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新闻突破“时空思维”的探索

2016-02-28王丹容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三维打造

王丹容

(温州日报,浙江 温州 325000)



时政新闻突破“时空思维”的探索

王丹容

(温州日报,浙江温州325000)

摘要:在全媒体背景下,党报时政报道要如何实现创新转型与有效传播?本文结合温州日报的实践探索,从党报重塑时政报道话语体系、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打造立体化传播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思考,提出了全媒体时代党报时政新闻需要突破“时空思维”,聚合新闻信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实现全媒体生产、全时空供给、全介质传播、全覆盖的效果。

关键词:重塑话语体系;差异化新闻资源配置;强势传播效应;打造“三维”舆论磁场

当下,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风生水起,多种介质媒体融合打造全媒体平台成为趋势,党报时政新闻报道面临着更加现实的考验:在全新的传播环境中,该如何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

按照施拉姆所说的“信息受关注的程度,与信息的价值成正比,与获得信息的费力程度成反比”,全媒体时代的党报时政报道,需要打破“时空思维”限制,把党报的高度、精度和深度优势与新媒体的“速度”“宽度”和“角度”结合起来,实现全媒体生产、全时空供给、全介质传播、全覆盖效果。

近年来,温州日报积极探索时政报道的创新路径,拉长产品生产链条,拓宽产品发布平台,抢占第一资源、第一落点、第一声音,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效果。温州日报的实践给出了启示:越是全开放的舆论场中,社会越需要主流媒体的判断和声音。地方党报需要在重构与坚守中,全方位推进时政新闻报道的生产与传播,从而彰显党报应有的权威性、公信力与社会责任,真正实现舆论导向的“一锤定音”。

一、在传播新态势下——选好角度,跳出地方局限深挖时政报道

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跳出传统的时政报道思维,重塑话语体系,展现时政报道鲜活而生动的面孔,是党报时政记者要共同做好的新闻课题。解决这道题需要找准地方时政新闻背后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突破性意义的“全国元素”。

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是地方党报绕不开的“规定动作”。近年来,带着对“改变领导活动报道僵硬面孔”的思考,温州日报打破领导稿件的常规模式,换角度、变文风、抓亮点,不哗众取宠,但突出特色,努力让内容新闻化、语言个性化、报道生动化。全国关注的“局长下河”话题,最早源自时任温州市委主要领导在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脱稿插话。当天采写稿件时,记者捕捉住领导的这一即兴讲话,采写《不以统计数据来衡量,要以能下河游泳为准》一文,引发市民共鸣。报道很快实现从报纸到网络的有效传播,“局长下河”迅速成为全国最热的环保词汇。

在与自媒体的较量中,党报取胜的一大法宝是提供独家、有深度、优质的新闻产品。时政报道就是党报深藏的新闻“富矿”。温州日报记者曾在参加温州市纪委的会议时获悉,温州将在浙江省内率先建立行政败诉案件追责制。这显然是一条“活鱼”,但一纸文件如何才能成为有新闻价值的力作?近一年的时间,记者紧盯纪委、法制办等多个部门,与各部门负责人热线联系,跟踪制度出台执行的全过程,采写了消息《温州全省率先实行的追责制“追出”首批责任人——12名干部因行政诉讼败诉受处分》,获得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发现新闻的过程,更是思考的过程。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事件,记者需要从外象反映内在、从现象揭示本质。唯有如此,采写的作品才能给人以启示。

温州市域铁路S1线开工之际,记者在随市领导参加开工仪式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一工程建设是温州民资打破垄断进入市政建设的创新之举。在多方采访后,记者围绕“温州开建国内首条民资参股市域铁路”这一事件,深度挖掘温州为全国民间资本先行探路这一主题,采写了独家新闻。第二天,新华社播发这一新闻事件,以温州经验启示全国各地。

挖好这一新闻“富矿”,需要用好用活党报独有的时政资源。近年来,温州日报精心策划,推出时政品牌栏目《第一发布》,从权威、高度、有效的信息入手,用简洁、通俗、清新的语言,第一时间发布并解读市委市政府重大政策信息。一年多来,温州日报记者在参加各类会议时,多“一只眼睛”看政策、多“一根神经”找新闻,多“一层心思”挖背景。迄今为止,《第一发布》栏目刊登的报道九成是独家新闻。

