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成长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

2016-03-08王爱群

关键词:技术创新对策研究内部控制

王爱群,王 璐,郝 毅

(1.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061;

2.辽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吉林 辽源 136200)



高成长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

王爱群1,王璐1,郝毅2

(1.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061;

2.辽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吉林 辽源 136200)

[摘要]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领域不断涌起的高成长企业,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高成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其企业价值有着高度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能够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升投资效率。笔者从高成长企业内部控制基础特征出发,对其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企业自身角度提出了高成长企业增强内部控制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成长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技术创新

成长性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呈现的综合特征,高成长企业是基于企业成长性这一概念派生出来的[1]40-44,一般指成长速度超过平均速度的企业,也叫快速成长企业。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高成长企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创造的经济增长占据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2]7。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我国涌现出一批高成长企业,集中在电子产品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如联想、华为、海尔等企业,他们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它们的出现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集中的集约型,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与实施,内部控制问题进一步受到管理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关注。2015年起,所有主板上市公司均需按照要求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这一要求将进一步在中小板、创业板市场推进。高成长企业在高速成长的同时,常常出现企业的管理能力的提升速度无法与之匹配的问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堪忧。与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情况较好的主板上市企业相比,高成长的创业板、中小板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披露内部控制情况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面临着思想上忽视内控制度建设、风险防范意思不强、内控制度不健全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成长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提升做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高成长企业建设内部控制的基本特征及其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高成长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对策,为高成长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帮助。

一、高成长企业建设内部控制的基础特征

(一)环境特征

高成长企业的建立发展与外部环境的支持密切相关,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与技术环境在内的外部环境为高成长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高成长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规则,完善的市场体系使资本和产品得以顺畅流通,而健全的市场规则通过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使资源得以正确配置,为高成长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基础保障。高成长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在我国独特的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对社会有重要意义的能源、交通等领域,单独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行业对资金和政策的高要求使得高成长企业很难获得快速发展,这时,需要政府的干预、促使有限资源合理调配帮助高成长企业扎根生存。绝大多数高成长企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的关键竞争力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然而高成长企业自身技术的发展受制于整个社会相关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一个好的技术环境里,高成长企业能够抓住机遇迅速发展,与技术环境相得益彰。

(二)经营特征

年均增长率以及持续成长时间是评价高成长企业的重要指标,对我国高成长企业的普遍研究认为,我国的高成长企业的年增长率在30%以上,企业持续成长的时间保持在5—10年以上。这些高成长企业在公司盈利能力、技术优势和竞争力方面有如下特点:首先,企业业绩好于业内其他企业,企业盈利能力较强,相对财务状况较好,具有大笔的现金流,其产品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增值能力[3]44-49。其次,高成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较强,基本都具有引领市场附加价值的关键技术,并能促进技术横向交叉和纵向垂直地向前发展;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支撑企业持续快速成长。另外,高成长企业在行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在行业中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有的甚至是行业的领头羊。这一地位具有战略制高点的作用,使高成长企业的战略视野更加广阔、对市场的感知也更加敏锐[4]157-162,能够影响市场的成长速度,产生以点带面,带动全局的先导性作用。

(三)管理特征

高成长企业在管理结构方面呈现出过分集权的特征,很多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于创业者或其家族手中,创业者一人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在这种两权分离不明晰的情况下,企业发展的方式和方向完全由创业者个人决定,他的经历背景、知识储备、风险偏好等方面的特点对其决策具有重大影响[5]27-29,这种特征形成了高成长企业特有的企业家文化。高成长导向的企业家偏好更集中的所有权控制,倾向于扩张型的企业战略,并具有个人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观念和新思维,同时还具有实现新想法的强大执行力,对企业的高速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6]77-80。

