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嬗变与启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变迁
——基于现代性的中国化历程考察

2016-03-07吴青芳1

关键词:现代性信仰马克思主义

吴青芳1,2

(1.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2.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7)

政治与法律

嬗变与启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变迁
——基于现代性的中国化历程考察

吴青芳1,2

(1.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2.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7)

青年学生的信仰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现代性社会需要现代性信仰。在中国现代性推进的四段历程中,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经历了确信、内化、迷失和复归的过程。在当代中国以现代化转型为特征的环境里,只有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代性内涵,创新培育方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现代性超越。从现代性视角分析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嬗变给我们当代的启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应纳入时代情境、彰显实践意境、凸显文化语境和尊重接受心境。

现代性 青年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历史变迁

近百年来,我国不断向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的现代化是伴随着人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实现的。现代化作为一个“现代”的社会运动,是由现代性为其奠定精神底蕴。

一、现代性价值意蕴与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从本质考察,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俞吾金认为,现代性涉及“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最抽象、最深刻的层面,那就是价值观念的层面”。①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现代性的演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从正面作用看,现代性的演化给整个人类带来积极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重大变革;从负面作用看,现代性演化的严重负面效应导致了人类个体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部分严重扭曲,反映了了资本主义存在自身所难以回避和克服的问题。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8页。吉登斯指出,晚期现代性的背景的个人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页。在此基础上,丹尼尔·贝尔更进一步表明:“现代性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②[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刘小枫同样认为,现代性问题就是在一系列相关社会变迁过程中由于原有价值被釜底抽薪导致心灵被放逐。③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页。

由此可见,不管人们对现代性本身持何种态度,现代性是一种转换人们传统价值观念的现实性力量,现代性与信仰之间存在必然而紧密的关联。现代性最本质的问题是信仰问题。现代性社会需要现代性信仰,只有信仰具有现代性内涵才能满足现代人的信仰需要,即由价值到心理最终上升到信仰,都是现代性问题。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主义、思想、学说的崇拜和信服,并在现实世界以其作为自身的心灵寄托和行动准则,形成自我价值判断的基础。④荆学明:《人类信仰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8页。共产主义先驱恩格斯认为:信仰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和社会外在形态不甚相同,内容也有所区别。”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不同历史阶段的信仰在某种程度上都包含着一定的现代性元素。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科学理论又是崇高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蕴涵着社会理想并致力于人的境况的改善。⑥荆学明、施惠玲:《马克思政治信仰的逻辑演进》,《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第18页。马克思主义信仰正是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征程中的历史必然选择。可以说,现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和发展的本体性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变迁不得不正视其所遭遇的现代性现实。当前,我国整个社会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其现代性内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青年学生是最有发展潜力,负载着时代发展希望的一个群体。青年学生发展与现代性存在共生关系。青年学生的信仰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在近现代历史的任何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自始至终与青年学生密不可分。从现代性视域来看,青年学生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现代性开启和建构的历史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换而言之,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变迁的过程是现代性在中国不断推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是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历史进程完全一致。现代性在中国的变迁与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和嬗变存在内在紧密的联系。随着现代性的应运而生,青年学生作为现代性文明结构的一部分,越来越深地被裹挟进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整个进程中,这必然会对青年学生的信仰成长提出挑战。

二、中国现代性历程中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嬗变

回顾我国现代性推进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时期:1919年至1949年,是现代性开启阶段;1949年至1978年,是现代性曲折发展阶段;1979年至1999年,是现代性不断深入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是现代性深入反思融合阶段。

(一)现代性开启阶段:马克思主义由知识到信仰的传播

这个时期主要是指从1919年至1949年的30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萌芽或现代性前期。有学者称,此时中国现代性实质上是寻求国富民强、民族独立的解救之路。青年学生主要指出生在1900~1930年代的人。这一代青年学生成长于旧社会,受传统影响较深。中国在现代性开启阶段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性巨变对他们信仰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

