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意识

2016-03-04朱松节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

朱松节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安庆246003)



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意识

朱松节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教师职业意识的增强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做到普遍遵循与特殊要求相统一;增强职业品质意识,做到理论自信与世界视野相结合;增强职业担当意识,做到做指导者和引路人与服务社会不偏废。

关键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担当

教师的职业意识是指教师对从事教育职业的认知、评价、情感和态度,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意识,对全面履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同时也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切实增强职业意识,不断促进职业发展。

一、职业道德意识:普遍遵循与特殊要求统一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建立在职业理念基础之上形成的品质和情操。它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对教师有着普遍性的约束。但对于特定教学岗位上的教师,师德要求还有其特殊性。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增强职业道德意识,需要做到师德的普遍遵循和特殊要求相统一。

(一)普遍遵循

职业道德对教师而言具有普遍的规范和约束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师整体的一部分,同样要遵循师德的普遍要求。一般来说,教师职业道德是由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构成的,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等,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作了六个方面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师德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但教师职业道德的遵循是在教师对自身职业高度认同基础上的一种清醒认知,体现了他律向自律的高度自觉。这种自觉是通过教师对自身道德人格的完美追求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教师的道德人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教育信仰。教育是有信仰的事业,“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教育信仰就是教师把教育事业当作最高的理想信念来追求,从而实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而不仅仅当作职业谋生的手段。确立了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就确立了教师的灵魂,教师才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教育,始终如一地忠诚教育,才会有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不甘平庸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二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只有追求道德人格完美的教师,才能从理性上认知师德规范并化为情感来自觉遵循,才会形成诚实守信、坚持真理、自我约束、注重践履的高尚品质,才会有客观、公正、仁爱、宽厚、博大无私的情怀。三是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追求完美人格的教师有着对人平等、信任、坦诚、尊重、宽容、大度等深厚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教师职业人性的光辉。当然,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要求。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就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对教师履行职业道德提出的全面要求。做“四有”好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二)特殊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特殊要求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政治上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端的是‘政治碗’,吃的是‘政治饭’,干的是‘职业革命家’的活,终其一生所做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角色既有教育职业的一般角色,又具有维护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角色,具有双重性质。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除了教师的普遍遵循之外还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要讲政治原则,对党和国家“忠实”和“服从”。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特殊使命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内在规定性的体现。也就是说,脱离了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失去了职业存在的意义。因此,讲政治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政治要求集中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政治思想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它既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也包括政治纪律的严格约束。当前,由于受到西方社会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国内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大众思想多样化的影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意识弱化或淡薄,在教学活动中政治纪律的约束逐渐放松。一些教师为了赢得课堂掌声,迎合非理性和不健康的心理需要,传播散布不负责任的思想观点和道听途说的信息;少数教师在课堂“呲必中国”,虚无历史,抹黑中国,美化西方,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要求必须增强以下方面的意识:一是“规矩意识”。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加强政治纪律的约束,不允许教学中自由化倾向的出现。大学教师学术有自由,但大学课堂有规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严守这个规矩。二是“立场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国家意识形态维护的坚强阵地,教师维护什么、反对什么要有鲜明的立场,尤其在对待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和旗帜等大是大非的根本性问题上,绝不能似是而非,必须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三是“底线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在教学中以教师身份出现,还会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社会中,因其职业的政治属性,其言行往往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行为还要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二、职业品质意识:理论自信与世界视野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论的力量彰显其存在的价值,理论的力量源自对理论充满自信和对问题的思考而具有的宽广视野,理论自信和世界视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的两个可贵品质。

(一)理论自信

所谓理论自信,就是“个体或者组织(团体)对自己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所持的坚信不移的态度以及对理论发展充满信心的积极体验,是对理论的信任和认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表现出来的坚定不移的信仰。二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创造性地解决当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出来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自信不仅是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自信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引领导向作用。当前,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我国社会转型期多样价值观的冲击下,高校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自信,甚至出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彷徨、怀疑等动摇现象。如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情感上出现疏远,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产生怀疑甚至出现信仰上的摇摆不定。正是由于缺乏理论自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教条主义地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本来具有强大真理性、逻辑性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了机械教条的说教,失去了真理应有的力量;在回答现实问题上,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以科学的解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应有的说服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理论自信,必须在“真懂”“真信”“真用”上做好文章。“真懂”马克思主义,要求教师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全面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真信”马克思主义,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用自身信仰的力量去帮助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用”马克思主义,要求教师善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世界视野

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交往越来越紧密,互联网得到普遍应用,大学生思想的开放性和活跃性越来越强,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和全球发展战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提出了挑战。理论自信显示了真理的力量,而世界视野体现了思维的力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有理论自信的品质,还必须有世界视野的品质,能把理论自信和世界视野有机地结合起来,善于用世界的眼光分析中国问题,用自信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所谓世界视野,就是以世界性的或全球性的眼光来看待和研究中国和世界问题。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一种比较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具有多维的、全局的、动态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是以理论思维作为特长的一项思想教育活动,其职业特性必须要求教师具有世界视野。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诞生时开始,就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视野,在无产阶级逐步掌握其理论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的世界化。而作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世界视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和精神实质,才能在教学中阐述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具有面向世界的宽广视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确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世界视野,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立足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大胆地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广泛地研究世界各国的实践、积极地吸收各国社会发展的合理成分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理论,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自觉性。

