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阅读视角和写作视角的融合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

2016-03-02潘锋雷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纺织娘衣袋法布尔

潘锋雷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

【设计理念】

本课是基于“文体”意识观照下的教学设计,对文本的定位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它成功地凸显了法布尔的人物特质,又给人深刻的启迪,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

一、清晰而又浑然一体的发展线索

《装满昆虫的衣袋》全文以“着迷、迷恋、痴迷”作为情感发展线索,既显示出法布尔内心对昆虫的喜爱程度逐步加深,也从整体上勾勒了法布尔从兴趣走向成功的人生轨迹。

二、精心选择和编排的典型事例

文本在“着迷、迷恋”这两个部分,精心选择了法布尔捉纺织娘、捉小甲虫这两个典型事例。这两个事例是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第一件发生在小时候,第二件发生在八九岁的时候。两件事所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同的,第一件事让爸爸妈妈寻找儿子,第二件事是爸爸妈妈对法布尔进行了严厉的责备。由此也可以看出,第二件事更能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因此课文分别用了“着迷”“迷恋”这两个词语。在篇幅上,第二件事也是相对比较长,写得更为具体。

三、刻意突出的不同人物的视角变化

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两件事例时,又刻意地将法布尔、爸爸、妈妈眼中的昆虫进行比照,一方面借助视角的不同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比照来彰显法布尔的人物特性——对昆虫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种视角上的落差,是写作的一种技巧,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也是阅读中走近人物、读懂人物的一种法门和技能。

四、直观形象又具有丰富内涵的课题

课题《装满昆虫的衣袋》借鉴了雕塑家的创意,既直观地反映了法布尔的兴趣、特长,也充满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更揭示了法布尔成功的秘密,给人启迪。

根据教学的经济原则:教,应该在文本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地方去教;学也应当在最有价值、最值得学的地方去学。所以本课的设计在上述四个方面用力,尤其是基于不同视角的阅读,我觉得这在小学高年段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既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理解人的窗户,也能打通阅读和写作之间的隔阂,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生命成长向整体化推进。

【教学目标】

1.能概括文中事例,并能把握文本事例的特质。

2.能透过文中法布尔、父亲、母亲对昆虫的不同视角,把握人物形象。

3.能通过课题的来源,说说题目的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

对不同人物眼中的昆虫进行比较阅读,进而发现法布尔人物的特质。

【教学过程】

一、聚焦形象,明确线索

师:写人的文章一般都要能够写出人物的特点,写出他跟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文中的法布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法布尔十分喜爱昆虫。

师:对,课文中就有三个词语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生:着迷、迷恋、痴迷。

师:按照课文出现的顺序是这样排列的,一起读。

师:从意思上看,这三个词语有区别吗?

生:喜爱的程度越来越深。

师:“着迷”表示喜欢;“迷恋”的“恋”字,心字底,表示喜欢到了心里;“痴迷”表示喜欢到了“痴”的程度。一起再读一读这三个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读出来。

二、概括事件,寻找差异

师:文中作者写了两个关于法布尔的事例,把它们找出来,试着各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注意看清楚写了哪些人物,说清楚他们分别干了什么。

生:第一件事写了:小时候,法布尔因为捉纺织娘不见了,妈妈急得找他回家。

生:第二件事写了:八九岁的时候,法布尔捉小甲虫,受到父母责骂。

师:再挑战一下,能不能用简洁的话把两件事连起来说一说。(板书:捉纺织娘、捉小甲虫)

师:这两件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相同之处是都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不同之处是第一件事发生在法布尔小时候,第二件事发生在八九岁的时候,第二件事受到了父母的责骂,第一件事则没有挨骂。

三、立足视角,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一)学习第一个事例——捉纺织娘

师:关于纺织娘,我之前百度了一下,百度上是这么介绍的:

出示:

纺织娘,昆虫纲动物,有翅亚纲,直翅目,纺织娘科。

师:那课文中是怎么写纺织娘的呢?快速浏览第二、三自然段,把写纺织娘的句子找出来。

出示:

妈妈一看,儿子的手里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这两句分别是谁眼中的纺织娘呢?

生:妈妈和法布尔。

师:同样是写纺织娘的,百度及妈妈、法布尔的眼里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百度百科主要是知识的普及,所以介绍纺织娘的类属;妈妈因为寻子心切,所以来不及细看,只注意到了外形;法布尔因为对昆虫特别喜爱,再加上观察的时间要久一些所以,他眼中的昆虫是美的。

师:看来,不同的人眼中的昆虫不一样,是因为心里的想法不一样。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开展学习的?

出示学法:

①画 画一画写昆虫的句子

②说 说一说这是谁眼中的

③比 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④想 想一想为什么会不一样

(二)学习第二个事例——捉小甲虫

师:用上面的方法,同桌之间共同学习,相互之间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

师:先读句子,再说一说这是谁眼中的小甲虫。

出示:

法布尔:

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

“嗬,真漂亮!”

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

他把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父亲: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母亲: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师:他们眼中的小甲虫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是为什么呢?

生:法布尔眼中的昆虫很美,外形、色泽都很美,是因为他很喜爱昆虫,“小宝贝”称呼,“放、包、装、欣赏”等动作都说明他对昆虫非常喜爱。

生:在父亲的眼中小甲虫是没用的玩意儿。

师:那父亲的眼中什么是有用的呢?

生:放鸭子。

师:为什么放鸭子是有用的?你觉得父亲在家里是掌管什么的呢?

生:因为放鸭子可以赚钱养家,父亲在家里是管钱的,他希望法布尔可以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家庭的负担。

师:在母亲眼中呢?

生:母亲觉得小石子会撑破裤兜,小虫子会让小手中毒。

师: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呢?她在家里是掌管什么的呢?

生:因为撑破了裤兜需要母亲缝补,小手中毒了,需要母亲带他去看,照顾他。母亲是家庭主妇,负责日常生活的料理和照顾法布尔。

师:作者为什么写了法布尔眼中的昆虫,还要写父亲、母亲眼中的昆虫呢?

生:为了说明他们站的角度不同,所以他们的看法也不一样。也是为了说明法布尔跟他的父母是不一样的人,他对昆虫十分迷恋。

师:是的,一个人心里想的是什么,眼中就会看到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四、品味课题,体会课题的作用

师:课文题目是《装满昆虫的衣袋》,在文中就有三处写到了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把它找出来。

出示:

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师:三个句子,三处细节,就像一根隐性的线,咱们一起读一读。

师:为什么雕塑家会在法布尔的雕像上突出装满昆虫的衣袋呢?

(生答:符合法布尔的真实生活;代表着法布尔的兴趣;代表了法布尔的特点;代表了法布尔成功的奥妙。)

师:如果你有机会看到这尊雕像,当看到那装满昆虫的衣袋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大自然是神秘的,我们也可以走进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像法布尔一样,把它当成我们的兴趣,我们也会取得成功。

生: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

猜你喜欢

纺织娘衣袋法布尔
《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
纺织娘的时装表演
反穿衣服的人
法布尔
还钱
我想对法布尔先生说
被糟蹋的文字
打错了
蝉壳
读《“怪人”法布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