1.西学东渐中传统信仰的解体。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打断了中国社会自我发展的进程,从而卷进世界范围现代性的洪流中。中国人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节节失利,中国社会逐步陷入苦难的万丈深渊。这意味着中国现代性一开始就是寻求国家富强与民族独立。随着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西方启蒙运动中所倡导的自由、理性、民主、科学等观念对中国以儒学三纲五常为传统规范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传统信仰解体,由此中国经历了多次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晚清时期,在思想层面,严复等将西学价值理念引入,张之洞等人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器物层面,曾国藩、李鸿章等将之付诸于实践,积极开展洋务自强运动;在制度层面,康梁等人发起戊戌变法,宣布“废科举、设学校”;清末维新运动层层推进,中国整个思想潮流为之一新;到20世纪初,陈独秀、胡适等高举“科学、民主”大旗、反封建传统文化,倡导新文化运动。青年学生一方面痛心于国家民族的弱而急欲救亡图强,另一方面又受外来新颖西方文化影响,青年学生整个信仰体系陷于传统裂变和现代转型的矛盾之中。

2.思潮论战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20世纪初,在全面否定儒家文化的同时,事实上与马克思主义同时或先后进入中国的还有许多主义。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伯恩斯坦主义等各种西方思潮蜂拥而至。面对多元庞杂、甚至是相互激烈冲突的社会思潮,中国青年学生存在不同的信仰选择。青年学生如饥似渴地寻求新的思想资源。他们认为空言救国无益,纷纷投入“实业救国”的热潮。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包括农村新村建设、城市工读互助团建设等都成为南柯一梦。①熊英:《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史论》,《江汉论坛》2012年第6期,第63-67页。与此交织发生了中国民族国家的建制运动,先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而后是1916年袁世凯及1917年张勋恢复帝制相继失败,也宣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初在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文章中所提及。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创刊,陈独秀在发刊词中开明宗义地指出社会主义是近代文明的特征之一,强调社会改革的关键在于青年的自我觉悟和观念更新。②熊英:《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史论》,《江汉论坛》2012年第6期,第63-67页。随之而来的思想界关于人生观问题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具有明显的信仰冲突,其本质是关于中国应选择何种信仰的论战,科玄论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更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日益作为科学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和信仰。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队伍日益壮大起来。

3.实际行动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青年率先以实际行动在现实中实现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新青年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接受,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进步青年的吸引力。以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展了积极的马克思主义探索活动,诸如创立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创建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创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工人相结合开展工人运动等。尤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更加促进了新一代中国青年觉醒,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以救国救民为目标、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现代性曲折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内化到变异

这一时期主要指从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新中国确立了工业化的发展目标,继而又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标志着中国现代性建构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展开。但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也是中国现代化遭受挫折和苦难或最艰难时期。青年学生主要指出生在1930~1960年代的人,可谓建国前后的一代人,接受了接班人教育,他们讲理想、讲传统。随着我国现代性曲折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生信仰结构中历经了波折,主要体现在:

1.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经过一百多年的挫折与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国人民终于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像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艰难进程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积累了宝贵经验。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确立,都是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在中国的实践,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闪光的青年楷模。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感召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2.左倾思想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异。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在困难中摸索前进,而在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这种探索出现了一些失误,致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受到扭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受到很大挫折。1955年全国掀起了青年学生上山下乡运动,这一运动由初期“传播知识的种子”变为后期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让青年学生了解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彻底背离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破坏了民众的理性尊严和人类的道德理想,导致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的偏差。

(三)现代性不断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由政治笃信盲从转而为怀疑求实

从1978到1999的二十年,这个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重要时期。文革结束之后,中国掀起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其中包括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及之后关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大讨论、党的执政方式的讨论、所有制包括股份制的讨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讨论、对外开放的“开”与“放”的讨论、新社会阶层的讨论等等。1978年之后,中国现代性实践理性回归,高举的“四个现代化”又回到了百年来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上。青年学生主要指出生在1960~ 1980年代的人,可称为承上启下的一代。这一代人讲责任、讲奉献、讲集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从由政治笃信盲从转而为怀疑求实。主要体现在:

