘情感、泛爱大众的无私情怀、关爱生命的伦理意蕴、廉以立身的个人修养和廉政为民的社会责任。将孝廉文化锲入思政课,会让思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立体、本土化和民族化,“给学生以深厚的文化浸染、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教学过程”[4],会拉近大学生与思政课的心理和现实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现实困顿问题,推动有效教学的实现。

三、将孝廉文化纳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基础

将孝廉文化纳入思政课,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孝廉文化与思政课在意识形态、德育功能、人文精神的可通约性,是此问题之可行性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孝廉文化与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高校思政课整体集真理性与价值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于一体,意识形态特性是其实质和宗旨方面的表征。原理课从整体上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概论课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纲要课深刻论述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历程;基础课全面解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思政课的内容架构和总体目标,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树立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地的主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孝廉文化本身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因为意识形态属于文化范畴,被称为文化结构,是各种思想文化意识的联结方式。孝廉文化中包含的道德观念、政治思想、法律观点等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历经“悔悟的更新”、实现“创造的转化”后,孝廉文化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成因素。孝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孝廉文化与党的廉政文化相结合,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基础。孝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源泉与动力。可见,孝廉文化与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统一性。

2.孝廉文化与思政课在德育功能方面的互补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道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道德教育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起点。只有搞好基本的道德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具有科学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大学生群体。思政课不仅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的任务,更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教育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教育,促进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实现和塑造大学生求真、向善、至美的道德人格。因此,思政课教学是一种具有极强德育功能的教育活动。

孝与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基本范畴。孝,就是子女善事父母亲祖的伦理义务与伦理行为的称谓。而廉则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是分别处理家庭家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两种不同的道德。孝廉文化展示的是关于孝敬和廉洁的理念、规范、制度、信仰和态度。孝廉文化通过封建社会展开的广泛持久的建设,为传统中国社会发挥了伦理精神导向、伦理价值整合和德性培养的作用。孝廉文化具有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功能和意义。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当代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与中国传统的孝廉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可见,孝廉文化与思政课在德育功能方面具有互补性。

3.孝廉文化与思政课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共通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全部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之本源和根基”[6]。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习得和实现的社会性活动。其根本特性就是统治阶级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对社会大众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文化属性,包含着反映时代主旨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体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合理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和逻辑整体中的灵魂、精髓和核心内容。“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著名命题。

孝廉文化承托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精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具体来看,孝廉文化涵有孝道精神、仁爱精神、廉洁精神、忠信精神、反贪精神。这些都是当今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孝廉文化之所以有感召力、渗透力、凝聚力,能推动廉风建设,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在孝廉的背后,体现了人们对人文伦理的独特关怀,体现了人们对人之所以为“人”与如何为“人”的独特回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关怀,对人的生命、本质、价值、意义和发展的格外关照和致力探求。可见,孝廉文化与思政课在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共通性。

四、将孝廉文化纳入高校思政课的多维途径

思政课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教师的能力、教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革新、实践教学的安排。沿着教师、教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体框架,可以探索和寻求将孝廉文化纳入思政课的具体实践途径。

1. 提升教师的孝廉文化知识和修养。教师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将孝廉文化纳入思政课,首先必须提升高校教师关于孝廉文化的知识和修养,这是前提和基础。否则,将孝廉文化纳入思政课就无从谈起。孝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绵延最长、最有渗透融通力的文化系统,由三个基本层面构成:一是理论层面,主要是关于孝廉的内涵、意义和特征的知识总结;二是实体层面,包括维护孝和廉的道德规范,忠孝同构制度、孝廉选官制度和历代护廉反贪的奖励制度、惩处制度和监察制度;三是心理层面,主要是在漫长历史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孝廉习俗、社会风尚、情感、信仰和信念等。教师对于孝廉文化理论必须真学、真懂、真信、真教、真践行,必须全面、完整地学习和研读孝廉文化,必须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懂得孝廉文化,必须深沉、热烈地信仰孝廉文化,必须科学、合理地教授和传播孝廉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躬行孝廉文化。

