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默的螺旋”视角下的少年微博直播自杀事件

2016-02-28王江山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网络传播

王江山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沉默的螺旋”视角下的少年微博直播自杀事件

王江山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沉默的螺旋”是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经过多年的实证研究而提出的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它描述的是一个意见形成的过程,即意见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发展过程。这种情况在网络传播中又有新的特点,而近来发生的“少年微博直播自杀”事件的最终结果,就受到了这种趋势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传播;“沉默的螺旋”;群体压力

一、少年微博直播自杀事件

2014年11月30日早晨7点48分,网名为“Neuuuuuuuuuuuuuuu”的新浪微博用户在个人主页发图,称自己准备了安眠药和钢炭用来自杀,并决定用发微博的方式直播自己的自杀行动。这一举动迅速引起了网友的注意,大家纷纷留言。前一天晚上该用户即发表了想要自杀的言论,当时一些朋友对他有过劝慰,可第二天他发表了配有自杀工具图片的微博后,许多网友留下了带有攻击性的言论,大部分人都对其恶语相向。有些网友质问那些留下恶意评论的网民,希望他们尊重生命,给予自杀者精神鼓励,但得到的是更多的咒骂和攻击。直到警方证实了这位用户的死亡,人们才安静下来,纷纷散去。

随后警方公布了部分信息,这位网友姓曾,是一名1995年出生的年轻人,选择自杀与恋情受挫有关。但不少人表示,小曾非常在意网络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他最终选择死亡与网友们的评论有很大的关系。

二、“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当今网络环境中的体现

“沉默的螺旋”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表达想法和观点时,如果看到某个观点自己赞同,并且广受欢迎,就会乐于参与,将该观点继续扩大,增加影响;如果发现某个观点被人诟病,即使自己赞同,也会选择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发展过程。这种状况的产生通常有两种因素:一方面,人们会碍于舆论压力,选择附和广受欢迎的观点,而在知晓自己是意见弱势方时则会保持沉默;另一方面,人们因对事件信息了解程度不够,导致更偏向于以主流意见作为参考,形成一片附和的声音。如微博、论坛、博客、贴吧、门户网等种种社交网站,或网民集中表达意见的平台和意见场中时常出现这种情况,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件的进程,有的甚至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在网络时代这种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是意见发布者的传播过程中,观点和信息更加多元,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丰富,但在传统人际传播中常出现的“从众现象”却并未消弭。网络给各种信息提供了发展和交流的平台,几番交流之后,网民们会形成一些小团体,或给自己贴上某种标签,那么在表达意见的过程中,网民们依然会考虑自己所在社交群体的意见,从众心理依然存在。例如,郭美美事件、李天一事件中,网民的评论常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出现。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该事件中的体现

小曾的死亡被证实后,许多曾咒骂他的网友事后都改了微博名,有网友表示没想到事件会如此收尾,只是看到大多数网民的态度在向咒骂和嘲讽的方向倾斜时,自己也选择加入其中。在这起事件中,“沉默的螺旋”现象对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反馈作用,正因咒骂的评论太多,许多人选择顺从这一主流的声音,而那些劝慰的声音则越来越弱势,并且在双方的争执中,许多不明真相的人选择加入占主流的嘲讽和辱骂中,盲目地表达着群体的意见,这对扬言自杀的小曾造成了较大的刺激,并最终成为他死亡的一个诱因。由于网络的特性,众多网民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自动形成一些意见团体,团体表达的意见趋于极端化,思考短期化,许多人易受他人的暗示而作出判断。在少年微博自杀这一事件中,众多网民口出恶言的不理智行为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四、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看“沉默的螺旋”

(一)网络传播具有迅捷性和时效性的特点

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很快就会得到迅速传播。人们每天面对大量的信息,并且不断要求更新、更快的消息出现。而这些信息因为快速迅捷,本身的可信度较低,又导致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决定自己该如何判断。

(二)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近年来,网络传播平台不断涌现,尤其是微博这样的公共信息平台更是成了人们社交娱乐和发布信息的首选,这种人人都可发声的交互模式和开放的交流方式更容易形成一些意见团体。身处某一意见团体中的普通网民,会趋向于传播群体所认同的观点,从而使自己的声音沉默下去,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发生。

(三)网络传播具有个性化和虚拟性的特点

网络上的许多社交平台都不是实名制,网民们可以有虚假的身份,因此不少人在此宣泄不良情绪和阴暗心理;也有部分人因为网络个性化的特点,更愿意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另一面。正是因为网络传播的不具名,发表意见的受众不信任信息发布者,不相信小曾真的会自杀,从而轻易作出判断;也因为个性化的特点,许多网民发表观点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某一特性,会无意中将他人的想法看做自己的意见,导致从众现象的发生,让“沉默的螺旋”愈演愈烈。

五、结语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人在进入群体之后,独立思考能力下降,个人的判断力与逻辑在暗示语传染的作用下会趋近相同,而群体中的大多数会对一些异己思想进行排斥,部分持有异见的人也会因受到群体压力而动摇或默不作声,导致强势的意见越来越强。这一现象反映在网络传播中,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少年在微博直播自杀事件就是这种力量的一个集中体现,可以说,正是恶意的意见在“沉默的螺旋”中不断上升增强,使少年更坚定了死亡的决心。这是舆论影响事件走向的典型事件,因此该事件在引来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令我们反思对于网络意见的监管和控制。网民在推动一件事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了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有好有坏,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群体力量,有意识地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监管,科学地认识网络传播的特点,避免惨剧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顾金喜.“沉默的螺旋”效应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1):106-111.

[2] 王晓慧.论网络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J].今传媒,2010 (11):139-14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97-01

作者简介:王江山(1992—),女,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网络传播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网络自制剧热播现象解析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