1.改革开放重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心。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入,经验不断丰富,群众的狂热信念必被对社会现实的理性认识所取代。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里程碑,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发展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战线拨乱反正任务。于是学校在党委领导下,开始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思想政治工作,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改革开放精神深入青年学生心中,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让青年学生充满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年学生重新燃起了祖国建设的满腔热情,重新燃起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心。

2.自由主义等思潮促使马克思主义信仰迷失。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个别地区出现淡化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潮,导致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高校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步步进逼,尤其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导致全球马克思主义信仰低迷,给青年学生思想造成严重混乱。由于青年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时期,不能准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现实不能理性地对待,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和动摇。

3.马克思主义信仰核心的再次树立。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蚀造成了部分青年学生主导信仰的弱化,甚至动摇。之后,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强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回归。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改革与发展,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有了新的改观,马克思主义信仰再次树立。

(四)现代性融合阶段:马克思主义信仰复归

1999年至今,是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成就中的阶段性标志。马克思主义通过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已经融入中国自身文化,并与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生活方式相交融,构成了中国现代性的维度。青年学生主要指出生在1980~1990年代的人。80年代的人可称作改革潮头的一代,90年代的人可称作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处于高校大众化教育时期,他们讲平等、讲自主、讲个性。他们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化特征主要表现在:

1.传统与现代转换中反思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需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是一个双向互构的过程。这种互构使中国找到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现阶段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引发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价值的矛盾、冲突和震荡。198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真正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现代社会的剧烈变动逆转了青年学生的成长经验,从根本上引起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重大变化,青年学生既纠结着传统观念的矛盾,又纠缠着现代性社会改观的冲突。他们的政治热情不再表现为高呼空洞口号,而是更加关注国计民生,更加务实稳定。面对生存的压力,青年学生价值选择开始出现重视世俗功利化的倾向。青年学生期待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理论不断进行理论自身的返本与开新,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既坚持经典理论的科学内核,又发展理论的时代性内容,不仅要对他们的宏大理想目标,更要对复杂现实做出清晰论述,更好地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成长的新需求。

2.多元思潮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要求。21世纪全是多元文化和思潮的共存的时期,并借助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和交融,这就引发当代人类社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依归存在不确定性,价值多元、多变,甚至迷失,人类信仰也不例外。①范明英、郭根:《当代中国青年的信仰困境及境界超越——兼论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建维度》,《长白学刊》2012年第6期,第23-29页。青年学生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和文化思潮的冲击和选择。由西方社会扩散至我国社会的各种社会思潮学派林立,内容庞杂与交错,呈现万花筒般的现实状况,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较为复杂的影响。由于多元思潮源自于不同利益群体、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领域,因此其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存在着诸多冲突的地方。由于不同利益群体对于社会发展的未来蓝图构绘有所不同,因此多元思潮向青年学生所传达的未来社会的理想与发展信念也有所不同。多元社会思潮交织的复杂局面,消解和侵蚀着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青年学生面对各种思潮的困扰,就必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新的要求,期望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思辨的方式对多元思潮内涵进行解读与分析,增强其对于多元思潮的辨识度,同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

3.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复归。2008年开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带来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也因此再次暴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以其为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重新得到价值认同,而且在非社会主义国家里也开始彰显其巨大的吸引力。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更有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积极参与研究和创新,致力于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时至今天,我们已经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越来越浓,重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生也越来越多,让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复苏充满期待。

三、启示

青年时期是信仰萌芽和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过程中,悉心培育、积极引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本身蕴含着一个“现代性”互构性命题。在新的现代转型的环境下,只有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代性内涵,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方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代性超越。回顾中国现代化推进进程中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变迁的历史演进,有以下几点启示。

