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花卉交易盛行原因

2016-03-04蒲三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宋代

蒲三霞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610066)



宋代花卉交易盛行原因

蒲三霞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在宋代,花卉交易已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经济活动,在生活中花卉交易逐渐盛行起来。然而花卉交易在宋代盛行并非是偶然的,上层阶级对花卉的欣赏,使得贫民百姓跟风效仿;花卉种植业呈现出了一个新的趋势,规模化、大众化、技术高;且在宋代这样一个文人社会,社会风气使得人们喜爱通过赏花游园这样的娱乐方式来吟诗作词。

关键词:宋代;花卉交易;盛行;原因

唐代,花卉已经成为了贵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植物之一,赏花已经成为了社会的风尚。文人雅士也争相歌咏花卉,留下了大量的咏花诗篇。唐代有诗人写道:“禾黍不阳艳,竞载桃李春。翻令力耕者,多作卖花人。”[1]770(卷六百七十四)这说明唐代长安的花卉业已经有了市场化的倾向。

到了宋代,花卉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花卉交易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流行起来。花卉交易以动静相结合的方式,交易地点区分为以固定地点为交易场所的花卉交易和以流动地点为交易场所的花卉交易。

以固定地点为交易场所的花卉交易主要有花市、花会以及付费方式的游园赏花活动。唐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有市场化倾向的花市,花市在宋代市场化更强。在《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行市中有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衣绢市”“肉市”“米市”等花样繁多的“市”,其中就有“花朵市”,这说明花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销量已经很大了,花卉交易比较兴盛,已经与“肉市”“米市”这些比肩了。不仅如此,扬州“开明桥之间,春月有花市焉”[2]1564(卷三七),成都也有“二月花市”,这说明其他城市也有了相当规模的花市,难怪杨万里曾有诗写和宁门外花市的情况:

病眼仇冤一束书,客舍葭莩菊一株。

看来看去两相厌,花意索寞恰似无。

清晓肩舆过花市,陶家全圃移在此。

千株万株都不看,一枝两枝谁复贵。

平地拔起金浮屠,瑞光千尺照碧虚。

乃是结成菊花塔,蜜蜂作僧僧作蝶。

菊花障子更玲珑,生采翡翠铺屏风。

金钱装面密如积,金钿满地无人拾。

先生一见双眼开,故山三径何独怀。

君不见内前四时有花卖,和宁门外花如海[3]87(卷二三)。

从这首诗中可以发掘出来的消息:和宁门外的花市规模十分庞大,就像花的海洋一样;花市中的菊花数量巨大,且被制作成了一座菊花塔,可见花卉交易场面的热闹繁荣;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既然花市规模这么庞大,当然吸引的游客也是人山人海。

另一种则是门票似的赏花。在宋代,人们都喜欢在花开的时节去欣赏花卉,“魏花……初出时,园吏得钱,以小舟载游人往观,他处未有也[4]186(卷十七)。而且在花卉刚刚绽放的时候,所谓的“门票”价格更加高昂“此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5]1099(卷七十五)。这说明当时园囿赏花已经变成了有盈利意味的活动,而且通过“魏氏日收十数缗”能够看到当时花开之初价格还是比较高,但赏花的人群依然比较大,表明花卉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喜欢赏花这样的娱乐方式。

由于人们对花卉的需求日渐增大,市场上则存在着一批无处不在的流动性卖花者,他们采用沿街叫卖的方式进行吆喝宣传,“是月季春,万花烂熳,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6]200(卷七),临安的卖花者也“是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如牡丹……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7]13(卷二)。显然,叫卖的方式收到了意外的效果,人们喜欢听到这样的清奇之音,这种促销手段以极强的感染力吸引了大量的买花人,“买者纷然”。不难发现,这时流动销售的花品是相当繁多的,种类十分丰富,而且可以发现买花人是很多的,不仅仅是单独的、偶然的现象,说明花卉在社会上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且卖花这个行业是有利可图的。南宋蒋捷在《昭君怨·卖花人》[8]3442(第五册)中写到: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这首词反映了当时卖花人东家西家的叫卖,不仅叫卖,人们还主动到卖花人家里去买花,这说明这个卖花人的花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人们愿意不辞辛劳去他家买花。

