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2016-03-01陈达莉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达莉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陈达莉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个体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国家价值目标的设定。价值目标的设定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教育和实践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更好地评价培育和践行效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提供衡量标尺。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遵循价值目标的实现原则,注重价值解析,创新活动设计,加大价值融入力度,建立制度保障,多方统筹协调,营造实现价值目标的环境,最终促成价值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主流价值观

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都有其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现今的主流价值观,也有其追求的个体目标和组织目标。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对于培育和践行主流价值观,发挥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的含义

从价值观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基于多元价值,并从中概括出的具有统摄性、凝练性的价值共识,它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具有普遍的价值引导和行为评价意义。从哲学上理解,它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积极的反作用,能够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价值目标’是特定对象的价值取向和标的,是人们对某种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获得性或者实用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人的主观思维与客观存在围绕功能性展开的矛盾运动过程”[1]。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特定对象的价值取向和标的,就是对核心价值观存在于人的思想、作用于意识、促进人的行为、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达到影响个人、社会、国家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从类型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包括个体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和国家价值目标。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是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全面把握,也是对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的深入思考。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方向,有利于价值观培育和实践活动的科学规划、有效实施。其次,价值目标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动力,助推人们在价值观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最后,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能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效果提供评价依据,是衡量、考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基本标尺。因此,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是深化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弘扬价值观主旋律,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作用的重要指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的内容

1.个体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内容都有其各自的来历,个人层面的价值内容拣选了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的主要内容,即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中揭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个人层面的深刻内涵,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的个体价值目标。

增强公民意识,明确义务责任。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的自我认识,是指公民个人通过对国家的全方位认知和对自我身份的准确定位而确立的一种遵纪守法、恪守道德、履行义务的责任意识。“爱国”是公民对个人身份、地位的确认,爱国之人需要明确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义务和责任,具有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敬业”属于道德的范畴,敬业之人要恪守职业本分,具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和责任担当感。“诚信”“友善”是社会公德的要求,它以公民社会生活为背景,为社会个体提供行为规范。“爱国”强化了自我认识,“敬业”昭示着责任意识,“诚信”“友善”体现了公德意识。增强公民意识与明确义务责任是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目标的基本因素。

提高道德意识,遏制失范行为。增强公民意识可以提升公民的道德意识,促使个人加强自我修养,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自我管理,有效规避失范行为。近几年,社会上产生的道德失范现象借助网络舆论的放大与传播,给整个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对个体道德失范行为的合理矫治。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社会价值和道德追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有效地作用于人的观念、思维,提高个人的道德意识,遏制失范行为。

提供价值准则,助力人际交往。价值观着眼于行为规范的引导、限制,更体现于生活交往的协助、指导。“诚信”“友善”契合人际交往的多种原则,有利于把握人际交往的标尺。人际交往的秘诀认为,价值观相似的人不仅可以产生共鸣,得到对方的支持,而且还能预测对方的行为倾向。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产生共鸣,预测对方的行为倾向。合理的行为表现还能给人以良好印象,形成光环效应,从而将对方的某个优点泛化、辐射到有关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形成完整良好的印象,促进交往的深入进行。

2.社会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于社会主体形成合力,能够推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提升、社会和谐。

优化治理方式,达到政治清明。“圣贤之德”是政治清明的基础,它讲求以德治天下,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教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通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影响作用于人的意识,引导价值选择,同时对不良行为进行约束、限制,从而使社会达到德治。“民主法治”是政治清明的重要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民主的落实和法治的确立,推动政治发展,倡导政治清明。“廉洁奉公”是政治清明的核心要义,“爱国”“敬业”等价值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爱岗敬业,胸怀大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引导规范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第一,核心价值观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它能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反作用。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于人的思想观念,能够提高道德意识,能够有效约束市场行为、优化市场环境,确保交易运行的规范和市场秩序的正常。第三,核心价值观明确人们作为公民的义务担当,能够激发主体责任感,使其积极监督市场行为,捍卫正当利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思想影响、价值干预,督促公民自我要求、自我管理。按照价值观的具体内容选择主体行为,还可以通过行为对比,进行有效监督,推动经济发展。

丰富精神内涵,提升文化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有利于丰富人们的道德内涵,继而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3]这一表述凸显了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的思想导向和引领作用,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注入了正能量,确立了文化坐标,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和谐社会讲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和谐”“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等价值观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和谐社会的本质。因此,建构和培育主流价值观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理念的传播,营造和谐氛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描绘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直接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国家价值目标

个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推动民族发展,而民族的发展又为国家价值目标的设定提供了依据。

激励民族理想,树立国家信仰。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岁月的沉淀中,把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内化为一种精神信仰隐含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体中,就形成了民族胎记。而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却让一部分埋头苦干、迷失方向的中国人丢失了民族精神的记忆。核心价值观在追溯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努力提炼传统的优良文化因子和民族精髓,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人们追求民族理想、复兴古代辉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形成是实现共产主义必不可少的前提。三个“倡导”所描绘的景象是理想的、自由的,它追求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这些都为价值目标的确立做了最好的佐证。激励民族理想、树立国家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期望的国家目标。

加强互动融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价值体系。”[4]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休戚相关,主流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理想信念,引领价值风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障。核心价值观保证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也保证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和外来价值观念的冲击中顺利进行。

