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社会下构建社区医疗急救体系探讨

2016-03-10付雅茜贺映红

护理研究 2016年35期
关键词:居民医疗社区

付雅茜,贺映红,刘 立,罗 婷,谢 亮



老龄化社会下构建社区医疗急救体系探讨

付雅茜,贺映红,刘 立,罗 婷,谢 亮

老龄化社会;社区医疗;院前急救;培训;预警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占13.28%,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1]。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中,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人的高发病种[2]。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发病急,易在短时间内造成不可逆性损伤。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成为居民生活的基本结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急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急救水平的关键是建立社区医疗急救体系[3]。在面对危重病人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最合理、最有效的救治,仍然是当今急救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1 社区急救现状

据统计,近83.2%的院外急救突发事件发生在社区,多数社区医生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往往不知如何处理,只能选择求助于“120”进行院前急救,而没有发挥出基层医疗“守门人”的作用[4]。急救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标准,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疗急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急救成功率的关键在于把握“白金10 min”,而目前我国多数急救中心的反应时间与国际标准5 min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社区医疗团队多数由全科医生组成,全科医生没有或只有少数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对于急救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危重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5]。社区医院缺少常用的急救器械,有时在面对危重病人时,因为急救用品的缺乏导致急救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无能为力。大型综合医院的急救中心与管辖范围内的各个社区距离远近不一,与多数社区医院的联系相对较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交通拥堵也成为影响急救时间的重要因素,部分急救车司机不熟悉社区地形,使得急救反应时间延长。急救电话种类繁多,病人家属往往不知如何选择,通常拨打多个急救电话,急救调度中心重复派车,导致回车率增高,造成急救资源的浪费。由于居民掌握的医疗知识有限,很难辨别是否为危重情况。调查研究显示,非急、危、重病人占“120”呼叫者近80%的比例。而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只要有急救电话接入,急救调度中心必须派出救护车组,在有限的急救资源下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社区中老年人多数是慢性病病人,具有较长的治疗过程,使用过多种药物。这些病史资料是开展院前急救的重要参考资料,而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对于既往病史难以采集齐全,只能掌握简单信息。

2 社区急救的重要作用

2.1 社区急救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社区内危重疾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多数危重疾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如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则能够有效提高生存率。但急救中心多因路程过长、交通拥堵或救护车资源紧张等缘故,难以在5 min之内抵达急救现场。医学上最佳急救时间为4 min~5 min,在10 min之内进行正确的救治可以减少2/5的死亡。在时间方面,社区医护人员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把握“白金10 min”,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空白时间”,为随后而来的院前急救赢得更多的机会[6]。

2.2 社区急救是衡量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医院从便民药店发展到治疗常见疾病,并逐渐承担起院前急救的重任,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危重病人救治的成功率是衡量一个社区医疗水平的标准。社区急救水平的提高,能够在院前急救人员抵达之前做好危重病人的前期救护,挽救垂危病人的生命,减少死亡。社区急救水平的提高,代表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深入发展和医疗结构的逐步完善。

2.3 社区急救是未来急救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是医学模式转变的缩影,人们不再在家中坐等救护车的到来,社区成为院前急救的先锋力量,在急救模式的创新思路中前进了一大步。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剧的背景下,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载体,也是多种危重疾病的高发地区。在源头上解决问题,将等待急救转变为身边随时有急救力量,这将成为急救医学未来发展所致力的目标。目前,社区急救发展并不完善,社区急救不能独立存在于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社区全科医生仍需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才能在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时对病人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3 构建社区急救体系的对策

3.1 建立自救网络

3.1.1 对社区常住居民进行培训 居民是社区构成的主体,突发状况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往往是普通群众。对居民进行急救基础知识培训,改变等待救援的被动局面,逐渐转变为自救互救与院前急救相结合,真正利用起突发状况的前10 min,做到不慌不乱、分秒必争,危重病的死亡率将会大大降低[7]。利用社区内的宣传栏,以动画图像为主,文字说明为辅,扩大知识普及的范围,让社区内一部分文化水平有限的居民也能够获得急救知识。在社区范围内举办急救演习,让居民有动手的机会,而不仅仅将急救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

