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探析

2016-03-01杨文森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杨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



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探析

杨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

摘要: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新时期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在发展理念、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等方面,形成了新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

关键词:胡锦涛;共同富裕思想;当代价值

21世纪初,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党的各个时期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的变化,对党的“共同富裕”思想进行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创新,形成了新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

一、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正确理论和经验总结,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理论或思想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共同富裕思想是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是提出“共同富裕”概念的第一人,也是进行共同富裕具体实践的最初探索者。他提出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并把实现共同富裕看作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但是,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上,提倡实行一条平均富裕、同步富裕的道路,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结果他没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尽管毛泽东同志在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但他的共同富裕思想为后人探索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崭新的共同富裕道路,即鼓励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1]。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道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其政策侧重点在“先富”上,从21世纪初至现在为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其政策侧重点在“共富”上。

1989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的共同富裕道路的阶段性安排,一方面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并提出了浦东新区开发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三步走”战略等,另一方面适时地把共同富裕的政策重点转入“共富”上,开始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实现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1世纪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时期新阶段的世情、国情的新变化,在继承各个时期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

(二)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002年党的十八大产生了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时,全国人民的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与此同时,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进一步拉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趋多样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从世界上多个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措施正确而促进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举措失误而导致经济和社会停滞不前,甚至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在这个阶段我国如何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成为对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严峻考验。胡锦涛正是直面实践中出现的可能影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而形成了新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

二、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1957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适应由冷战与对抗转化为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在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2],以强调发展生产力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面对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3],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进入21世纪,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以往我国发展经验,以及借鉴当代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于2003年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同年8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在全党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同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深刻指出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4]。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党关于社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这是对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继承,而科学发展观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则是对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强调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强调最终的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已不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些重大关系,主要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中央和地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达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目的。

(二)继续探索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最佳政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效率,也需要消除社会在急速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由于人的能力、家庭禀赋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的问题。只有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社会,才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了只注重公平、放弃效率的政策,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体现所谓“公平”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严重影响了人们创造“效率”的积极性。这种政策是不可能带来共同富裕的,只能带来共同贫穷,再加上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其结果是使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濒临崩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为了改变整个社会效率低下的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效率”的政策措施,如恢复按劳分配的政策以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5]142的政策以调动全国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邓小平的这种政策取向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被确立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重申和强调了这一原则,这一提法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公平、不注重效率的做法,这种政策取向在整个社会效率低下的情况下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中效率是前提,是基础,没有效率,公平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原则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虽然也提到兼顾公平,但其实质是选择效率优先。如果长期不改变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公平”的缺失、贫富差距的拉大,这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相矛盾的。因此,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6]然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政策,很容易被解读为初次分配只要注重效率,可以不讲公平,再分配只要注重公平,可以不讲效率。而事实上,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也存在初次分配也要担负公平的责任、再分配也要讲究效率的问题。因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政策存在上述局限性,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缩小贫富差距的导向作用,所以,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7]30,以更好地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三)适时地发展和实践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协调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采取了“平衡”区域发展的战略,即要求东部发达地区的一大批工厂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迁往中西部地区,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也倾斜于中西部地区,以达到平衡区域发展和适应“战备”需要的目的。这种“平衡”区域发展的战略,虽然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恶劣,投资回报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并且还抑制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无法真正起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1957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5]142的梯次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二是先富的地区带动和帮助后富的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

究竟允许哪些地区、哪些人先富起来?邓小平选择先富起来的地区是东部地区。选择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在经济基础、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国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出这种选择应该是最好的。为了鼓励东部地区先富起来,中央采取了梯次推进的办法。1980年在广东省、福建省设立深圳、汕头、珠海、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在四个经济特区取得成效的基础上,1984年中央又开放和开发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建立海南省,海南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20世纪90年代,又开放以上海浦东新区为龙头的整个长江领域。这些措施的实施,不断推动中国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但同时也拉大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共同富裕不是只有东部地区的富裕,而是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富裕。为了解决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根据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时间安排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先富的地区带动和帮助后富的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的指导下,于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

2002年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更好地解决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上,继续贯彻邓小平关于先富的地区带动和帮助后富的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于2003年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4年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在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各区域之间波浪式共同富裕的思想。

(四)不断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内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终极目标,是古今中外各国人民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理想的艰辛探索。由于对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认识不够深刻,再加上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毛泽东在领导我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了一条平均主义的共同富裕道路,走这条道路不但没有给全国人民带来共同富裕,反而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共同贫穷。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了一条有先有后的波浪式的共同富裕道路,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达到尽快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但同时由于一些人在实践中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领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邓小平也逐渐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鲜明地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8]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布局”的概念,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表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9]这说明,邓小平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认识,已经从纯经济学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学的层面。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裕,还需要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把邓小平“三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思想具体化。

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国情的新变化和社会科学领域理论的新发展,再次丰富和发展了总体布局的内涵。

第一,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把邓小平“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如环境和资源约束趋紧、社会公正缺失、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稳定问题突出等。所有这些问题都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逐渐认识到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适时地对总体布局作出调整。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0]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进行了修改,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到了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7]12,这标志着“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最终形成。

第二,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把邓小平“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再次发展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环境污染、日益趋紧的资源约束、不断退化的生态系统,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11]。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这就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奠定了理论基础。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来,这说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初步形成。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列阐述,并明确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这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式形成。

(五)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城市的富裕,也包含广大农村的富裕。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我国进入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新时期,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出现了所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2005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13]的建议。在新时期,该建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各个时期农村共同富裕的思想。

三、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当代价值

研究胡锦涛同志的共同富裕思想,对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事业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

(一)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价值

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的共同富裕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继承了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基础上,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在邓小平“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政策的基础上,适时地发展和实践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在邓小平“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内容。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

(二)胡锦涛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价值

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针对新时期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理想目标过程中所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具有很强的长期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过程中,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处理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问题,落实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思想,我国离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一定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8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3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3-10-09)[2015-10-12].http://www.ce.cn/ztpd/xwzt/guonei/2003/sljsanzh/szqhbj/t20031009_1763196.shtml.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3-117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96.

[1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1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EB/OL].(2005-10-18)[2015-10-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_3640318.htm.

【责任编辑李敬】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16)01-0001-05

作者简介:杨文森(1968—),男,福建仙游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收稿日期:2015-10-28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