尽管无法在速度上与新媒体一较高下,但是地方党报时政报道却可以在独家、力度、深度、高度上发挥所长,从而使时政报道跳出一地一域的局限产生重大影响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发挥好党报紧密联系党委政府部门的优势,对自己的传播流程进行与时俱进的再造,掌握报道先机,形成传播强势效应,从而在激烈的全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舆论。

二、在改革新语境下——把握高度,做有时代影响力的新闻精品

为时代立言,这是党报的责任所在。党报时政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策划。而地方党报更需要主动接轨时代发展、对接国家大政方针,用心做有感染力、思想性、影响力的新闻精品,在全国的改革发展中擂响铿锵的鼓声。

温州因改革创举成为中国发展版图上的聚焦点。温州日报曾主动设置议题,围绕“在全国的视野中找到温州的改革意义、在历史的讲述中找到映照现实的基点、在改革的步伐中找到叩问未来的落点”的基本思路,推出《从温州出发——寻找中国的改革印记》的大型采访报道。在具体负责策划时,报社注重把握“从温州到全国”这一空间跨度、“从过去到现在”这一时间主线、“让历史告诉未来”这一落脚点,选择用普通人物讲述30多年的改革故事。随着这一思路付诸实践,这组报道呈现出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穿透力。

“以一事谋全局、以一地谋全国”,重大主题报道创新,需要党报时政记者不断破题,不断在时代中定格局、在立意上求高度、在策划上重新意、在故事中找共鸣。审视时代、立足高端,温州日报近年来连续推出《十问温州发展》《十大攻坚看突围》等系列报道,连续四年获浙江省委宣传部重大主题报道作品一等奖,在浙江地市级党报中绝无仅有。

2014年,在纪念温州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30周年之际,温州日报策划了“寻路改革——纪念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30周年寻访报道”,派出记者沿着绵延千里的中国东部海岸线,对其余13座沿海开放城市开展寻访活动。这一系列报道跳出了以往寻访报道以外地做法经验描写为主的静态模式,全程邀请“外脑”参加,创新了“双城问道”的互动报道形成,寻找到一条地方媒体更好地参与国家重大主题报道的路径。

这些策划报道之所以在全省、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是因为温州日报敏锐地捕捉了温州在中国改革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并充分发挥党报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的“透视镜”和“击鼓手”作用。可以说,正是因为紧握时代脉搏,找准发展命题,这些重大主题报道以其思想深刻、气势恢宏而在温州、浙江乃至全国其他地方引起震撼,彰显了党报时代思想先锋的使命。

实践也证明,地方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唯有实现思想上的深度、立意上的高远、传播上的穿透,才能真正留下“穿越时空”的影响力。

三、在融合新趋势下——注重精度,让报道实现立体化有效传播

形势发展到今天,报纸与网络的竞合之态,国内各大党报早已有了共识:党报如果不能在全媒体时代发出最强音,那么党报主流声音的丧失、话语权的丢失是迟早的事。党报不能坐等新媒体来接传统媒体的盘,必须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党报与新媒体的融合中,一个重要的探索就是如何实现全时空的新闻供给、全介质的新闻发布。

近年来,温州日报形成了纸媒、微信公众号、党报户外阅报屏、温州新闻App等多种介质的全媒体发展格局,通过资源重新整合、优化配置产生“化学反应”,聚合成全新的传播力,打造时政报道传播效果的立体声。

无论是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策划报道还是常态化的时政日常报道,温州日报注重推进从策划理念、采编手段、运行模式的全面创新,差异化配置时政新闻资源,为读者生产提供多样化的新闻产品。

例如,2016年温州市“两会”报道,温州日报就实现了多元化、差异化、立体式的报道方式:面对同样的新闻素材,《温州日报》侧重程序报道和深度报道;“党报户外阅报屏”侧重即时报道、视频报道;“温州新闻App”侧重互动报道、专题报道。在这样的新闻产品生产供给模式之下,温州日报实现党报与新媒体的相互延伸、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让报纸成为各种终端的“活招牌”和“导航站”,让各种终端成为报纸电子化、视觉化的物理延伸,以不同形态的新闻产品,为受众提供不同的阅读体验。

可以说,全媒体的背景下,党报时政报道突破“时空思维”有着不容错过的发展契机:通过全媒体的资源整合优势与差异化路径,聚合新闻信息和舆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媒体的二维传播方式,打造一个三维的舆论磁场。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262-01

猜你喜欢

三维打造
“三维”视角的民生资金跟踪审计重点探析
如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搭建发展成长平台 打造高绩效团队
浅谈如何打造魅力德育课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打造生物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如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