总之,从花卉的交易地点来看,可以了解到宋代的花卉交易方式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销售方法。静态的买卖给人们呈现出了更多的花卉种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保持了花卉交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是动态的花卉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不论何时何地人们可以直接快捷地买到花卉,而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固定场所,这既是花卉业成为一种商品化行业的标志,同时也是花卉向普遍化发展的里程碑。

诸如此类的花卉交易情况在很多史料中也普遍出现,特别是《东京梦华录》《梦梁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盛录》《全宋词》等,说明花卉在当时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物品,花卉交易在宋代如此兴盛,其原因值得去讨论。

一、上层阶级的追捧

皇室贵胄的喜好历来都是百姓追赶的时尚潮流。上层阶级的赏花之风促使赏花、种花等成为了一种风雅文艺的活动。

宋太宗雍熙二年,“是日,召宰相,参知政事……宴于后苑,赏花钓鱼,张乐赐饮,命群臣赋诗羽射。自是每岁皆然,赏花钓鱼曲宴,始于是也”[9]595(卷二十六),以后每岁赏花钓鱼就成了定制,皇帝与高级官僚赏花钓鱼,以示荣宠,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不仅如此,皇帝修建寺院的时候,同样也能看出他们对花卉的推崇,“西都北寺应天禅院……真宗幸洛阳,顾瞻遗迹,排徊感怆,乃命建为僧舍……仁宗初,又建别殿,分二位,塑太宗、真宗圣像,丞相王钦若为之记。后园植牡丹万本,皆洛中尤品”[10]1(卷一)。为了凸显出皇家贵气,在寺院中尽植牡丹,将花卉作为了彰显自己身份气派的载体。

在曲宴之时,“后曲宴宜春殿,出牡丹百余盘,千叶者才十余朵,所赐止亲王、宰臣,真宗顾文元及钱文僖,各赐一朵。又常侍宴,赐禁中名花。故事,惟亲王、宰臣即中使为插花,余皆自戴。上忽顾公,令内侍为戴花,观者荣之。”[10]2(卷一)从中可以看出,千叶牡丹这种名贵花品成为了皇帝赏赐臣下的物品,且并不是在场所有官员都能得到真宗赏赐的千叶牡丹,仅仅是亲王、宰臣而已。花卉此时成了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

后宫之中,皇后、妃嫔们都喜欢以花为装饰,“皇后、妃等的首饰及冠叫“花钗冠”,以花钗饰之,规定插花若干不等,命妇要赐以“冠、帔”,亦戴花钗冠。”[11]20贵族妇女犹爱用花卉当做装饰品,更何况争相效仿上层贵族的普通大众的生活中更为流行,“六月茉莉为最盛,初出之时,其家甚穹,妇人簇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晌之娱耳”[12]84(卷三)。促使着普通大众对上层贵族的模仿与对花卉装饰的青睐。

上层阶级对花卉的追捧,促使士族官僚大肆修建园林,更是促进了花卉种植业的兴盛,为了追逐利益,更多的人投入到了花卉的种植当中,花农们不得不扩大花卉的种植规模,钻研和提高生产花卉的技术,民间培育出了更多的名贵花品,同时由于上层阶级的引领作用,普通大众更是纷纷效仿上层阶级的赏花游园活动,促使着花卉交易的兴盛。

二、花卉种植业“两化一高”的状态

所谓“两化一高”,即规模化,大众化,技术高。

宋代的花卉种植规模是十分庞大的,卖花农为了经济效益种植了很多花卉,在苏州,“城东西卖花者所植弥望”[13]922(卷三十),在扬州“种花之家园舍相望……四方之人赍携金币来市以归者多矣”[14]590(卷十八),在陈州“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倾计”[15]251(卷九)卖花人种花的规模都是以倾来算的,可以想象当时的花田里的花数量之大。还有的花农为了扩大规模,在寺庙前买了一块地以供种植,“有民门氏子者,善接花以为生,买地于崇德寺前治花圃”[5]2100(卷七十五)。由于规模太大,花田与花田相接,使人分不清花田之间的界限,“落花散于人间,花户始盛,皆以接花为业……花户连畛相望,莫得其姓氏也。”[16]357(卷四十二)而关于牡丹种植的更有甚者,“凡园皆植牡丹,而独名此曰花园子,盖无他池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凡城中赖花以生者,毕家于此。至花时,张幄幕,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17]5

