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面临问题与对策

2016-03-15王青媛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意见领袖网络舆情意识形态

王青媛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面临问题与对策

王青媛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高校舆情监控出现了新情况、新特征和新机遇。面对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中出现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管理机构缺失、监控队伍专业化不足、监控工作制度有待完善、监控技术较为落后、“线上”“线下”脱节严重等问题,文章从以上高校网舆情监控工作出现的问题出发,探索解决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控;意见领袖;高校;意识形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化程度在逐步加深、利益格局差距在不断拉大、各类社会矛盾时隐时现、多重社会危机层出不穷。[1]在新旧媒体交融的“全媒体”时代,网络不仅仅是公民实现言论自由权的公共空间,更是公民进行社会监督和实现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众所周知,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网络的虚拟性为网络暴力、网络谣言和“分裂”言论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便捷。而多数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亦不丰富、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之时,因此极容易受到不良舆论环境的影响,这给他们自身的成长、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有学者曾说:“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2]如果高校能够及时、准确的发掘和利用这些“规律性信息”,对于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体系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将大有裨益。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管理机构缺失,队伍专业化不足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同理,高校网络舆情即是高校师生通过特定的网络途径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或学校事务的观点、态度或立场的总和,因此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控部门,更没有专职人员从事该项工作,这项重任主要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承担,甚至有的高校将该项任务交给学生干部负责。这种兼职化和非专业化的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高校的管理者没有给予该项工作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舆情事件发生之后往往措手不及。正如有学者所说,“在遇到突发舆情事件时,要了解舆情信息、迅速启动工作程序、快速控制事态的发展方向。”[4]如果准备不够充分、反应较为迟钝,那么就可能失去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从而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一般来说,人们对网络事件的最初态度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意见简单地集合成一种零散的非系统化的体系。在这个阶段,如果用专业的技能加以引导,那么舆情事件将会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二)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制度有待完善,监控技术落后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的结果即很多高校没有形成完备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制度。缺乏制度的支撑使得很多工作无法有序开展,比如缺乏相关的组织机构制度直接导致监控部门组建工作“无法可依”,缺乏相应的财政制度支撑使得该项工作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此外,当前很多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技术落后,甚至有些高校为了省去舆情监控设备的成本,将本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寄托于“人盯”。目前,“国内仅少许高校对其校园网络全面采取类似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方面的舆论安全技术措施,而大多只是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校园网络的管理人员、网站管理人员进行制度上的约束,对待发布的信息采取行政审批方式进行监管。”[5]这种约束主要采用客户端认证、实名注册等手段,但相对于大数据技术而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 “线上”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与实际需要脱节,“线下”监控边缘化

目前,很多高校“线上”舆情监控工作陷入了与实际脱节的窠臼:首先,“线上”资源利用率极低,目前多数高校以学校官网为主要选择,甚至有的将官网视为唯一阵地;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活动领域为QQ、微信、微博,虽然部分高校也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官方QQ,但很多只是形式化的摆设,没有专人负责管理,学生利用该途径进行问题反馈或事务咨询往往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致使学生和高校的意见沟通渠道无法通畅。其次,很多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类似于ATM机,只进行单向的发出性监控,而不自动吸收外界信息,这种单向传播模式使得校方与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关注的“下情”无法“上达”,以至于很多舆情发酵时校方丝毫不知,舆情信息得不到及时收集直接导致问题处理时颇为被动。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使学校在未来的各项考核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没有对本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他们看重的往往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科研成果是否丰富等,而与各项考核指标不相关的往往会被置于一边。然而,如今网络已进入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互联网终端设备实现了从“桌上”到“口袋里”的过渡,大学生又是高素质人才,他们可以娴熟地运用网络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例如西方国家宣扬的“自由”“平等”等理念,但是限于学生的年龄、学识水平、社会阅历和政治素养,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甄别自己所接触到的东西,不会用批判性思维去认识客观事实,此时就需要高校老师进行引导。如果必要的背景知识没有得到充实、思想立场不坚定,那么错误观念也无法得到及时纠正,这些错误的理念就像潜伏在他们脑海里的炸弹,随时可能会威胁到他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

二、解决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加大资金投入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以促进高校稳定发展为宗旨,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为目的,是整个社会进步的保障。从国家层面来说,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依法成立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高校管理者和各高校相关工作负责人进行培训,深化他们对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提升他们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必要时对各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进行严格考察。从高校层面来说,各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前程,因此首先需要在自己的意识里增强对该项工作的全面认识,更新以“封”“删”“堵”为主要方式的传统信息管理理念,然后不折不扣地将该项工作予以落实。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来说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很多工作可能会难以开展,如此一来不仅会影响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成效,还会大大挫折舆情监控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建议在以下两个方面增加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资金投入:一是增加监控设备购置投资,让监控工作借助监控软件、监测设备等高科技手段快速收集和整理各种舆情信息,为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打下基础;二是增加专业人员培训资金,培养具备较强专业性的人才。

