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淑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学分析

2016-03-01左攀峰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拉康毕淑敏镜像

左攀峰

(新乡学院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毕淑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学分析

左攀峰

(新乡学院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毕淑敏是一位具有鲜明创作特色的作家。她的作品体现出了鲜明的心理学特色。文章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以毕淑敏的代表作《女心理师》《红处方》为例,对她的作品中人物形象进行心理学分析,以期更清晰地认识、理解其血肉丰满、人性复杂的主人公形象。

毕淑敏;人物形象;心理学分析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毕淑敏是一位具有鲜明创作特色的作家,她的人生经历给她的作品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三段经历,即从军、从医、求学,让毕淑敏的作品奠定了人性、生命、死亡三大主题。与这三大主题水乳交融的是毕淑敏的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心理学特色。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以毕淑敏的代表作《女心理师》《红处方》为例,对作品中人物形象进行心理学分析,以期更清晰地认识、理解其血肉丰满、人性复杂的主人公形象。

一、《女心理师》中贺顿形象的心理学分析

(一)灾难性的童年造成心理疾病

贺顿心理疾病的症结是她灾难性的童年。生父对她们的无情抛弃,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换口粮,母亲去世后贺顿独自背着行囊前往城市讨生活……所有这些苦难造成了贺顿敏感的神经和无尽的伤痛。后来贺顿在主持“心灵七巧板”直播节目时,被观众的一句“你是老大还是老二”的问话惹怒了,现场失控,也就有情可原了。这恰恰也是贺顿本人心理问题的关键。因为在贺顿的生活经历中,她既是老大又是老二,成为老大是在她姐姐去世之后发生的,不愉快的命运也许就是从此开始的。

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其6岁之前业已形成,童年经历会极大地影响个体成年后的生活。而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觑。贺顿的潜意识已经认定了自己的不洁,所以在感受上,在没有任何躯体疾病的前提下,她的下半身没有温度,它已经死了。贺顿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女人的身体就是一笔财富,必要的时候是可以用它做一笔交易的。而且她真的那么做了,事后并没有悔恨、自责或是觉得肮脏,她会选择往事永不再提的方式自我逃避与宽恕。已经死了的下半身又有什么可珍惜的呢?而这不过是潜意识的反应而已,她的意识是不会接受的。这和她妈妈的卖身性质几乎是相同的。在这样的家庭里,有些事情,孩子早就不自觉地学会了。原生家庭的很多精神层面的负面东西,会执着地一代代往下传,当事人却往往不自知,还会认为这很正常。

(二)记忆的选择与遗忘

人脑是一个超智能机器,掌管着人们的记忆及情绪。每个记忆都有自己的线索与触发器,一旦需要,便把记忆从储藏室里一个个提取出来。平常的时候,它会选择性地筛选出快乐、有用的或者人们可以承受的内容,使它们更容易提取,剩下的令人痛苦的无法接受的记忆,会被深深地藏匿。这并不是说这份记忆消失了,或彻底从大脑清除了,它只是被埋藏了,一旦触碰到触发点,它还是会被揪出来。

记忆是个好东西,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获得更多的技能,不用每天都重复记一些我们早已记过的东西。然而记忆事无巨细或者太精细而毫无选择使大脑负荷太大,因而遗忘也是个好东西,它能使人忘记烦恼,更轻松地面对生活,同时也为更重要的知识转让储藏空间。因此,记忆与遗忘两者各有利弊,互相配合才是最重要的。

幸亏有了这样体贴及聪明的“助理”,使贺顿暂时忘记童年的悲伤,继续向前。而这种对受侵犯经历的遗忘并不是彻底的,它通过贺顿红色能飞的火车的梦境以及她下半身非器质性的冰凉表现出来,同时,也深深地体现在她对性的散漫态度上。当她和异性发生关系时,她的灵魂会飞到天花板上游离着,观察着正在发生的一切,仿佛那个男人身下的躯体不是自己的,当一切结束时她才从容地回到那个身体上。

(三)自我实现及救赎

对贺顿来说,事业是她的一切。

初到城市的她,是个一无所有的外来者,阴差阳错地,她跟着和自己相似的女孩而与临终关怀医院结了缘。服侍贺奶奶的那几年可以说是贺顿人生的一个大转折。贺奶奶学识渊博,家境殷实,生活品位极高,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她以塑造人才为乐趣。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把改造贺顿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个任务。因此,贺顿在贺家除了做简单家务之外,最大的任务便是读书写字。书单是贺奶奶列好的,涉及的内容极为艰涩、范围广泛,同时贺奶奶也要求她的阅读速度。另外,贺顿也从贺奶奶那里学会了煮咖啡、说普通话等技巧,终于,她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在贺奶奶家的日子就像读了一次大学,因此,在贺奶奶死后回到医院的贺顿,再也无法忍受这样日复一日的平庸,她深知自己已经有些不一样了。终于,她辞了职。她卖过有毒化妆品,受过做售楼小姐的培训,最终确定自己要终生从事的职业——心理咨询师。