从材料可以知道,洛阳、苏州、扬州、陈州、彭州这些地方花卉种植的规模相当大。因为有利可图,花农们都愿意扩大再生产,花卉种植变得规模化了,使得进入市场的花卉数量更多,因此花卉的价格也就会相对便宜,更多的普通平民能够消费得起,从而促进了花卉市场的繁荣。

其次,宋代花卉的种植大众化程度比较高,大众化分为两个方面:(1)种植花卉的阶层广泛。(2)种植的花卉种类比较多。在宋代,作为行宫御苑的琼林苑“其花皆素馨、末莉、山丹、瑞香、含笑、射香等,闽广二浙所进南花,有月池梅、亭牡丹之类”[6]192(卷七),可见皇家园林奇花异草繁多,甚至还有从闽广移植过来的花品。《洛阳名园记》中记载了19处著名园林,这些士族官僚阶层的园林虽不及御苑珍奇异物多,但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其中李氏仁丰园,“李卫公有平泉花木,记百余种耳。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且广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牡丹、芍药至百余种。而又远方奇卉,如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之俦,号为难植独植之洛阳,輙与其土产无异,故洛阳园囿花木有至千种者,甘露院东李氏园,人力甚治,而洛中花木无不有”[17]7,可以得知李氏仁丰园中所植花卉种类丰富,不仅有当地的花卉还有从远方移植过来的奇特花卉。袁褧的《百岁寓翁枫窗小牍》记载“州南则玉津园,西去一丈佛园子,王太尉园、景初园……州西北有庶人园。城内有芳林园、同乐园、马季良园。其他不以名著约百十,不能悉记也”,从园林的名字看,种植花卉的不只是皇亲贵族更有平民庶人。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积极投入到了种植花卉的兴趣之中,使得花卉种植更加大众化,在种植过程中通过嫁接等手段又促进了花卉种类的增加,使得花卉交易更加丰富多彩。

宋代种植花卉的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就详细列出了花卉的“四时变接法”,对宋代花卉种类有着巨大的贡献,有人曾这样描述花卉的嫁接之法,“百花皆可接。有人能于茄根上接牡丹,则夏花而色紫;接桃枝于梅上,则色类桃而冬花;又于李上接梅,则香似梅而春花,投莲的于靛翁中,经年植之则花碧,用栀子水渍之则花黄”[18]737,不难发现宋代花卉的嫁接技术高超,使得花卉的颜色,开花时间都可以发生变化。其次,就是通过外物的作用,使得花卉发生了变化,如上面所说的用靛和栀子泡,值得一提的是《墨庄漫录》曾记载:“洛中花工,宣和中,以药奎培于白牡丹,如玉千叶……等根下,次年花作浅碧色,号欧家碧,岁贡禁府,价在姚黄上。赏赐近臣,外廷所未识也”[15]63(卷二),花工通过用药成功培育出了一种名贵的欧家碧。再者,是宋代花卉的贮藏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渑水燕谈录》曾记载“洛阳至京六驿,旧未尝进花,李文定公留守……所进止姚黄、魏紫三四朵,用菜叶实笼中,藉覆上下,使马不动摇,亦所以御日气,又以蜡封花蒂,可数日不落”[10]96(卷八),这说明宋代花卉的贮存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用蜡给牡丹保鲜,使之数日不落。除了嫁接和贮藏技术,宋代的花工已经掌握到了温度、湿度对于花的反季节开放有重要影响,摸索出了一套“催花法”,“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其法以纸饰密室,凿地作坎,缏竹置花其上,粪土以牛溲硫磺,尽培溉之法。然后置沸汤于坎中,少候,汤气熏蒸,则扇之以微风,盎然盛春融淑之气,经宿则花放矣。若牡丹、梅、桃之类无不然,独桂花则反是,盖桂必凉而后放,法当置之石洞岩窦间,暑气不到处,鼓以凉风,养以清气,竟日乃开[19]304(卷十六),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无疑是一种壮举,使得在人们在四季都能够买到自己想要的花卉,保证了花卉交易的连续性。

由于利益的驱使,宋代花卉种植业的规模空前,种植花卉的花农和花卉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培育花卉的技术大大提高,使得上层阶级有更多数量、种类、珍贵的花卉可供观赏,给上层阶级赏花游园提供了实际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推动着种花、赏花、游园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更促进了花卉交易的兴盛。

