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需求特征与推进路径

2016-03-07游志麒

关键词:社工城乡社区

袁 泉 游志麒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

农村社会工作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需求特征与推进路径

袁泉游志麒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

推进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且能够有效缓解农村社会的衰败并促进解决农村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然而,由于社会工作起源和发展于城市社区,农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开展不能回避农村服务需求内容综合性、服务对象离散性以及需求结构异质性的特点。而加强农村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工作与“三农研究”相结合以及探索城乡社会工作联动机制则是推进农村社会工作深入的可行路径。

农村社会工作 需求特征 推进路径

专业发展进程以及政策话语脉络中,推进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已毋庸置疑。农村社会工作在不同语境下被赋予多种意义,无论是2006年以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话语,还是近年来社会治理创新的语境,专业社会工作都受到研究者和实践部门的大力关注。然而,如果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一方面社会工作乃是西方“舶来品”,我国社会工作自1980年代恢复重建就一直伴随“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的起源多与城市社会问题关联,由此发展而来的教育科研体系以及实务模式也更多体现城市社会的需求特征。对于前者,学界已经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作”和中国现实情境存在诸多“不兼容”,并提出一系列本土化的主张;而对于后者,一些研究通过实务的个案分析指出了农村地方文化对于既有社工实务模式的挑战,①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但是研究者对“农村的”社会工作的系统性分析尚未充分展开。而正如农村社会工作学者所指出,“农村社会工作者必须思考,为何大城市通常被证明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在落后村庄或者农、牧区域难以奏效”。②Collier,K.,SocialWorkwithRuralPeoples.NewStarBooks,2006,P.5.基于城乡社工服务需求有别的问题意识,本文拟从农村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空间特征出发,对农村社会工作的需求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从而探索推进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我国农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必要性

1.推进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有助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尽管社会工作常被视为应对城市社会问题而产生,但随着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的发展,其作为应用社会科学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已经极大拓展,成为众多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成分。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反贫困以及改善农民生计等领域显示了良好效果,各地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的探索也为其推进与深化积累了经验。以此为基础,农村社会工作的推进不仅能够为农村特殊区域和特殊人群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有效解决农村发展重点和难点问题;而且可以作为既有农村社区服务的补充,拓展农村社区服务的内涵,提升农村社区服务的品质,从而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006年中央明确提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经过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等会议的强调和部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已成为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差距,城乡二元结构使乡村的基本公共服务长期不仅硬件设施落后城市,而且专职和专业服务人员较缺乏。相较城市日益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农村社区的服务水平与能力明显滞后。尽管国家通过惠农项目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入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落后面貌,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不仅有赖硬件设施升级,更需要专业服务人员的增加。以养老服务为例,在城市养老床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农村养老床位却大量空置,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村养老机构服务和护理人员的短缺。①陈郁:《机构养老结构性矛盾需扭转》,《经济日报》2014年11月5日第13版。类似的问题在义务教育领域同样存在,虽然国家投入资金建设乡村学校,但师资力量的短缺使得一些地区基础教育每况愈下。与农村服务人力不足形成对照的是社工机构大量落脚在城市社区,并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而且城市社区服务模式开始转型。对比之下,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升级则能有效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推进农村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有助于缓解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的衰败

一般而言,农村社区相对密集的血缘与地缘纽带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较为充分的社区服务和生活保障,但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过疏化”和“原子化”使得村落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功能逐步弱化。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政策与资源倾斜力度,但青壮年外出打工造成乡村人口结构失衡,乡村基本事务和服务仍难以有效展开。而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话语中,乡村更被贴上了守旧与落后的标签,这进一步加剧了乡村衰落的趋势。在一些学科话语中,乡村衰落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而解决目前乡村问题的出路则在于通过城市化或市场化来实现变革。然而,即使我们承认这样一种趋势,这一变革过程给乡村带来的“阵痛”亦不容被忽视。对于乡村衰败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政府也不应因束手无策以致袖手旁观而等待“村落终结”直至问题消失。

