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学风评测与建设

2016-03-15李宏伟

关键词:学风建设

李宏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会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高校学生学风评测与建设

李宏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会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梳理、细分高校学风的分类,明确具体分类下的构成子要素,从学生学风的角度描述现有学生心理、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建立学生学风指数体系,通过学生学风指数进行动态分析评测以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活学生内在的积极动力;通过实施学风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学习行为;通过强化毕业质量标准,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风;学风评测;学风建设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是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为落实国家规划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学风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学校现实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实现内涵式(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对于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风的含义与本文界定

哲学层面的学风是指学习者在认识世界、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主要体现为学习方法;心理学层面的学风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等心理特征,体现为个性品质;教育学层面的学风是指学习者自觉接受教育、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行为方式,体现为学习行为(韩延明,2006)

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是学生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郑家茂、潘晓卉,2003)。

虽然学风的含义有多维度的解释,但应该明确的是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的根本,将学风建设聚焦于学生学风对推进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更具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研究侧重学生学风的研究,具体界定为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学习行为,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个性品质五个方面,其中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侧重于学生心理层面,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侧重于学生的外在表现,个性品质侧重与学生发展过程。

二、高校学生学风问题与分析

毫无疑问,高校学生学风总体是健康向上的,努力学习,勤奋刻苦的学生依然是高校学生的主体,但毋庸讳言的是,高校学生学风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存在的问题遥远高于精英教育阶段,这是因为学生总体的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既不应该以大众化教育质量观应该改变而予以忽略,也不应该用精英教育的传统观点予以彻底的否定。科学的方法是,找到问题,提出措施,予以解决。下面从高校学生心理、行为及效果三个层面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列举和分析。

(一)心理层面

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在入校后集中呈现,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机不明、学习态度松懈已不再是少数学生的情况。高中阶段,学生迫于高考压力、家庭和学校严格管理,不论心理是否愿意,绝大多数会完成学习任务,其时学习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考一个好大学,为此也会保持一种良好认真的学习态度。进入大学后,脱离了严格的学习约束、缺少了巨大的高考压力,加之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部分学生转换不及时,表现为没有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专业设想和职业规划,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

(二)行为层面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学习急功近利,投机行为屡禁不止。一是完全沉溺于谈恋爱、玩游戏和网络,把学习抛于脑后,认为学习根本无用,彻底放弃,虽为极少数,但对个人、家庭和学校均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二是为考试而学习,考试范围内的内容认真学,考试范围以外的少学或不学;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或等考试时违纪作弊。三是为混毕业而学习,上课是为了画出勤,老师不严格就迟到、早退和缺勤轮番上演,课堂上吃零食、玩手机、睡觉、看课外读物现象屡见不鲜,不完成作业、抄袭作业、抄袭论文大有人在。这些现象背后,一方面,高校教师不愿管(授课好坏一样)、不敢管(出了问题老师自己负责)、不屑管(学生好坏与我何干);另一方面学生得过且过,活在自己的伊甸园中,容不得半点批评,受不得些许委屈。于是,教师与学生博弈的结果就是,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一片吉祥。

(三)效果方面

学习成绩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为重要的依据,但目前情况下学生的成绩不仅很难达到预期的能力和素质,即便是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也是问题多多。一是上述的种种厌学、逃学、不学、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最后成绩的获得,加之少数学生以学习无用、知识脱节等种种理由为自己懒惰找借口,既不知道自主学习的要义,又不思努力学习,导致总体成绩处于下滑的境地。二是不少大学为了保证学生4年能毕业,采取所谓“清考”措施,在其本科生毕业前学校提供放水性质的总补考,使得平时认真付出学习的学生努力与不努力学生得到同样的学位,对后续努力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伤害。三是教师对于不合格学生的约束,除了增加自身工作量外毫无评判的主导权,反正早晚都得让学生通过,也就降低考试标准,以求所谓的效果良好,忽视考试考核的内容方法,同时助长了学生学风下滑。

三、高校学生学风的评测

分析问题,提出措施,制定规章,建立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学风的根本好转,需要从找到具体问题开始,也就是要从学生学风的评测开始。目前,学生学风的好坏、优劣基本上使用定性的方法,利用预设的指标按指定时间段进行评测,好处在于方便快捷,缺点在于人为因素过大,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难以深入。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定性的基础上,实施学风动态量化评测可以使学风建设更有针对性、时效性与可操作性。具体而言:

(一)现代信息技术为学风动态量化评测数据的获取提供了技术手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下,相关数据,尤其是定量数据的获取要么困难,要么耗时费力,对学风建设情况进行量化评价难以涉及多角度,更难以实现结果的快速获得和分析。信息的滞后与模糊使得学风数据在进行决策、规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参考价值降低。目前,网络课程教学任务完成与平时成绩的即时获取;面部识别、指纹识别技术对学生行为的自动记录与统计;教务管理平台对学生考试成绩自动统计与分析;相关心理测评、素质测评软件平台对学生思想意识自动测量等,提供了大数据环境下实现学风建设定量化评价的技术基础。

(二)动态学风评测数据与发布可以有力调动相关部门学风建设的积极性

由于学风建设本身具有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学风的评价与决策过程中被迫使用多个相互冲突的准则,需要多方而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模型进行研究,传统的方法、技术和理论,在对学风建设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中会遇到反馈滞后、信息量不足,尤其是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在定性基础上实施的动态监控,以较为公平、公正、完全公开的形式发布,对于学生学风建设的相关方都会起到警示作用,从而有效推进学风建设措施出台和任务落实。