三是对西方社会思潮的科学分析需要有世界视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不仅来自于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复杂性,还来自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西方社会思潮认识不清、鉴别不够、理解不足,容易接受西方思想文化,从而逐步削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世界视野,才能深刻把握社会思潮的产生背景、历史渊源和本质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冲击。

四是大学生对中国和平发展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的关注,迫切需要教师具有世界视野。如近期大学生关注的中国是否会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大国海洋战略问题、中国国家安全问题、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世界视野,把中国放在全球的大格局中,用国际比较的眼光来给予解答。

三、职业担当意识:做指导者和引路人与服务社会不偏废

(一)做指导者和引路人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需要教师切实担当起职业责任。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专业学习遇到的问题以外,更多的是来自成长过程中自我认识世界与外部社会世界冲突产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价值取向冲突为特征的思想认识问题,如大学生对人生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等的思考产生的思想困惑,尽管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能力,但由于受理论知识储备的不足、思考能力的欠缺和社会阅历积累的不深等因素制约,对自身和社会问题与现象认识不全面、不成熟,在价值取向、意识行为上往往产生偏激倾向。二是身心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一些大学生虽然有较强的自尊心,但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较强,缺乏自信心;虽然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虽然崇尚个性与挑战,但适应新环境能力差、抗挫折的耐受力弱。三是在生活实际中产生的思想问题,如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问题,与同学交往产生的问题,职业选择与就业压力的问题等等。而这些思想问题无疑需要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否则,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极大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大学生指导者和引路人,其职责就在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消除大学生思想的疑惑和认识的偏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理想信念,树立人生奋斗目标;矫正行为规范上的不当,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合理的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供职业规划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根据个人特点规划好人生职业发展;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思想实际问题,解除大学生生活中的后顾之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当起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必须要在思想认识、职业能力和教育实践上不断提高。一是思想认识上要真正确立以服务大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目前,高校教师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存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学校科研考核指标的压力,把做科研当成主业,而把教学当成副业,教学变成了教师的良心活,明显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标,这种现象必须得到克服。二是要切实增强教学能力,提高育人效果。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职业能力,它包含多种因素,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改革创新的能力等等。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花大气力来提高教学能力,真正潜下心来钻研教学,研究学生,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在教育实践上要走出课堂,走近学生,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站稳课堂,还要走出课堂,走近学生,只有成为学生的真心朋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服务社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服务社会是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担当之一。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社会需求缺少必要的结合平台,教师与社会的交汇面比较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的主要对象局限于大学生,其活动的主要场所也只是大学校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服务社会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随着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因其对社会成员思想价值观念的积极引导而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自身的职业专长,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也越来越显得需要和迫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服务社会的动力来自于教师教学专业的提升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从教师教学专业提升的角度来说,教师理论自信品质的形成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养成,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在社会实践的大环境中得到体会和感悟,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需要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从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紧密互动,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社会矛盾引起的社会大众的思想问题越来越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还显艰巨,而引导大众的思想问题,需要包括全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参与社会服务,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引领思想,凝聚力量。可以这样说,社会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日益紧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服务社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服务社会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向社会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从而实现凝聚社会力量,激发社会动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导向功能。二是向社会不同的领域提供有效的思想教育引导,帮助社会成员化解思想矛盾,引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功能。三是有效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回应与解释。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和利益调整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处在多发期,社会重大的群体性事件、公共事件、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往往会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而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深化改革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参与其中,从自身的专业角度作出合理解释,发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呼声,从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服务社会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和利用公共媒介参与的途径来实现。直接参与社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解决特定的思想教育活动而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可以为社区基层、社会团体提供的形势政策报告、讲座等;也可以深入社区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社区群众提供思想支持或法律帮助;还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利用公共媒介参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的普及,公众利用日益多样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公共媒介来表达不同利益的诉求已成为思想领域的新特点,“博客、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介已经成为不同社会思潮的集散地,成为不同意识形态竞相争夺话语权的战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积极利用新型公共媒介,在参与的过程中,要敢于发声,用主流价值观占领新媒介空间,达到对社会成员思想引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川.建基于信仰的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2(1):61.

[2]黄元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意识探析[J].思理论教育导刊,2010(4):71-73.

[3]佘双好,冯茜.理论自信的表现及其培养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9):8-12.

[4]朱松节.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85-88.

[5]叶方兴.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回应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5(5):60-64.

(责任编辑:董应龙)

Raising Career Awareness of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U Song-jie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AnqingVocational andTechnicalCollege,Anqing,Anhui 246003,China)

Abstract:The enhancement of career awareness of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inner driving force of their career growth. In the new era the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ould raise their awareness of career ethics, integrate the general rules into special requirements and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ies. They need to be confident in theories with global perspective and have stronger sense of career responsibility, thus becoming both social instructo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Key words:career awareness; career ethic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career responsibility

作者简介:朱松节(1964─),男,安徽怀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研究”(2013szxm130)。

收稿日期:2015-11-17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1-0025-05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07

猜你喜欢

职业意识职业道德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从校门迈进职门的角色转换过程研究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浅议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缺失与解决策略
汽修专业实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中职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