面对乡村衰落的事实,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超越发展主义与“城市中心论”的可能。早在社会工作成为“科学助人”职业与专业之初,社会工作的先驱就意识到,社会工作不仅应遵循人与环境关系的客观规律,并以实证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困境,同时社工也必须注意到“人类”超越现实的可能性。②Holland,S.,&Scourfield,J.,Social Work:A Very ShortⅠntrodu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晚近社会工作的理论谱系中,“优势视角”、“赋权”等理论模式进一步从多元主义和批判视角出发,揭示了社工服务对象超越既有社会结构和资源条件,创造性地化解自身困境的可能性。对于乡村的持续衰败以及发展的困局,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提升相关社会服务水平,而且有助于探索和发现不同村落发展的多元模式。

如果在社区层面观察,乡村衰败的另一表征是村落共同体和村落公共性的消解,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联合国所倡导的“社区发展”理念已成为各国农村发展的首要路径。所谓社区发展是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和策略”。①徐珂:《意义的叠加和浮现——对社区和社区发展理念的梳理》,《复旦社会学论坛(第二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页。这一路径不仅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契合,同时也是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模式。在美国,“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社会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高度重合的领域,②Locke,B.L.&Winship,J.,Social Work in Rural America.Ⅰn Lohmann,N.,&Lohmann,R.A.,Rural Social Work Practi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农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推进一方面能够提供直接的社区服务,补充农村社区之所缺;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对社区归属感的重建,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冲击和“离心力”。

3.推进农村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有助于解决农村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011年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③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阶段扶贫工作反贫困开始面临一些新困难,一是既有贫困地区多为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极差的“硬骨头”,二是过去“增收减贫”的扶贫开发策略遭遇挑战。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中出现的“三留守”、“失地农民”和因病返贫等问题也日益成为困扰农村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难题。此外,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承受着更多的自然灾害风险,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亦对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新的障碍。面对这些特殊群体和特殊问题,既有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遭遇挑战,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势在必行。

首先,偏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等地区的农村社区的发展面临各种复杂的障碍性因素,这些地区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在资源和政策方面的倾斜,更需要村庄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专业社会工作的推进不仅能够有效反映这些地区真实的需求,链接各类资源,而且能够通过直接参与村庄发展,引导村庄自身能力提升。其次,受制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外出进城打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然而其所带来的“留守问题”也愈发突出。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推算,当年全国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其中独居留守儿童205.7万。④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妇联新闻网,http://acwf.people.com.cn/n/2013/ 0510/c99013-21437965.html。一方面是留守儿童缺乏合理监护,身心健康成长面临诸多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农村养老问题极为严峻,目前农村有近5000万留守老人⑤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 zwgk/mzyw/201309/20130900520872.shtml。面临着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能无靠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为这些留守群体服务则是当前农村专业社会工作开展的关键。从长远看,“三留守”群体问题的解决对于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亦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可以给村庄带来生机,缓和村落凋敝的现状与趋势;另一方面则有助于营造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村庄发展留住人才和吸纳资源。再次,灾害频发对农村社区的发展造成巨大挑战,灾前的预防、灾中救援以及灾后重建都是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重要阵地。灾害对于乡村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物理上的损坏和摧毁,而且对乡村生计维持、社会关系以及居民心理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农村社区在灾害发生时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援助和保障,也需要有针对性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对于前者,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能够较为充分地满足灾民需求;而后者则是社会工作参与的主要领域。此外,灾区在灾后重建以及灾害的预防上也都对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出了要求。

二、农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特征

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实践证明了专业社会工作可以促进农村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城乡社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农村社区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在结构和内容上也有别于城市社区。从城乡对比来看,城乡人口分布和空间结构特征导致了城乡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差异。具体而言,农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内容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服务对象分布上具有离散性,在整体需求结构上又具有较高的异质性。

