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16-03-06宋春燕张安莉

关键词:底线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宋春燕,张安莉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宋春燕,张安莉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摘要:底线思维是一种以“底线”为导向,调控事物按预定方向发展的思维技巧,是一种全面的、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和了解底线思维的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将职业底线思维、道德底线思维、法律底线思维、文化底线思维等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和人的发展的主观需求,有助于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化解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底线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底线思维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世情党情国情新变化的深刻了解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治国理政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拓宽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新时期,将底线思维的精神实质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应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种种挑战,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底线思维的内涵解读及其特征

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已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并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国家治理、党的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因此,要实现底线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必须对底线思维的内涵和特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1.底线思维的内涵。

在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底线是一个很常用的词汇,又被称为下线、基准线。“底线”在《辞海》中的释义是指足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边界线,后逐渐引申为人们所能容忍的事物的最后限度。在哲学意义上,底线与度密切相关。度是保持事物质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畴内有上限和下限作为规约,其中下限即底线。一个事物若要保持自身的性质,必须要使量的变化保持在度的范畴内,一旦事物的量变突破了度的限制,事物就会发展质变,从一事物走向另一事物。其中,若事物的量变突破了度的上限,事物即朝着前进的方向发展,若事物的量变突破度的下限即底线,事物则是向着倒退的方向发展。所以,底线是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的最后屏障。因此有人说,“从真理的尺度看,底线是质变与量变的临界点;从价值的尺度看,底线是善恶和美丑的分界线;从自由的尺度看,底线是自由的最低门槛。”[2]

底线思维,就是在“底线”基本要义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底线思维是公共管理行为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并且在古代就已经得到了运用,在《礼记·中庸》中有记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中“预”就体现了古人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进而对当前的形势作出抉择。底线思维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在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预见最坏的结果,进而从最坏的情况着手进行防御,排除最大的隐患,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第二,底线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思维,更是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底线思维的目的是将危机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而推进矛盾向其对立面转化,达到最好的结果。第三,衔接最坏情况与最好结果之间的纽带是运用正确的方法,尽最大的努力,赢得事物发展的主动权。由此,底线思维反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要求人们对现实有全面的认识,并且要求人们能够据此做到时刻警醒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底线思维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底线思维的特征。

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必然具备着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指导意义,与其它思维方式相比,底线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全局性。底线思维要求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和难点。底线思维强调在全面分析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预见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进而找到事物发展中的短板,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和完善。因此,底线思维是辩证的,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二、积极主动性。底线思维的“保底”“托底”作用的发挥,并不仅仅是维持事物原有的状态停滞不前,而是在保持事物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突破。因此,底线思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第三、原则性。在特定的时空,“底线是一个单数,底线只有一个”,[3]“底线”的界定是由当时当地的客观现实决定的,为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底线思维具有原则性。无论面临怎样的情况,都要一以贯之地坚守。

二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处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国内各领域也都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包括一些不良的思想价值观念也随之蔓延在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此,将底线思维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理性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显得尤为必要。

1.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客观需求。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功能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产生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当前,我国处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在整合全球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更倾向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潮也趁机而入,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借机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宣传其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等,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了思想困扰。此外,我国国内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上经济成分的多样化最终导致了人们思想的多元化甚至失衡。如经济领域内为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社会上老人跌倒“扶不扶”成为论题等,都在不自觉地拷问和腐蚀着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和良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就有必要将底线思维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够守住道德、法律要求的最后底线,并且能够自觉地将底线思维作为自己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2.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能够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熔铸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但同时,高校大学生处在由青春期向成年过渡的关键阶段,思想情感、行为能力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在这样的心理条件下,部分大学生遇事还不具备沉着应对、理性处理的能力。近些年来出现的朱令铊中毒事件、马加爵故意杀人事件等,都说明了大学生底线沦丧以致于悲剧发生。因此,用底线思维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此外,由于片面强调读书的实用性,社会上公平竞争环境的缺失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蔓延等,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信心。在此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引导学生守住学习的“底线”,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个人学习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涯中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建构,树立终身学习、永续发展的意识。

3.是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衷,提高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健康成才保驾护航,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思想情操、道德素质、政治素养较高的人才。要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目的,就必须用底线思维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打折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若不注重平时点滴规则的遵守,日积月累,量变导致质变,有违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底线思维的运用可以促使人们在日常中自觉遵守社会领域中的“底线”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人人遵守而无僭越,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可以保质保量地实现。同时,底线思维的运用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教育任务的实际完成状况,将底线思维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达成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的目的。此外,底线思维强调“保底”,更强调“进取”,在此思维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更能展现出进取薄发的精神,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主要从职业底线思维、道德底线思维、法律底线思维、文化底线思维四个方面来分别加强,以下分述之。