确定目标之后,她便着手干了起来:先是用身体换来了心理培训班的学费,又合理化地将雪花膏堆到男人家门前以维护自尊,得到心理咨询开业执照前在电台担任客座主持,天天吃泡面,为了开心理诊所不惜和房东的瘸腿儿子结婚得到房产证明,用身体及假处女膜骗取电台主播钱开逸的内疚以筹得10万元开业保证金——这样的贺顿绝不是道德楷模,相反,在有些人看来她还有些道德败坏。作者塑造这样的贺顿是有苦心的。贺顿是矛盾的,生活经历使她本能地选择了利益,除了她自己、她的婚姻、身体和情感,她还有什么呢?而她为了事业,又把仅剩的这些统统丢掉了,包括孩子。她又是善良的,她选择心理师的行业,既是自助,更多的是助人。不管是毕淑敏本人还是她所塑造的心理师的形象,都不止一次地提出不希望心理咨询成为富人的专享,作品中贺顿对那对要离婚的下岗夫妻的接收就体现了这点。而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因作者苦心希望大家明白一点:心理师是普通人,人所具有的弱点她都同样具有。就像K.S.Pope等所指出的,我们要打破“治疗师是超人,无坚不摧、无所不能,不会衰老和死亡”[2]的传说。这样的情节安排,更是心理师本人与来访者共同成长与进步的见证。

(四)自我同一性认同及自我的整合

贺顿原名柴栙香。栙香是她儿时的名字,而贺顿,正是她在贺奶奶家里帮佣时求贺奶奶改的名。改了名字,她便希望从此与过去绝缘,以至于之后几次汤小希叫她栙香的时候她便一脸愠色。这个名字预示着过去不愉快的经历,包括以上所述她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和一切难堪的过去,似乎都能随着一个名字的改变而逝去。“如果没有当过心理师,你不知道什么叫沧桑;如果当过了心理师,你就最深刻地体验了苍老。在这种蒸煮般的煎熬中,一种强大的混淆感生发起来……在每一次的倾听中,她都秘密地进入了那个述说者的身上,感觉他所经受的痛苦。这种深切的不由自主的附体,让她迅速地丰富以至于衰竭。她感觉自己几千岁了,变成了一个巫婆。她对于世态炎凉的体验如此敏锐,所有的痛苦和欢愉都被放大”[1]169。大芳和老松的案例使贺顿身上的不完美最大程度地显现出来,伴随着与钱开逸婚外情的曝光,贺顿的心理隐患已经没法继续藏匿下去,用专业术语讲,这涉及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投射。两段完全不同的陈述使她头痛欲裂,没法分辨真假。加上自己的生活变故,贺顿几乎再也无力支撑,几近衰竭。人所拥有的一切弱点,心理师都具有。心理师不是神,就像医生也会生病一样,心理师的疾病很多时候会更棘手,需要更资深更有经验的咨询师的帮助,又叫督导。为了更好地从事咨询,贺顿决定接受心理权威姬铭璁的督导。当导师运用违背伦理的方式唤起了贺顿的童年经历,找到那段被尘封的记忆以及心理疾病的症结时,贺顿开始进行残酷的自我分析。

刻骨铭心的痛,却也是好转的迹象。“你依旧是洁净的!贺顿这样对自己说的时候,泪流满面。她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孤苦无依的小姑娘,蜷缩着身体……今日的贺顿向时间深处的栙香招手示意,过来吧,我不会嫌弃你!纵使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包括你的亲生母亲都有意无意地放弃你,但是我不会。因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否定你,就是否定了我自己,而否定是一切失败的根源……不,不!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们是有联系的两个人,血肉相依;我们又是绝不相同的两个人,一刀两断……”[1]241

至此,贺顿才最终完成了她的自我同一性认同,接纳了过去,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随着贺顿除去个人的偏见与投射,重新采取中立和客观的原则面对大芳和老松的案子,症结才渐渐地显露出来:事实上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忆与情感的真相。贺顿放下对男性的排斥,透过这样的叙述找出问题所在,终于发现大芳对于老松出轨这件事的态度其实是纵容的,对此她又享受又痛苦:享受的是实现了妈妈“做大”的叮咛,同时又处于丈夫出轨的矛盾痛苦之中。最终贺顿找出大芳母亲“做小”的痛苦经历对大芳的影响,完美地处理了这个案例。

之后,贺顿又处理了和钱开逸的关系,重新审视了自己和丈夫的婚姻,对心理学权威的治疗手段产生质疑,这一系列事件,都是贺顿作为一个心理师或者一个人自我整合与成长的标志。