(二)打造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健全监控体系

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近7亿,其中90%以上的是手机网民,而手机网民中学生用户亦占有重要比例。[6]因此,打造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已经是当前发展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控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较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深谙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熟悉高校学生网民的心理特征和上网行为特点。他们一方面要针对网民聚焦的热点问题主动撰写并发布积极健康的贴文,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及早发现网络上出现的负向舆情焦点,及时主动抢占网络话语权,管疏结合,引导学生保持平静和乐观的心态,使舆情朝着正面趋势发展。此外,他们还需要有意识地在学生中培养和挑选“意见领袖”,必要时请他们参与学生在网上的讨论,积极疏导学生的言论。

仅有专业人才而缺乏健全的监控体系,舆情监控工作也会大打折扣。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组建三级立体式网络舆情监控管理体系,在这个监管体系的最上层是校级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由高校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出任管理部门负责人;中间层是院、系级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部门,委任一名院系的主要领导管理,由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等组成;最下层以班级为单位的网络舆情管理组织,可以由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组成。二是完善网络舆情监控过程中各个监控环节的职责分配,在监测环节,工作人员需要关注舆情事件的既定情况和前因后果,做好相应的登记记录工作;在预测环节,工作人员需要以既定态势为基础,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判断,准确预测网络舆情的未来发展动向;在控制环节,工作人员需要积极配合职能部门采取具体行动,争取将危机与不良影响有效化解。

(三)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制度,规范处置程序

完善的工作制度能够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提供依据、可以明确相关工作职责,规范的工作程序可以促使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走向正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制度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来完善:

一是舆情的萌发阶段。在此阶段,高校监控组织必须制定一套完备的工作制度,促使监控人员及时发现舆情、快速掌握舆情发展态势、进行深入分析,必要时并依照相关制度规定的程序及时向主管领导做预测报告。

二是舆情的监测阶段。在舆情监测阶段,高校舆情监控组织要制定相应的舆情信息收集和舆情材料整理制度,通过多种合法途径对信息进行有效过滤,提取出关键的信息点,经过谨慎分析后快速制定出应急预案。为了保障公民的隐私权,监测阶段必须做好信息保密工作,对于随意泄露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根据配套制度予以公正处理。

三是舆情引导阶段。舆情引导阶段是监控网络舆情的关键环节,但是它又不是完全独立的。一般来说,舆情引导和舆情监测是同步进行的,网络舆情监控部门发现舆情后需要及时拿出引导方案、实施引导计划,但是这个阶段舆情监测工作仍然需要正常进行,避免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而浑然不知。

四是事后总结阶段。特定的舆情事件处理结束并不代表着该项工作即宣告结束。高校舆情监控组织需要建立事后反馈机制,特定舆情事件处理完毕,主要负责人员或部门需要对该舆情事件的处理工作作出书面总结,并将总结上报主管部门备案。这项工作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制度的完善,还能够逐步提高监控组织的工作能力。

(四)促进“线上”和“线下”结合,提高监测效果

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高校需要充分重视“线上监控”和“线下监控”相结合,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竭力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人、成才环境。

从“线上监控”来说,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常用的通讯软件或网络站点,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努力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学校可以利用官网、微博、微信等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宣传,努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其次,学校要拓宽“下情上达”的途径,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和观点的空间,并对相关意见、观点、建议或意见及时作出反馈,比如允许学生通过学校官网、微博、微信反映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再次,学校要完善“线上”信息反馈制度,学生反映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予以回复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对于重大舆情事件,学校需要将事件发展原因、经过和结果及时在网上公布,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事情的发展动态和处理结果,积极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监督或反映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从“线下监控”方面来说,高校要善于利用“线下”的一切契机,借助于常规教学和各种活动推进交流沟通模式的发展、加强网络舆情的引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在常规教学中,各高校及其管理者要注意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鼓励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个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立场,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利用批判性的辩证思维进行分析,理性地进行信息取舍。此外,高校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活动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强化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比如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教育学生要树立安全用网意识、网络道德意识,通过典型案例的交流研讨活动介绍不正确使用网络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通过多样化的团学活动教育学生要正确使用网络、做一个合格的网络发言人。只有每个大学生都文明用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自觉树立起传播责任意识,严格遵守相关网络规章制度,正确处理言论自由和行为自律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净化高校的网络环境,舆情监控工作的难度也将会大大削减。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高校要肩负起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要求各高校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完善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7]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如果高校不能够及时有效的监控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不仅会使得高校稳定发展进程受到不良影响,还可能会致使学生人格塑造过程受到冲击。因此,各高校要坚守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底线,借助于“线上”“线下”的一切可利用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董凤.五四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贵阳学院学报,2014(1):35-36.

[2]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47.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4]何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70.

[5]郑恒毅,王健卉,李学静.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硬件保障体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1.

[6]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6-04-0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7]新华社.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01).

责任编辑:劲草

收稿日期:2016-03-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2018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立项建设项目“‘思华园’网络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编号:Szzgjh4-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青媛(1989-),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4-0004-03

猜你喜欢

意见领袖网络舆情意识形态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微博动员、维权倡议与记者的利益表达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微信营销意见领袖培养现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