1.农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城市发展带来的人口聚集与职业分化使得城市社会形成了独立完备的公共服务系统与多元的服务供给主体,而农村的公共服务不仅在体系上是残缺的,而且在服务主体上也相对单一。相对于人们对于乡村“自给自足”的印象,目前农村社区服务乃处于短缺和匮乏的状态。一方面,受人口密度的限制,很多城市可以通过市场来提供的服务,农村社区则难以实现。“农村消费能力有限,市场几乎没有主体愿意为农村的这些设施或服务承担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社区服务开展必须兼顾农民生活生产各个方面。尤其对于一些极度贫困的农村社区而言,其在生计改善方方面更有着强烈需求。①汪锦军:《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由市场化到参与式治理》,《学习时报》2013年3月4日。此外,由于村落空心化,以老人和儿童为主体的留守群体自我服务的能力极其有限。服务的“生产”不足以及其他供给主体的欠缺,使得政府推进社会工作成为改善农村社区服务的关键,而相对于城市社会工作发展专门化和领域化的特征,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乡村人口的持续下降也对农村既有的公共服务体系造成了挑战,如果缺少政策干预,个别地方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对于电力和邮政等“刚需”,政府一定程度上能够“不计成本”地将此类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而对于教育、医疗、养老和文化服务等领域,公共服务则难以制度化和系统化地在人口“过疏”的乡村地区持续推进。近年来随着生源减少而做出的农村小学合校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尽管合校又引发了农村教育领域许多新的问题。“过疏”使得乡村的公共服务处于一种严重匮乏的状态,不仅服务水平难以提升,而且服务的类型单一,难以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这使得农村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内涵需要扩展,既要能兼顾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需求,还要能够弥补市场服务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缺失。

在一些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呈现出高度专业化和领域化的特征。然而这种专业化和领域化的前提是必要的人口密度,否则社工的专业化不仅没有效率,而且难以获得相应的资源支持。因而,在制度化服务体系严重缺失以及人口过疏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需求就具备了综合性,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不能像城市社会工作充分实现领域化的分工合作,也难以同其他服务主体密切配合共同面对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困难。这种综合性也对农村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合格的农村社会工作者不仅应是一名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而且应成为一名服务农村社区的“多面手”(Generalist)。②Locke,B.L.&Winship,J.,Social Work in Rural America.Ⅰn Lohmann,N.,&Lohmann,R.A.,Rural Social Work Practi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

2.农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分布的离散性

研究者和决策部门对于城乡的差别有着多种的表述,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存在差异。然而抛开城乡在这些层面的差异,不难发现城乡居民在服务需求方面有诸多共性,因而在考察农村社会工作需求的特征方面,不仅应聚焦于需求的内容,还需要从服务对象的分布特点来进行分析,而这与农村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配置和服务的送达密切相关。如果从社会工作的起源来看,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发生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底层人口的密集增长。大量贫困人口在城市中聚集,使得与之相关问题变得异常严峻,引发各界的关注,从而催生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贫民窟”是早期社会工作开展的主要场所,人口相对集中的空间区域使社会工作的目标相对明确。城市人口聚集虽然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但服务对象的密集也为社工服务的开展带来了便利和效率。这不仅有助于社工人员的优化配置,而且有助于社工研究和实务经验的积累。在此意义上,社会工作专业不仅由城市问题而催生,其同样是适应城市人口规模和分布的一门职业。

与城市人口的密集不同,乡村人口的分布呈现出离散的特征。从组织层面看,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的基层组织单元数量就存在较大差异,2014年底,村委会58.5万个,而城市居委会还不到9.7万个,相差5倍之多。①数据来源:民政部官网,《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 //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506/201506008324399.shtml。而在组织单元相差悬殊背后则是人口密集程度的差别,以2014年的数据估算,当年每个农村村委会辖人口1152人,而城市每个居委会则辖人口6883人,如果考虑城乡社区空间分布的差异以及城乡人口的流动性,则城乡人口密集的程度更为悬殊。从经济层面来看,这种人口的离散性使得生产和消费都难以充分市场化,其后果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乡村生活方式的衰败。而从公共服务供给来看,人口的离散不仅加大了服务供给的成本,而且使得乡村社区居民的需求也难以充分满足,具有不同需求的农村居民分散在相隔甚远的不同社区,因而难以组织化的方式表达自身对公共服务的诉求。

这种人口分布的离散性给农村社会工作同样带来了挑战。鉴于城市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难以在乡村社区简单复制,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农村社会工作人员配置的困境。在城市,社工活动的开展更多依托社工机构,往往是数名社工人员共同服务一个或数个社区,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同一区域的社工还可以互相补充合作,这既提升了社工服务的品质,也提高了社工的工作效率。然而,由于农村社区人口规模的局限,其社工服务的开展要达到城市的同等水平则有着远高于城市的成本。对于一个农村社区而言,其所能配备的社工人员数量极其有限,且不同农村社区的社工要进行合作互动同样有着较高的沟通成本。此外,较低的人口规模还使一些社工实务模式也难以有效开展,例如小组社会工作的开展往往会面临组织招募的困难。