二、《红处方》中庄羽形象的心理学分析

对于庄羽,王凤娟老师的分析大抵已经达到了极致,不得不提。她主要从精神分析角度入手,借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来探讨庄羽病态行为的深层心理根源。

(一)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俄狄浦斯情结

拉康是继弗洛伊德后最有独立见解的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对主流弗洛伊德学派理论不满,并从弗洛伊德的观点出发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认为婴儿在出生6~18个月后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最开始婴儿并不能区分自己的镜像和别人、别物的镜像,接着慢慢可以区分自己和自己的镜像,最后明白自己的镜像是自己的形象,并认识到自己和他人、他物是有区别和联系的。

“幼儿会对镜中的自我映像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渐在镜像影响下建立自我意识”[3],而且其通过自身与镜像(即拉康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他者”)共同完成自我的建构。而自身与作为“他者”存在的镜像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由此衍生出认同关系。又因为误认的存在,“在主体和他的相似者之间就容易出现实质是自恋的爱恋他的‘相似者’的现象。也就是说,实际主体把自恋情绪投射到这个‘相似者’身上而形成对‘相似者’的爱恋”[4]。“基于竞争的需要,婴儿与镜像的自恋式认同不可避免地被各种各样针对他人的攻击的态度所取代”[4]。不难看出,对于与我们相似的镜像,一方面我们会产生自恋式认同,对他产生爱恋;另一方面,我们会对镜像产生侵凌性,且侵凌性首先出现在自我与他的相似者遭遇之际。由此,侵凌性与依恋交互并存就在所难免。

拉康所指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有所不同。拉康将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发展成“母性因素”,并提出了与之相对的带有规则、理性、严肃的“父性因素”。当个体受到“父性因素”威胁时他将奋起反抗,力图推翻。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红处方》中庄羽的心理特征了。

首先,庄羽与简方宁的相似性是其所作所为的前提条件。庄羽家庭优越,从上学时起就一路绿灯,长大后做生意也春风得意,即使吸了毒也遮不住那张美貌绝伦的脸,一出场她便自带光环,有着深入骨髓的优越感。而简方宁作为戒毒医院院长,美丽优雅,年纪轻轻便精通专业技术。在庄羽眼里,她是高冷的,拥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因此,庄羽很自然地将简方宁看成了自己的镜像。

如前文所说,个体对于镜像容易产生实质是自恋的恋他现象。这在庄羽和简方宁身上尤为明显。特别是剧情发展到后半部分,在院长办公室,庄羽对简方宁发出“要做您永远的朋友”的要求。另外,在她出院后,她多次给简方宁打电话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从此以后我每天都给您打电话,无论在天涯海角,我都向您诉说想念”[5]66。

庄羽恋他的需求得不到回应,加上简方宁“父性因素”的威胁,使庄羽对于简方宁的爱恋转化为侵凌性。这种极端的做法极像我们常听说的“得不到的我就把它毁掉”的情形。面对她要和自己做朋友的要求,简方宁迟疑了一下,正是这一迟疑使庄羽感到了莫大的侮辱,夺门而去。另外,出院后庄羽每次都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给简方宁打电话,可是她并不知道简方宁“不想同病人过多联系,一名老农,把庄稼收割以后,他就不再关心那些麦穗,是烤面包还是擀成面条,那不是他的事,是厨子的事。新的未知的病人,永远吸引着医生,诱惑着医生。医生都是喜新厌旧的人”[5]79。庄羽将自己的热心一次次送给简方宁,却一次次被泼冷水。起先,她还像小媳妇似的赌着气不给简方宁打电话,实则一直在臆想简方宁等她电话的情景。直到她半夜打电话被简方宁丈夫接到而不客气地抢白,她便开始仇恨简方宁口蜜腹剑。这更像庄羽给自己侵凌性的爆发找的借口。 于是庄羽便开始了她的阴谋,将剧毒隐藏在画中送给简方宁,并挂在她的办公室,以至于她在上班的时候不自觉染上了毒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庄羽的矛盾与纠结,不仅体现在心理上的矛盾,更体现在她的行动上——她一面给简方宁下毒,一面又想方设法提醒她。这正如拉康所说,个体对镜像的爱恋和侵凌性可以同时并存,爱恨交织。最终简方宁不愿因戒除“白色和谐”中的毒品而切除蓝斑(人大脑内痛觉和快乐感觉的中枢),丧失正常人的喜怒哀乐而自杀了。

不得不指出的一点是,庄羽对简方宁所做的一系列事件,是建立在吸毒这个前提条件下的。吸毒使人产生幻觉,激动不已,更易摆脱规范及理性的束缚,她在此基础上才将其对镜像的爱恋与侵凌性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二)自我中心与挫折-攻击理论、自卑与自尊