1.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应纳入时代情境

从前文可以看出,近代以来,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经历了冲突—蜕变—更新—新冲突—新蜕变—新的更新反复交替的过程。每一代人都是被所处的时代塑造的,每一代人都有其属于自身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青年学生的信仰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客观环境,具有时代特征。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了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内化于青年学生的政治生活,同样具有浓郁的时代性。在青年学生信仰培育过程中应杜绝“教条化”倾向和“泛政治化”倾向,而代之以与时俱进、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引导。邓小平曾说,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非实践教条。它赋予人们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结合实践的变化情况,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阐明了学习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学生,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寻求个人成长的精神依归,并坚守和信奉。培育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要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积极回应多元化的时代挑战,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2.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应彰显实践意境

从信仰变迁的历史中,我们知道信仰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追求。信仰是主体源于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的极度信服,并视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为自身精神寄托的思想活动过程。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性的主要表征。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是主体意识非常突出的群体。因而培育引导方式应当更需注重开放性,克服传统被动式的灌输,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式的索取。激励青年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使青年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培育引导中来,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内容广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激发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热情的有效武器。强化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也要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分析当代社会热点问题,使青年学生同时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将理性引导与独立思考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例如针对当前我国的房价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医疗问题等,运用走访调研、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服务社会的活动进行实地考察,并借助大量的实践数据和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对比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引导青年学生养成理性思维能力和习惯,进而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习理论—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于心,内化为信仰,并运用于具体行动中。

3.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要凸显文化语境

信仰是个体对某一特定文化传统的确认和接受,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信仰。现代性认为叙事应当多层面多样态展开。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形成,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精英文化话语之外,青年学生文化话语开始生长,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话语权力。在青年学生文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应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信仰培养与当下文化相结合,使信仰教育逐渐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在信仰培养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避免那种居高临下的纯粹灌输,以及以思维二元对立的方式看待“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在培育引导活动中创新教育方式,①蔡伟红:《基于青年文化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16期,第26-28页。同时注重发挥青年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宏大叙事和微观描述联系起来,用具有时代气息和青年特点的叙事语言和叙述方式,阐明对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看法和主张,指导青年学生正确面对生存发展难题。在青年学生文化中努力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使青年学生自觉地认同社会规则和价值准则,提升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虚假谣言的判断力、鉴别力,使青年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

4.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要重视接受心境

培育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关键是做到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但从知到行过程中,还有情和意两个重要心理环节需要把握。所以在培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应重视青年学生的接受心境。要切实反映青年学生的心声,真切关心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掌握青年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以通俗化的方式向青年学生宣传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观点,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不断增强青年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重视培养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心理,消除其认知偏差,转变其意识,引导青年学生消除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刻板印象。在尊重、理解、接纳的前提下,向青年学生普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知识,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对青年学生给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改变青年学生认知、满足青年学生需求、激发青年学生动机、引导青年学生情绪。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内化于青年学生的心理,让青年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与认同,才能成为他们的自我信仰,并成为分析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方法。尤其是当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青年学生的心理层面,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和个人问题,并实现其功能和价值,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引领青年学生的主流思潮。同样,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通过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责任编辑:余风)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The History Change of Marxism Belief among Young Students

WU Qing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School of Business,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The belief of young students is related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future.Modern society needs modern beliefs.During the course of China’s modernity promotion,Marxism belief of young students has experienced firm belief,internalization,loss and return process.China’s modernization is experiencing transformation,and Modernity surpass of Marxism belief cultivation can be realized only by constantly enriching modernity connotation of Marxism belief,innovating the cultivation method.Marxism belief amongyoung student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time situation,reveal practi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and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ontext and respect to accept state of mind.

modernity;young students;Marxism belief;the history change

吴青芳,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D64

A

1008-7672(2016)05-0036-08

猜你喜欢

现代性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