(三)动态学风评测的建设与实施

充分利用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平台,通过系统综合,把知识、经验、模型、数据等进行集成,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将学风这一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大学生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通过操作化手段,将其进行量化,建构出指标体系,再通过赋权转换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数化方法进行评价分析。

具体而言,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学风建设情况、数据获取情况、信息代表性情况)先建立其初步的学风评测指标体系。其次,依据指标体系通过信息平台获取测试数据,进行结果检验,征求相关人员意见及建议,调整指标及相关计算、统计口径及方法,形成较为完备的评测指标体系,并通过规章制度形式予以落实。第三,通过分析学风构成要素,明确不同要素的权重,建立起个体学风指数。第四,在个体指数建立的基础上,以数据分析为重点,选用适合的指数计算方式,构建基于学校具体学风情况和信息平台数据的学风指数模型。最后,根据不同节点的数据变化情况,对学生学风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评测。

四、高校学生学风的建设与推进

在学生学风评测为学风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之后,通过系统化的建设是实现学风好转的重要抓手,虽然不同高校的具体问题存在差异,但建设的根本路径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一)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活学生内在的积极动力

学风究其实质也是一种文化,既表现一所大学的文化气质又依存大学现有的文化深度和广度。[2]大学文化可以借鉴文化的一般性分类,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构成大学文化的灵魂和统帅,其余三个方面围绕精神文化形成一种向心结构关系。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尤其是作为学风建设根基的精神文化建设应该成为大学学风建设的核心。

精神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高校自身优良精神的传承。高校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自身精神文化上,盲目地照搬别人的做法,忘记自己的优势,不仅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还会自毁长城,精神是独立的,大学的精神更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与自身历史的割裂,不是改革与创新,而是不负责任的懒人做法;二是现代多元化教育理念与自身精神的有机融合。工业化时代的批量化教育的主导者是学校和教师,作为受教者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对象个性化特点的曾庆,高校的教育理念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将单纯的管理教育转变为支持和服务。三是正视与引导学生自身精神文化的追求。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由于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性与便利性,学生的思想理念不可避免的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需要高校正确引导学生群体(如宿舍、班级、社团)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责任意识等设;需要提升教师素质,发挥其正能量的影响;需要发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外驱力。

(二)实施学风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学习行为

学风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发展等诸方面。高校在学风制度建设中,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体现学生需要的满足和利益的追求,要引导学生以精神提升自我,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3]学生学风制度是要学生遵守执行,其制定一定要充分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由主管部门拍脑袋来制定。

制度在学风制度体系建设中,要合理安排激励与惩罚。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充分发挥激励制度的正面引导作用,在制定与实施激励制度时要处理好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回报、回报与满意的关系,建立科学评价、功效挂钩相结合的双效激励机制,把科学的绩效考评观引入到激励机制中,功效与学生实际的奖惩相挂钩,激发学生积极性向上的心理,推进学风建设正向发展。[4]其次,在制定落实惩戒性制度时尤其要将制度细化,避免笼统原则在执行时带来的不确定性。如学籍管理制度中的考勤要求、学业预警规定、考试违纪处理、宿舍管理制度、各种奖惩制度等。

(三)强化毕业质量标准,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效果

高校学生学习效果的弱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作为高校自身而言,在高等教育生源总体数量、质量下降的情况下,为避免同类学校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而降低毕业生质量标准的做法无疑是最为直接的原因。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并严格予以执行是提振学生学风,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毕业生质量标准的科学性体现在兼顾知识、技能、素质的提升和层级递进,兼顾终身进步与现实就业的需求与发展;合理性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要充分考虑在当今组织结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个性发挥的自由度,特别注重基本标准与个性标准的相互补充。不同高校要经过实际调研,广泛讨论制定实事求是的标准,而不是照抄其他高校或是几个人空想。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不仅解决不了学生学校效果弱化问题,而且会适得其反。

一所好的高校不是因为毕业率有多高,而是其培养大学生是否符合应有的标准和要求。国外高校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淘汰不合格而保证整体质量要比其他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改善高校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应该通过严格的“淘汰”机制真正激发学员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让学生明确自己拥有受教育权力的同事,更应履行努力学习的义务。

五、结语

我国目前高校学生学风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涉及到社会、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学生等诸多方面,但应该明确的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学生自身的提高及高校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应该通过系统化的建设,形成学生学风不断提升的机制;通过科学的评测,发现新形势下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原因;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并予以规范;通过严格的管理,加强学生的自我养成和自我教育,从而推动高校的学生学风建设向人性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迈进。

(注:本文系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2015年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民办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研究——基于学风建设与动态监控的维度”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MJK20151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科研项目“学风指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XJLXZH002)

参考文献:

[1]张佳.高校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4-11.87-90

[2]余会春.大学文化之于学风培育的影响路径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2010-05.159-163

[3]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制度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0-03.33-39.

[4]蔡奇轩.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6-249.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
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辅导员作用探讨
三本院校音乐专业学风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基于学生工作视阈下的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探析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学风建设“供给侧”改革刍议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就业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探析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