1.自我中心与挫折-攻击理论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具有4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前运算阶段在儿童2~7岁时,表象具有自我中心性。对此,皮亚杰专门做了有名的三山实验,也就是在儿童面前放三座山丘模型,首先让他从前后左右不同方向观察这个模型,然后让他看从前后左右不同方向拍摄的山丘照片,并让他指出站在自己对面或其他不同方位的人看到的情景和哪张照片一样。结果令人惊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都认为别人看到的情景和自己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证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也就是从他人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我们可以看出,皮亚杰所提出的自我中心性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自我中心是有区别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自我中心是对皮亚杰所提自我中心性的延伸与拓展,将皮亚杰所特指的“儿童在特定阶段表现出来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心理行为上的现象”拓展到成人身上,构成更广泛意义上的“自我中心”。自我中心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自我中心”,主要表现为以自己为中心解释世界、处理事情。

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总会导致攻击行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主要有多拉尔德、梅尔、米勒。弗洛伊德最先提出挫折的概念,他认为这是人的一种死本能,包括指向内部的和外部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

庄羽的一系列行为显然与她的自我中心密不可分。当她向简方宁提出做朋友的要求后,被拒绝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这只是跟个人意愿有关的事。然而这让她无法接受,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出院后,“心高气傲的庄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划进了简的世界中”[5]93,一次次在半夜给简家里打电话,丝毫不考虑她是否在休息的问题。遭到拒绝后赌气强忍着不给简打电话,心里仍固执地认为简也同样在焦急地等待着她的电话。这些无不体现着她的自我中心,与前运算时期的儿童一样,认为对方看到的和自己看到的只能是一样的东西。

直至最后,简的丈夫在半夜接到了庄的电话后一顿怒斥,彻底激发了庄的毁灭欲。事实上,在这之前,有与简的相处中她不止一次地受到了挫折,只是这一次,庄的情绪在简方宁丈夫酣畅淋漓的发泄中彻底地决堤了。

2.自卑与自尊

自卑是苦恼和痛苦的,因此自卑者总是想方设法去掉这个心病。心理治疗实践也反复证实,心理冲突者几乎都是自卑的。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学说指出,心理冲突者通常通过极力追求优越感,争强好胜,力图超越别人来掩盖自卑。

优越感和自尊心有本质的区别。优越感是自卑感不健康的代偿。为了完全掩盖自卑,这种代偿通常是过分的。优越感本身蕴含着看不起人,尤其看不起那些自认不如自己的人。追求优越感的人缺乏的正是自尊,所谓自卑不过是自尊的缺乏罢了。

马斯洛认为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分为他人对他的尊重和自尊。这种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精神障碍。

在《红处方》中,庄羽在与沈若鱼交谈时提到,作为体育特优生的她,为学校争得许多荣誉,因此校领导几乎不怎么关注她的学习,只是盯着她的体育成绩。而在一次考试中庄羽目睹了老师替自己答卷的全过程之后,她的信仰崩溃了:“我特别恨他,他把一个少女的梦给毁了!”[5]115似乎就在那时她的自尊被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孩子的情感是如此脆弱而执着,完全可以因为一件小事而喷薄。从此,她开始实施“报复型暴力行为”,下决心让所有人失望以获得报复的快感。她痛恨生活,对世界充满了仇恨,从此,她越发离经叛道、唯我独尊。

她爱简方宁,不仅因为她们的相似性,更因为简有她没有的东西——正派的父性因素,优雅从容,深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她恨简方宁,同样是因为如此。庄羽其实深深渴求着这些她生命中缺失的东西,但她永远失去了,她亲手毁了这样的可能性。说到底,是因为自卑。简的出现提醒了她的脆弱,这让她极不舒服,于是产生了毁灭的诉求。

作家的人生经历及知识贮备会影响她观察世界的角度以及创作特色。医者、心理学家、作家三位一体的毕淑敏在她的作品中描写的一个个心理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与人性之复杂。通过对其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血肉灵魂,感其可爱,叹其可恨。

[1]毕淑敏.女心理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POPE K S,SONNE J L,GREENE B.打破心理治疗师心中的禁忌[M]. 宫学萍,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6.

[3]王凤娟.异化的“恶之花”:毕淑敏《红处方》庄羽形象的心理分析[J].当代文坛,2008(2):115-117.

[4]刘文.异化、误认与侵略性:拉康论自我的本质[J].求索,2005(12):132-134.

[5]毕淑敏.红处方[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郭庆林】

2016-06-11

左攀峰(1976—),男,湖北黄冈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

I206

A

2095-7726(2016)10-0017-04

猜你喜欢

拉康毕淑敏镜像
《毕淑敏心灵独白》
镜像
善良是颗种子
镜像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
镜像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
毕淑敏的两次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