内含多重目标,强化现代文明。有学者讲道:“国家层面的现代文明,应当包括国家所有财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的总和。”[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期望实现增强公民意识,明确责任义务,提高道德觉悟,遏制失范行为,提供价值准则,助力个人交往的个体价值目标,有助于实现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提升、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社会价值目标,有助于实现强化民族理想,追求共产主义,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家目标。个体、社会、国家价值目标的统一,深刻体现了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人六个文明的集合,是对国家现代文明的最新诠释,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的实现原则

规律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则是基于规律之下的方法牵引。价值目标的实现原则是指导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有利于价值目标早日实现。

(一)一元方向与多元开放相并行的原则

要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首先要坚持方向性原则。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普世价值”,“防止‘普世价值’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侵袭和歪曲,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鉴别‘普世价值’思潮的性质和本质”[6]。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指导地位,保持社会主义的一元方向。其次,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实现主流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不是单打独斗,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坚持一元方向的同时积极地走出去,学习借鉴多元国家的有益经验,综合利用国内外的各种资源,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理想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理想为现实提供方向,现实为理想奠定基础。事物的发展总是处在现实与理想、实然与应然、适应与超越的变更或交替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的顺利实现,也要遵循理想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是民族共同理想的外在表达,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可以使公民将其内化于心,树立与价值目标一致的理想信念,然后再通过疏通、诱导将其外化于行,使公民自觉实践,实现价值目标。首先,价值目标的实现不是空中楼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现实地位,了解实现主体的认知水平,对教育对象要因材施教。其次,结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价值愿望和社会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最后,综合考虑环境、手段等各种因素,因地制宜地提出实现价值目标的合理化建议。

(三)认知与践行相统一的原则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需要经历培育、践行、评价的过程。培育、践行、评价是实现价值目标的不同环节,时间上先后有序,但彼此间相互联系。培育程度决定践行深度,践行深度决定评价高度,而评价高度会影响价值观认同的程度。

价值目标的实现要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这个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以及实践主体要全面看问题,不仅要看到培育的重要性,而且还要看到践行的重要性。培育和践行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二是在评价环节中评价主体在对个体的价值观践行行为做评价时,不能只局限于行为结果的审查,还要联系认知环节的具体情况和践行环节的实际情况,对结果做全面且客观的评价。对结果的评价标准不能做统一规定,要结合不同主体的实际情况、认知水平、践行水平作出结果预期和评判,并适当地对主体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不断接近价值观要求的个体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和国家价值目标。

(四)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价值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价值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还需要实现手段的继承和更新。第一,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让核心价值观在五千年的深厚文化中着床、生长,同时借鉴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内容,优化传播。第二,不断凝练更加适宜的价值理念,及时调整价值目标, 提高实践主体的认知水平,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式和价值目标的实现手段进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价值目标的存在状态不是僵化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7]。通过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创新发展,达到价值目标的实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基础、环境、载体、制度等进行考量。笔者在借鉴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目标的实现路径。

(一)注重价值解析,创新活动设计

牢固的大厦源于夯实的基础工程,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价值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要优化局部,促进整体,在培育过程中完善培育步骤。实现价值目标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除了具有广泛性外,还具有认知的层次性和结构的复杂性等特点。从培育内容上讲,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基础,结合不同主体的认知水平进行理论灌输。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但解读方式可以千差万别。我们要注重价值解析、内涵阐述,结合不同主体的生活背景、实际需求、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等因素,推动价值观大众化和普及化。从培育形式上讲,除了传统的宣传教育外,价值观的理论传播可以借助一定的活动载体,在遵循价值观基本内涵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进行结构化设计,创新活动形式,使价值内容的普遍性和培育方式的特殊性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经验,例如美国借助电影的文化形式、日本依靠动漫产业推动核心价值观国际化等,以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促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加速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加大融入力度,建立保障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的实现除了内在的完善、优化外,还需要外在的制度保障。在我国,对制度保障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众多学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应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进行制度建设。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喊口号、拉大旗,而是要与人们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那些关乎人民利益的制度和领域。要用价值理念指导制度设计,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用价值理念引导公职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的转变,把人民福祉放在第一位,保障人民权利得到维护和充分实现。因此,国家应有步骤地进行制度建设和价值观制度融入,切实保障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方法的选择只是实施的前奏,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才是落实制度保障的关键环节。因而,还要借鉴国外核心价值观培育制度中的具体经验,吸收其合理成分,预见潜在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开辟道路。在价值渗透制度的“真”和制度保障价值观培育的“实”上下功夫,不让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成为“形式化”和“口头化”。

(三)多方统筹协调,营造实现环境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要为价值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多方统筹协调,营造实现价值目标的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要利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为价值目标营造实现环境。第一,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为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物质基础。第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核心价值观确立正确地位。第三,推动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影响,为核心价值观提供源泉支撑。第四,综合利用各种媒介,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型网络传播媒体,形成舆论合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此外,还要建构上下一体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主体网络,营造实现环境,通过国家主导、社会推动、学校教育、社区配合、家庭联动,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进而实现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是国家和人民的心理预期,是作用于人的意识且通过行为展现期望的美好预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赋予的期盼,需要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能实现。因此,只有统筹协调多方因素,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小平.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目标[J].行政管理改革,2014(12):71-74.

[2]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区分[J].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导刊,2015(2):70-73.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4]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1).

[5]王多,李小佳.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立场[N].解放日报,2014-03-21(1).

[6]刘书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EB/OL].(2014-09-22)[2015-09-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922/c83850-25710389.html.

[7]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

【责任编辑李敬】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16)01-0010-04

作者简介:陈达莉(1990—),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5NDJC093YB)

收稿日期:2015-09-29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