1.坚守职业底线思维,提高教育质量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成为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理论政策的宣讲者和引路人,担负着重要的历史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其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作出正确的政治判断。尤其在社会文化传播多元的今天,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该加强底线思维,在思想和行为层面自觉做到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首先,在面临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的侵袭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地晓谕受教育者应该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在意识形态愈益激烈的较量与争斗中,要有主动‘亮剑’的精神和勇气,而且要将这种‘守住底线’的意识外化为‘守土有责’的行为”,[1]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遵守和践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能。知识底线的遵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者不被历史发展的洪流所湮没的根本。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强化前瞻意识,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方向及程度有一个相对准确的预判。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大学生群体中潜在的思想暗流,及时疏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坚守道德底线思维,追求高尚道德情操。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精英分子”,他们经历大学文化环境的熏陶,具有相对广泛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背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道德水平是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晴雨表”,并且对社会上其它群体的道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在多元文化交流环境的促使下,各种价值取向泥沙俱下,其中更掺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片面化的道德取向,致使在大学生群体中思想出现了“西化”“淡化”“俗化”等倾向,行为上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道德底线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预防大学生出现双重人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观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僵化性、空泛性,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必然要求。同时,坚守道德底线,也是维持道德体系完整性的根本途径。具体说来,坚持道德底线,首先要从道德意义层面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在全球化的时代,更要强化大学生对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忠诚度。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唯国家的利益至上。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是为人之本,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以底线思维约束自己,事无大小,都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再次,用道德底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大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的经济能力,在面临越来越多的物质诱惑时,必须要用正确的金钱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任何有违于道德和法律的挣钱渠道都要自觉抵制。最后,还应从敬畏生命、与人为善、责任感教育、幸福观教育等不同的侧面来强化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此外,道德的发展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坚守道德底线并不止于强调大学生要遵守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随着实践的不断拓展丰富,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也会随之提高。

3.坚守法律底线思维,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社会上各个群体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也将对法治中国的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由于历史上传统的人治思想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一些法律不作为事件的发生,以及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边缘化等原因,都不同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守法,知行不一,最终导致自身的权益受到损害。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健全法律意识,提高法律践行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从长远来看,法治教育也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使大学生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维护和倡导良好的法律秩序,为法治中国做出贡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守法律底线,首先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意识,将法律作为最终的价值判断标准,要有畏法、守法的意识,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完善的法律意识对法律行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在实践中,要时刻以法律的“红线”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情境下,都不要触碰法律的“高压线”。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遵守法律规范,防微杜渐。此外,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能持有纵容和妥协心理,要有勇气拿起法律武器作斗争,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

4.坚守文化底线思维,弘扬正统文化观念。

多元的文化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中外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更与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相契合。但同时,在中外文化交融的大气候下,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并存,也对大学生的文化底线发起了挑战。例如一味地推崇外国的节日、风俗等文化,缺乏相应的辩证思考,结果导致部分大学生崇洋媚外,丧失自己的民族性。又如当前国内领域盛行的一股非主流文化大潮,其中也混杂着博人眼球、哗众取宠甚至不惜牺牲事实与真相的成分,使文化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如果不加分辨,则会导致大学生在文化选择上出现错误的取向。杨叔子院士曾说: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自垮。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精神支柱。因此,必须坚守文化底线,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和根意识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入侵,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使中华传统文明源远流长。此外,还要用文化底线来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观的教育与引导,使其能够在琳琅满目的文化选择中树立正确的文化审美观与价值取向,远离低俗劣质文化,追求崇高优秀文化,自觉弘扬正统的主流文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改革有哪些新思维[N].人民日报,2013-01-05.

[2]李彬彬.习近平总书记“底线思维”的理论解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01).

[3]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1.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Application of Bottom-line Thinking in the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ng Chunyan, Zhang Anli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The bottom-line thinking is a kind of thinking skills, which takes the "bottom line" as the guide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things to be developed in a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It is a comprehensive, dialectical and scientific way of thinking. To incorporate the professional bottom-line thinking, moral bottom-line thinking, legal bottom-line thinking, culture bottom-line thinking and other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ing on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ttom-line thinking accords with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ubjective needs of human development, which helps to stick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lve the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timeli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bottom-line thinking;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pplication

作者简介:宋春燕,在读硕士,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7-0013-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张安莉,在读硕士,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底线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社会保障制度中人的尊严问题不容忽视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