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与道德失范探析

2016-02-28臧珈翊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媒体

臧珈翊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与道德失范探析

臧珈翊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要: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呈现出传播迅速、涉及范围广、影响范围大的特点,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挑战。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与道德失范的原因,继而从国家、媒体以及广大受众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与道德失范的危害,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真、道德失范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道德失范;新闻真实性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能当记者,人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传播自己或是他人身边的新闻,虽然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的时效性更强,同时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很多方面起到了监督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出现了一些问题,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社会伦理道德受到冲击。自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及媒体人应该怎样解决新闻真实性和道德失范现象呢?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与道德失范的原因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传播和传统的媒体新闻一样,由新闻的“源”与“流”组成,新闻传播的“源”是发现新闻者往外传播新闻,“流”则是受众选择传播新闻、媒体人筛选传播新闻。

从发现新闻者的角度来分析,发现新闻者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没有正确的判断力,缺乏社会责任感。据统计,活跃在互联网的网民中没受过高等教育的网民占到六成以上。在自媒体时代,如果这些网民没有必要的文化素养,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就会对新闻断章取义,缺乏真实性。

从受众选择传播新闻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在进一步选择传播新闻的时候,会受“猎奇”心理以及“标签化”的影响,新闻在传播阶段的真实性继续受到挑战。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有“噱头”的新闻才会有生存的“活力”。有“噱头”的新闻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受众的“猎奇”心理为失范新闻的传播提供了空间。[1]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倾向于贴“标签”,越来越多的人和事情被相互贴“标签”,人们对新闻也呈现出一种“一看到就想到”的条件反射性思维。

从媒体的角度来分析,媒体人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媒体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新闻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真实性原则、生命至上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但是媒体人总是会忽视这些原则。社会暴戾气息充斥着媒体界,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阅读量”,迎合大众,无视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得一些小事件无限地发酵,变成了“有模有样”的大事情。

二、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与道德失范的危害

(一)严重影响国家与社会的正常秩序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有传播速度迅速、影响面广、涉及范围大的特点,这使得虚假新闻的危害更大,严重的会造成社会的混乱。2016年震惊全国的山东“假疫苗”事件使得很多的家长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去接种疫苗,“假疫苗”事件使得公民对整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产生了怀疑,国家部门的诚信力降低。在新闻里有一些类似于“假疫苗”的事件,民众在传播时要进行理性的传播,不可再制造一些假新闻,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二)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记者原本是一个很受尊重的职业,但近年来记者、教授等职业已经改变了原有受尊重的地位。管中窥豹,这样一个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已经说明新闻媒体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降低了。公众不再尊重新闻媒体的职业,究其原因,和新闻媒体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有关,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真实性受到挑战,冲击道德底线,新闻业不再受到公众的尊重,公信力下降。

(三)使受众价值导向产生不良影响

整个社会已经出现了“标签”化的趋势,很多事情在没有发生之前就已经被贴上了“标签”。新闻媒体的导向在形成“标签”化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新闻报道中看不到人,看不到对人的尊重,对人的隐私的尊重。单从教育领域来说,对负面新闻的报道远远大于正面新闻的报道。一些家长和老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该不该给孩子看负面的新闻?孩子的模仿能力强,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受到负面新闻的影响。

三、解决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与道德失范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制度和媒体平台的管理监督制度

有法律才会有保障,有法可依,这样才会使互联网新闻的环境得到净化。在完善法律的基础上,媒体平台还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知乎等社交网络平台在发布关于新闻的事件时需要一定的准入机制,从源头上去减少虚假新闻。当然,准入机制会大大减少虚假信息的流通,我们还需要一定的退出机制。[2]怎样将虚假信息从社交平台上撤出来,怎样消除虚假新闻的影响,这些都是退出机制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营造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

“仇富”“仇官”情绪弥漫在社会环境中,究其原因是贫富差距过大,社会阶层固化,社会不公平现象较严峻,所以,各个阶层的人都不幸福。如果大环境是朝向良性的环境发展,利用互联网对官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利用网络平台与民众进行及时沟通,极力解决城乡二元化的问题,政府树立一个公正、值得被信任的形象,这样民众会更加信任政府,舆论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三)提高受众群体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分辨能力

提高新闻受众群体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是一个巨大、长期的工程。想要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就需要教育,无论在哪个阶段,我们都要有一定的道德教育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针对实际进行道德教育,改变道德教育的授课形式,改变只传授知识的授课形式,利用道德两难情境去培养受众的分辨能力。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遭到严重的弱化,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需要新媒体主体自身的反省。在公共空间内,信息不单单是对事实的表面陈述,它还有更深一层的价值传导,只有了解到新闻的重要作用才能够把握住新闻传播的方向,才能够避免新闻所带来的道德失范现象。

参考文献:

[1] 刘志鹏.互联网环境下受众的新闻选择失范行为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6(3):17-18.

[2] 徐楠云.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真实性及道德失范研讨[J]. NEWMEDIARESEARCH,2016(1):31-32.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87-01

作者简介:臧珈翊(1996—),女,河北保定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主持,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