3.1.2 定期开设医学知识讲座 社区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内容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为主,重点介绍疾病的预防、用药及治疗。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居民对常见病有最基本的了解,防患于未然,在源头上降低事故的发生。

3.1.3 在社区内招募志愿者进行重点培训 社区中老年慢性疾病病人的家属相对于其他普通居民来说,更加乐意成为社区急救志愿者[8]。他们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比一般家庭成员要深,对于相应急救措施的学习热情也比一般居民要高。志愿者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后,不仅可以更好地为自己家人服务,在邻里发生紧急情况时也能及时伸出援手。

3.1.4 与社区内有关部门合作 社区医院可以选择与保安公司、小区物业、家政中心等相关部门合作,提供培训,使其职员在上岗之前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医务人员在急救现场由孤军奋战的模式逐渐转化成齐心协力的模式,医务人员不仅仅扮演操作者的角色,更多的时候是指挥者,调动起社会化救援的热情。

3.1.5 楼道配备急救包和药物 在社区条件允许情况下,每栋楼的楼道最好配备一套急救设备和相应药物,包括简易吸痰器、除颤仪、一次性注射器、无菌纱布、无菌棉球等。据调查显示,近90%的心搏骤停是由心室颤动引起,电击除颤是解除心室颤动最为有效的办法,每早1min除颤,病人的生存率可以提高7%~10%[9]。如果除颤仪能够成为社区内的常备工具,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对病人进行CPR操作时,及时获取除颤仪将会比社区医院送达提早至少3 min~5 min。

3.2 完善医院管理 ①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57号)、《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湖南省“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实施方案》以及《院前急救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政策,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社区医院、急救中心、急救分站的管理,以达到进一步完善岗位职能,加强急救制度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管理的目的,提高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②与各大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合作,安排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及急救医疗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操作水平,为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③加强与上级医院的联络,社区医院可与上级医院进行资源共享,建立联网资料库,及时追踪社区居民在上级医院诊疗经过并保存相关资料,对本社区居民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更好地进行救助。

3.3 建立预警体系 ①根据疾病的“三间分布”,提前做好应对措施。许多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好发于秋冬季节。在疾病高发季节,社区医院应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应急预案,调整夜晚值班安排,避免出现特殊时间段救护人员短缺的现象。②建立家庭病历库。以家庭为单位建立病历库,保存家庭成员自起病所有的病案资料,有利于社区医院了解居民身体健康状况,在发生突发状况时能够采取最准确的急救措施。③建立疾病监测机制。收集社区内人口资料、病案资料、实验室资料,利用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人口构成、死亡率、某疾病病死率等相关数据,在对社区急救工作评估的同时,掌握社区疾病谱的长期变化趋势,对未来社区急救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社区急救在老龄化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医护人员要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参考相关优秀案例,加强社区急救体系建设,及早填充社区急救空白,为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第六次人口普查委员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北京:第六次人口普查委员会,2010:1.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1.

[3] 刘全,杨勇,汤彦.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05,8(12):995-997.

[4] 祝缮珠.全科医疗服务模式认识与发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4):245-253.

[5] 赵彬,王辉.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院外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2):32-34.

[6] 何忠杰.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J].中国全科医学,2006(20):1659.

[7] 王洁霞,布和.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健康教育对社区民众急救技能和急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6):145-146.

[8] 纪家宁,黄庆文.构建企业社区急救网的做法和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2,5(3):121-122.

[9] 沈洪.急诊与灾难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1.

(本文编辑张建华)

长沙医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 项目,编号:长医教[2013]11-14。

付雅茜,本科,单位:410219,长沙医学院;贺映红(通讯作者)、刘立、罗婷、谢亮单位:410219,长沙医学院。

R473.59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6.35.043

1009-6493(2016)12B-4474-03

2016-03-28;

2016-11-10)

引用信息 付雅茜,贺映红,刘立,等.老龄化社会下构建社区医疗急救体系探讨[J].护理研究,2016,30(12B):4474-4476.

猜你喜欢

居民医疗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什么是医疗告知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