2. 找准教材内容与孝廉文化的结合点。教材是教学的样本,思政课教学脱离不了教材。将孝廉文化纳入思政课,还必须把孝廉文化纳入教材内容。这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习读、研究和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整体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体系,抓住各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熟悉教材的基础性内容和问题。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教师对理论掌握的程度,在教材中合理找到与孝廉文化结合、对接和沟通的显性知识点与隐性知识点。如原理课第一章第二节“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联系、发展、否定之否定,可以用来立体阐释孝廉文化的时代发展性和扬弃性等,这些就是可与孝、廉内在衔接的隐性内容;概论课第八章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诸多的知识点,主要的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教师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就可以系统地介绍和评析孝廉文化的优秀内容和伦理精神。基础课中的“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和“树立家庭美德”章节内容,可以明显地与孝廉文化多角度多层次地连结。将孝廉文化融进思政课教材体系,不是简单、粗糙地将其嫁接、植入,更不是错误地用其置换、替代原有的教材知识和理论。这也是实现 “两个转化”中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3.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讲授孝廉文化。著名学者格拉塞克(Glassick)在《学术水平评估》一书中指出,大学教师必须适宜地运用方法、智慧地择别方法、高效地应用方法。要使孝廉文化从走进教材体系并进而走向教学体系,实现对思政课和对大学生的目标、意义和作用,高校教师应该有勇气改变教学现状,大胆革新教学方法,冲破“赫斯伯格悖论”[8],尽可能地选择最合适的方法,确保能使用合适的方法达到目标。对话教学、情感教学和德育叙事是可选择的适宜方法。对话教学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建构的对话式的教学关系,它能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和生成意义。有三种对话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与孝廉文化的原典、文本对话,从中汲取高深学问;与教师对话,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和思考孝廉文化;指引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自我意义。情感教学法强调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主张从知、情交融的教学背景来促使情感因素,以此优化教学。孝廉文化包含着对祖宗、父母、他人、自然、社会、国家的丰富的人类情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对孝廉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认同,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并茂的效果。德育叙事法,是叙事主体(教师)讲述孝廉文化中的道德人物和道德故事,通过对道德事件的本真表达与体悟关注,使学生更容易走近、接受并践行孝廉文化。

4.探索多种形式的孝廉文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孝廉文化纳入思政课,还需将孝廉文化纳入实践教学中。要探索和开发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的孝廉文化实践教学活动,建立立体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格局,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相互支撑的体系,以推动孝廉文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充分实现。(1)在课内,思政课教师、孝文化研究专家和知名学者共同宣讲孝廉文化,合力打造高校思政课德育大讲台;在课外,建立健全孝廉文化的学术研究机构和传播团队,开展孝廉文化人文素质讲座和专题报告活动,加强对全体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2)在校内,编纂和出版孝廉文化读物和丛书,建立孝廉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举办以“孝道”、“诚信”为主题的学生教育活动,如孝廉文化征文、书法、绘画、摄影等系列活动;在校外成立孝德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学生德育实践资源,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进行孝亲爱老活动。(3)建立孝廉文化网站,传播有关孝廉文化的课程、视频、故事、人物、电影、电视等,实施网络孝廉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奎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石与灵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

[2]马尽举.关于孝文化批判的再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3(6):37.

[3]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4):42.

[4]肖川.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1999(3):56.

[5]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8]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03.

(责任编辑:张晓军)

The Basis and Method of Bringing the Xiaolian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ng Qiuling

(SchoolofMarxism,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 432000,China)

Abstract:Bringing the Xiaolian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tems from the reality of the nationalism of the Chinese Marxism and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s, changing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e commensurability of Xiaolian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ith regards to the ideology,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easible study. The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n organic whole, including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e specific way of bringing the Xiaolian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lies in this whole framework

Key Words:Xiaolian cult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5-11-13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3zd032);湖北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5A08)

作者简介:丁秋玲( 1978-),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6)02-0070-05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论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