3.农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结构具有较高的异质性

相对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分布,农村社区分布广泛且地区之间存在较高差异。以统计抽样类比,如果每个农村社区是一个异质性较高的抽样单元,那么这些单元构成的总体存在明显的“分层”情况。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发展水平不相上下,而在偏远落后地区农民的基本生活尚缺乏保障。在一些地区,乡村之间的差别甚至大于城乡之间的差别,以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很多东部农村的发展水平远超过中西部的一些城镇。此外,近些年来农村社区内部分化也是农村社区发展不容忽视的现象,即使同一社区之内农民的阶层分化也导致社区服务需求方面的差异。在城市,这种服务对象的异质性的需求可以社工群体的分工来有效满足,而且由于城市人口基数较高,针对不同人群或社区的服务并不会显著增加服务的成本。然而对于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而言,这种服务需求结构的异质性就不容忽视。

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结构异质性使“农村社会工作”难以等量齐观,农村社会工作若要满足不同地区农村社区的需求,不仅应考虑城乡的差别,同样也需要考虑到“农村”的分化与差别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工服务。在我国社工发展起步阶段,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除应承担社会工作一般意义上助人、救难、解困和发展的功能,还应能够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问题和农民的需求特征承担以下几方面的功能:一是能够有效补充和提升农村社区既有社区服务内容和水平;二是能够有力缓解和解决农村社区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三是能够合理应对和预防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跨越城乡的问题。而对于不同区域或类型的农村社会工作开展,这三者应有所侧重。

农村社会工作需求的综合性反映了以社区为单位的需求特征,而需求结构的异质性则表明了农村社会整体推进的困境。一些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也发现,在面对复杂的村落文化处境时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工常常感到步履维艰。①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因而,面对这种具有较高异质性的需求结构,农村社会工作的推进也必须平衡专业性与地方性的张力。对于学科和专业而言,农村社会工作也不应只有一种方法,而应针对不同的需求类型进一步实现学科发展的领域化。

三、推进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探索

在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发展获得了大量制度和资源的保障支持,地方政府加大了相关服务的购买力度,社会机构以及相关高校也加强了相关人才的培养。然而,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农村社会工作的推进除了面临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的一般性困境,农村社会工作的需求特征也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机遇和挑战。基于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离散性、需求结构的异质性以及服务内容的综合性等特点,农村社会工作的推进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农村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农村专业社会工作的推进首先依赖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而政策的执行和落实还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完成。由于农村专业社会工作的推进和发展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社会工作教育和管理也并不完善,因而除了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素质能力外,针对农村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综合性,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还应具有能够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其他素质和技能。

首先,农村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应该具备开展农村社区服务的多元技能。这意味农村社会工作人才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还应是能够开展“大农村社会工作”的“通才”。前文分析已经指出农村社区服务困境之实质在于,农民日益提高的生产生活需求与乡村过疏化导致市场和政府服务难以覆盖的矛盾。这就意味着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除了应学习社工教育体系中的技能,还应掌握简单的农业技术应用、医药服务等便民服务技术。此外,针对部分地区农村社区治理的复杂形式,农村专业社会工作者还应对农村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不仅要成为一般社区服务开展的行家里手,也要能为乡村治理创新建言献策。其次,农村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应该对乡土文化和价值有高度的认同。中西社会工作价值观之异已为研究者充分揭示,而这种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必然要兼容本土性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而对于农村社区的发展而言,其出路不仅在于城市化带来的转型,还必须依赖文化传统创造性的再生。因而,对于担负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使命的专业社工来说,这种对乡土文化和价值的充分认同则成为对其素质的基本要求。