二、高成长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复杂,风险多

高成长企业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内部控制环境的复杂性,在企业财务、研发、管理等多方面都存在着较高的风险。(1)高成长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扩张和高速发展所产生的资金运营风险。作为高成长型企业由于其发展、扩张等都需要大量的现金流的支持,管理层必须合理谨慎地规划企业的现金流,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信用度都会受到影响,企业再融资的难度和融资成本将会增加,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7]80-81。(2)高成长企业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创新是企业高成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法宝。高成长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点[8]30-41,创新活动一旦获得成功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在高收益背后伴随着很高的风险。一方面,由于创新的主体受到自身科研水平、知识能力的限制,对创新技术的成果和投入市场后的效益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一方面,在研发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项目计划不合理、开发费用没有精确计量等问题,影响研发创新的效率,致使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在核心研发人员管理上,容易出现保密规范不严格、竞争限制协议有漏洞等问题,可能导致核心技术外流,核心研发人员离职等[9]87。(3)高成长企业的过分集权的管理结构特征虽然能够在企业规模较小时帮助企业迅速成长,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面对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创业者一个人的能力难以满足大规模企业的管理经营需要,经常出现决策科学性不足,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内部控制观念弱,全员参与度低

相较于成熟企业,高成长企业的内部控制观念相对薄弱,员工的参与度更低。一方面是由高成长企业的成长阶段决定的,由于高成长企业的高盈利能力和高成长速度,花团锦簇的外表掩盖了内部控制的缺陷,由于缺乏内部控制而产生的生产经营问题并不突出,导致管理者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缺乏实际认识。另一方面,由于高度集权的管理组织特征,创业者一人单独决策,决策风险也由其一人单独承担,员工仅作为决策的执行者,缺乏主人翁意识,从思想上将自己置身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范畴之外,并没有认识到风险意识的重要性。鉴于以上两点原因,虽然很多高成长企业按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要求、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和部门,但是这一行动仅从形式上达到了相关法规的要求,并未从实质上符合规定,尚未能使内部控制的框架“有血有肉”起来[10]47。将内部控制框架和制度嵌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中,更重要的是根植于全体员工心里,还需要更多努力。

(三)内控机构的职责履行不够,监督薄弱

高成长企业的内控监督机构主要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独立董事、监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在这些部门中,多存在着职责履行不利的问题。针对创业板企业2012-2014年度的内部控制报告分析发现,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的重视力度远远不如内部环境等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在形式上独立于财务部门,但是实际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是财务部门人员兼职的,因此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深度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限;同时由于内部控制观念薄弱,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高,其他部门在内部审计时的配合度很低,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也不高。在内部监督方面,很多高成长企业都依据公司法规定设立了独立董事或监事,但独立董事或监事的工作往往浮于表面、并没有履行自己的监督责任,监事会成员多由老员工任职,缺乏监事的态度、独立董事往往与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具有私人联系,无法以公正的视角进行监督[11]104-107,109。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审计委员会,但审计委员会对内外审计的沟通保障并不完全,审计委员会成员所持的立场不中立,工作浮于表面,并未能履行其监督职责。

(四)内控信息披露缺乏重视,敷衍了事

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财政部等五部委相继颁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规,对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的披露做了强制要求,然而高成长能力企业的代表——中小板、创业板企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从披露质量来看,虽然高成长企业的内控信息披露质量连年增高,然而由于标准不统一,不同企业的内控信息之间没有可比性,信息披露质量存在明显差异,内控信息质量整体水平较低。从披露内容来看,内部控制实施建设情况整体水平不高,披露的内容流于形式,披露的多数内控信息并不能为使用者所用。从披露目标来看,出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割裂开,为了报告而报告的现象。对2013年186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统计中,高达93%的企业认为,其报告内部控制相关情况的目的是为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12]58-61。

三、高成长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对策

(一)提升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为了缓解高成长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的现象,需提高企业上到管理者、下到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使内部控制的制度制定与执行得到他们的鼓励与支持。可以说,管理者和全体员工是否将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视为企业成长的自发需要是决定企业内控建设的成败关键点。因此,高成长企业应将提升内部控制意识置于企业的战略高度,不断强化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一方面,通过召开内部控制研讨会、学习班等向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普及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内部控制理论储备。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对内控缺陷相关案例的学习和宣传,全面加强企业上下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建立积极的、为企业各级员工所认同的内部控制理念,树立起风险识别、评估的意识。最终目的是使高成长企业从管理层到基础员工,每个人都能自觉树立内部控制的观念,并将这种信念贯彻到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用行动引导意识,用意识指导行动,全面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