三、社会风气的渲染

客观上,统治阶级的追捧和种植业“两化一高”的状态,给人们赏花,游园提供了物质技术上的支持,以至于社会上流行种花、赏花这样的行为,并认为这是一种风雅之举。

人们都喜爱游园赏花,使得“有朱氏之园最为冠绝,南北二圃所种几于五六万株,意其自古种花之盛未之有也。朱氏当其花之盛,开饰亭宇,以待来游者,逾月不绝,而朱氏未尝厌也”,“逾月不绝”表现了当时参观朱氏园林的人数众多,小小的朱氏园林尚且如此,更不要提其他著名的园林,足以说明当时的赏花之风的浓厚。又“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5]2101(卷七十五),花开之时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游玩,直到花落乃止,赏花完全成为了一种大众的娱乐性活动,使得花卉交易十分壮观。

花开之时,人们前呼后拥出门观花。节日之时的临安,“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见也……只供养得一早,便为粪草。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供养”[20]107。东京的七夕,“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6]208(卷八),中元节往往喜欢用鸡冠花供养祖宗,谓之“洗手花”。立秋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6]212(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6]216(卷八)。节日的时候,花卉的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不管贫与富大家都积极参与到了花卉的交易,节日仍然是花卉交易最兴盛的时候。

花卉在宋代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装饰,官员们在一些特定场合如上寿、赐宴等将花簪在幞头上,叫做“簪戴”,皇帝有时赐于臣下不同的人所做的“宫花”或鲜花,簪花甚至成为了礼仪的一部分[11]387,“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鸾,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21]3569(卷一百五十三)。“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5]2101(卷七十五),“六月茉莉为最盛,初出之时价甚穹,夫人簇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以致有词云“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由此可观之,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簪花之风都十分盛行。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各个阶层,无论男女老幼,都对花卉情有独衷,不管是皇帝宴饮,士大夫修建园林,还是平民百姓节日里庆祝,都能够看到花卉的身影,上行下效的传统大众心理使得花卉交易更加兴盛。在人们的生活中,花卉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消费品。

花卉交易在宋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当时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一笔多姿多彩的颜色,同时又使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然而花卉交易的变化出现在宋代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客观上在于社会环境中上层阶级的追捧、花卉种植业在宋代形成了“两化一高”这样的状态给当时的人们进行花卉交易奠定了物质技术的基础,主观上则在于社会风气的渲染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追求发生了变化。同时,上层阶级的追捧、花卉种植业的“两化一高”以及社会风气的渲染这三个原因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上层阶级的追捧促进了花卉种植业的“两化一高”和社会风气的形成;花卉种植业的“两化一高”给上层阶级的追捧和社会风气的渲染奠定了实际的物质基础;社会风气的渲染是上层阶级的追捧和花卉种植业的“两化一高”所带来的结果,都促使宋代花卉交易兴盛。且交易兴盛这种现象并不仅仅表现在花卉这个行业,还存在于其他农林牧副渔行业,这些行业对于当时的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其他行业交易兴盛的现象同样也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杨万里.诚斋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9.

[4]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8]唐圭璋.全宋词[M].上海:中华书局,1965.

[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0]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朱瑞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四水潜夫.武林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4]孔武仲.清江三孔集[M].北京:线装书局,2004.

[15]张邦基.墨庄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6]陆游.渭南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

[17]李格非.洛阳名园记[M].日本:全交馆,1829.

[18]陶宗仪.说郛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9]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0]佚名.西湖老人繁胜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责任编辑:孟丽涛)

The Bloom of Flower Transaction and its Reasons in Song Dynasty

PU San-xia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6,China)

Abstract:In the Song Dynasty, the flower transa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life of the public, with gradually flourishing. However the bloom of flower transac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is not by chance. Upper class's appreciation of flower makes poor people follow the trend. Flower farming presents a new trend: larger scale, more number, higher technology. And such a literary society, social atmosphere makes it popular by entering flowers garden to make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Key words:Song Dynasty; flower transaction; popular; reasons

作者简介:蒲三霞(1992─),女,四川达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史。

收稿日期:2016-01-06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1-0049-04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13

猜你喜欢

宋代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浅谈宋代哥窑“金丝铁线”之美
宋代女子缠足的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的义利思想的法律影响
宋代官员履历造假缘何屡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