2.社会工作与三农研究的结合

“三农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明确提出以来,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议题,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农村发展的诸领域,国内“三农研究”有着比社会工作更为深厚的学科积累,其对于农村问题的认识也更为清醒和深刻。与之相对照,目前农村专业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形成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也多是城市社会工作模式的复制或嫁接,对于农民需求的满足也更多停留于浅层次。因而,充分利用已有三农研究的成果将有助于农村社会工作的推进和深入,不仅能够减少农村社会工作推进过程中投石问路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

吸纳和整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一直是社会工作发展的传统,对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研究成果的吸收,极大扩展了社会工作实践的边界和深度。对于农村社会工作而言,其与三农研究结合不仅有助于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层面的扩展,而且对其实务的开展亦有帮助。如果从长时段和更为宽泛的社会工作概念来看,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历史可追述至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①杨发祥、闵慧:《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探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与乡村研究互为表里,许多出色的农村研究者同样也是有志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先行者。而目前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这一传统,该系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建立于其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由于其对农村留守人员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因而其所开展的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工作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各方重视和好评。②何红卫、余爱民:《走村串户“红马甲”——华中农大与武汉市王家河街道共建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纪实》,《农民日报》2015年4月7日第1版。

社会工作研究和三农研究的结合也有助于培养具有“乡土性”的社会工作人才。目前国内主要社会工作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多数位于大中城市,尽管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将社会工作学生的实习地点设置在农村地区,但城市仍然是国内高校社工实习的主要地点,甚至一些高校还跨地区将实习基地设立在深圳等社工专业较为发达的城市。而将农村社会工作与三农研究相结合实则开辟了一条新的农村社工实习路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依托农村研究的田野途径进行农村社区的需求调查,以为今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探索城乡社会工作联动机制

城乡问题并不孤立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我们不能孤立地对待农村发展或城市发展,也不能把农村问题的解决限定在农村本身”。③林聚任、苏海玲:《城乡一元观》,《开放时代》2009年第8期。因而农村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也势必要超越农村社区的空间边界,兼顾不同城乡社区类型和其他各类弱势群体。尽管前文一直在强调城乡社会工作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更多基于城乡空间上的分隔。如果考虑到城市化进程中城乡边界的变动性以及人口的流动性,那么农村社会工作的内涵与边界亦会随之转变。即使就空间而论农村社会工作的边界,对于城乡之间流动群体的需求我们也很难以城市或农村社会工作来区分。因而,要更好地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同样不能孤立地就农村社会工作谈农村社会工作,还应和城市社会工作增加互动,这不仅有助于借鉴城市社会工作的有益经验,同样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一些跨越城乡的社工服务需求。

因此,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不仅要着重关注农村的各类典型需求,还应注重城市化所引发的一些跨越城乡的需求。首先,农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应向城乡结合部等城乡交叉地带延伸,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地方人口密集而社区发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处于流动人口聚集交叉地带,各类公共服务覆盖较为薄弱。其次,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推进还应以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为案主,满足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各类需求。这些群体的服务需求不再局限于既有农村社会工作的范畴,而是随着其对城市生活的融入而转变,相应地,农村社会工作的模式与边界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此外,形成城乡社会工作的联动机制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跨越城乡的服务需求,还能够促进城乡社会工作资源整合,从而弥补农村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资源不足的困境。

总而言之,农村社会工作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抑或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实践,其对于农村社会福利改善和经济发展等都有诸多积极意义。但由于城乡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农村社会工作的推进不能不反思城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异同,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工作需求的特征,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其价值。

(责任编辑:徐澍)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cement Way of China’s Rural Social Work Practice

YUAN Quan1,YOU Zhiqi2
(1.Department of Sociology,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The advancement of China's rural social work can not only realize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but also effectively ease the decay of rural society,and solve the major and difficult issues occurred during rural development.However,due to the“urban-based”feature of social work origin and development,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and service in rural areas concerns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rural service demand,discreteness of service objects,heterogeneity of demand structure.Beside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team for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promoting social work and“Three Rural Issues Research”,as well as exploring the urban and rural social work joint mechanism are the feasible ways to promote rural social work.

rural social work;demand characteristics;advancement way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2662015PY124)”及“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研究(2662014BQ073)”。

袁泉(1986-),男,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游志麒(1984-),男,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工作。

C916

A

1008-7672(2016)05-0001-08

猜你喜欢

社工城乡社区
青春社工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城乡涌动创业潮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