(二)完善公司的组织结构

针对高成长企业高度集权、一股独大的组织特征,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措施,要从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出发。高成长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职能划分和管理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分解到具体岗位,确保各岗位员工的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同时加强对权责履行的监督。这么做不仅有助于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使管理层的管理行为有据可依,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效率,进一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除此之外,高成长企业还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各个主体代表着企业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企业中最高层次的控制,能够决定内部控制体系中其他层次的制度安排和实施,并制约着实施的效果[13]453-470。为了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公正性,防止家族决策、徇私舞弊等现象的发生,应将所有企业利益相关主体纳入到管理决策机构中来,充分考虑到各阶层的利益。如对组织结构中对内部控制制度最具有实际执行权利的经理层,高成长企业可以积极推行经理人持股,使经理层与企业的利益趋同,自觉维护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三)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要素,高成长企业要提升内部控制质量,不能忽视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在内部监督的多种手段中,独立董事的胜任能力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高成长企业应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扩大独立董事在企业董事会中所占的比重。在独立董事的选任上,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改善“人情董事”、“花瓶董事”等现状。在职责划分上应明确独立董事对全体股东的诚信与勤勉义务,不受其他与公司相关的个人或群体的影响,保护小股东的利益,对大股东起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另外,监事会能够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职责进行监督,因此,高成长企业应健全监事会的机构设置和独立专职人员的配备,对监事会工作制度及成员胜任能力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提高监事独立性的同时,增强其专业技能水平,做到不仅从形式上完善监事会机构,更从实质上真正发挥监事会的功能。

(四)培育正确的内控文化

作为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文化属性,能够直接增强全员的内控意识;还具有控制功能,能够直接提升内部控制质量。一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形成一致的信念,增强了对风险的防御能力,更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令员工目标与企业目标趋于一致,在思想上形成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的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14]287-313。另一方面,高成长企业通过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15]102-106;通过建立细致严格的规章制度,奖励对徇私舞弊现象的揭发,严格惩处谋取私利、对企业与股东利益进行侵占等舞弊事件。

[参 考 文 献]

[1] 单宝.解读高成长企业[J]. 经济管理,2006(9).

[2] 唐晓云.中国高成长性企业的文化战略模式探析[D].山东大学,2009.

[3] 王中亮. 高成长企业的形成条件及其风险防范[J]. 现代财经,2006(7).

[4] 项国鹏,徐立宏.高成长企业的成长驱动因素——国外文献评介及分析框架构建[J]. 科技进步与决策,2010(12).

[5] 田菲.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6] 杨程程,程小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高管薪酬的关联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7] 孟军. 高成长企业的风险研究[J]. 经济视角,2014(1).

[8] Nicholas O’ Regan,Abby Ghobadian,DavidGallear. In search of the drivers of high growth in manufacturing SMEs [J]. Technovation,2006(26).

[9] 张凌仙,谢晓燕. 高成长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关键控制点[J]. 科技经济市场,2015(1).

[10] 李代俊. 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13.

[11] Eric G.Flamholz,Yvonne Randel.企业成长之痛——创业型公司如何走向成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 邸竑玮. 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概析[J].中国商贸,2013(8).

[13] Gundry,L.K.,Welsch,H.P. The ambitious entrepreneur:high growth strategies of women-owned enterpris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14] Stephen E. Clapham and Robert W. Cooper. Factors of Employees’ Effective Voi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2005(9).

[15] 王玮,房国忠.中小企业新入职工敬业影响度因素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责任编辑:秦卫波]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nal Control in High-growth Companies

WANG Ai-qun1,WANG Lu1,HAO Yi2

(1.School of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1,China;2.Liaoyuan City Housing Fund Management Center,Liaoyuan 136200,China)

Abstract:High-growth companies from industries like new energy,new materials and new medications have driven th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i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could improve firm value,lower cost of capital and increase investment efficiency significantly. This paper lists the unique internal control characters of high-growth companies,investigates the problems within their internal control procedures and give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from high-growth companies’ own points of view.

Key words:High-growth Company;Internal Control;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Fechnical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2-0129-04

[作者简介]王爱群(196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璐(198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郝毅(1968-),女,吉林辽源人,辽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A630085);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BS37)。

[收稿日期]2015-05-10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2.023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对策研究内部控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