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及其构建

2016-03-16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新乡453003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高职院校

王 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3)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及其构建

王敏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随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的能力。而现阶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还存在队伍构成不合理、实践和创新能力低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我国高职教育现状,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应从增强意识、引进人才、建立培训基地和完善考评机制四个方面着手。教师应转变岗位角色,主动从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渡;高校也应出台保障措施,保证“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快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项改革决定的出台,使得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要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首先具备“双师”的能力,既能当“老师”又可做“设计师”:不仅要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还要求其能够掌握各种电脑设计软件以及必要的手绘草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拥有熟悉公司运作流程以及与客户打交道的实际设计能力。因此,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实际动手能力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两个方面,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现“工学结合”、“理实结合”。这些都迫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和理论能力要进一步提高,从而体现高职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特色。建立高职院校完善的双师型教师体系,加快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 现阶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1教师队伍构成不合理

1.1.1高校应届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工作经验少

现阶段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选拔主要来源于各个高校,这些专业教师在大学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他们在读书期间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实际设计项目,缺乏企业实习经历。即便有些教师能够进入实习单位进行实操训练,由于时间短,也只能接触到某一设计行业的固定环节,对于实践能力的提升起不到根本作用。进入工作单位后,不能胜任“双师”的角色。

1.1.2行业经验老化陈旧,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有部分来自各个企业。这些拥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在刚进入工作单位时,能够将自身的企业经验融入实际教学中。但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行业需求必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脱离了企业环境,这些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变得老化陈旧,不能更新软件、材料、设计风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停滞不前,再加上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不能自我更新知识层次,缺乏创新设计思维,便逐渐落后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

1.2教师实践与创新能力低

“产学研”相结合是扩充艺术设计教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各个高职院校都在寻求不同方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例如建立产学研基地、创建设计工作室、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等。但由于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教学任务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很少会有专业教师能够真正对接企业一线,即便有些教师拥有企业经历,也难有适合的途径将实际设计项目带入其教学。这些问题造成了部分教师故步自封、安于现状,教学科研水平难以提高,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缺乏艺术创新意识。

1.3校企合作推进不顺畅

随着医学院校课程建设改革不断深入,公共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存在专业性强、教学模式传统等问题。为全面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医学院校,提升医学人才素质教育,引进了尔雅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程补充,对完善医学生知识结构、突出个性培养和提高整体素质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需与企业紧密结合。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也离不开同设计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因此要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是必经之路。但如何构建双赢的合作形式,既能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又要合理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这是校企合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毕竟企业是盈利组织,必须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来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他们看不到同高校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或将高校教师拒之门外或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使得校企合作推进不顺畅。

如何解决以上高职艺术设计教师实践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西方部分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较早,高等职业教育水平高,艺术设计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制度构建趋于完善。例如:德国非常注重本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适应本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创立了完善的“双师型”培养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高职艺术设计发展的需求,在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方面,他们对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探索,注重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专业教师的培养方面增加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以及方法上更具有实践性。

结合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势在必行。传统的“纸上谈兵”的教学状况已无法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措施,主动将青年教师引入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丰富“双师型”教师的艺术创新思维。构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完善相应措施,是培养合格艺术设计人才的必要途径。

2 构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2.1增强应变意识,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必须增强应变意识,明确各个专业办学特色及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建设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培养体系过程中,必须合理有效地完成专业教师教科研任务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协调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质量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评估制度,规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2.2引进专业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根据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特点,对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各个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向,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力求突出专业特色,才能有针对性地引进专业人才;其次,各个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为基础,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培训。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高职院校可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选派优秀的理论型教师,参与到企业实际设计案例中去,既可灵活运用和检验相关设计理论,还可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而对于那些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教师,各个院校应加大理论培训的力度,鼓励这些教师到其他高校继续学习深造。此外,高职院校应灵活制定人才引入机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进艺术设计行业优秀人才,拓宽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如聘任行业知名设计师担任实践课程专业指导教师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高职艺术设计类“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落实和完善。

2.3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各个院校要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改变传统高等教育形势下“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可利用学校人才和设备资源,积极同企业合作,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培训和专业教学工作,建立设计工作室或小型设计公司,既可激励专业教师更新知识继续学习,增强教师的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又能让学生“理实结合”,了解设计行业工作流程,为学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2.4完善考评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学习

各个学校应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制定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点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考核制度力求从偏重专业教师的理论学术水平向教师“理论学术与实践能力并重”方面侧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年度考核,依照“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来进行,不能全面展现专业教师在设计专业方面的能力,不符合“优胜劣汰”的人才考核原则。应将实践能力纳入到考核标准中去,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工作业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励优秀教师主动学习,养成继续学习的习惯,影响和带动身边同事,使更多教师能够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增强设计实践能力。

3 “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教师应转变岗位角色,主动从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渡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要摆正角色岗位。他们不能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用自身行动影响和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与学生分享行业知识和设计体会,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发展规划;在生活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在具体工作中了解行业动态,熟悉行业设计流程,发现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安排课堂学习;专业教师还应丰富自身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主动从一名普通的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3.2高校应出台保障措施,在政策上保证“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顺利运作

随着高职教育的系统化推进,各个院校在多年的深化改革实践中形成共识,那就是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国家教育相关规划和政策,了解高等职业现状,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应全面贯彻产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方针,吸收行业企业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树立“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的观念,政策上应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倾斜。从政策上、待遇上制定得力的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才能保障“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顺利运作。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这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想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培养出设计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掌握和顺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不能故步自封,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全面分析人才培养和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建设,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

(责任编辑 杨文忠)

参考文献:

[1]柴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职业技术,2009(6).

[2]高宏艳.试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王伟.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

[5]温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张志强.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4).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16)01-0016-03

收稿日期:2015-11-2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QN-487)

作者简介:王敏(1983—),女,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高职院校
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